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 话 清 谈
“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未必不然”,在欣赏诗文的时候,读者为什么不可以用现代的观点来阅读古典的诗文呢。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在山川”。常人以为断魂就是因为清明时节的凄雨朦朦,给人带来惆怅的感觉,所以就需要借助酒来消愁了,但是为什么我们不可以用另外一个角度去理解呢。世界上任何的事物都可以有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那就看你从什么角度去解释。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花开有花开的美,花落也有落花的美。春雨绵绵可以使人产生惆怅的感觉,但是也可以产生一个朦胧的美。以杜牧有豁达性格的人,可以认为杜牧是有后者的感觉,因为春雨绵绵给了杜牧一种迷蒙的美感,才想借助美酒来助兴。正如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梅花诗中就有那么一句“粉蝶如知欲断魂”,这里的断魂应该不是一种惆怅的感觉吧,应是粉蝶看到了梅花的英姿而感到兴奋,都想下去围绕着她来翻腾。 现代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世界上任何的事物都是由两个对立面所组成,对立面是相辅相承的,论衡说道:“不能相制,不能相使”,“诸物相贼相利”,也就是说,事物最好的状态,就是动态平衡。所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之所成为千古的佳句,就是他的意境达到了动态平衡,想想在一个森林里,远处听到了一阵蝉鸣,在一座深山老林里,听到了几声鸟鸣,那不是给人一种幽静的情怀吗。反之王安石“一鸟不鸣山更幽”,就是一句败笔,想想在一座死寂深山中,什么声音都没有,那不给人一种恐惧的感觉吗。“一不独立,二则为文”就是说事物总是由两面性的,最好的状态是动态平衡,如果一方独大的话,就不是事物最好的状态了。试想想,什么声音都没有的山林里,会有幽静的感觉吗?同样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衰笠翁,独钓寒江雪”,犯的又是同样的错误,在一座渺无人烟的雪山里,的确是够寂静了,但是这是一种死寂的感觉,这不是人们向往的地方。但是王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那就完全不同了,在一座寂静的山中,虽然看不到人影,但是能听到远处的人声。一缕斜阳,穿透树隙投射在青苔上,那不是给人一种佛教的涅槃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