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我心中的西岩路》

楼主
《散文:我心中的西岩路》
                 我心中的西岩路

   看了慈心的“由西严寺才立西严路名”的帖子,令我回想起50年前台山县城的西岩路。西岩路虽比不上西濠路、环城南路那样好,但也是旺中帶静的好居处。西岩路由三台路光声戏院处起,穿过光兴路、通济路直到东华路止。西岩路一边的楼铺背向革新路,另一边則背后有一个约有400米跑道的运場那样大的水塘。在我矇眬的記忆中,水塘边疏疏落落有几棵木瓜树花棯树,塘边有两条 小小的木船,塘水很深、飘浮着一种有着绿色心形叶子,叶茎是半葫芦状,而花是淡紫色和粉红色绣状的水浮莲。有很多楼铺脚离塘水只有尺远,只有我们住的楼铺后靣塘边最宽并长着一棵树干如水桶般粗的老榕树。它懒懒地躺在塘边,但它的枝叶却有力地向水塘面伸出约5、6丈远。当陣陣凉风吹来时,绿绿的小树叶,大把大把的榕树須和大片的水浮莲一齐摇荡着,很是动人,特別是下着毛毛细雨的时候更加迷人。

榕树下是我儿时的游乐場地,常常和小伙伴们在树下玩捉迷藏、煮飯仔、过家家等游戏,顽皮时就双手揸住碗口粗的树枝来回摇晃,有时更不知天高地厚地坐在水边的榕树枝上恋水,直到大人们来责骂才怏怏不乐地各自回家。后来這个水塘随着社会的变迁,水塘变得越来越小。在我读高中时我眼中的美景己荡然无存!
    在东华路至通济路这段鋪头98%都是从事竹器手工业和售賣竹器的。我们楼下的鋪头叫“炎記”炎記伯是一个开朗又健談的 中年人,他的手艺在街中也算一流,所以生意不錯,他们一家都会做竹器。在热天时,这些竹器手艺人都在騎楼底下一边工作一边拉家常。妈妈帶我上街时总是一边走一边和人打招呼,感到全条街都是自己的亲人朋友一样。我有时找不到玩伴就常坐在楼梯门口看他們织竹器,看他們的手在那些竹蔑中飞舞着,用不了多长时間就看到了一个个成形的箩箩筐筐,这是百看不厌的。读小学时有一个暑假,炎记伯问我和二楼的一个小女孩能否帮他加工一些竹枝,即将一尺多长的竹片削成比牙签粗一奌的竹枝。人工约为几分錢一斤,我们当然乐意做啦。初时一天只削得一两斤,后来就快許多一个暑假好象挣了6、7元,当我将钱给妈妈时,母亲看我得意的样子就开心地說:“真的会稳銀纸噜”俗語讲家中有百万,都不相似自己赚一文。我常常觉得能健健康康地自食其力过日子,即使清茶淡饭也是快乐幸福的。

在通济路至三台路那段比我们住的那段清静奌,空气也清新奌。在以前二中男宿舍对面街有一档手推车的牛杂挡。車内有个水桶大的鍋,烧着飘香的肉湯,車子枱上有砧板、刀、熟箩卜、生蒜卷和醬料,车子上倒掛着各种各样的牛杂。小时候哥哥常常带我去那里买小吃,哥哥爱吃肉,我则爱萝卜。外子說他读二中时也常帮趁这档牛杂車仔,其中有个同学专爱买一鸭颈仍后点遍了那些红、黃、白、黑醬才吮着到通济河冲凉。现在我也常整萝白角吃,但总找不到昔日的味道。外子說别人那鍋湯是日积 月累下来的精华,浸出来的萝卜才那么好吃。这奌我深信不疑。說到吃、我和哥哥都很颈吃,他常常带我去买零吃。記得在西岩路和東华路交界处有一档卖糯糍的,那糍是一个加盐糯米飯团沾上面粉炸成的。现在我和哥哥还常想念它。另外在通济路和革新路交界处,晚上有牛杂粥卖,粥里有黑色的牛肚、牛百叶再在粥上加上葱花和葫菽粉。那味真令人垂涎欲滴。06年回台城我和外子小姑夫妇晚上到革新路和牛屎塘想寻旧梦,却盛兴而去,败兴而回,革新路牛屎塘根本找不到吃的。只好到“旺角”飲茶。后来讲起这事,侄儿开車带我们到赤坎圩吃了黑色的牛百叶,才算解了馋。那次回去吃了很多东西,但就只記得這黑色的牛百叶。
在三台路和西岩路交界处就可以走到人工湖。夏天的傍晚我总和几个小女孩结伴到人工湖边玩,待 到夜幕降临时又到旧时曾是文化宫后又改为招待所的小花园玩,因为那里有着大丛大丛的茉莉花,坐在石櫈上看够了茉莉花闻够了茉莉香才摘满一裤袋各自回家。我们总爱将花放在床头,芬芳洁白的茉莉花伴我入梦乡。我的童年虽不象孙儿們那样有着满屋的玩具,但在大自然里也有无穷的乐趣。
    06年回到台城,也曾到西岩路转了一圈,楼街没什么变动,但旧了破了好象昏暗一些,抬头看看天空也好似蒙蒙的,旧地重游已找不到往日的气息!我不禁感慨起來,西岩路也和我一样随着时光的流逝,变老了变丑 了!我不觉想念起那素有小广州之称,又有奌乡村气息的小城镇。也許人老了总覚得逝去的东西是最好的。
 



1楼
cow这篇文章写得很细腻,许多表述详尽清晰,尤其描写老榕树,小水塘一段,令我有景物在前的感觉,而且文字不乏文采。说起车仔档,买牛杂、萝卜,点辣椒酱,甜酱几乎就是我童年生活的翻版,足可以引起我的一大段回忆。此问好读,尤其结尾一段“抬头看看天空也好似蒙蒙的,旧地重游已找不到往日的气息!我不禁感慨起來,西岩路也和我一样随着时光的流逝,变老了变丑 了!我不觉想念起那素有小广州之称,又有奌乡村气息的小城镇。也許人老了总覚得逝去的东西是最好的。”写得朴素而韵味十足,很值一读。赞!
另外建议,文章不要一下子推出太多,可以隔两三天甚至一周来一篇,这样控制节奏,1,让读者有时间消化、品味,点评。2,可以防止“视觉疲劳”,读者更觉趣味盎然。
cow姐,你以为呢?握手!
2楼
Cow以深情铺陈的“西岩路”,位于台山市从前号称“小广州”的台城,
作者在那里长大,直至文革后期出嫁才离开。(我在那里求学,造反,加上后来在机关工作,共13年。)西岩路是作者童年的梦土,榕树,湖水,竹器店,牛杂档,处处迷人。台城有湖,是我青春年华的流连之地。人生何幸,能和cow一起走进同一片记忆的天地!
3楼
cow寫得太可愛了——『06年回台城我和外子小姑夫妇晚上到革新路和牛屎塘想寻旧梦,却盛兴而去,败兴而回,革新路牛屎塘根本找不到吃的。只好到“旺角”飲茶。后来讲起这事,侄儿开車带我们到赤坎圩吃了黑色的牛百叶,才算解了馋。那次回去吃了很多东西,但就只記得這黑色的牛百叶。』cow這篇生活小品,動人的段落很多。感動人的文章就是寫生活,作者的心意沒有誇張地如流水行雲,感人的情感也如高山流水動聽。
4楼
謝謝秋叶先生、荒田老同学、国参先生和我一起回忆往日幸福的好时光。秋叶叫我姐,真令我感到亲切又快乐。謝謝荒田老同学带我加入美华这个大家庭,虽穿着厚厚的牛皮还是被你看破,似不大好“弯”謝謝秋叶的指点。
5楼
哈哈,cow这名字大有看头,想不到我这美丽的校友选上“牛”的马甲。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469 seconds width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