丈夫的家族(一)

楼主
丈夫的家族(一)
注:这几天新文章不多,故翻出旧文一篇,发在这里,飧众友以残羹。望不见弃。

丈夫的家族(一)

昨天,我们全家去丈夫的表哥Charles 处,参加他从事教职四十周年的庆祝派对。来了五十人左右,有一半是亲戚,还没来齐。

Charles是个天主教教士。切蛋糕时,他发表了简短演说, 说今年也是他所服务的教会成立九十周年。当年这支教会是从一群爱尔兰人组成中国传教团开始的。他还半开玩笑地说:“这么多年了,教会依然在运作,金钱依然在捐进来、、、”当场有人调侃:“酒依然在喝、、、”,大家都笑了。天主教会的富有是人所共知的,教职人员的酗酒也是有名的。近年来,又揭出了教会学校里发生了不少性虐待学生事。天主教会的名声也因此受影响。Charles 为人很好,但爱喝酒确是不假。

我丈夫的家庭,是个有着浓厚的天主教传统的大家庭。他的外祖父姓Whalan,最早到澳大利亚的Whalan叫Charles Whalan。1791年从英格兰以囚徒的身份来到澳大利亚的。后来因为在澳洲生活安定,又把在英格兰的弟弟接来。不知传了几代,其间又注进不知多少爱尔兰的血液(在家谱上应该可以查到)。到丈夫的外祖父,有一百多年。丈夫的外祖父和妻子一共有过八个孩子。最大的是三个女儿,后面有两个儿子,一个在婴儿时就夭折了。再后面是丈夫的母亲——我的婆婆,她下面还有两个弟弟。我婆婆的几个兄姐,都过世了,包括我婆婆。现在在世的,只有最后的两个弟弟。

他们 的家,在新南威尔士州北部一个小镇上,两、三年前去过,一个不起眼的小房子,难以想象住过这么多的人口,坐落在一个小小的,被时代遗忘的小镇的边沿。但据说在二十世纪初,这里算得上是繁荣的,采矿业,农场是经济的主要部分。

据我婆婆说,她的父亲,是个化学工程师,分析矿石的成分。三十年代大萧条的时候,失了业,从此就没有很稳定的收入。他的妻子,原来是一个有财产的家庭出来的。后来孩子多,生活困难时,不得不变卖从娘家带来的一些土地,在家里还招人住宿,贴补家用,这样把孩子们带大。

澳大利亚是个以农业,畜牧业为主的国家。人们形容说,是“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在早有一个重农的思想。不像现在,农场主个个惨淡经营,在土地上挣扎。当时,有土地的人,多少有些看不起住在城市的人。城市的人,多半是因为没有土地,穷困潦倒,才去城市的。婆婆的大姐,嫁给了镇上殷实的农家,她夫家给她盖的房子,当时在镇上是最漂亮的。(上次我也看到了,那个房子现在仍算是很好的,在镇上仅次于另一栋。)她有两个儿女。女儿嫁给了一个土地测量师,又是后来的果园园主,生了两儿两女,全都送到悉尼私立寄宿学校受教育。现在他们的土地又成为建房用地,挣了不少钱。她的弟弟,就是上面提到的神职人员。在当时,从事这个职业也是很荣耀的。

婆婆的二姐,嫁给了一个药剂师。这个男人很能干,他开药房,还投资农场。干到九十多岁才死,挣下了不少钱。他们夫妻有一儿两女。儿子继承了父业,女儿们嫁到悉尼定居。父亲死后,因为处理遗产方面的意见不同。大哥和最小的妹妹反目,这些年不来往。如果有亲戚聚会,两人同时在场,也不讲话,象不认识一样。

婆婆的三姐,也嫁了。丈夫是做什么的,不记得有人提,我也没有打听。她有一儿一女。儿子是个会计师,曾经与妹妹合伙买了一个旅馆,是一个有很多问题的生意。于是兄妹不合,很多年不说话。后来生意似乎好转,他们的关系也就和缓了。兄妹两个都各有几个儿女。

婆婆的一个哥哥,在堪培拉从政,做得很不错。可惜五六十岁就死了。妻子曾是个护士,很是优雅端庄,如今健在。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儿子和我丈夫同岁,是做基金管理方面的事情。女儿结婚后,生了三、四个孩子。

婆婆的大弟弟,如今健在,离异。在一个地方政府供职一辈子,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大儿子三十出头时死于甲型糖尿病。小儿子是律师。已婚,无子。女儿是教师,至今未婚,如今已过五十岁。

婆婆的最小的弟弟,健在,离异。热衷政治,在家乡时办报纸。后来仍是搞传媒方面的工作。是工党的热情支持者。他有二女四子六个孩子。其中两个儿子是双胞胎,英俊又聪明,都很有成就。他的大女儿也生了一对双胞胎,是女孩。今年十九岁了。家族遗传的双胞胎其因。

婆婆是家里最小女儿,比起上面的三个姐姐来,她小很多,而且似乎也最傻气。据她自己说,小时候姐姐们不同她玩,她就监视她们,然后到母亲那里告她们的状。她从小身体不好,所以很得母亲的宠爱。在她的嘴里,她母亲是一个又聪明又能干又慈爱的,而父亲却是冷漠不通人情的人。一次,我在婆婆的大弟弟那里,听到的却是父亲如何好,母亲不那么温和。我丈夫也说。他的外婆,在他的记忆里是个很厉害的老女人。丈夫的一个表哥,却又说外祖母对他很慈爱。总之见仁见智。我见过她的照片,穿着深色长裙,身边围着几个长大的女儿,看起来满重要,也满有威严。

再说我婆婆。她也许不聪明,我却肯定她是最漂亮的一个。昨天聚会上,一个亲戚还对我丈夫说:“她(指我婆婆),是我所见过的最美丽的人。”婆婆不但漂亮,还很会打扮。不贵的衣服,也给她穿成很有型,搭配得很华贵的样子。她年轻时还当过服装模特。

婆婆在二十岁左右的时候,爱上了从昆士兰来的一个英俊的军人。就是我丈夫的父亲。母亲和姐姐都很反对这门亲事。原因大致是:这人家无恒产,又没有什么本事。可婆婆当时很不听话,硬要嫁。所以最后还是嫁了。婆婆小时候得过阑尾炎,据说手术时伤了输卵管,所以婚后多年也不能生育。本来几乎放弃要孩子的希望了,可不知怎么,竟怀孕了,生下了个儿子,就是我现在的丈夫。结婚后,据她说丈夫挣钱上靠不住,把工作丢了,还在外面喝酒,回来就发脾气。婆婆好不容易买下的房子又被迫卖掉。好在娘家人多,她搬到离老家近的地方住,常常把孩子托给家里人照看。在儿子十四岁的时候,她和丈夫离了婚。三、四年后,丈夫的父亲又死了。我婆婆当时虽仍是花容月貌,却没有再结婚。这个家族里,婆婆的这一支,是人口最单薄的了。

这样,我丈夫虽然没有兄弟姐妹,但他有很多表兄弟姐妹,多数都比他大。一共,晤,(算上死去的)十八个吧。我大致记得他们多数人的样子和名字,还有他们的配偶的样子和名字。这些表兄弟姐妹又有很多孩子,他们也大都有了配偶,有的也有了孩子。我只记得他们中的半数不到。配偶的名字就基本上含糊了。他们的孩子呢,知道几个,却是猜着叫了。

欧裔人的家庭关系不如我们亲密。昨天,我和婆婆的小弟弟的大女儿聊天,讲双胞胎的事。过后,Karen(Charles 的姐姐的大女儿,40岁左右),过来问我,刚才那个女人是谁?我说:“是Kevin 舅舅的大女儿。”她怔了一下,说:“噢,我很久没见她了,一时想不起来。”我偷笑,她说的是她妈妈亲舅舅的女儿啊。

2008年7月6日
[em50]
1楼
大家族,必多故事,翎翅慢慢讲,我细细听,精彩必在后头。等着。。。
2楼
   读翎翅的《丈夫的家族(一)》,
   来这样的感受:那么细腻,那么富于情感,不是女作家写不出;那么简洁,那么条理,非具深厚的文学功底写不来;那么达情,那么亲近,不是中国女是道不明。
  林语堂在《中国人的家族理想》一文中说了:“人类不是个人,而是家族的一份子,是家族巨流的主要部份”“我们用‘家系’或‘家族的树’一词,每个人的生命不过是那棵树的一部分或一个分枝,生在树身上,以其生命来帮助全树的生长和赓续。所以,我们必须把人类的生命视为一种生长或赓续,第个人在家族历史里扮演着一个角色,对整个家族履行其责任,使他自己和家庭获得耻辱或光荣”。就从这个意义上说,翎翅女的这篇,的确是值得写下来,值得续下去,和值得大家读的。谢谢。

                                                           文刀
                                                       2009年5月5日
                                                      
3楼
好文章!
4楼
大家族,的确有很多故事。中外联姻的家族,也会演绎更多精彩的故事。
5楼
感觉此书可媲美《根》。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1094 seconds wid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