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振总版主有精彩散文入选一本重要选集,该选集在日前于广州第一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上隆重举行首发式。请老萧贴出。

6楼
风度共流芳——首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学术总结

杨匡汉



各位先进、各位同好、各位朋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们为“文化传承和时代担当”的责任而来,为“语言寻根、文学铸魂”的使命而来,共襄盛举,再一次共享文学时空。受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委托,命我做“学术总结”,因任何一次学术讨论都在对话和交锋中争鸣,很难作结论,所以,我就谈几点“学术感言”。

首先要表述两个感受。一是感谢与会代表提交的242篇论文和160余位文友在论坛上发表的真知灼见,使大会得以达到学术层面上的丰富与多彩;二是感动于各国、各地区的作家学者,风风火火活在文明之中,把华文文学视作生命的延续,并进行“情往以赠、兴来如答”的交流互动,站到新的历史节点上,让梦想照进心灵,共同面向世界华文文学美好的未来。

本次大会上,代表们达成了许多共识,集中起来有三点:坚持、坚守、坚信。

(一)坚持创新思维,获取思想的光亮和学术的生长点。

本次大会的主体部分是高端论坛和十个专题论坛,可谓亮点纷呈,新意叠出。

“高端论坛”紧扣大会主题而全方位地展开。有以世界文学的大视野对汉语写作在世界文坛上的地位和作用的深度阐述;有对于自身传统的审美理想“去俗还雅”的独到眼光;有写好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的热切呼吁;有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理解中华文化的文学自信;有从中华古典诗词中寻找规律的创作体悟;也有从生命行旅走向不同世界的心路历程。名家们以理性和感性的绾结,追寻的是共同的精神家园。

十个“专题论坛”更为具体,也更有特色。

“世界华文文学的理论建构”的论坛上,提出了华文文学“经典谱系”的重要命题,在比较中展示这一领域所形成的“新”和“不同”的文学传统;对于“世界华文文学”和“华语语系文学”的学术争鸣,既反映了价值立场、理论方法上的歧见,也为“复合互渗”为特征的文化诗学的建构提供了学术启示。

“华文文学与丝绸之路”的论坛具有现实意义。事实上,我们是在建设海上、陆上、天上、网上互联互通、立体交叉的“文学桥”,交流与分享有价值的信息,使之成为交谊之桥、心灵之桥。

“带着乡愁的远行”的论坛,是广东作家和海外华文作家的促膝对谈,在地理故乡与精神故乡、文化原乡与心智新乡之间的游弋书写中,深入交流,在求同存异中经受实践的检验。

“华文女性文学的世界图景”的论坛别开生面,不走偏峰而寻求两性和谐,成为女性作家学者们共同的心声。

“华文创作论坛”则以“经验、创新和融合”为话题,海外华文作家在如何结合当地文化、融入当地社会方面,提供了新的感悟与思考。

“新移民文学的格局与走向”的论坛上,对于双向写作、双语写作予以更多关注,且有双语诗学的理论提升。

“华文诗歌经典化问题对话”的论坛上,提出了“心灵疗伤”的问题,论者们将“写诗”、“读诗”、“品诗”、“朗诵诗”连结成“诗歌链”,生动活泼。

“华文传媒与华文文学”的论坛,突出了两者相依共生的关系,充分肯定了“报人”与“作家”合一的“双栖文化人”的贡献。

“台湾文学”的专题论坛,从文化传承与当代实践的视点切入,其中如何以“台湾地区文学”为方法思考中国和世界,如何加强“原住民文学”的精细研究,如何开辟重写台湾文学史的多种路径,都体现了深化台湾文学研究的可贵努力。

“作为文化窗口的港澳文学”论坛,搭建了中西文化/文学交流的又一重要平台。关于香港后现代电影和小说“对倒叙事”的策略,关于“澳门在心中”的策划等等,起到了推进港澳文学研究的积极作用。

上述的论坛,都富有前沿性和针对性,体现了自由、平等地对话,借异而识同,借无而得有,探究真知,博采众谋,汇聚共识,为世界华文文学的发展奉献了群体的智慧和才情。

(二)坚守华文文学的大家庭精神和命运共同体意识。

“飞鸟犹知恋故林”。文友们“背灵魂回家”,“痴迷汉字、落笔成乡”,说明了海内外的华文文学家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无论生活在哪里,也不论使用何种话语,既然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我们共同的根、共同的精神基因,我们天然地形成了文学的命运共同体,大家在一起都是兄弟姐妹。

“大家庭”与“共同体”的精神和意识,就在于:

其一,承认华文文学的多样性。不同国家、地区的华文文学,不同风格、志趣的华文作家,都有差异。存在差别,承认差异,各种各样的文学才得以相互学习、优长互补;强求一律,华文文学就会僵化衰败。尊重和承认差异,是文学人和谐相处的基础;和而不同,能使华文文学永葆青春活力。我们保护华人文化和华文文学的差异性、多样性,目前受到了“全球化”的现实威胁,经受两种挑战:民族文化西方化;传统文化边缘化。因此,我们华文文学家们有义务延续自身的特殊性,把握好文学的文化取向。一手伸向“西方”,但不“唯洋是从”;一手伸向“古典”,但不“厚古薄今”,而是汲洋润中,汲古润今,既通会贤哲,又观照现实,把华文文学的触须真正落到母体文化根部的最深处,进而在多样性中丰富我们对于当今世界、当代社会、当下人生的思考与表达。

其二,反对一家独大或赢者通吃。不要为市场裹挟。不要搞明星效应。不要显摆自己是唯一的最好。不要向媚俗低头。各地区的华文文学,历史有长有短,作品有多有少,但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必用统一标准去评判高低优劣。即便是名家名作,也只占据文学之一角而非全部。对于评家而言,可以不同意他者的意见,但必须用良知与雅量保护别人发表不同学术观点的权利。整体性的华文文学,应当形成互联互通、互学互鉴、互渗互惠的文化生态。

其三,寻找最大的公约数。在承认差异、倡导多样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有大目标向度上的共同点,那就是:共同建立互信、互谅、互助、互帮的关系,变“文人相轻”为“文人相重”,一个好汉三人帮,三个女人唱好戏;共同应对种种“绝圣弃智”的非文学、反文化的毒素对于华文文学的侵蚀,坚定积极健康、以文化人的创作方向,让思想丰富,让心灵纯净,让人生优雅;共同守护汉字的文化江山,不能让胡言乱语、粗制滥造损害我们作品中汉语的纯净、简洁和含章可贞。

这些年,华文文学界在“文化身份”问题上多有讨论与争议。但不妨换一种说法,即我们最重要的“文化身份”,是文学命运共同体的成员,作为大家庭中的一分子,我们是社会道义的担当者,是世界华文文学事业的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

(三)坚信华文文学的含金量是创作和研究的重中之重。

我们为海内外华文文学业已取得的丰硕成果而鼓舞,也为华文文学作为新兴学科的成长而感奋。但同时,严格地说,这些年的文坛,作品铺天盖地,精品寥若晨星,海内海外莫不如此。我们没有理由自满、自诩。

反思、自省是前行的阶梯。当今世界上,一个遗忘历史、不知耻、不忏悔的民族,是不可能拥有未来的;同理,一个热衷狂欢、不反思、不自省的作家,是走不远的。若是进行文学的省思,那么,应当看到,在我们某些作品中,确实存在着或过分自恋、或追求功利、或行文驳杂、或篇什碎片化等等缺憾,成为极需注意的问题,更不要说“艺术上达”了。

世界华文文学的昌盛,关键是出好作品、见大气象大智慧的作品,也就是王国维所称的“有境界自成高格”的作品,从思想到艺术都有含金量的作品。

华文文学这座艺术大厦,是靠一部部优秀作品为支柱、为砖瓦而逐步矗立起来的。浮云是飘忽的,大地是坚实的,大地上生长的文学不是吹出来而是磨炼出来的。这就需要我们相互砥砺,相互支撑,大家都胸有大厦,肩有担当,笔有春秋,在以下两个维度上发力:

一是向优秀传统致敬,向山川长河取暖,向至爱母语亲近。语言是生命的存在方式,灵魂的寄放场所,我们要悉心维持中文的活力,进一步让汉字活起来、动起来、暖起来、美起来!

二是沧桑感和想象力双重奏。于当代华文文学家而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需要我们用穿透历史的眼光写人世,当好历史的写手;用充满激情的叙说讲故事,当好时代的推手;用提升心灵的想象去神驰,当好创新的鼓手。

在上述的发力过程中,我们寻求在精神领域更多的创造,寻求世界华文文学美学品格的可能性,这将有助于把握这一“特殊文学世界”的内在逻辑和发展律动,也更有利于深化中外文化/文学交流,使之成为世界文学中重要的“新板块”。

我在开头所引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一诗。全诗渗透着美丽的忧伤,却留下了这两句千古绝唱。恰巧张九龄是广东人,唐玄宗时的丞相。他的一大功业,是向朝廷状请开凿大庚岭梅关古道,堪称古代“京广线”的南半段,于此打通了两湘和岭南。他的家乡——风度村的门楼上,刻有“风度流芳”四个大字的木匾被保存了下来。如今,古道变通途,日月换新天。于华人而言,一条条道路通向了海天一色的蔚蓝;于华文而言,一点点灯火汇成了星星闪耀的长空;于华文文学而言,一片片叶子经营光合作用而成就了令人向往的玉树神木。我们以风情、风骨、风度寻根铸魂,有条件也有雄心重回世界文化的高地,扮演更有使命和担当的角色。

世间人与人之间是一份缘、一份情、一份真、一份诚。朋友们不远千里万里而来,文学大会则有聚有散。那么,但愿人长久,风度共流芳!

谢谢大家。

2014年11月20日于广州凤凰城

 

 

(根据录音整理,已经作者修订)
7楼
首届中国新移民文学研讨会南昌开幕

 来源:中国新闻网   时间:2014年11月14日

中新社南昌11月14日电 (王姣)首届“中国新移民文学研讨会”14日在江西南昌开幕,包括严歌苓、张翎、虹影、刘荒田、陈瑞琳在内的近百名知名海外华人作家出席会议。

据主办方介绍,中国新移民文学,特指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从中国新移居或侨居到海外的文学爱好者、作家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本次活动在中美作家、学者倡导下,获得中国国务院侨办、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等单位的支持下举办。

“世界华文文学如今已遍及四大洋五大洲,可以说有华人移民的地方就有华文文学。”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张炯在出席会议时表示,“在短短的二三十年中,新移民文学涌现了大批作家,如严歌苓的作品《归来》、《金陵十三钗》,张翎的小说《余震》等都被改编成电影,为读者和观众所熟知。”

旅美华文作家陈瑞琳被誉为当代北美新移民文学研究的开拓者,她作为作家代表发言时说,“30年前,我们这一代游子带着梦想飞洋过海,开始在海外书写我们这一代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带着作品回来,与其说是一次作品展示,不如说是对我们的鼓励。”

“我们的梦想就是和海内外作家一起携手,共创我们汉语文学辉煌的未来。”陈瑞琳在说此番话时,现场响起热烈掌声。

中新社记者了解到,为鼓励和肯定海外华人作家作出的贡献,会议颁发了“杰出成就奖”、“突出贡献奖”、“优秀创作奖”、“荣誉奖”四组奖项。严歌苓、张翎、虹影、刘荒田、陈河等10人获“杰出成就奖”。



中国新移民文学成果展在南昌开展

    来源:新华网江西频道     时间:2014年11月17日

原题:中国新移民文学成果展与观众见面



首届中国新移民文学研讨会成果展在江西南昌开展,副省长朱虹致辞



 江西省出版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赵东亮致辞

 

 

为弘扬新移民文学,搭建海内外文化交流平台,推动国际文化交流,了却海外华人华裔作家的赤子之心,爱国之情,首届中国新移民文学研讨会成果展在江西南昌江西新华文化广场与观众见面。

中国新移民文学,是特指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从中国大陆新移居或侨居到海外的文学爱好者、作家,他们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新世纪以来,新移民文学的作家作品,在海内外的声誉及影响越来越大。如严歌苓、张翎、虹影、陈河、陈谦、卢新华、少君、陈瑞琳、刘荒田、张惠雯等作家,在海内外知名度很高。这次会议对于促进中国文学的新发展和中外文化的交流,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的意义。(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读者正在观看新移民文学成果展展书



 观众正在观看新移民文学成果展展书

 
說明:此文圖片我貼不出,大家可去“百度一下”“中國世界華文學會”的“學會信息”欄細看。
8楼
“文化中国•四海文馨”首届全球华文散文大赛获奖名单

2014年10月,首届全球华文散文大赛终审委员会以无记名评分的形式,对提名的三十篇作品进行了认真评审,并根据得分高低,于10月28日产生了四个奖项的21篇获奖作品。另,经终审委员会建议,一等奖空缺,二等奖相应增加一个名额。获奖名单如下:

一等奖:空缺

二等奖3名:《背灵魂回家》  曾晓文(加拿大)

《天涯何处是原乡》  邓文沛(德国)

《挥春,游子红色的梦》  朱颂瑜(瑞士)

三等奖3名:《何处是归航》  苏燕婷(马来西亚)

《半瓯新茗味回时》  江岚(加拿大)

《坚硬的方块字》  陆蔚青(加拿大)

优秀奖15名:《墓碑上的龙迹阐幽》  柯清淡(菲律宾)

《住在汉字里的快乐》  施雨(美国)

《京腔京韵犹绕墨尔本》  吕顺(澳大利亚)

《我听过黄河》  于而凡(印度尼西亚)

《我的汉字江山》  胡仄佳(澳大利亚)

《回家的路》  释永芸(中国台湾)

《榕树的恋歌》  王性初(美国)

《雨夜,相约中国的诗意与画境》  龚刚(中国澳门)

《小楼听雨》  吴嘉(美国)

《豫剧的孤儿》  陈光(美国)

《相遇汉字,落笔成乡》  庄伟杰(澳大利亚)

《钟爱黄大仙,钟爱这个“黄”字》  张晓林(中国香港)

《红花如梦》  杨元勇(新西兰)

《心追那钟声》  曾心(泰国)

《恋恋大河》  林少雯(中国台湾)

首届全球华文散文大赛组委会

2014年11月22日
9楼
祝贺萧振、王性初两兄取得的骄人成就!
10楼
[QUOTE][b]下面引用由[u]蕭振[/u]发表的内容:[/b]

首届中国新移民文学研讨会南昌开幕

 来源:中国新闻网   时间:2014年11月14日

中新社南昌11月14日电 (王姣)首届“中国新移民文学研讨会”14日在江西南昌开幕,包括严歌苓、张翎...[/QUOTE]

[img]../images/fileType/png.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images/upload/2014/12/01/065808.png[/imga]

[img]../images/fileType/png.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images/upload/2014/12/01/065833.png[/imga]

[img]../images/fileType/png.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images/upload/2014/12/01/065854.png[/imga]

萧大哥,是这几张吗?
11楼
恭賀!!!!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1406 seconds wid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