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究竟怎样才叫写诗入门?

18楼
旧时,愚常自诩“渡人自渡”。今再观小土豆君,愚自惭不如。小土豆君实乃地藏菩萨转世也,愚膜拜已!
19楼
南亭先生過譽了.

小土豆好辯, 充其量亦只是半魔半佛而已.
20楼
押韵是从唐诗开始的,这一理论我不知道你是从哪里得来的,在我的知识系统里,没有这个印象。还请明示。
21楼
尔雅虽然不是专门的韵书,但在音韵学上有重要的地位。现在许多关于音韵的书都提到尔雅的作用。最早的专门韵书是三国时期李登编著的《声类》和晋代吕静编著的《韵集》。但这两书早已亡佚。
22楼
唐之前的詩也有韻的作法,只是沒有韻的限定。打一個比方,部落社會也有「法」,但既無定法,就不能稱是「法治」的社會。唐之前沒有任何文獻說明那一個字屬於哪一韻,那一組字屬同一韻,大家都只是依「聲」近而採字,亦無絕対限制混韻,所以只可以說有押韻的行為,而沒有「不押韻」就不是詩」這道理。

至於爾雅對音韻有影響,也不等如它是韻書。英文詩歌中Chaucer 的詩韻對後世也有很大影響,可是如果你因此而一口咬定那就是必行的韻,是會䘸人笑的。莫說李登和呂靜的書已散佚,即使仍在,也要先看看他們的含金量,不能他們說了就算。
小土豆愚見:做學問要求仔細,立論更需厳謹,國內近年著作不少,惜太多人云亦云,不作深入複核,如此學風,只有誤導後學。難怪中國學術水平每況愈下;在這方面,台灣的治學䊘神比國內的強多矣,即日本京都大學的漢學,亦較厳謹(也有其不當的地方),劍橋乃至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中國文化硏究的深度,更使現代國內的學術界難望項背;吾人若繼續妄自尊大,固步自封,是置中華文化於死胡同;不探本求源,囫圇吞棗,抄騙成風,剝奪後人求真,求知權利,更是是民族的罪人。

民國時期,中國雖弱,然有學問之大師輩出,今觀北大孔姓者之流竟可為教授,周姓者可為校長,其比陳寅恪,傅斯年,錢鍾書,蔡校長何如?此國學之不振,亦中華民族之哀也。

觀君之詩,天賦極佳,倘染俗習而不持謹慎態度治學,誠可惜也。

共勉
23楼
如此说来,就无法讨论了。我虽然读书不多,但关于中国传统诗歌的理论著作,也读过不少。而且我一向治学严谨,绝不信口开河。我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有根据的。目前我手头上有中华书局出版的《韵镜较正》、《广韵韵图》、《广韵声系》和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音韵答问》。而且,现在还有古音学一门学科,主要研究以《诗经》押韵与形声字为主要对象的上古音的。
至于唐朝才有押韵之说,我没有看到任何史料证明。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1094 seconds wid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