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 德 经 第 七 十 七 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以有余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成功而不居,其不欲见贤邪? 自然的规律(天之道),大概如同拉弓罢!高了就抑弣使它向下,低了就举弣使它高,有余的把它减少,不足的把它增补。社会的准则(人之道)却不是这样,削减不足的以供养有余的。谁能把有余的拿出来給予天下的人呢?这只有掌握“道”的人才能做到。因此,圣人对万物有所施与而不自恃有恩,事情成功而不自居有功。他是不愿意显现自己的才能的。 老子这一章,是最早描述理想社会蓝图。减少有余者(富有者)所得来的补足贫贱者的不足。但是,现实的社会则不是这样,现实的社会是减损(剥削)贫贱者而供奉富有者。 荀子说:“大害无分,有分必争”。其意思是说,社会搞平均主义的,就没有人愿意工作和生产,社会就没有进步和生气,就会造成社会的凝滞不前,甚至是倒退。所以必须要分,但是这么一分,由于各个人的智力,基本的条件不一样,那肯定会产生两级分化,贫富悬殊的现象。用马克思的话,那就是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古今中外的历史,社会,都是这样地运行的。 现代的社会,为了稳定,它们是用税收来调节社会财富的分配,富人挣得多的,纳税就多,但是税收的使用,是使用在公共事业上,用在社会保障事业上,这么一来,社会上的贫穷人士就能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那么社会就能相对地稳定。如此的办法,不正是老子所说的“天之道”的吗。也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天道了。
为什么不可以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天堂社会呢?是因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也如荀子说的“同求异智”的原因,人类的生存,新陈代谢的过程,就是要吸取外物,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排出自己不需要的废物。大家需要的东西是相同的,而各人的智慧就不一样,那么就会出现强者得到的多,而弱者得到的少。如果定要强者不要多得的话,而且还要把多的的部分,无偿地分给弱者,那强者肯定是不会答应的,如此一来,只会养懒罚勤,社会就会倒退到原始社会的状态了。那么,让圣人来做吧,圣人也是人,谁都不愿以,无偿地把自己所得的东西分给别人的。如果强行地实行平均主义,那又要回到荀子所说的“大害无分”的了,这必定会做成社会的大害。所以什么天堂的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能实现的,只是空想的乌托邦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