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董高生先生作品选读

24楼
                   选本杂议
  中国的文化典籍,浩如烟海,终其一生,所见所读,仍不免为沧海一粟。以《全唐诗》为例,煌煌4万余首,虽不少为精金美玉,仍可以说是珉玉杂陈,故不能也不必尽读之。清乾隆年间蘅塘退士孙洙别具慧眼,从中检索出300首,编为《唐诗三百首》,涉及作者77人,只占全唐诗的一百六十分之一。名人名诗,百里挑一,皆能为后世取法。愚以为,在唐诗的诸多选本中,此为最好的一本。另一选本应该是《千家诗》,为宋人谢枋得所选。艺术水平都很高。古人为此倾注心血,毕缕之功,洵不可没。
  就每位诗人而言,所作百首千首,庶几可称者,几十首而已。乾隆皇帝作诗两万余首,传唱于后世者,一首也没有,徒劳了。我手头有一本《康熙诗选》,刻板而无生机,看过之后便扔一边了。读诗家的诗,不必读他的全集,专门研究者例外。所以,选本的出现,实乃一件功德,使后辈初学,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精力,读最好的诗文,犹如抄捷径而登琼楼也。
  诗文的选本,有的是专家选,如《唐诗三百首》、《千家诗》、《昭明文选》、《古文观止》、《古文辞类纂》之类。有的是集体选,由一位专家总其事,担任主编,所选之诗文,要经过集体讨论。有的是自选,由作者本人自定。作者往往敝帚自珍,不忍舍弃,结果芜而不精。但只关乎他个人的声誉,故我们不必去管它。专家的选本,由于才情学力,深具眼光,所选尽皆脍炙人口,可读性最强,深受读者欢迎。
  无论是专家选还是集体选,首先都要预立原则,定出体例,文备众体,类别丰富,尽量选名家名篇。如《古文观止》,是清代吴楚材、吴调侯叔侄所选,慧眼识珠,披沙拣金,所选文章十分精当。上起东周,下迄明代,共选辑各体文章220篇,兼能照顾到各类文章体裁的不同风格,大都是各朝代的优秀作品,裨补后学,择其善者而师之。我自己就案头必备,时时翻阅,不少篇目,竟能成诵。
  尝览古人诗,不当意者多,非敢轻古人,盖诗实难为也。所以,读诗文而不加选择,耗时费力,事倍功半。各种选本,无论是自选本、专家选本、集体选本,均不可避免有局限性。不可避免地存在“漏选”和“滥入”的毛病。政治观点,地域观念,水平高低,艺术见解之不同,都会影响到选本的质量。试举一例:清代沈德潜在编选《清诗别裁集》时,以“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感神明”为宗旨,遵依儒家诗教“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的论诗标准,重模仿而轻创造,境界不是很高。同时代的袁枚就批评沈德潜说“独不选王沉回诗,以为艳体不足垂教”,并以阴阳之道论证世间有男女必有艳诗之理。但沈氏并不作答,依然故我。结果导致袁枚的不满,引出袁枚两句很有意思的话:“仆口不敢非先生,而心实不甘是先生”。这说明,在袁枚与沈德潜之间,因文艺见解不同,存在着选本上的争执。我认为,就这件事而论,曲在沈。你既选清代的诗(清初至乾隆年间),当然要照顾到各种题材、体裁,立足点要高,眼光要宽,决不能以个人好恶作为取舍的标准。
  再一个问题,是选者的知识面所限,阅读面窄,不能见被选者的作品全貌,结果该选的未选,不该选的倒选了。这对入选者创作水平的显示是会造成不利影响的,在读者中会造成“此人不过尔尔”的错误评价。此其一。其二,在选一个朝代的诗文时,又会受政治观点的影响,选者不敢违背当政者的意志,该选的作者未选,不该选的作者入选。如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五四以来诗词选》,由华钟彦教授主编。五四以来,乃1919年以来,下限当然应当到1987年止。时间跨度近70年,仅在民国的时间就有30年,所选作者,尽管也包括蔡元培、陈寅恪、樊增祥、丁福保、黄炎培、何香凝、柳亚子、聂绀弩、郁达夫、施蛰存、于右任、张伯驹等民国名人,但1949年之后的旅台学者诸如胡适、傅斯年、张伯苓、蒋梦麟、钱穆、林语堂、梁实秋、赵元任等,竟无一人入选。吴佩孚虽为军阀,但是秀才出身,其能诗能文,且有著作存世。他的“北望满洲”一词,颇有壮怀激烈的气势。吴的对朕“得志当为天下雨,论交须有古人风”,“天下几人学杜甫,一生知己是梅花,”写得很有水平,吴当然也该入选。徐世昌当过民国总统,诗文俱佳,也没入选。汪精卫也能诗,他的“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在宁汉分裂前,还曾激励过无数青年,他当了汉奸,但不能否定他的文采。你选的是诗文,不是人,读者绝不至读了诗便肯定了这个人,何必因人废言呢?选清人的诗,很少选李鸿章、曾国藩。《南亭四话》录李鸿章赴试途中的10首律诗,功底很深,但从未见其入选。当然有些情况,我们可以理解,《五四以来诗词选》出版时,思想解放程度有限,“文化酷吏”尚未绝迹,选者心有余悸,不免缩手缩脚。
  这种心有余悸的事体,别说是“一般编选者,即清末位高权重的曾国藩,他选诗,也照样有心无胆,请看下面这些话:
  亭林(顾炎武)诗不宗一家,故能自成一家。尝闻曾涤生(国藩)编历代名家诗钞,本拟选录亭林诗,终惧而不敢。故止于元遗山,金以后六百年遂无人焉。(见王冀民《顾亭林诗笺识 • 序》)
  顾亭林是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学者,明末曾参加昆山、嘉定一带的抗清起义,失败后,又曾十谒明陵,这样的人,清廷自然将他列为“阶级敌人”,他的诗文再好,曾国藩再胆大,也不敢将他的诗攥入集中。中华书局出有《顾亭林诗笺识》上下两册,藏于我书斋中,他的诗学养深厚,一般人是写不了的,同时也说明,曾文正公是有眼力的,但“政治因素”,使他却步了。
  在诸多选本中,还有许多“照顾”名家的作品,多为“老干体”,名头很高,艺术很差,干瘪无味。滥入集中,不唯本人很失脸面,而且使选本失色。你选的是诗是文,而不是选人,这个道理,并不是所有的选编者都懂。但黄宗羲却是有胆有识,下面这些话,可见他的胆识:
  昔黄梨洲(宗羲)选明文,不遵一辙。唯视其一往情深者,即从而捃拾之。钜家鸿笔,以浮浅受黜。稀名短句,以幽远见收。盖性之贞者,其情亦深。亦为深情之物可以感人耳。
梨洲的编选原则,无异是十分正确的,选诗文,不看名头,见好就收。钜家鸿笔不若稀名短句,不收,浮浅不如幽远,不收,留给后世的,应当是美文。
  话又回到民国,我从诸多选本中见到的民国诗人的诗,好的不多,因而常叹诗至民国,已近尾声,曾有“民国无人”的感叹。及后来在郑逸梅先生的《艺坛百影》和《文苑花絮》中读到的许多民国人的诗,才改变了我的看法,后来又读陈声聪先生的《兼于阁诗话》,更是眼界大开。其中弘一、陈病树、杨云史、林庚白、冒鹤亭、苏曼殊、朱莲垞、杨度等人的诗作,各有异趣。这些人的诗或选者未见,或见而漏选,作为研究者,都是不应该的疏忽。
陈声聪先生在《知人论世》一文中说:知人论世,不宜以今之尺度,衡量古之作者。韩愈、柳宗元,同时而又地位相同之大作家也,以柳《封建论》有历史唯物论观点为进步。韩之《原道》、《原性》等属于儒家思想为反动。王安石、苏轼,同时而又地位相同之大作家也,以王主变法为进步,苏言新法不便于民为反动。一扬一抑,韩与苏不复为人称道者几三十年。又李白能令高力士磨墨脱靴,敢于诗中直呼孔子为孔丘,乃视为进步。不惜千方百计,牵强凑合,捧之上天。其落后消极一面,则成为“时代局限性“而曲原之。而对某些大作家,凡认为不合于今,虽在当时至后世影响甚大且深有群众基础者,亦不惜痛加贬抑,沉之九渊之下,致使大量人才及作品,湮没无闻,殊可惋惜!
  古人若知今人之尺度,能否量身裁衣而迎合今人?肯定是不会的。因此评价或选定古人的作品,一定要放在当世当时所处的环境中去考虑,强加给古人许多“莫须有”,既不敬人,亦不敬事。
  由此我又想到我们的语文教材,其教学目的,是教学生如何说话如何作文,当然所选应当是古人前人今人的优秀文章,以为范文。所以,小学课本中的刘胡兰、黄继光等文不宜选入,而中学课本中的《老山界》、《翻越夹金山》等文也不宜选入,此乃政治教材,可另选作专辑,谁愿意看谁看,谁愿意买谁买,因这些文章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并没多大意义。读者各取所需,这样多好呢!
25楼
《选本杂议》,有胆有识有理。
26楼
                                   英雄论
   “英雄”一词,按《辞海》的解释,指“杰出的人物”,释义很准。但究竟谁属于“杰出的人物”?杰出人物的确切内涵是什么?恐怕许多人都存在概念上的模糊。具体的英雄,如民族英雄、战斗英雄、抗暴英雄、抗洪英雄、救美英雄等,因具有特定的涵义,本文撇开不谈,只谈历史上的所谓“大英雄”,像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夺取了全国政权且有一定文治武功的人物。虽然他们被后世目为英雄,但仔细分析,其中有的是不能称为英雄的。若论以文治,尚可嘉许,若仅论武功,则多有不妥。具体原因,这里暂且按下,容后细论。
    我读书60余年,尚未见到专门论及英雄的内涵之类的书,或有,我未曾见到。昔读《三国演义》,内有一篇“煮酒论英雄”,写得十分精彩。参加讨论的仅有二人,曹操与刘备。由曹操发问,刘备作答,最后曹操给出结论。其时曹操身为汉相,志得意满,他手中有两张牌,一为汉献帝,可以挟天子而令诸侯。二是有武装,可以凭借武力翦除异己。事实上曹操在发问前,就已经以英雄自命了。而其时的刘备,寄身虎穴,势单力薄,正躬行韬晦之计。当曹操问刘备当今天下英雄都有谁时,刘备确实有点发懵。在曹操的逼问下,只好先后说出淮南袁术、河北袁绍、荆州刘表、江东孙策、益州刘璋以及张绣、张鲁、韩遂等人。曹操听后大笑,以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亡命”予以否决。对孙策的评价是“藉父之名,非英雄也”。对刘璋则认为“虽系宗室,守户之犬耳”。对刘表还算客气,只说他“虚名无实”。唯对袁术,最为不屑,嗤之为“冢中枯骨”。曹操雄才大略,睥睨当世,他对上述人物的评价,都很精当,确有知人之明。此一班人物,当然入不了他的法眼。
    正当刘备惶惑不解、手足无措之时,曹操却语出惊人,他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顿时吓得手中筷子落地。应当说,曹操的眼力是很“独”的,他眼中的刘备,是不能以常人目之的。接着曹操又发一番宏论“夫英雄者,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这标准不算低。刘备所列诸位,皆不当此数也。接着曹操还以所见到的龙挂(龙卷风)作了补充:“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这一大篇文字、一大段议论,结果谜底出来了,天下英雄只剩下“奸枭二雄”。连后世的辛弃疾也在词中说,“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以后的天下大势,果如曹操所言,二雄扫灭了各方诸侯,鼎立成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但曹刘算不算英雄呢?曹操雄才大略,他的大志,实际上是“异志”。我们不能超越历史,天下大乱,萌生异志的大有人在。曹操是个性格极其复杂的人,既爱才,收罗天下英才,供其驱使。但又嫉才,杀杨修,杀祢衡,杀孔融,又毁弃人才,无容人之量。仅他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就将其境界和盘托出。而刘备呢,等曹操而下之。他虽系汉室宗亲,中山靖王之后,论辈分是汉献帝的叔叔,但早已流落民间,以卖草鞋为生。汉末天下大乱,希望干一番事业,改善处境,无可非议。他的大志,无非是兴复汉室。后来据有西川之地,念念不忘的仍是“王业不可偏安”。他死后,诸葛亮六出岐山,北伐中原,也是继承刘备遗志。此公所欲兴复的汉室,其时早已是枯木朽株,按“循环周期”,早该退出历史舞台,刘备却昧于时势,妄图“兴灭继绝”,扶死人出棺,不当以俊杰视之。
    而江东孙权,相对保守,从未提出过北伐,只求划江而治,坐守父兄基业,不能说其胸无大志,盖其实力所不及也。
    历史有时会惊人的相似,民国从袁世凯死后到抗战爆发前,这一阶段的国内形势,极类汉末之军阀割据,北洋军分裂为直皖奉三派,各霸一方,你争我夺,兵锋汹汹,战火不熄,“春秋无义战”,谈不上谁正义谁不正义。奉系张作霖盘踞东北,是为“东北王”。孙传芳占据华东五省,自号五省联军总司令。直系曹锟、吴佩孚控制直鲁豫两湖之地,势力达于江汉。阎锡山独霸山西。“西北二马”牢牢控制陕甘青。南方陈济棠、陆荣廷也仅占一省之地,皖系段祺瑞没有地盘,但牢牢控制北京政府。这诸多军阀中,既有“胸有大志”者,也不乏只求保守一隅者。若论这其中最有可能以武力统一中国者,乃是直系枭雄吴佩孚。吴佩孚,秀才出身,有一定文化基础,兼通兵法,野心与谋略兼具。他选择洛阳为大本营,事先经过占卜,以为在洛阳能成气候。他有崇拜民族英雄岳飞、戚继光的情结。他在洛阳时,曾将岳飞入祀城中的大关帝庙,并改大关帝庙为关岳庙。吴在直皖战争战败段祺瑞,第一次直奉战争战败张作霖之后,意气纵横,不可一世。他虽屈居“布贩曹三”(曹锟)之下,但决断在吴。张作霖虽实力很强,当时奉军既有空军,并拥有飞机270架。但张系“马贼”出身,谋略远不及吴。但意想不到的是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由于“百变将军”冯玉祥的倒戈,吴佩孚失败得很惨。其后广州军政府北伐,吴又在两湖再败于新军阀蒋介石,从此一蹶不振。有一首存疑的吴佩孚所作的诗,当为其最后退出政坛时作,诗曰:
    劝君切莫称英雄,英雄事业古今同
    虎豹常恐逢獬豸,蛟龙又怕遇蜈蚣
    小人行险终须险,君子固穷未必穷
    万斛楼船沉海底,皆因使尽一帆风
    味其诗,当知人人如此,一帆风不可使尽也。吴佩孚与张作霖尽管都具备了称雄的资本,但他们发动的战争,都属于国人的内耗,战端一开,无数青年的生命化为飞灰,多少家庭妻离子散,“一将功成万骨枯”,百姓苦不堪言,皆为这些丘八头目作了无谓牺牲,这样的人能称为英雄吗?
    现在回过头来,语接上文,来讨论一下什么是英雄,什么人才称得起为英雄这个话题。曹操的标准,归纳起来也就两条,即“胸有大志”和“腹有良谋”。“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其实还是胸有大志和腹有良谋的文学化表述。愚以为,判定一个人算不算英雄,仅具备曹操的两条标准是不够的。你再胸有大志,你再腹有良谋,只能算你成就大事业的基本素质条件,没有时势,没有机遇,你能成功吗?在你平定天下,履至尊而制六合,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后,你才仅仅具备了英雄的备选资格,还要看你夺取天下的个人目的是什么,是为民众还是只为一己一家或一个集团的私利。许多取天下者,其基本思想是,你当皇帝你享乐,我取而代之,我当皇帝我享乐,这就是他的“革命”目的。这样的“英雄”取得政权之后,又能给社会民生带来什么好处呢?其次,还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历史向前发展,是否对人类文明事业作出过贡献,是否给人民提供一个民主自由的社会环境,他给人民的幸福指数是多少,他的文治武功是否合一,他发动的是民族战争还是内战,如果不具备这些,即使他是胜利者,他也不是英雄。而失败者未必不是英雄。如项羽此人,除暴秦是对的,可他坑降卒,屠咸阳,焚阿房,暴力必然导致专制,所以,易安的“人杰鬼雄”之论,失之偏颇。中国人习惯用“胜者王侯败者贼”来判定英雄是荒唐的,它判定的强弱,不是是非。因为争夺天下靠的是武力,并不完全取决于民意,历史上以暴易暴的实例并不少见。你得天下之后,不能造福天下而是任意宰割天下,那不是英雄,那是“独夫”,是“民贼”。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唯有德者居之”,“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只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古人云:“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有民本思想,很可贵。但如果出现“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情形,那“圣人”即是刍狗,何论英雄!真正的英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语)。黄宗羲说:“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这里面的道理很清楚,但并不是历史上所有的“圣人”都懂。
    以袁世凯为例,此人原为清朝的臣仆,辛亥革命爆发后,醇亲王载沣为了挽救清朝的危局,不得不起用他。但袁世凯为人狡诈,他已经预见到清朝的灭亡是迟早的事,这是他的精明处。所以受命之后,他“武戏文唱”,以民军压清廷,以清廷钦命大臣的身份,等待观望,不剿不抚,故以使民军做酿其患,胁迫清帝退位,上演他精心导演的“逼宫戏”。清帝退位后,他窃取了辛亥革命成果,当上了民国大总统。后又以帝制自为,先叛清朝,后叛民国,结果祸国自祸。在清末民初的人物中,唯一可与奸雄曹操相比者,就是此人,你不能说他没有大志没有谋略,但你能说他是英雄吗?可话又说回来,如果袁世凯对清廷忠心不二,尽力剿贼,以北洋军的实力,辛亥革命必将失败。正是此公的“南纵北逼”,才使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灰飞烟灭。就此而论,袁世凯是有功绩的。倘若袁就任大总统之后,遵从“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逐步步入轨道,不再上演“洪宪闹剧”,你该如何去评价他?又倘若他早死3个月,“设使当时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袁为当时雄杰,这是没有疑问的,他是“北洋军阀之父”,李鸿章当年称袁世凯“胆略兼优,能识大体”。连孙中山也称赞袁世凯“既有新思想,又有老手段”。就其能力而言,蔡东藩说,袁之后的民国4位总统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锟捆到一起,也抵不上一个袁项城。但袁世凯终究以一己一家的私利,逆历史潮流而动,拉历史倒车,结果身死人笑,遗臭万年,这是他应有的结局。
    再如司马氏,仕魏时权柄在握,称雄朝野,胸有异志,腹有韬略。曹魏篡汉,司马氏复篡曹魏,冤冤相报。后人论司马氏说:
    阔谈大言,龙骧虎步。加以子如狼,孙如虎,染指曹鼎,垂涎三尺。而国家大政,视若私物。
    其虽能使三国版图,归于一统。但在西晋统治的五十年间,“八王之乱”、“永嘉南渡”,刀锋屡起,兵连祸结,百姓流离失所,社会生产力遭受严重破坏,人们啼饥号寒,这样的人物,能担当起“英雄”二字吗?
    所以愚以为,在中国历史上堪称起英雄者,不是很多。唐尧虞舜,身任奇劳,躬承异瘁,且能辩才识贤,推位让国,不以天下为一人一家之私物,有公忠之心,论英雄,二人皆可称焉。
    周武王能顺应历史潮流,吊民伐罪,拯民以水火,论英雄,应算一个。
    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姓易裳,促进民族融合,是著名的改革家,论英雄,应算一个。
    唐太宗李世民文治武功合一,建政后轻徭薄赋,以宽民力,发展经济,贞观之治,后人称颂,所以论英雄,他应算一个。
    宋太祖赵匡胤,结束五代分裂的局面,在征南唐过程中,能约束将士不滥杀,论英雄,他也算一个。
    成吉思汗,功绩卓著,“只识弯弓射大雕”,是对他的偏见。他的功绩是开疆拓土,使中国版图扩大到中亚南俄,疆域之大堪称中国历史之最,论英雄,他自然也算一个。
    清康熙内除悍臣,外定三藩,造成康乾盛世,文治武功合一,论英雄,有他一个。
    孙中山一生致力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百折不挠,他的最大功绩,是结束了中国延续3000余年的封建统治,开辟共和政体,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堪称古今英雄第一。
    再一个是蒋介石,他领导了抗日战争。中国的八年抗战,是人类史上少有的大事。是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唯一一次以胜利结束的对外战争。蒋介石能动员全民参加抗战,坚持八年而不屈服,并争取盟国参战,最终取得胜利,堪称中国现代史上的民族英雄。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说:“要确立蒋介石在历史上的地位,务必将中外历史全盘检讨,并扩大所观察的轮廓,并且增长其纵深,还要渗入过去不能使用的资料。”蒋介石作为二战时期的军事战略家,其历史地位不容忽视。
    以上所列英雄,虽不免有缺憾之处,然就其一生而言,皆有作为,据德依仁,瑕不掩瑜,志存君国,垂声竹帛。上下五千年,英雄人物不止此数,撮其要者而言也。
    《东周列国志》开篇词曰:“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英雄五霸闹春秋,顷刻兴亡过手。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留名青史,要留的应是英名美名,千万不要留下臭名恶名!
27楼
字里字外,入木三分。
28楼
確有真知灼見.
然堯舜之事, 恐只為傳言, 非史實也.
又三國演義,固引人入勝, 然亦是小說家言耳, 與史實相去甚遠.
開疆拓土, 似有益於民族, 唯亦同時為他民族所痛恨. 今奉成吉思汗為英雄者, 止於蒙古人(為數不多)及往自己臉上貼金之大漢主義者.
不相信歷史上有真"英雄"; 有, 亦僅止於"英癱"事, 能造福萬民, 或樹楷模於後世者即是.
至於偶像式英雄, 不要也罷. 其高, 偉, 正, 皆因眾人主動跪地仰視之耳.
29楼
[QUOTE][b]下面引用由[u]小土豆[/u]发表的内容:[/b]

確有真知灼見.
然堯舜之事, 恐只為傳言, 非史實也.
又三國演義,固引人入勝, 然亦是小說家言耳, 與史實相去甚遠.
開疆拓土, 似有益於民族, 唯亦同時為他民族所痛恨. 今奉成吉思汗為英雄...[/QUOTE]
分析精辟!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2031 seconds width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