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江 月
春雨小舟西去,蓬莱兰若依稀。空蒙山影似须弥,苦海波涛难觅。
性在王存自适,王除性去心歧。割身持戒利皈依,万事无为真谛。
春雨迷蒙,小舟西去,意在寻求蓬莱兰若的皈依。远处濛濛的山影,是佛家的圣地—须弥山吧,可是茫茫的苦海,波涛汹涌,真的不知道在何处寻觅。 人的心如同大地,而心之性,就如同城堡里的主宰,主宰居住在地上。如果心性在,主宰就在,心性不在,主宰也就不存在了。心性在,自己的身心就在,心性失去了,自己的心也随之而毁坏。佛是由识性之觉悟而成,也就是转识成智,从自己的心性中产生的,而不是借助身外物而获得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佛性,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认识世界的能力,只要自觉地改变自己的认识观,就可以皈依佛门。按照佛家的“无常”“无念”的思维去认识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地成佛,如果不改变自己的世界观,那么,永远也不能修成正果。 佛家的“无常”“无念”,其意思就是佛家认为,世界上任何的事物,都是在不断的变化的,任何事物都没有恒定不变的样子。这就是“无常”的概念。所谓“无念”,不是什么都不想,而是了知万物的规律后,不执着,不死守常规,而是要用运动的观点来观看世界。正如六祖回答两个和尚辩论是风动还是旗动时说的:“是心动”。风吹动着旗帜飘扬,一个和尚说是风在动,可另一个和尚说是旗在动,六祖却说是心动。其实,风和旗都在动,是因为每个人都有接受外界刺激的能力,这样的现实反映到人的大脑中,就产生了旗帜飘扬的感觉。两个和尚说的都是对的,这是旗和风相互运动的结果,如果没有相互运动,那人们是不会感觉到旗帜在飘扬的。所以六祖说是“心动”。所谓“心动”,就是人们接受了外界的刺激后的结果。既然是这样,两个和尚说的都对,那又何必去争个你赢我输的呢! 歌利王是古印度菠萝奈国国王,是一个无道,暴虐之君。佛为超度众生,曾在城外修行禅定,正巧歌利王带着宫女外出游观,宫女离开歌利王来到佛处听佛说法。歌利王大怒而生厌恶痛恨之心,问佛道:“你为什么以贪欲烦恼之心恣情地看我的宫女呢?”佛说:“我对女色实在无所贪恋。”王问:“何以见得你见色不贪呢?”佛说:“持戒。”王问:“什么叫做持戒?”佛说:“忍辱就是持戒。”王于是用刀截割佛的耳朵,鼻子,手足,而佛颜容不变,心无嗔恨。此时,天下起大雨沙石,王恐惧而忏悔,并皈依佛门。从歌利王的故事,人们知道佛家的宗旨,就是“无念”“ 无住”。这无念不是百物不思的无念,而是了知万事万物后,对万事万物不生贪取和舍弃,不执着万事万物,而是顺应自然。这和道家的“无为”是一脉相承的,道家的“无为”,同样不是什么都不作为,而是顺应自然规律,尽量少加主观的干涉。只要人们真诚地做到上述的观点,就可以立地成佛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