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 圳 春 节 今 昔
记得1966年,响应主席的号召,到农村去安家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从广州来到深圳龙岗,龙岗是个村镇,新年,大家自然都回到自己农村家里过年,只留下我们这些外来人,卫生院更不会为我们这些外来人庆祝新年。镇上的商店,都关门了,新年,你要想到街上吃点东西,简直是个梦想。春节,我最喜欢值班,是因为值班有加班费,当时的工资,只有几十块钱,那几块钱的加班费,还是非常吸引。闲时无聊,就走出卫生院外田野上遛遛,住惯大城市的我,根本就不喜欢如此静寂,荒凉的情景,只是为了消磨时间罢了。 自从七九年,邓小平提出开放改革后,深圳因地邻香港,所以有幸地被划为特区,虽然深圳还是个农村小镇,只有一条街,一个邮电局,一间百货公司,一个食店,新年之初,旧样还没有改变,但自改革开放后,到处都是挖土,建房,修路,环境虽然还是一片黄土,但是人们的心情却有所不同,虽然工资还是这么的一点,但是大家都可以到工厂,领些零件,回家加工,全家就围在一起,做手表链的装勘,也能挣来十块八块,全家都喜气洋洋。新年虽然还是没有花市,商店也都关门,食肆也要初六才开炉灶。但是大家在家里,为了准备新年的来临,还是忙碌的,大家围在一起,做煎堆,炸油角。锅里翻腾着油角,中山石岐煎堆,用力按压,越按越膨胀,喜悦的心情,笼罩着简陋的家庭。逢年过节,到出口公司,买到一些出不了口的“傻猪肉”,似乎是解决了重大问题似的,用卤水或鱼露烹煮,这是一顿美味的大餐。深圳开放改革后,新建筑,新楼层,新商店,如雨后春荀地出现,在我们的心中,总是有些自豪的感觉,当时特区的工资,比内地要高些,而且深圳人,有特区证,可以自由出入深圳特区,自然神气就有高人一等的感觉。大家都有,深圳是我家的情怀。 随着开放改革的进行,深圳已经发展成初具规模的大城市了,高楼大厦不断地建起,新的高速公路,地下铁路,都兴建起来,只要你离开深圳一个月回来,深圳的面貌,就有所改观。有时候,我们这些老深圳,就有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新年的到来,花市有了,在爱该路的花市,历史最为悠久,花市的开放,人山人海,鲜花怒放,大红的桃花,红黄的剑兰,巨盘的年橘,满街满巷,男女老幼都来趁热闹,小孩闹着要卖这买那,大人基本是满足的,是因为,新年都不想有什么不吉利的说话,孝子用轮椅,推着老人来花市,年轻的姑娘和小伙,更是喜气洋洋,欢声笑语,热闹非凡。街上的行人多了,再不是以前那样水静河飞了。年轻人,都穿上时装,甚至老年人,也穿上大红的唐装。公园都装饰得异常漂亮,有菊花展,勒杜鹃展,五花八门,各显神通,游乐场也装扮一新,红旗飘扬,灯笼满园。商店饭馆如常营业,科室聚餐,医院请客,义工派免费年饭,政府宴请各民主党派人士,国庆酒会,洋溢着新年的气氛。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但是,最近的两年,深圳的春节却大为改样。猴年的花市没有了,单位的贺年饭也被取消,猴年的深圳,简直又变回以前的摸样,虽然八百万大军,回乡过年,但留下来的,没有千万也有数百万吧,足比一个新西兰还要多,可街上却水静河飞,极少行人,商店关门,就是开门的超级市场,食品奇缺,价格高得惊人,一市斤(500克)的菜心,要三十块人民币。食肆收灶,甚至电视台的新春节目,也是枯燥无味,介绍的美食,完全没有广东,深圳的特色,只介绍湖南乡村的版糕,俗语说,食在广州,广东的美食众多,为什么不介绍呢?有谁还对那些乡村的版糕有兴趣呢。倒不如去看看翡翠台的“公公出宫”,还有一啖好笑。以前人们总喜欢买花,贴春联,我总喜欢在家里,摆上一盘大红桃,当红桃灿烂地开放的时候,我总喜欢用手机,留下那漫烂的艳影,以示大展宏图吧。可今年没有桃花了,要想买一盘大橘,也得要到处寻找,好不容易,才托人到花店,抢到一盘小橘。街上冷冷清清,只有一些红灯笼,在没精打采地摇动。完全没有过年的气氛,最近,清水衙门的国家统计局局长也被调查。难道深圳又回到以前老深圳的摸样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