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一张月票》

楼主
《随笔:一张月票》
                    一张月票
                                         刘荒田

    午后,巴士开始时很空,我和前排坐的洋女士都在看书。可是,才过一会,便碰上学校放学,闲适顿时化为乌有。满车的青少年,多半负着硕大背囊,一似直立的驼峰,挡着过道不算,肆无忌惮的喧哗、打闹,也够烦人。好在有可看处,比如,若干新潮男孩,裤子只拉到盆骨中段,害得裤腿一小截充当了“拖把”。我既为他们走路担忧,又带点解恨的快意:看你横,下车别摔个嘴啃泥!
    书看不下去,只好放眼四顾。挺身时瞥见前座女士也把书合上,封面上的字是:《活着:像你即将死去那般》,作者叫麦克洛。这本励志类畅销书,女儿曾推荐给我。车到号称全巴士最繁忙的格利大道,莘莘学子一窝蜂下去,车厢回复太平世界。我吐一口长气,打开手头的书。前面的洋女士轻叫一声:“谁的月票?”没人回答。原来,她在座位前的地面看到一张和信用卡相仿的彩色卡片,便弯腰拾起。越过她瘦削的肩膀看到,月票是九月份的,今天是10月1号。不过,旧金山有一规定,上月的月票,下月头3天还有效。如果是上班族,搭巴士上下班,单程票一块五,一天得花3块。如果凭月票多次转车,或搭缆车、电车,省得更多。不过,这张价值至少9块的月票,也许是主人丢掉的,如果已买下新月票的话。
我暗暗猜测,她怎样处置月票,收归己有还是交给司机?不料她没有动作,翻开书来读。我马上忆起,这本书里有一则故事:一位曾经在伦敦为披头士、在洛杉矶为飞鹰等全球顶尖乐队伴奏过的著名乐手,在名成利就的暮年,将“成功秘诀”和盘托出—— 去任何地方,都只买单程票。连飞到外国去,也没带上够买回程票的钱。“在多数时候,我没钱租个像样的房间,不过-----”他点起一根昂贵的雪茄,说,“结果嘛,都是满棒的。”这一条,就是中国古人的背水战法。不知洋女士读到这一则没有?不过,她手头的月票,以哲学内蕴论,和“单程票”正好相反。那位以破釜沉舟为己任的音乐人如果是旧金山居民,肯定不会买月票。一旦多了选择的余地,怯懦、犹豫、退缩便尾随而来。
    我这般胡思乱想的时候,眼光并没离开女士手里的月票。车还停在格利大道前的车站。阳光扫过来,月票上的红色灿烂如经霜的枫叶。巴士开动的瞬间,女士把手放在打开的窗口,一扬,月票轻盈地降落到车站前的人行道上。

(刊于《羊城晚报》10月24日“花地”版)
1楼
刘荒田就是这样,从“前面的洋女士轻叫一声:“谁的月票?”到“一旦多了选择的余地,怯懦、犹豫、退缩便尾随而来。”的演绎过程,显示一个不停地深入地思考的头脑。一个杰出作家与思想家的不同我想就是他更使人愉快地接受真理。
2楼
再小的事情,荒田老师都能成就一篇美文。
3楼
再次印证了“留心处处皆文章,”尤其是对刘荒田这样的人。佩服把一点事写成好文章!
4楼
感谢陈善壎兄的提点。让人愉快,是写作者的使命之一,我们共勉之。
5楼
谢谢秋叶和开尔。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1094 seconds wid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