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话]定有行人忆六桥

楼主
[诗话]定有行人忆六桥
[img]../images/fileType/jpg.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images/upload/2010/10/11/022206.jpg[/imga]
(网上图片)

[诗话]定有行人忆六桥

                      红是樱桃绿是蕉, 越中景物未全消。
                      晴和二月巴山路, 定有行人忆六桥。

     这是一首留在我心中二、三十年的七绝。我早就想写出来了,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总是没有实现。二、三十年不是一段短时间,我相信有些字词会记错了,但意思是不会错的。

     我的美术导师谭老师毕业于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后来我们师徒一起工作了十几年。在他的老师中,有中国美术史上赫赫有名的潘天寿、林风眠、陈之佛、关良、丰子恺这样一些大师。在西南联大的时候,他们都住在简陋的民居里,师生关系非常密切。谭老师毕业的时候,他们都送了他一些书画作留念,这里面就有丰子恺先生送的一幅小品,上面题了这首七绝。

     全诗四句,平白如话,写于抗战时代的重庆。当时正是晴好的天气,春和景明,樱桃和芭蕉红绿相映,本应是轻松愉快的心情,但是在作者心中萦绕的却是“越中景物”——当时属于沦陷区的中国东南沿海省份的景物。这班画家都来自杭州艺专(浙江美院的前身,现在叫做中国美术学院了),江浙一带,正是他们的家。一句“越中景物未全消”,包含了多少愤慨!但是作者的情绪还是积极的,他写道:“定有行人忆六桥”。我们在暂时安定的巴山路上,一定有人怀念在兽蹄下被蹂躏的苏杭。六桥应指“杭州苏堤六桥”,位于中国浙江杭州西湖西部,是自古以来深受人们喜爱的名胜,画家们住在那里,朝夕相见,如对故人。如今六桥却在敌人手里了!可想而知作者心中的感受。一个“定”字,饱含了坚定的信念。即使是在充满愤懑的时候,作品还是保持着中国诗歌的含蓄和典雅,比高叫口号更加耐人寻味,因而也更有艺术的感染力。

     好的诗作,不一定要使用华丽的辞藻或者生僻的典故,但一定要有意境。何谓意境?吾乡著名文史专家杨宝霖先生指出:有意境,就是“写景如在目前,写情如见肺腑”。我们在书报上读到的有些“诗歌”,或者如呼叫口号,或者如戏弄读者,这些玩玩是可以的,但“繁采寡情,味之必厌(刘勰《文心雕龙·情采》)”,日子长了,就感觉厌烦了。要写好诗词,诚恳的态度还是很重要的。杨宝霖先生指出,写诗歌如果不好,不如不写,当然这个是太高的要求了,因为人不能一开始就写得好。但是要求自己逐步地做到前面说过的“写景如在目前,写情如见肺腑”,用诚恳的态度,还是应该的。

     我的老师没有做过什么惊人的业绩,他满足于教出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上面提到的那些大师们的作品,直到他去世都用普通的镜框嵌着挂在他简陋客厅的墙上,那个我曾经多少次涉足和流连的客厅的墙上。多少年来,我常常在寂寞中,轻轻地吟诵着这首七绝,并且相信:“晴和二月巴山路, 定有行人忆六桥”。今日我为了写这一篇文章,特意上网查了一下,没有这首诗,就让我写下来,作为对我老师的怀念吧。


   
                                                    [em79]
1楼
好詩!!!
2楼
谢小土豆。
3楼
不自量力, 和一首:

六桥风物尚依然 往日情怀去似烟 彼岸和风如有意 芭蕉代叩哲人肩
4楼
好七绝,好诗话。颇受教益。感谢邓治先生!
5楼
学习邓治兄好作!那首七绝十分精彩。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938 seconds wid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