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文学主页
在线情况
  • 头像
  • 级别
    • 积分36880
    • 经验2800
    • 文章415
    • 注册2010-04-03
        “旧法”不是“国学”

        网友给我发过来一段凯迪论坛原创文学上的跟帖,问我怎么看,他问我李鸿章口中的“旧法”和中国“国学”明明不是一回事,为什么有人会混为一谈,而且还说得那么理直气壮。

        论坛“天才导师”跟帖原文是:“清末已经想改了,连李鸿章都说,国学若能强国,安有今日这祸。”有网友问:“李鸿章原话怎么说的呀?”他敷衍道:“原话不是这样,大意没错。”别人再问求李鸿章的原话,“天才”回答不出,干脆偃旗息鼓保持了沉默。

        论坛上的热心网友代为表述了李鸿章的原话:“戊戌政变后,有人告李鸿章是维新派,慈禧太后问李‘有人说你是康党’,李鸿章答道:‘臣实是康党,废立之事,臣不与闻,六部诚可废,若旧法能强国,中国之强久矣,何待近日?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臣实是康党。’——摘自雷颐《李鸿章与晚晴四十年》”

        把李鸿章口中批判应该改变的“旧法”直接篡改为“国学”,是“伟大”的创新,这么无知不负责任信口开河的话也敢堂而皇之在论坛上显摆,真的佩服其胆量,也许用“无知者无畏”来诠释他最合适不过了。

        “旧法”和“国学”两个词的区别天差地远,是完全不同的范畴,完全不相的系统,完全不同的内容,二者根本就不能相互替代使用。

        “旧法”是李鸿章对清政府入关二百年后治理中国政策方针的贬称,“国学”则是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文化结晶的尊称。

        李鸿章六岁读书,1840年(道光二十年)中秀才。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选为庐州府学优贡,次年入京应顺天府乡试。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中84名举人,在北京从曾国藩学习“国学”,讲求经世之学。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中进士二甲第十三名,授翰林院庶吉士。1850年(道光三十年)授翰林院编修充武英殿编修。

        1853年,太平军刀兵起,各地争办团练以对抗。1859年12月(咸丰九年)李鸿章入曾国藩幕府,参与核心机密。李鸿章深受曾国藩影响,一改睡懒觉的习惯,收敛虚夸大言之缺点,养成待人以诚、百折不饶的性格。李鸿章自称:“我从师多矣,毋若此老翁之善教者,其随时、随地、随事,均有所指示”。又说“从前历佐诸帅,茫无指归,至此如识指南针,获益匪浅。”1861年(咸丰十一年),李鸿章依曾国藩湘军制度招募乡勇,1862年3月(同治元年二月)在安庆练成一支6500人的“淮军”。

        李鸿章秉承湘军忠君卫道建军宗旨,继承儒家思想,特别是程、朱理学的精神。“以卫吾道”是李鸿章从不离口的话。他在选将、募兵、军队管理上遵循曾国藩“行军之道,择将为先”的教导。选将以“忠义血性”之品德为首要,文化修养为辅。淮军将领中儒生的比例比湘军高出百分之十以上。李鸿章治军以仁礼忠信为本,而且首先严格要求将领,李鸿章坚持“用兵者必先自治,而后制敌”的原则。李鸿章学习遵循戚继光的治军方略:“军中名分,须从军礼为始”。“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守是二者,虽蛮貊之邦可行,又何兵勇之不治哉?”这是李鸿章统兵的信条。孔孟的“仁”、“礼”思想贯穿于淮军治理的全过程。

        经历和亲身参与同太平天囯十几年的残酷战斗,经历了面对列强船坚炮利的无奈,特别是太平天囯战乱后江南的凋敝,满目“外忧内患,至今已极”的可怕情形,李鸿章意识到中国的政策格局,已经到非变不可的地步,再沿引了二百年的治国方针方略已经过时了,再不能照抄“老谱”来统治国家了,这就是他痛惜的“旧法”积弊!

        1865年,李鸿章痛恨空谈误国,他说:“书生坐谈误国,可为口叹!且外国猖獗至此,不亟亟焉求富强,中国将何以自立耶!千古变局,庸妄人不知,而秉钧执政亦不知,岂甘视其沈胥耶!”李鸿章认识到中国积弱不振的原因是“患贫”,认识到“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的道理,基于对国家的担忧,一朝居庙堂之高,寻求新治国之道,他疾呼:“事穷则变,变则通”,率先推行“自强新政”的洋务运动,以达到“求富”“自强”之目的。

        晚清的统治集团,从上至下从总体说是极其平庸的群体。中国社会传统文化的衰败,满清专制从鼎盛逐渐走向腐败没落。在激烈的社会震荡中,求存是当务之急,也是普天下有识之士焦虑而图变的大事。张之洞、梁启超都认为李鸿章的见识超出同侪,李鸿章的确是这一辈人的翘首。

        而在众多旧大臣眼中,凡“祖宗成法”中没有的东西,都是“离经叛道”。翰林院编修丁立钧说:“唐虞患洪水,商季患戎狄、猛兽,春秋患乱臣贼子,今日之患未有如侈谈洋务之大者也。”(《洋务运动》第251页)

        面对非议,李鸿章说:“外患之乘变幻如此,而我犹欲以成法制之,譬如医者疗疾不问何症,概投之以古方,诚未见其效也”。(《李文忠公文集》)

        清朝之成法历经了二百余年,已不能治今日社会的疾症了,故步自封、墨守成规、闭关自守已经使曾经不可一世的大清摇摇欲坠了,这就是李鸿章要抛弃旧法而图强变法的思想根源。于是,李鸿章首倡对外开放,力排夷夏之论,接受外来事物,妥善处理同外国的关系,以新的观念和措施去适应“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李鸿章把“借法自强”看作强国的关键所在,继承和发展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的思想,以“外须和戎,内须变法”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戎是求大环境,目的是变法图存。他说:“自秦政变法而败亡,后世人君遂以守法为心传。自商鞅、王安石变法而诛绝,后世人臣遂以守法取容悦。今各国一变再变而蒸蒸日上,独中土以守法为兢,即败亡灭绝而不悔!天耶?人耶?恶得知其故耶?”

        李鸿章“深以中国军器远逊外洋为耻”(《李文忠公全集》卷2),坚持改革军事、学习西方。他整军经武,购买和仿造外国的船、炮、枪。培养全新人才,派遣中国第一批学生留美。发展工商业。练淮军教洋操;兴建北洋水师,设防于旅顺、威海、大沽;开招商局,陆续创办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等一批著名军事工业。办开平煤矿;倡建铁路。都是在“资取洋人长技”(《李文忠公全集》卷2)。李鸿章说:“西洋军火,日新月异,不惜工费,而精利独绝,故能横行于数万里之外,中国若不认真取法,终无以自强。窃为士大夫留心经世者,皆当以此为身心性命之学,庶几学者众,而有一二杰出,足以强国而瞻军”(《李文忠公全集》卷17)。李鸿章意识到“自强”与“求富”的关系,只有“船坚炮利”达不到“强”的目的,“必先富而后能强”(《李文忠公全集》卷43)。李鸿章兴办上海轮船招商局、设立上海织布局等民营企业。他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1882年6月9日《申报》形容上海商人投资情形:“现在沪上股分风气大开,每一新公司起,千百人争购之,以得股为幸。”1883年1月22日《字林西报》称凡开矿公司“一经禀准集股”,商人们“无不争先恐后,数十万巨款,一旦可齐。”这些都清楚说明中国民族资本开始发展。

        李鸿章对民族资本的发展充满信心,他说“商战”达到“俾外洋损一分之利,则中国益一分之利”(《李文忠公全集》卷39)。外国人悻悻说李鸿章的“目的是要从外国公司的手中夺取势力日益增长的沿海贸易”,“把外国人从中国的沿海及内河贸易排斥出去”(《洋务运动》八)。自1872年至1880年的九载经营,使“华商运货水脚,少入洋人之手者,约二、三千万两”(同上书,六,第60页)。难怪李鸿章兴奋地指出:“从此中国轮船畅行,……庶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同上书,第6页)“以华棉纺织洋布,酌轻成本,一抵敌产”(《李文忠公全集》卷77),另一方面李鸿章遏制洋商办厂,饬令海关“查明禁止”机器进口(同上书,卷78)。

        李鸿章长期处于古今中外、朝野满汉各种矛盾的漩涡中心。有人说其“权倾一时,谤满天下。”特别是甲午战败,李鸿章声名扫地,弹章盈廷,国人一片唾骂声。弱国无外交,把签订丧权辱国条约的罪过怪在李鸿章头上,实在有失公允,应当由挪用海军军费任意资淫享乐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腐朽的朝廷承担全部责任。严复的挽联说明了这一点:“使当日尽用其谋,知成效必不止此;设晚节无以自现,则士论又当何如?”如果李鸿章的主张和谋略能够实施,大清的国势必定不至衰败如此,以致李鸿章带人受过,遭国人唾骂。对联写出了李鸿章的无奈和委屈。

        就是在国人的一片辱骂声中,日首相伊藤博文说李鸿章是“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美国人说李鸿章:“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作了有价值的贡献;以从政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说:“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当戎马压境之际,为忍气吞声之言,旁观者尤为酸心,况鸿章身历其境者!”感慨“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天下惟庸人无咎可誉”“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时间总会还历史的本来面目的。

        李鸿章虽为统军大帅、朝中重臣,他骨子里始终是个书生! 一个以四书五经博取功名的儒生,一个终生视国学大儒曾国藩为楷模的儒将,什么时候批评过国学啊,他一直痛惜国学的衰微,对太平天国摧毁国学的行为痛心疾首,故特别赞许曾国藩的《讨匪檄文》,一生以履行国学教义、追求富国强兵为己任。李鸿章的临终诗: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人事国事全融入诗中,让人读了唏嘘不已,感慨万分。
     心宽天地阔,华发亦风流。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25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
    Page created in 0.2344 seconds with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