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说“低调”》

楼主
《随笔:说“低调”》
                           说“低调”
                                               刘荒田
   “低调”这个词兴起于何时,不得而知,但肯定远在“牛”、“雷”一类网路新词汇发明之前好多年。而且,它是舶来品,译自英语的“Low key”。在它之前,汉语的对应词该是“谦虚”吧?不过二者有区别,“谦虚”覆盖内心和行为两方面,不但指不自夸,乃至自我贬抑,而且是品格,修养。低调,则仅仅是指不以高分贝来制造轰动效应,细声软气的人,未必不骄傲。在众声喧哗,嗓门不高就被埋没的后现代,一般地说,低调是难得的好品性,至少是值得尊敬的风度。
    不过,并非所有说话低声乃至不发声的人,都有资格自诩为“低调”。这道理,一如打工仔离开工地以后,和伙伴打打扑克不叫“紧密联系群众”;民国初期军阀混战中输掉的司令不叫下野,叫“出洋考察”一样。多年前在地方小报看到一张照片,县委书记蹲在村口,和老农民一起,轮着抽“水烟筒”。如果主角变为老农,哪怕一连抽100口也没咳嗽一声,记者的镜头也不会对着他。前者叫低调;后者呢?难以定义,叫“没调”吧!可见,“低调”一词,是给那些本该“如雷贯耳”的阔人、名人度身定造的。这里隐含着身份、层级的差异。不要以为文字和不用一钱买的清风明月一般,你可随便用。褴褛的乞丐,不叫“朴素”;内阁部长在街头啃热狗才叫。语言常常是阴险的,词语隐藏的意义比字面多,不写出来的未必比写出来的少。
    而且,低调一旦成为行事的风格,便具有操作的空间。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噪声沸腾的集会上,演讲者如果和听众比嗓门,到后来声带受损,满场仍旧是噪音;如果主持人刻意低调,听众们光看到讲台后嘴巴子动,出于好奇,反而会停止喧哗。从这一技巧生发开去,低调往往和中国古代隐士占据的终南山类似——荒僻孤寂的山林,离朝廷的丹墀反而更近。
平头百姓,“低调”是义务,是与生俱来的规范。普通人不宜以“低调”标榜,比如,坐经济舱,尽管腰酸,也不宜向来接机朋友的声言,此举为的是返璞归真。你走出机场,没见地方官员在迎候,镁光灯和鲜花没为你预备,这是规格不够,而不是你“刻意低调”的缘故。
1楼
哇,被我抢到沙发,是好运要来的迹象,一定要高调告诉大家。
2楼
向聂大总编辑问好,请贴新作让大家欣赏。
3楼
“低调”这词快“大师”了。两年前回国,听到好几个人都跟我说:我很底调。我答,为啥?谢谢荒田老师。

“低调,则仅仅是指不以高分贝来制造轰动效应,细声软气的人,未必不骄傲”,好像意思可发掘?中国文化在特色市场经济下出问题了。说低调不低调,说不忽悠忽悠。
4楼
入乡难以不随俗--地域不同低调高调也不同呵
读您的文,回想两国低调高调情景,命中中心,尽绘国人低调高调百态。也因此想念新加坡,新加坡的低调是上下统一男女平等的:官员低调,一身老百姓打扮周末到邻里于民同乐(没人觉得大惊小怪);明星下了半脚下凉拖,身上T恤,商场里、电影院里尽情尽意(也没狗仔队,认出他们的老百姓也就友好打打招呼);身价几亿的总裁照样去老百姓的食阁排队买饭(没人觉得不可思议);周末去锻炼走山,看见总理夫妇草地上打太极,优哉游哉,挥挥手问声早(没保镖左右,没警察禁山)......新加坡人平时说话低调,争取不让第三个人听到,不会打扰别人,我习惯了之后,来了美国,结果被周围人质疑:怎么这么没自信?好长时间听不惯在公共场合高喊大叫的说笑、讲电话,可几年下来,为了让人家听清楚我说啥,也高调起来,被赞进步。可回新加坡去看望朋友,一说话满座皆惊--做什么这么大声?!连周围人也侧目而视。唉!说了这么多,还是觉得比较喜欢在那个平和安逸和谐的美丽岛国开开心心低调过日子比较舒服!不说了,盼望能够早日回去![em82][em95]
5楼
……………………………………………………隐藏内容…
该用户发言已经被屏蔽
…………………………………………………………………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938 seconds wid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