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容樹

楼主
[随笔] 容樹
贴一篇旧作:     

                                                              容樹


        在三藩市晚間的寂靜中,我讀廣東番禺人屈大均(字翁山)的《廣東新語》。番禺與我的故鄉一水之隔,讀他的書,就是和一個老鄉在燈下漫談。翁山先生雖然是明末清初時候人,但他書中談到的事物我卻感到很親切,尤其是他筆下的榕樹。他寫道:“榕,容也。常為大廈以容人,能庇風雨。又以材無所可用,為斤斧所容。故曰榕,自容亦能容乎人也。”榕樹,實際上也就是容樹。

        榕樹能容人,它有一顆包容的心。它枝葉茂盛,枝上生根,根又生枝,正如翁山先生所說,它“枝幹互相連屬,無上下皆成連理,⋯⋯望之有如大廈”,所以榕樹又稱“榕廈”。珠江三角洲鄉下村前的大榕樹,往往遮天蔽日,濃蔭是屋頂,裸露的板根就是椅凳,農夫牧童在田間勞作累了回來,常常會在它的樹根上憩息,享受一下那不用錢的涼風。有些古老的巨榕,樹幹和蟠根下有很多空間,甚至像個岩洞,可以容得十個八個人,成為避雨的好所在。村民們在榕樹下拴牛,圈豬,甚至搭棚,建廟,燒香。對這種種騷擾,榕樹都以它的博愛包容著,正如一個“大腹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的彌勒佛。

        榕樹能自容,它有一顆謙卑的心。人說若見一個村莊有大樹挺拔向上的,一定是木棉(人稱英雄樹);而見有大樹濃鬱橫垂的,一定是榕樹(或說“容樹”),它們有兩類不同的生長個性,有兩種不同的修養境界。雖然榕樹老時空心,外貌臃腫,並非棟樑之材,但有道是嶢嶢者易折,皎皎者易污,如果因此而沒有人想到去砍伐它,從而能夠自保,這不正是榕樹生存的智慧嗎?但其實榕樹也並非一無用處:它的空腹中常寄生名貴香木,它的細枝曬乾了點火,可以經風雨而不滅,而榕樹鬚則可以入藥,性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榕樹處世平和無爭,但又不吝於貢獻微力,不是正像嶺南的草根平頭老百姓們嗎?
        
        榕樹活得從容,它有一顆隨遇而安的心。榕樹的生命力強,把它倒著插在地上,它就以枝為根,以根為枝,倒著生長,所以又叫“倒生樹”—在別的樹不能生存的環境裡,它也能逆來順受,變著法子活下去,一經扎根,就互相撐抵,鋪天蓋地似的發展起來。嶺南人處世也講究隨遇而安,但更懂得抓住發展的機遇,恐怕是得益於和榕樹祖祖輩輩的朝夕相處吧。

        “榕樹多者地必興”,它是最重要的風水樹,在鄉村中簡直有半神的地位。在不少地方史料中,往往有某某地方的榕樹“吐烟則有兵革”,某某地方的榕樹“出烟氣二日,遂有屠城之禍”的記載,也有地方官對將死的榕樹祭之令其復生的事蹟。總之,榕樹雖然沒有木棉的氣概,沒有松竹的清高,但它包容、謙卑、世俗、務實,正是嶺南風氣的象徵,和嶺南的老百姓也更加親近,一枯一榮,緊繫著嶺南人的心。翁山先生寫嶺南風物往往逸筆草草寫其大略,對於榕樹,卻不單寫得篇幅甚長,而且形神兼備,真不愧為榕鄉中人。西來以後,我看過不少介紹移民先輩堅苦卓絕的史料,腦海中總是擺脫不了那些低著頭從容行走異鄉的老僑們的形象。這時候,我就會不由得聯想起家鄉的榕樹—容樹來,榕樹不言,下自成蹊。


[em32]             [em32]                [em32]               [em32]              [em32]              [em32]
1楼
邓先生文章,写尽了榕树之“容”。曰包容,给人以遮风避雨之所。曰自容,有一颗谦卑的心。曰从容,有一颗随遇而安的心。“榕樹雖然沒有木棉的氣概,沒有松竹的清高,但它包容、謙卑、世俗、務實,正是嶺南風氣的象徵,和嶺南的老百姓也更加親近”。精辟之极!
文章最后,可以说是揭示到了主题。“西來以後,我看過不少介紹移民先輩堅苦卓絕的史料,腦海中總是擺脫不了那些低著頭從容行走異鄉的老僑們的形象。這時候,我就會不由得聯想起家鄉的榕樹—容樹來,榕樹不言,下自成蹊。”
榕树,是无数从容谦卑包容勤苦的移民先辈的象征。榕树精神,是无数中国百姓的精神。
2楼
写树写出了精神、风格、风情,民俗,其散文之健者乎!
3楼
……………………………………………………隐藏内容…
该用户发言已经被屏蔽
…………………………………………………………………

4楼
写的好,评得也很好!
5楼
邓治以榕树为根散发开了,从容谈情说俗,让人读到枝繁叶茂,浓荫富容的心树,显见作者情怀。好作!
《七律·榕荫》
 红缨枪诗作把榕树细致描写得影像横生,令我如眼见一树。欣赏!(我给你发了信件,望你查看信箱。谢谢!

江畔横生久耐冬,早知杨柳不如榕。盘根错节枝千干,古洞穿岩影一重。
朝夕乘舟看画锦,往来过客卧荫浓。山河自古钟灵气,万丈仙藤欲化龙。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1094 seconds wid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