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文学主页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7
    • 积分689005
    • 经验148181
    • 文章9466
    • 注册2005-07-12
    [转帖]董桥:夏先生
    董桥:夏先生
    2012年03月04日

    放假闭门读书怀念夏先生,六十年代拜识的前辈。我在中环吉米厨房和安先生吃午饭他过来打招呼。是安先生上海老朋友,那年五十上下,高高瘦瘦的绅士,圆圆的玳瑁框眼镜,鬓边泛银,眉毛泛白,两沟法令又长又深,嘴角微翘,不微笑也像微笑。都说他像傅雷,他说样子像没用,学问像才好。他在报上读过我翻译的连载小说,说他最想译斯特恩的《项狄传》,太长,没人肯连载。那天他还说了些斯特恩轶事,说天才命运都怪异,英国文学史上谁都没有斯特恩才华高。夏先生住罗便臣道,我住西摩道,星期天在明爱餐厅碰过好几回,熟了,知道他在一家外资机构做事,英文顶刮刮,潜研英国历史,熟读穆尔著述,借过一本穆尔家事给我读,说书名真好:《 The Household of Sir Thomas More》。十五、十六世纪人文主义鸿儒,牛津读法律,名著《乌托邦》比柏拉图的《理想国》更广博,夏先生说社会主义信徒说那部书是俄国革命的滥觞,历史学家说是英国帝国主义政治的蓝图,文学史家说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妙着,人文主义者说是基督教大改革的大宣言。夏先生说《乌托邦》其实为当时英国经济状况和社会环境做了深刻的反省和理性的控诉,博大精深,刑罚学、优生学、离婚、金本位制、女权、教育、宗教、生态,都套进理论架构里。亨利八世在位穆尔是下议院议长,是内阁大臣。一五三二年反对国王离婚案辞职。一五三四年入狱。一五三五年斩首。
    首级煮成半熟挂在伦敦桥上示众一个月,他女儿玛格丽特买通狱卒取回首级浸了药水在家供奉到她三十九岁故世。她丈夫维廉.罗柏接着供奉到最后和他的遗体一起下葬。我求学时代没有读过穆尔,夏先生影印了几篇散篇要我读,老英文远不如《穆尔家事》写得好看。后来读斯特恩《项狄传》夏先生把笔记都借给我参考,英文中文杂夹着写,蝇头小字整齐得不得了,我读笔记比读原著兴趣更大,隐约学会老一辈人读书的方法。夏先生说读书乐趣不外一叶知秋,腹中有书,眼前的书不难引出腹中的书,两相呼应,不亦快哉。我读柯南道尔福尔摩斯探案,他举例说《 The Hound of the Baskervilles》里一句海边拾贝壳,典故一看出自牛顿说的海滩上小男孩拾漂亮卵石漂亮贝壳,眼前智慧的汪洋大海反而看不见了:「进而才有布莱克《天真之歌》里那句一沙一世界!」他说。那样读书好玩,也许总要年过半百才办得到。夏先生这一说,写书的人从此凄惨:肚子里要供养多少学问下笔才经得起读书的人捡多两片秋叶?那时候香港两家英文书店我们都熟,夏先生经常让书店替他订购许多英美新书,说是一九四八年上海带来的几箱书全是十八、十九世纪英国老书,都读过了,该读些新的:「可惜新书不如老书好,乘兴而读,败兴而收,」他说。「还是英国那家旧书店老板知道我的性情,常给我找到一些上好的老书,装帧漂亮,书香扑鼻!」他说的那家旧书店是 Bertram Rota,在伦敦 Long Acre,我旅英期间也常去,夏先生认识的老板好像不管事了,伙计都是年轻人。
    书店很大,好书不少,如今上千上万英镑的老书那时候顶多上百英镑,舍得买的人不多,伙计说全是邮购的大户买走了。书店离我办公室不远,我下了班李侬戴立克他们常在书店等我,附近饭馆茶室好几家,都是我们吹牛的地方。科文花园也不远,《卖花女》卖花的戏院就在那边。夏先生说他喜欢萧伯纳写的剧本。戏其实比剧本好看。萧翁作品我迷过,老头不好惹,和贝洛克和切斯特顿骂战凶极了。贝洛克的诗我不喜欢,传记写得好。切斯特顿的布朗神父侦探小说我也不爱看,散文好极了,我有一本他的小小散文集子最讲究,日本小羊皮印三十本,桑格斯基合伙人沙格利夫精装,编号,厚七十页,只收五篇散文。切斯特顿是报人,下笔快,著述多,会画画,贝洛克的《凯瑟琳大帝》他画扉页,人物素描精得很,邋邋遢遢一个胖老头还有这一手。夏先生家里有一张他素描的仕女真迹又小又好,镶了小镜框挂在书桌边。夏家我去过三回,喝咖啡,看书。房子不大,湖蓝色土耳其地毯铺满客厅饭厅。餐桌钢琴都罩上碎花织锦,两夫妻都会弹,夏先生弹爵士弹得轻灵,夏太太弹古典。客厅几个玻璃柜子全是皮装洋书,十八、十九世纪英国经典,书脊烫金烫彩一部接一部又整齐又典雅。饭厅桃木大橱珍藏的德累斯顿细瓷杯碟餐具也精致。还有墙上的油画水彩画,英法小名家作品,田园、花卉、静物都耐看。主人一派绅士,家里一片英国情调,阳台上丁香蔷薇跟小说写的一样明媚,连夏太太的英语都地道。旗袍穿得漂亮,五官也清丽,国语稍带上海口音,听说是圣约翰名花。
    有一回说她娘家看风水要挂个老葫芦,我家好几个,挑一个送过去,她说尺寸颜色都合风水师意思,没多久回赠我一枝嘉庆年间的小楷毛笔,说她父亲爱藏明清旧笔,家里一大盒。老香港处处高人雅士,萍水相逢,聚散随缘,我去了英国没几年夏家迁居夏威夷。我记得夏先生说过他跟姚克先生熟,姚先生那时候早在那边大学中文系。那么巧,上个月我在整理夏先生几封长信,美国旧书店卡罗琳来电邮说找到那本 Anne Manning写的《穆尔家事》,一九○六年版本,皮装封面镶穆尔女儿玛格丽特弹鲁特琴画像,著名插图画家 C.E.Brock画彩图二十四幅。夏先生借给我那本好像只配黑白插图,没那么讲究。卡罗琳很快寄来给我,匆匆温习,还是好看。夏先生说作家分两类,一类亲切,一类不亲切,《穆尔家事》写得亲切,读了很想结交写书的人。美国作家塞林格名著《麦田捕手》也说他读丹麦女作家迪内森的非洲故事很想跟迪内森通电话聊聊天,毛姆《人性枷锁》写得好,读完他却不想打电话给毛姆,情愿打给老哈代。读沈从文的书我也想打电话跟沈先生聊天,周作人文章了不起,想打电话跟他聊天的人恐怕不多。情愿打给张恨水。一天午后,我陪夏先生经过兵头花园走去他家,走到喷水池边他说他忘了夏太太吩咐他买的药,要我陪他走回中环药房。「不要介意,」他说,「节外生枝多走一趟是小说,有条不紊一程到家是论文。」买了药再穿过花园暮色渐浓,花木阑珊,百鸟喧闹归巢:「不骗你吧?」夏先生高兴透了。「看看这满园的契诃夫,多好!」夏先生不到学院里教文学糟蹋了。



    [img]../images/fileType/jpg.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images/upload/2012/03/18/052358.jpg[/imga]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5600
      • 经验1107
      • 文章97
      • 注册2012-02-13
      一个爱书、爱读书、生动可敬的夏先生就在眼前
      如今这样博学的人少多了,大都为钞票奋斗献身去了
      时代,果是大变特变了
      赏读,欣赏夏先生小而温馨的充满书卷气的那座住屋
      好,好极了
      爱我民族 见贤思齐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25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
      Page created in 0.1094 seconds with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