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文学主页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积分79600
    • 经验2426
    • 文章876
    • 注册2012-02-21
    为什么要有争臣
    为 什 么 在 封 建 王 朝 一 定 要 有 争 臣

    万乘之国,有争臣四人,则封疆不削;千乘之国,有争臣三人,则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争臣二人,则宗庙不毁。在封建王朝里,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君王的意志就是最高的。谁也不能有所违背的。他下面的臣子,都是想方设法地奉承王上,以取得王上的宠爱,以此巩固自己的利益,所以皇上是听不到事实的真实的面目,臣下的话语,都是阿谀奉承的,他们都是察言观色地探讨皇上的意旨,尽量地说皇上喜欢的话。但是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这就是所谓“一不独立,二则为文(一方独大是不可能的,凡事都有对立的一面)”的道理。只有争臣才能说出事实的全面,还原事实的真正面目。
    历史上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就是成功的例子。汉初,为了纠正秦国制定的“诽谤妖言”罪,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只能遵守不能议论,议论就是犯罪,轻则发配,重则砍头的错误,汉文帝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吸取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历史教训,汉文帝认为要寻求治国的好办法,必须大胆使用进谏人,广泛听取不同意见,使君主不断改正自己的过失,少犯错误,唐太宗李世民,听取了,原来是效忠于他的对手李建成的魏征的意见,终于形成了著名的贞观之治。当魏征死的时候,唐太宗哀痛地说,他失去了一面镜子。康熙曾经对姚启圣说,我多次曾经想把你杀掉,但最后还是没有杀,是因为只有你敢于说真话,康熙采取了姚启圣的意见,使清朝能收复台湾。齐桓公小白,不记管仲的一箭之仇,大胆地用管仲为宰相,使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的五霸之一。
    多见者博,多闻者智,拒谏者塞,专己者孤。(桓宽《盐铁论。制议》。奉承的进言,言辞就肤浅而不能深入人心,深切地劝说,那就会逆耳而不合帝王的旨意。语言太过甘美的背后,必然暗藏不可告人的目的。君主没有直言规劝的大臣,父亲没有直言的儿子,哥哥没有直言规劝的弟弟,士人没有直言规谏的朋友,那样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苦口良药。直言者,国之良药。但是再好的直言,如果没有一个像李世民和齐桓公小白的胸怀,那就不会造就著名的贞观之治。能接受有益的意见,就如同生意人寻求利润一样,一点一点地积累,最终就会成为富翁。割草打柴的人,虽然低下而卑贱,但是先代圣明的帝王还要向他们咨询。商汤和周武王,因为他们听取了臣下的直言规谏而昌盛,夏,纣因为下臣的唯唯诺诺而灭亡。公众舆论是国家的元气,元气郁结不通。公众舆论被压制而蔽塞,就无法治理国家。
    老子《二十九章》说:“想要治理天下,却又要用强制的办法,我看他不能够达到目的。天下的人民是神圣的,不能够违背他们的意愿和本性而强力统治,用强力统治天下,就一定会失败;强力把持天下,就一定会失去天下。因此,圣人不妄为,所以不会失败;不把持,所以不会被抛弃。世人秉性不一,有前行有后随,有轻嘘有急吹,有的刚强,有的赢弱;有的安居,有的危殆。因此,圣人要除去那种极端、奢侈的、过度的措施法度。”
    自由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3
      • 积分317439
      • 经验31274
      • 文章5816
      • 注册2009-02-11
      诤言直谏,忠言逆耳,造就了一幕幕人间悲喜剧。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10
        • 积分503015
        • 经验250227
        • 文章10290
        • 注册2009-05-21
        诤言直谏,都是端着脖子的事哦!
        在诗词里长醉 在生活里长醒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25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
        Page created in 0.1250 seconds wi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