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评半瞧古风《桃花汛》】 浓如胭脂的颜色。

楼主
【品评半瞧古风《桃花汛》】 浓如胭脂的颜色。
[B]桃花汛[/B]

莹莹天出浴,沥沥滴桃红。
袅袅雾裙摆,袭袭起香风。
小河一夜宽,春水胭脂浓。
岸柳寻不见,梳洗去江中。
西窗泊晓月,接我做渔翁。

         ----作者:半瞧


[B]浓如胭脂的颜色。[/B]

《桃花汛》是要映着田坂村头的乡气的去读的。桃花开得早,在我们南方的寻常百姓家,乡下的田坂村头就可以看见桃花,风吹过一阵,落花似雨,便有些飘到水里,有着“莹莹天出浴”的美,淡定,安娴。远远的在人家墙头望到几枝“沥沥”透出嫩红隔着新绿的桃花,娇艳可人。那不是我家院子的花,无法摘取,可仍然那样满心喜悦,竟说不出原因,也许中国人骨子里就有桃花般的香艳,所以,见了两相亲。读这首《桃花汛》,竟让我深刻到难以磨灭的地步,一开始的“莹莹天出浴,沥沥滴桃红”由景入笔,教我分辨不清,这是沥沥滴透的桃花,还是那莹莹如桃花的女子。

桃花难言,往往是因为她舍不得收敛,艳得让人无法适从,无法评价。写得不好,就会觉得俗气,泛滥得好像听见一个村姑名叫桃花,你回眸一顾,顿失了人面桃花相映红的风景。解读半瞧的这枝“莹莹”桃花,几乎将桃花的美写到极致,将语言的天才发挥到极致,却没有艳俗的气息,她“莹莹”飞扬,“沥沥”退去浓妆,艳在民间寻常百姓家,映着水岸,洒落一江春水的光耀明媚。

“袅袅雾裙摆,袭袭起香风。”这一句,美在四个叠字:袅袅,像戏剧里的尾腔,字里行间情意拖延;袭袭,亮丽清洁的摸样,美得让人心软。整句话漂亮得惊人,由景入情,带出“桃之夭夭”的一种灵韵策动,半瞧精心为自己的桃源描绘一幅温暖世俗的图景,让人心生期待。我很喜欢这诗中女子的情态,露出的风仪隐带娇羞,美如在水一方的女子,像一团袅袅的桃红里显出的雾影人形,觉得诗意朦胧。半瞧在诗中以景衬人令人折心的风雅,表达得含蓄丰满端然可亲,读诗的你就像走过叠叠迷津进入桃花源的渔人一样,无限惊艳喜悦。

诗以桃花起兴,点出遇见的女子是在“一夜宽”的小河。这是一个初春的早晨,天刚亮,日未出,昨夜下过了一场大雨,空气清新,雨滴还挂在桃花叶上。思念如水涣涣,吾心似花多情。读半瞧的《桃花汛》就有这种好处,他懂得如何让修饰着思念浓如“胭脂”的颜色,浓郁的暖色可以满足我们对情感夸饰的心理,同时又不失率真,希翼着从别人处获得这种不绝的温暖情感。

花凋心谢,梳洗江中,岸柳依依,桃花树下,再也寻不见那个女子。

某夜,有一个男子,也是半瞧这样心清如水的男子,只携了一把琴,静临岸柳,独泊西窗,且弹且吟,天地间有知己也无知己,唯有明月静朗。

不过,我等女子,如果真有桃花岛主黄药师“接我做渔翁”那样的男子作伴,有个私人领地桃花岛,闲来在桃花树下“泊晓月”,酌酒把诗,自己也觉着美得不行,借着半瞧的渔翁之心遁寻桃源,倒也是个不坏的选择。

我承认,我只是一个世俗得无药可救的小女子。
1楼
众里寻他千百度,那羞涩,那水湄,也只有桃花,映现在灯火阑珊处,长存在伊人的心胸里。
2楼
读半瞧诗,混儿评,也沾得诗中一点胭脂的颜色,真希望自己也和诗人一样心中真有个桃花春水的梦。
3楼
   这首小诗随春水而下,一不留神怎的就惊扰了桃花的魂魄?惹得混儿、丛林们慨叹连连。文字有自己的翅膀,它飞去哪里,作者未必心中完全有数。读过几位才女(谢谢丛林、翎翅、混儿、梅瓶等)一连串品评,让我欣慰又诧异:透过她们心窗看到的桃花汛,竟然各有各的景色和幻象。也许才女们的情思早被花魂浸染,使得哀哀逝水从容地唱和桃之夭夭的古韵,为这首小诗拓展出无限意蕴。
    混儿有难与人言的痛楚,却是以如此清艳的文字,将心头落红洒满水面,作了春天的胭脂。
4楼
混儿此评,本身是唯美之诗。
半瞧此诗,“西窗泊晓月,接我做渔翁。”意境之幽,想像之妙,设喻之巧,我要称为当今“佳句中的佳句”。
5楼
这一抹胭脂的红,正是混儿的凄清与唯美。祝福混儿。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781 seconds wid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