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石头的一首词:沁园春 石魂 小土豆 (香港)

楼主
关于石头的一首词:沁园春 石魂 小土豆 (香港)
很久没有在论坛上说话了,读了观赏石界名家、清华大学教授温庆博昨天在QQ空间里发表的这篇日志,又想起了许多事,不能不说了。

沁园春  石魂
作者   小土豆 (香港)

曲曲荒溪,寂寂孤山,冷石晶魂。问春秋几度,往来寒暑;身藏暗土,静候何人。
剎那缘生,心交神往,千载风霜只为君。相知晚,盼恩深义厚,眷恋常新。

案前美玉纷纭,惭形秽,蒲姿若染尘。怕新欢易老,继捐秋扇;委如蔽履,旧爱无痕。
火海冰川,轮回万劫,慧眼凭谁惜我真?长相守,共倚窗同赏,浩瀚星辰。

这首词,原载于《中华石文化》报2008年第10期第一版。[COLOR=red]这是我读到的关于石头的最好的一首词。[/COLOR]再与石友们分享之。

http://user.qzone.qq.com/31886545/blog/1342854879
温庆博
1楼

这是我读到的关于石头的最好的一篇文章,已珍藏多年。--寒章

我和我的石头

温庆博

   我和石头结缘似乎和我的地质专业有关。从上大学开始到现在,24年的学习和工作中,每每和石头打交道,便从一个地质学者的眼光来看石头,研究它们的成分、年代和成因。

      但自己觉得还有更加深远的根源,就是从小的爱好:画画。1978年上大学后逐渐没有时间画了,但对画的爱好却转到了对艺术品的欣赏,经常去美术馆看画展,经常在各种场合留意和美术有关的事物。这些年,欣赏的范围很随意地蔓延,慢慢地积攒了很多与艺术相关的东西。比如美术画册、各种精美的图片、明信片、火花,当然还有石头。石头在我的宝贝里面具有特殊的地位。

      不知道是在哪里和在什么时候,我第一次发现了一块美丽的石头。肯定不是在本科和硕士学习期间,那时的我,还不能完全排除社会环境浸入我头脑的浮华,不能发现过于简单和朴素的石头的美。

      奇石或赏石,主要以其颜色、质地、形态和纹理等体现它的美。很多石头具有奇妙的外部造型和内部纹理,展示出各种形象,维妙维肖:有的酷似人物,有的极像飞禽走兽,有的特具文字象形,有的简直就是一幅花草或山水画;而有的石头很简洁,以钝拙的形态或朦胧的色彩,引人遐想。

      在人们诸多收藏中,观赏石是最特殊的。因为它形成于天然,而大自然中没有两块相同的美丽的石头,每一块石头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自然天成的石艺术品,在市场上有价格高低之差,不应该有品级上下之别。

      美丽的石头是大地的精华和灵魂。在我眼里,每一块石头都隐藏着自然赋予它的神秘和灵气。一块石头在沉淀、结晶、变形中孕育和成熟,经历了亿万年水与火的锤炼,饱经沧桑和寂寞,它无言、不媚、不俗。

古人云:石身人身,以石修身;石性人性,以石养性。我以为,只有人和石性相通的时候,才会以石修身以石养性。奇石或赏石,其外形其图案,也许飘逸,也许钝拙;其色泽其质地,也许艳丽,也许质朴。人的心境可能在石头中找到共鸣和寄托。同样一块石头,不同人会有不同的体味。在某个石头上,儒家感受到平和中庸,道家感受到质朴无为,佛家感受到空灵和悲悯,而诗人也许会感受到浪漫。比如对于这个非常简单的“一”(图),不同的人也许会有略微不同的感受。

    人和他偏爱的石头之间似乎有一种模糊、但根深蒂固的联系,就像人对某种食物和某种颜色的偏爱。不同的人会喜欢不同的石头,我的一个朋友很偏爱形状怪异的石头,有的他奉为宝贝而我却不以为然。虽然“形”是很多观赏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因素,而我却对它提不起精神。我更加在意整个石头的颜色。颜色和颜色的变化有的形成纹理,有的就是一些莫名其妙的图案。如果把纹理图案比喻为一块石头的知识内涵,而色彩则是它的智慧神韵。

      世界所有的山脉河川,石头无所不在,被人们发现收藏的赏石或奇石也是多如繁星。我就像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偶然遇到了几个被海水冲上岸边的美丽的贝壳。我所得的美丽的石头,少而又少。当我看到有些赏石家的收藏,简直没法相信,这是一个人几十年的收获?!如果是我,也许需要一千年。赏石家们对石头有很细致的观察和分类。有的赏石家能在一块拳头大小的石头上看出许多的形象,讲出许多的故事。奇石赏石的美被赏石家描述得很细,比如有人描述了奇石的十二个方面特征:瘦、漏、透、皱、清、丑、顽、拙、奇、秀、险、幽等。我现在还达不到这样的境界,我的感觉总是比较模糊的,无法表述得那么细致。

      我不偏爱外形非常像人或动物或什么其它物体的石头,我倒宁愿它的外形什么都不像,也不要很规则或者对称;它里面的图案或花纹也不要像美术作品一样,像是刻画、描绘的什么东西,自然、随意最好。很像什么的,自然难得;但似像非像,留有想象余地,才最耐看。

    很多奇石收藏家把自己的宝贝放在一个底座或托架上,有时还要为这个托架的木质和形状而百般琢磨。我却喜欢让石头放在一个简单平展的地方,感觉托架是对它们质朴天性的限制,是多余的装饰。

      我的石头有自己拣的,也有买的。但我觉得最好的还是自己从山沟里拣来的。好的石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有时我只是在那里漫无目的地闲逛,而那块石头已经就在前面等着我了。它可能大半埋在土中,露出来的部分还附着一层尘泥,但我们还是相遇了。我迫不及待地把它拿到水边,用水一冲,一个世界、一个故事,一种感觉,就出现了。

      一次带学生去野外地质实习,中午,大家都坐在河边的大树下面一边吃东西一边休息。我很快吃完了,便一个人走向河滩地,刚刚进入田地间的小路,就看见了一块黑色的石头躺在那里,它比面包略大,比枕头要小,没有什么特别,又感觉它似乎有点与众不同。走近蹲下来,无论是以一个地质学者的眼睛还是以一个石头爱好者的眼光看,它的样子都让我吃惊:它通体黑色中分布着横竖俩组白色的条纹。从地质学上说,这可能是一块硬砂岩,白色条纹是其中发育的剪切节理被石英充填形成的,但这两组节理的宽度一样,这是少见的(一般常是一组发育强一组发育弱),而且竟然相互成不可思议的直角相交。其中一组线条对另一组线条在相交处的微微牵动,说明它们是在两次互不相关的地质作用中形成,偶然地直角相交。但这两次地质作用又像是一对挛生兄弟,在这块石头上形成了完全相似的裂隙。即使是一个对地质不懂的人,看见了这块石头,也会惊奇它这么对比分明的黑底白格子,形成了一个围棋盘,或者蜘蛛网。

我的很多石头只是一些简单的颜色图案,说是图案,其实很随意,但的确很美(图)。

我的石头中还有三块纹理看上去就像是毛笔书写的汉字,它们长在不同质地的石头中。从地质学角度看,是岩石中的裂隙被后来的石英或者方解石冷脉充填形成,有的浑厚(一和二),有的精巧(七),由于其特殊的形状,看上去都具有了非常的文化灵性。也许有一天,我能有十块这样的石头,从一到十,什么时候呢?不知道,一千年?可遇而不可求啊!

      我从没有给我的那些石头起过任何的名字,石无言,我亦无言。

      有一个感觉,我会找到这样一块石头,它以极为质朴的模样蕴涵着这个世界曾经发生过的惊天动地的变化,只有很少的人能够读懂它。虽然我不给我石头起名字,但为了纪念它的到来,我预先为它想了唯一的一个名字---轮回。

 

 (本文刊登在《文化月刊》2003年1-2期。这篇文章写在约10年前的2002年。与当时相比,自己现在的见识和理念都有一些变化。)
2楼
去拜訪過姐姐的博客了, 只是我沒有QQ. 所以不能登錄.
3楼
此只是写石头,直是写人,尤其是以色事人的人。
4楼
以色事人,有何不妥?
5楼
上阙最赏!有知音难遇之叹,以有蓦然回首,喜见知己之情,直有千年等一回之意味。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1094 seconds wid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