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文学主页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积分36880
    • 经验2800
    • 文章415
    • 注册2010-04-03
    [原创]风雨千年岳麓山

        一九五零年十一月,母亲抱着一岁多一点的弟弟、带着三岁、五岁、七岁的四个孩子奔向长沙,从此五岁的我就与岳麓山结下了这伴之终生的不解之缘。

        悠悠历史长河中,一代代寄生于岳麓山的人们产生着这样或那样的关连,使这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锦绣之地沉淀起丰厚的汉民族文化。数千年文化思想的精髓:入世与出世,中庸与霸道,无为与有为,在这里竟如此地融合,相生相长,发杨光大而形成了永盛不衰的汉文化。

        岳麓呀岳麓,给我的回忆总是那么清晰而深刻:
        儿时在山下自卑亭就能听到哗哗的流水声,顺大路上山,左边山涧里流淌着长年不衰的大股泉水,涧陡水急,水流卷起清风,风里夹杂着甘甜和清香,让人身不由己地俯身去喝清澈无物般的泉水;盛夏时进得山来,沐浴着山风,喝一口清泉,一切疲劳和烦恼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这股泉水汇集到小桃园前的池潭,穿过湖南大学南部的大水沟流向天马山下的荫马塘,在经曹子港汇入湘江。
        岳麓书院右面也有一股清泉,它从爱晚亭兰涧汇集山北的多条小溪水,流经湖南大学本部楼前的水沟直接汇入荫马塘,然后共同流入湘江。
        每年的桃花汛到端午节后,山上泉水汹涌澎湃,那时沟满了,塘满了;在沟里、塘里可以捉到从湘江河逆流而上、去游观岳麓上的鲤鱼。立秋以后,山涧的水柔和而宁静,发出的声音象在轻轻的唱着催眠曲,儿时,好多个夜晚我就是在它的吟唱中一觉到天明。夏末到冬初,是岳麓山最好的游玩季节,溪水浅到得当,从山脚的溪里翻螃蟹,轻轻的把溪里不大不小的石头掀开,那里拳缩着一只只螃蟹,直到白鹤泉下,大小近百只螃蟹尽入囊中,那螃蟹的腿生吃还有咸味;还有爱晚亭前池塘里的小米虾,这都是少年也野炊最好的佳肴。
        如今,溪涧里的螃蟹绝迹了,爱晚亭池塘里的小米虾也绝迹了;最遗憾的是穿过湖大校区弯曲十里通向湘江、象小河一样的大水沟无影无踪了,小桃园池塘、荫马塘永远地从地球上消失了!岳麓山的水几近干涸,我搞不懂,短短四十年,大自然的退化会如此之快,这是文明的进步,还是大自然的抗议?
        更不说当年在史志上记述的美甲天下的岳麓八景:柳塘烟晓、桃坞烘霞、桐荫别径、风荷晚香、曲涧鸣泉、碧沼观鱼、花墩坐月、竹林冬翠到早已无一幸存,跑到化外之国去了!是人为的破坏还是自然的淘汰,谁来考证!?

        岳麓山座落在长沙城湘江西畔,海拔约300米,为南岳七十二峰末之南岳足也,《南岳记》说:“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
        岳麓山辖区约八平方公里,北望洞庭、西临乡野、东瞰湘江,玉屏、天马、凤凰、橘洲横秀于前,桃花、绿蛾竞翠在后,金盆、金牛、云母、圭峰拱持左右;峰峦耸翠、古木参天、景色宜人,它如翡翠玉屏,横亘湘江西岸,“碧嶂屏开,秀如琢玉”而赢得“岳麓之胜,甲于楚湘”的“湘中明珠”之美誉。
        岳麓山里有爱晚亭、白鹤泉、舍利塔、飞来石、自来钟、禹王碑等分布在山林岳壑之间;山中现有植物174科559属977种,其晋朝罗汉松、唐代银杏、宋时香樟、明清枫栗老干虬枝,苍劲挺拔,高耸入云。
        可惜如今已没有了清幽的山林和小巧秀丽的城市互相辉映了。

        相传公元前大禹治水时曾经到岳麓山,从此美丽的景色逐渐为人知晓,到唐宋时期,其美名已享誉全国。
    唐韩愈诗赞:“长沙千里平,胜地犹在险。况当江阔处,斗起势起浅。深林高玲珑,青山上琬琰。”
    宋朱熹《怀岳麓》赞其美妙:“风月平生意,江湖自有身。年华供转徙,眼界得清新。试问西山雨,何如湘水春。悠然一长笑,妙绝两无伦。”
    春秋战国时长沙为楚国重镇,秦统一后设置长沙郡,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吴芮为长沙王,立长沙国,至今已有二千二百多的历史了。
    岳麓呀岳麓,给我的回忆总是那么清晰而深刻!
    我无数次地攀登过岳麓山,当然能对山之奥秘如数家珍,何况岳麓山总是对天下人敞开着胸怀,从未存半点隐私,友人要自拍一个关于岳麓山的DV,嘱我写个较详细的介绍,于是我就依线路的次序说说她的家珍。

    《湖南大学》:
    被誉为“千年学府,百年名校”的湖南大学,源于中国古代四大书院的岳麓书院,1903年书院改名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定名湖南大学,1937年改名国立湖南大学,1948年更名国民党中央国立第二大学。
    1949年末,中国共产党复名为湖南大学,任命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李达为校长(李达1953年调任武汉大学,1967年文化革命中跳楼自杀);1953年湖南大学一分为二,一为中南土木建筑学院,一为湖南师范学院。1959年再复名湖南大学。

    《自卑亭》:
    自卑亭位于湖大东方红广场右下角,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长沙郡丞赵宁倡建造,亭正方形,东西南三厢开门,砖木结构,红柱碧瓦,飞檐翘角,雕梁画栋。“自卑”语出《中庸》:“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这里的“自”是从意,“卑”为低意,“自卑”就是从低处登高的意思。
    清李拔撰自卑铭曰:
    “窃闻圣教,登高自卑。伦常日用,百姓与如。率由践履,变化固之,之墙何异,美富何奇。毋悲道远,毋泣路歧。循循下学,人圣之基”。

    《岳麓书院》:
    自卑亭右上方有一条官道,宽约数丈,可过马车和大轿,前去五百米,就到了岳麓书院东门。岳麓书院和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应天府书院同为宋代四大书院。如今四大书院仅存岳麓书院和白鹿洞书院。
    岳麓书院占地约21000平方米,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主体建筑有头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等,分讲学、藏书、供祀三大部分,各部连接合为整体。
    除建筑文物外,岳麓书院还以保存大量的碑匾文物闻名于世,如唐刻“麓山寺碑”、明刻宋真宗手书“岳麓书院”石碑坊、“程子四箴碑”、清代御匾“学达性天”、“道南正脉”、清刻朱熹“忠孝廉洁碑”、欧阳正焕“整齐严肃碑”、王文清“岳麓书院学规碑”等。
    书院名最早见于唐朝,清袁枚《随园笔记》中说:“书院之名,起唐玄宗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朝省,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肆业之所也。”
    976年(北宋开宝九年),潭州太守朱洞创建岳麓书院,筑讲堂五间,斋舍二十五间,才开始收纳四方学子。
    999年(北宋咸平二年),郡守李允重修书院,组建藏书、讲学、供祀三部,收学生六十余人,请国子监颁讲经书。
    1018年(北宋天禧二年),真宗召见书院山长周式,任命其为国子监主薄,亲书“岳麓书院”石额,从此岳麓书院成为全国四大书院之一。
    1165年(南宋乾道元年),岳麓书院鼎盛时,张栻在长沙城南书院教学,两年后朱熹从福建来岳麓书院任山长。朱熹和张栻往返于城南、城西,“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他们往返渡江的地方就成了长沙的名胜——朱张渡。朱熹手书“忠、孝、廉、节”四字,刻石嵌于讲堂两壁,作书院立道根本。
    1194年(南宋绍熙五年),朱熹扩大书院规模,一时士子“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朱熹讲学时“座不能容”。史籍上有“潇湘洙泗”之称,把岳麓书院所在的潇水、湘水与孔子讲学的洙水、泗水并论,对书院推崇备至。
    1522年后,明嘉庆世宗御赐“敬一箴”,王阳明和东林学派相继在此传学。
    1868年(清同治六年),刘昆对书院进行大规模修建,现存的大多数建筑是清朝建,书院大门“岳麓书院”匾额为宋真宗手迹。清嘉庆年进士袁名曜任书院山长,以“惟楚有材”为题,令学生对,学生张中阶对“于斯为盛”。此流水对便成了书院大门门联,此话虽有些自负,然朝朝代代学院里确是人才辈出啊!
    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改称湖南高等学堂。
    讲堂大庭轩廊左右南北处排列有序的天井房间是教师、学子的居所,北为半学斋,是教职员工住读之所,“半学”出《尚书•说命篇》“惟教半学”语,取半教半学、教学相长之意。南侧为教学斋,为学生居住。
    我儿时进书院,大门里是一个长五十米、宽二十米的庭院,庭院中轴线上那条宽近二米的石板路是微微倾斜的,说是清初重修时为辟邪而为。路的两边栽着十棵石榴树和枫树相间的大树;过庭院上到大庭,大庭就是讲堂(又称忠孝廉节堂),讲堂正面高悬清乾隆书赐“道南正脉”和乾隆书赐的“学达性天”匾额,大厅南北两壁嵌“忠、孝、廉、节”四个大字石碑。大庭轩廊左右朝东立御史欧阳正焕题写的“整、齐、严、肃”四个大字石碑。
    简述几块重要石碑:
    清刻《忠孝廉节碑》:明代刻碑嵌书院尊经阁,后毁。现在的碑是清道光七年(1827)山长欧阳厚均重刻,碑4块,每块1字,碑高213厘米,宽141厘米,字高169厘米,宽122厘米,嵌讲堂左右两壁。
    清刻《整齐严肃碑》:碑4块,每字1块,碑高164厘米,宽94厘米,字高107厘米,宽80厘米。其中“肃”字碑,被日本飞机炸毁,1945年后依拓片塑制。碑上有“乾隆丁丑欧阳正焕书”字样,每块碑上有勒石人姓名。嵌讲堂东面两侧壁。
    清光绪巡抚吴大澂刻《朱熹诗碑》:碑4块,高160厘米,宽44厘米,行书124字,说明用篆体71字,日本人毁碑两块,后重刻嵌于御书楼前碑廊。
    南宋乾道三年朱熹与张栻同游南岳,分别时张栻作《送元晦尊兄》诗赠朱熹,朱熹亦诗作答。朱熹诗:
    “我行二千里,访子南山阴。不忧天风寒,况惮湘水深。
    辞家仲秋旦,税驾九月初。问此为何时,严冬岁云徂。
    劳君步玉趾,送我登南山。南山高不极,雪深路漫漫。
    泥行复几程,今夕宿槠州,明当分背去,惆怅不得留。
    诵君赠我诗,三叹增绸缪。厚意不敢忘,为君商声讴。
    昔我抱冰炭,从君识乾坤。始知太极蕴,要眇难名论。
    谓有宁有迹,谓无复何存。惟应酬酢处,特达见本根。
    万化自此流,千圣同兹源。旷然远莫御,惕若初不烦。
    云何学力微,未胜物欲昏。涓涓始欲达,已被横流吞。
    岂知一寸胶,救此千丈浑,勉哉共无覈,此语期相敦。乾道三年九月八日诗奉酬敬夫赠言再以为别”
    碑后刻:“朱子赠南轩先生诗二首,载在朱子年谱,此卷墨迹余得自粤中,曾嘱乐生炳元以端石摹刻之。兹来湘后,重钩勒石,置之岳麓书院,当与北海遗碑并传不朽。”
    清乾隆十三年(1748)岳麓书院山长王文清撰文勒石刻《学规碑》,碑高58厘米、宽63厘米,碑文共127字。学规正文108字,9行18条,正文:
    一 时常省问父母;一 朔望恭谒圣贤;一 气习各矫偏处;一 举止整齐严肃;
    一 服食宜从俭素;一 外事毫不可干;一 行坐必依齿序;一 痛戒讦短毁长;
    一 损友必须拒绝;一 不可闲谈废时;一 日讲经书三起;一 日看纲目数页;
    一 通晓时务物理;一 参读古文诗赋;一 读书必须过笔;一 会课按刻蚤完;
    一 夜读仍戒晏起;一 疑误定要力争。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王文清撰文,65名弟子刊刻《劝学碑》,碑高60厘米,宽94厘米。九首劝学歌,每首两行,每行四句,18行288字:
    “告我同侪,学先孝弟。景彼古人,明天察地。
    随分自尽,殷勤问视。一念之诚,亦可养志。
    力学何为,变化气质。气质有偏,好恶斯辟。
    惩忿窒欲,式砭其疾。严肃整齐,下手要术。
    瞬息千里,曰勇曰谦。勇以进取,谦受益焉。
    匪甲匪胄,何以攻坚。不就规矩,不成方圆。
    士先有守,壁立万仞,可穷可达,君子所性。
    相彼腥膻,何如土粪。彼蚩者子,竟以身徇。
    攻错维何,慎择其友。岂无良苗,杂彼稂莠。
    近墨者缁,十有八九。愿得同心,盍簪纳牖。
    裘马翩翩,识者所丑,饭可断荠,襟可见肘,
    并力购书,百城富有。可以乐饥,千秋尚友。
    日月不灭,万古六经。囊括万有,韬孕经纶。
    史书廿二,纲目星陈。如何不学,长夜迷津。
    人求多闻,时惟建事。治事有斋,苏湖之制。
    礼乐兵农,经天纬地。错节盘根,用无不利。
    岂无虚车,偶游诗赋,骚耶辨耶,亦李亦杜。
    维三百篇,风人之祖。勿写佚情,名教是辅。”

    《赫曦台》:(书院之部分)
    书院大门正东是1167年(宋乾道三年)建立的赫曦台,时朱熹自闽来访张栻,两人常凌晨登岳麓山观日出,他在《云谷山记》中说:“岳麓山顶曰赫曦。”朱熹乃题字“赫曦台”。
    1528年(明嘉靖七年),知府孙存曾在岳麓山峰北部建《赫曦亭》后早废,1790年(清乾隆五十年),书院山长罗典在书院门前建亭, 1821年(道光元年),山长欧阳厚均依朱熹字碑刻,改前亭为赫曦台。1868年(同冶七年),巡抚刘昆重修,在台前置石柱一对,铺麻石建风火墙。
    台为湖南地方戏台形制,前部单檐、后部单层弓形,弓形封火山墙;青瓦顶,空花琉璃脊,前后开敞,登石级可上。
    台左右壁分别有“福、寿”二字,高1.3米;传说在嘉庆十二年(1807)罗典不在书院时,一个游方道士不满书院的怠慢,用扫帚蘸黄泥水在右墙写了个“寿”字,这字遒劲有力,洗刷不去,罗典见之为求对称,在左壁摹其体也写了个“福”字。现台中放置一块双面屏风,一面绘修复岳麓书院平面图,一面绘朱熹、张栻、王守仁、毛泽东等人的诗。
    我读小学的时候,赫曦台南北两侧是小树林,每次上学我都从树林里穿过,放学后,那片树林有是我们实践元帅和将军的战场。如今小树林没有了,而那一片自由的空间却都被经济的高墙圈了起来,书院里空阔的庭院也密密麻麻的建起间间居人豪室,真是生财之道。

    《文庙》:(书院一部分)
    顺岳麓书院官道朝北直达文庙(夫子庙)南大门,岳麓书院里大厅轩廊的北门也通文庙,古人读书进学前必须祭拜的孔圣人就高居于此。
    文庙建于明朝(1368—1644),由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牌坊、照壁等部分组成,正中为御道,御道末处登大成殿左右为一人过的石阶,石阶中宽三米地斜卧一长行方石雕蟠龙(大成殿被日人炸毁而蟠龙存),栩栩如生,现在的大成殿是1945年后重建的,大成殿是书院祭孔地,殿前月台供祭孔盛放祭品。大殿两侧厢廊供祀北宋周敦颐、朱熹、张栻、王夫之和于书院有功的朱洞、李允则、周式、刘珙、陈钢、杨茂元等人。
    廊柱悬王闿运联:“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
    清同治七年(1868)建大成门,著联“道若江河,随地可成洙泗;圣如日月,普天皆有春秋。”门前留一对明代石狮,一公一母,刻工精细,公狮戏绣球,母狮抱小狮,寓意学子生生不息。大成门前庭院南北立明代花岗石两个牌坊和照壁环绕,雕龙饰物四柱三层。坊额外书“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内书“贤关”、“圣域”。
    文庙历代都有严格的礼规,每月初一、十五,山长必须带领学生一一朝拜,每年的春秋两季,还举行地方长官参加的大型祭典活动,场面蔚为壮观。
    1951年文庙成湖南大学子弟小学,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文庙回归岳麓书院,从此,清脆童音消失了,铜钱的叮咚声骤起,而愈演愈盛。
    我小学的六年就是在此度过的,文庙南北两张大门,极宽,八人大轿可直抬进去,二门和大殿坐西朝东,大门、二门间是宽敞的空坪,大门四周的围墙高数丈,这里是让来朝拜官员和学子停骄歇马的地方。做学校时,这里是孩子们游戏场所,二门左右立着的精美石狮子,我好多次的摆弄着石狮子咀里能滚动而拿不出的石球,百思不得其解。
    登十几级石阶进入二门,大院东、南、北是厢房,每间房约有四十平米,正好做教室,进门东厢二间教室,南北厢房各有四间,大厢房间夹着小房间便做了老师的办公室。南北厢房之间有一个近百平米的操坪,底年级的学生就在这里做课间操,越过厢房爬十几级台阶进入大殿,大殿分三层,原来一楼是供奉孔子的正厅,二楼是供奉朱熹、张栻等人的厅堂,三楼是藏书阁,我读小学时一层做了礼堂,二楼是学生活动室,三楼做了图书室;大殿后面还有几间房,便是高年级的教室,后来学生增加,学校就在文庙后面新建数间教室。
    这里真是个读书的好地方!1971年我从湘西三线回来,来到异常冷落而破败的文庙,依就是那么亲切。上世纪末再次来到文庙,她就被岳麓书院圈囚了起来,我只能隔着铁门观看了。

    《爱晚亭》:
    穿过岳麓书院大庭后的小门,就有“柳暗花明”之感,天然的小花园朴实无华却雍容华贵,出花园朝西南走一百米就到爱晚亭前。
    爱晚亭为岳麓书院院长罗典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原名红叶亭,亭重檐飞角、碧瓦红栏,立清风峡前,枫树环绕,春天青翠欲滴,秋时红颜醉人。
    清乾隆年间,岳麓书院山长罗典,鄙夷江南才子袁枚,说袁枚标新立异违圣贤之道,特别看不惯袁枚收女学生。一日袁枚来长沙,他怕袁枚上门,贴副对联:“不为子路何由见,非是文公请退之。”袁枚过江看了罗典的对联,笑了笑便自顾自地游山去了,袁枚见“红叶亭”匾说:“杜枚‘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句意不用,用这么俗的名。”罗典闻后连称“惭愧”,立令学生取下“红叶亭”匾额,亲笔书写“爱晚亭”新匾挂上去。从此“爱晚亭”名传至今,这名字总让人心意荡漾、诗意盎然。亭前柱子上有副流传千古的对联:
    “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种得;峡云深滴翠,一双驯鹤待笼来。”
    爱晚亭前有兰涧,原来在春夏季节里,处岳麓书院就听到不绝于耳的哗哗流水声,平时季节里泉水是涓涓细流,虽没春日之奔放,却有连绵不断的柔情;兰涧流过爱晚亭,进入亭下的池塘,儿时的池塘里没有金鱼,却有天生天长的小鱼虾,少年时我和同学每次在岳麓山野炊时,那塘里的小米虾就是我们一道最可口的菜肴。还有池边的柳枝柔若无骨,滑过手臂,犹如江南女子的素手抚过。

    《清风峡》:
    爱晚亭西上二十米,就是清风峡,峡中有一个山洞,洞前一口泉井,约一米深,清澈见底,溢出的泉水从东向的出口流入山涧,洞中生出阵阵清风,撩人心悱,是暑天最好的纳凉圣地。
    沿石阶登左边的山岗,一个十多平米的坪地,靠山壁建了个简陋的草屋,空坪中央有个约一立方米的四方石,可做桌子用,这方石最可贵的是四面都刻了诗,只有南宋张栻的《清风峡》依稀可辨:“扶疏古木耸危梯,开始如今几摄提;还有石桥容客坐,仰看兰若与天齐;风生阴壑方鸣籁,日烈生寰正望霓;从此上山君努力,瘦藤今日得同携。”其他的诗都残缺不全。
    可惜啊,如今山洞中早已塌陷,泉水近于干涸。

    《隋舍利塔》:
    最为可惜的是爱晚亭西南、青风峡南侧的舍利塔!过枫林桥便看到舍利塔,相传是隋文帝杨坚感恩僧尼智仙,诏令建佛塔藏舍利子,故此塔名为“隋舍利塔”。
    建塔的年代有两种说法,一说是589年(隋开皇九年)智者禅师所建,一说是602年(隋仁寿二年)文帝赦建。
    五代时舍利塔被毁,民国初年麓山寺僧人在遗址上重建,塔高三点七米,全部用花岗石砌成:作须弥座形,四角为山花焦叶,刻有力士像,座上为十三天,四周以花岗岩围栏,高约二尺,塔前石碑刻“隋舍利塔”四字,碑后书“共建菩提”。一九五七年修整时,在塔外加修了高二尺的大理石护栏,护栏围住的地方全用花岗岩铺地面。一九六六年十月被毛泽东的红卫兵砸毁佛塔,就连花岗石都被砸成了粉末。
    今日见到的塔,是上世纪末重建的,塔是花岗石构成,外形酷似僧帽,三层,底为塔基,须弥座式,四角芭蕉叶形,浮雕力士像;中层是整块花岗石琢成圆形,两端收似纺锤;上层为一僧帽状石,边长约2米,塔高2米多,四角和正面共有五幅浮雕,正面是佛象。塔的前方竖花岗石碑一通,碑高1.6米,宽0.5米,塔前竖花岗岩石碑,正面刻有“隋舍利塔”背石刻有“共建菩提”,外无石栏保护,地面直见泥土。说是按原样修建的,但与我儿时的印象一点都不相符。

    《五轮塔》:
    从这山岗朝东南看去,前面的小山峰上又耸立着一座宝塔,它就是遭劫难而后重生的五轮塔。
    五轮塔是一九二四年为纪念北伐阵亡将士于修建的,高十二米,原来的下座是五面菱形,每面都有一个三尺高的门洞,从洞口爬进塔内,里面顶多只有七平米的空间,四壁悬空崁嵌着约二尺长的石条梯,环沿塔壁一直嵌置到塔顶,外侧没有护栏,底部没有封,如一个盘旋的大楼梯一直通向塔顶,爬上塔的顶端,四周有四个小圆孔,刚好能钻出一个人。小的时候,常听大人说:“想找死哇,上五轮塔去。”那里面的石条梯上曾经自缢过人,而且还有好多个;里面阴森恐怖,平常大人们都不敢到此一游,而我们却把它作为锻炼胆量和争强斗恨的场所。
    一九六七年,在湖南大学东方红广场,建造毛泽东巨型朔像,从正面一看,五轮塔顶正巧高于毛泽东的头,象是给毛泽东戴了一顶白色的圆帽子,给伟大领袖戴上顶白帽子,那可是大不敬的原则问题,谁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违!于是,调来了四台拖拉机,从山的东南坡,砍树平地,将拖拉机弄上了山,用钢绳栓住塔顶,开足马力,“砰”!地动山摇整个河西一阵颤栗,国内唯一的一座五轮塔就这样被板倒了。
    上世纪末,重修了这五轮塔,说是完全按原貌修复的,很多地方还保留下了以前的痕迹,不知是不是我的记忆发生了偏差,我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它就是不象。唯一好的是,从前是羊肠小道上塔,如今可以六人并排正步上塔了。

    《半山亭》:
    过枫林桥顺右边的石梯登山,半山腰上有一座六方形凉亭——“半山亭”,是游人上山驻足憩息之所。
    “半山亭”有一段趣闻:很早以前此地有座半云庵,麓山寺僧人下山购物,挑担回寺中途常在此歇息,一烧火僧以“半”字为题,赋诗一首:
    “半山半庵号半云,半亩半地半崎嵚,半山茅块半山石,半壁晴天半壁阴;
    半酒半诗堪避俗,半仙半佛好修心。半间房舍半分云,半听松声半听琴。”
    麓山寺主持闻之,大为赞叹,立授以佛经,引为得意弟子。
    半云庵后毁,人们就在原址上建起了半山亭,而这“半”字诗流传至今,给人增添无尽的游兴。

    《麓山寺》:
    麓山寺是西晋泰始四年(268年)僧人竺法崇所建,初名“慧光明寺”。湖南佛寺自此始,故称寺是“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
    唐初改名“麓山寺”,唐武宗会昌五年(845)灭佛,麓山寺殿堂全部被毁,唐宣宗大中元年(847)景岑禅师于旧址上重建,改名“麓苑”。
    元、明朝时麓山寺两废两兴,明神宗万历年间重建大雄宝殿、观音阁、万法堂、藏经楼等,更名为“万寿寺”。民国初年复名“古麓山寺”;日寇入侵时,弥勒殿、大雄宝殿、禅堂和斋堂等大部分建筑被被日机炸毁,仅存山门、观音阁、虎岑堂等建筑。
    1950年后寺里仅留僧人七人,儿时,我为妈妈的关节炎,常常独自一人去麓山寺找杨和尚,寺里清静幽雅,一边住着和尚,一边住着尼姑。
    进得大门就是个数百平米的园圃,中间只有一条直同大殿的小路,每次去,都看见和尚在园圃里忙碌,园圃里花、草、菜应有尽有。如今,大园圃已是为各路佛祖们所霸占去了,进寺必须购买门票,香火似乎又到了魏汉时期,我生来感慨,作一首《秋游麓山寺》来排解心中的郁闷:
    “ 半山郁郁寺门前,晋代苍松百鹤泉;名贯江南承魏汉,昌兴衡岳缘香煙;
    枫林摇曳风生动,浩月无尘天外悬;经济市场和尚会,也将佛法换铜钱。”
    麓山寺的正殿是观音阁,观音阁为砖木结构,厅堂神龛中置观音像。观音阁前有两株罗汉松,左边一株大叶罗汉松,是六朝遗物,称“六朝松”,树龄在一千七百年以上,树干直径七十八厘米,至今仍干枝古崛苍劲,纷繁翁郁,弥足珍贵;右边一株小叶罗汉松是清人补种的,树干直径三十七厘米。两棵古松并峙于阁前,游人从树下经过,若过关隘,故有“关松”之称。
    麓山寺自晋以后,历经法崇、法导、摩诃衍那、智谦等多位高僧主持,佛事日弘。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智谦在此宣讲《法华玄文》,一时听众云集,影响深远。唐时麓山寺盛极一时,声名蔚成大观,文人雅士竞相携游,赋诗作文。诗圣杜甫有“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之吟,刘禹锡亦有“高殿呀然压苍穹,俯瞰长沙疑欲吞”之惊叹。
    麓山寺给后人留下了极为珍贵的《麓山寺碑》:
    该碑是唐开元十八年(730年)刻的,明代时砌亭复盖加以保护,清咸丰年间移嵌岳麓书院楼壁,现存于湖南大学。
    碑高2.72米,宽1.33米,是唐代大家李邕撰文并书写,碑额为篆书“麓山寺碑’四个大字,碑文为楷书,叙述自晋太始年建麓山寺至唐开元立碑时,寺的兴废修葺和历届禅师宣扬佛法的经过,还描绘了麓山风光,全文一千四百一十三个字,因其文采、书法、雕刻极美,李邕曾任北海太守,故称《北海三绝碑》。碑的背面有宋、元、明人题词若干,北宋米芾的临摹也题刻于上。

    《白鹤泉》:
    麓山寺观音阁右侧古树环抱的石岩下,初是寺僧以鹤形砌石为井,刻“白鹤泉”三字于崖上,建石碑。清光绪三年(1877),粮道夏献云在泉井上建亭,被日本人毁之,1950年新建一亭,碧瓦朱栏。泉水清澈甘甜,长年不涸。有“麓山第一芳润”之称。
    明《岳麓书院志》说:“泉出石中,甘洁不枯”,又说“常有白鹤飞止石巅”。
    清《新修岳麓书院志》中说:“泉出石中,甘冽绝伦,尝有白鹤守之,刻石记其上”。故称为白鹤泉。
    白鹤泉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只剩下亭子东南的一棵大树了。清泉从前是大股的从泉眼里突突喷涌而出,白澈如空气般,冬暖夏凉,水中永远有清香和甜味,我真的庆幸,我的童年就是喝着它的水过来的。如今那可怜的涓涓细流,正宛如岳麓上哭诉的泪,快要干涸了。
    相传古时的白鹤泉,是由于一对仙鹤,贪恋泉水的美味,长留泉井旁,久而久之,泉井水面上总印现着翩翩起舞的双鹤倩影。
    后人取白鹤泉的水烧沸冲泡君山银针时,在袅袅腾升的清雾里就能看见一对舞蹈婆娑的白鹤。所以白鹤泉的水和君山银针就成了湖南官吏进贡皇帝的珍品,朝朝代代承袭着,不知到了哪一朝,押送白鹤泉水和君山银针的官差在黄河边不慎倒翻了盛水的坛子,水倒去了一大半,无奈中官差就用澄清的黄河水补充,皇帝看冲茶时不见了常年起舞的白鹤,气恼的说:“白鹤呢?不来见朕,是死了吧。”金口玉牙一开,从此,白鹤泉里再不见了白鹤,茶水雾里也没了白鹤,白鹤一去不复返,传言千载空悠悠!

    《笑啼岩》:
    在白鹤泉南侧的绝壁悬崖上,有一断裂的巨石,有好事者便把这岩石叫作笑啼岩。因为笑啼岩所处位置是两峰夹峙,崖石鼓突,坡陡路急,林木茂盛,当山风拂过嗖嗖有声,若啼若笑,象是从断岩中传出来的。我不知附耳在岩石上听了多少次,却从没有听到里面的哭笑声,倒是一离开岩石,就听到了山风的呼啸。
    相传以前一个年轻猎人,叫葛仁与山上的花仙相爱结成夫妻,得子元珠,天伦之乐,葛仁回来在崖头上都开心一笑,笑声在山谷中回旋经久不息。不料花仙被嫉妒的雷神打入崖石底。花仙思念丈夫和儿子夜夜啼哭。后元珠闻母泣声,撞崖而死,鲜血流入崖缝,长出一棵圆槠树。从此这悬崖里长存着葛仁的笑声和花仙的哀啼,故名笑啼崖。
    笑啼岩还有个传说:说是在日寇入侵长沙时,有长沙难民逃到岳麓山下,慌不择路向荒凉的深山处跑去,日本兵紧随其后,难民逃过了笑啼岩,日本兵却被怪异的笑啼声所阻,怎么也迈不开了步子上不了山,难民因此得救。

    《印心石屋》:
    沿白鹤泉左边山路直上,在云麓宫北下方,山壁上有“印心石屋”石刻,石刻宽二点八八米,高零点九三米,四个字为楷书。左刻“道光乙未秋月”(道光十五年1835)。右刻“御笔”、“太子少保兵部尚书两江总督臣陶澍谨领恭摹上石”。
    陶澍,湖南安化人,官至两江总督。清道光乙未(1835年),道光帝召见陶澍,问及家世;陶澍言幼时随父读书于印心石旁,道光乃亲书“印心石屋”四字赐之。岳麓山的“印心石屋”为赵竹泉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摹刻,贺熙龄曾有记述,原建有个“御书亭”,亭早废而石刻存。
    陶澍以为荣,把所赐四字悬挂在家庭私塾德正上方,资江石壁和长沙岳麓山摹刻四字。以后有人四处刻“印心石屋”四字,到今天,湖南安化、洞庭君山,江苏南京、金山,江西庐山,浙江沧浪亭等名山都有印心石屋。
    其读法是“印心石”一读,屋一读,它是书屋的名字。
    清魏源编了本《御书“印心石屋”诗文录》。
    左宗棠为其写联:
    “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
    “印心石”出郦道元《水经注》《湘水》:
    “三湘水北又有印石,石在衡水县南;江水又有盘石,或大或小,临水而悉有迹,其方如印,累然行列,无文字,如此可二里许,因名为印石也。”
    还有一种说法是,“印心”为佛家语,佛教说印证于心而顿悟,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鸟语林》:
    鸟语林是上世纪末新建造的人文景观,云麓宫南后方为正门,印心石屋上为侧门,占地四十亩,园内养中外珍稀鸟类品种近200个,约5000只鸟,其中 国家一、二级保护的鸟类有丹顶鹤、白鹤、红腹锦鸡等,还有国外的金刚鹦鹉、黑天鹅、鹈鹕、火烈鸟等珍稀鸟类,今日已名声日盛。

    《云麓宫》:
    云麓峰(又名灵麓峰)上建云麓宫,道教称其为“二十三洞真虚福地。”云麓宫地处麓山巅,四周古木参天,景色宜人。
    明宪宗成化十四年(1478年),吉简王朱见浚就藩长沙,取宫殿形制建筑道观,建三清殿、玄武祖师殿、关帝殿等。
    明嘉靖年(1522-1566)间太守孙复、道士李可经主持修葺扩建形成较完整的道宫格局,增植松、柏、桐、梓及篁竹千株。
    明隆庆(1567-1572)年间,道士金守分募捐拓地,增建堂殿,筑屋五间,凿石为柱,覆以铁瓦,宫前为关圣殿,中为玄帝殿、称玄武祖师殿,后为“三清”殿:道教上清元始天尊、玉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为尊。改名《云麓宫》。
    清康熙(1662-1722)初年,长沙张重新修葺云麓宫。
    清道光(1821-1850)年间,在拜岳石(即传说的飞来石)上修建望湘亭,凭栏远望,湘江与长沙城尽收眼底,足以领略“直登云麓三干丈,来看长沙百万家”的壮阔景色。该石可瞻望南岳故名拜岳石。
    清咸丰三年(1853),云麓宫毁于兵乱。
    同治元年(1862),道人在云麓宫门前筑小亭,增五岳、天妃二殿。宫门镌对联:“古刹出层宵,看岳色平分,江流环绕;名山多胜迹,有少陵写句,北海题碑。”
    同治三年(1864),按原格局修葺,建五岳殿、天妃殿,增建宫门。进士吴獬题写宫门“对云绝顶犹为麓,救道安人即是宫”联,隐“云麓道宫”四字。
    1944年被日人毁云麓宫殿堂、神像、碑刻,仅存三清殿。
    1946年,道人邬云开、吴明海等筹款修复,其建筑石柱铁瓦,古朴典雅,于大殿东建望湘亭,亭为单面敞轩,亭中立有纯阳真人吕洞宾浮雕像和其所著《百字铭》和名人楹联。
    1957年长沙政府重新修缮,1965年,殿前建重檐阁楼式——望湘阁。宫后坪东侧竖一石碑,高2米,正面刻“麓峰巩寺”,后刻竣工记事。
    文革中云麓宫遭严重破坏,现存房屋600平方米,长沙市道教协会设于此。1976年废关帝殿建长方形两层楼阁,东向长沙城区,供游人览胜。宫后殿、右吕祖殿均作饮食店,卖茗售物。宫左后方拓坪数百平方米,建曲廊以娱游众。云麓宫原有天灯树早废。
    望湘亭壁挂清诗人黄道让所撰的木刻楹联:
    “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气势不凡,成为众口相传的名联。
    马叔常楹联:
    “古刹出云霄,看岳色平分,湘流环绕;名山留胜迹,有少陵写句,北海题碑。”楹联气势浩然,实是岳麓山的自然与人文揉合之名句。
    清初长沙人廖元度《宿云麓宫》诗:
    “林深宵空重,一梳对灯青。月色如秋瘦,虫声触梦醒”
    清溆浦人严正基《夜登云麓宫》诗:
    “云麓峰巅足眠,征衫扰带五溪烟。当头华月三千里,弹指东风念四年。
    螟色暗投游屐外,松涛请到杵钟边。故园计买青山宅,便与人间作散仙。”

    《自来钟》:
    我小时候常见云麓宫东门下的古树杈中直崁一钟,钟直径约一尺五,老师说这铜钟是明万历四年(1576 )造,道人用来作息的,钟声清扬激昂,听之如“归来”,故又称“归来钟”,本来是挂在一棵小树上的,忽然树一夜长大,将钟托上了高空,流传到今已成一景一传说。
    少年时我曾无数次试图爬上大树去零距离看看钟,终因道士的制止未能如愿。1966年破四旧时,这古钟不翼而飞,直到1985年,我又见到了一个横亘在树杈上锈迹斑斑的小铁钟,而那古钟却了永远的迷了!
    还有个传说:
    古时有个老渔夫,有对聪明伶俐的女儿叫金仙和水仙。一天皇帝把她们捉去了,因皇后病了想听悠扬的钟声,而钟总铸不成,一道士进言说岳麓山有两个身材一模一样的女孩,只要把她们放进炉内与铁一起熔化,钟就能铸成,皇后的病就会好,于是皇帝捉来了两姐妹。
    老渔夫失去爱女纵身跳进湘江,平静的江水顿时汹涌澎湃地冲进皇宫,淹死了皇帝和皇后,把那口钟卷回到岳麓山下。乡亲们安葬老渔夫时把大钟放在他的墓上。不久坟墓上长出一株银杏,树杈有力地、紧紧地将钟夹住,树越长越高谁也不能把钟夺走了。

    《飞来石》:
    云麓宫东面下方银有一突兀的背靠山壁的大石,谓之“飞来石”,又曰“望岳石”,它的东南方是五岳一衡山,所以又称拜岳石。靠山壁处原有半亭,供奉着山神和其他神灵,1966年前,这里的香烟虽不盛,却也是常年不断,文革一声断喝,半亭毁了,香烟断了。今日石依在、字犹存,传说却不在了!
    传说从前岳麓山下的人家,生活很幸福。不久,来了个姓史的太守,他听说湘江水陆洲上有只金鸭婆,强征岳麓山下一百多户的农民叫到水陆洲挖宝,受尽了折磨的农人一愁莫展,来了位仙人,给了一把锄头,说:“用锄头挖三下就能挖到金鸭婆,用木匣子装好放到云麓峰,要那个史太守亲自去拿。”他们按老人说的做了,第二天太守领着一班随从来到云麓峰。他拿出着金鸭婆细细玩赏,突然云麓峰黑烟弥漫,轰的一声,巨石从天而降,将太守和随从全压在下面,飞来石由此落户岳麓山。

    《响鼓岭》:
    云麓宫后岭上有一亭,亭前是一大片黑褐色的平整岩石,这就是人们传说的响鼓岭,用脚跺之,发出咚咚的鼓声。
    古人诗云:“蹬道盘空望赤诚,玄都初觉步虚声,鼓鼓云外随人足,响鼓应知不浪名”。故此岭又称“步虚岭”。
    亭右侧巨石上刻有“观风台”三字,站在这里俯瞰长沙西南,水天相连,阡陌纵横,高楼林立,山峦叠翠,桃花岭、绿娥岭、中南大学尽收眼底。
    民间有个传说:说是古时候,山下居住的祝哥和桃姑相恋,不幸桃姑被财主逼死,祝哥登上此岭,悲生心底,顿足嚎啕,感动了山神。山神乃引桃姑与祝哥到此相见,并约每年的桃花时节都到此相会,故岭名又叫“想姑岭”。

    《万景园》:
    盆景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万景园为此而生。它位于岳麓山石坡片南部,中南工大西北山上,1985年建园,占地六千六百平方米,内有精品盆景区、自然盆景区、综合办公区。西部为精品盆景区位,中部为自然盆景园区,南部为办公接待区。万景园生产植物、山石、桂林山水、张家界石林、黄山迎客松盆景。

    《蟒蛇洞》:
    岳麓山北部幽静处,有一个山头,就是传说中的蟒蛇洞,
    西晋前蟒蛇洞又叫“抱黄洞”,相传有个叫张抱黄的道士,在岩下修炼,得道成仙而去,“抱黄洞”由此而来。
    民间传说张道士升仙后,一条修炼洞千年的蟒蛇盘踞该洞,那年蟒蛇托梦长沙市民说:“七月十五日夜,天门开、天桥栽,凡人成仙快快来。”到了7月15日夜晚,蟒蛇从吐舌为桥,越湘江架到河东白鹤观,蛇眼象灯笼在天边引路,从山上还传来美妙动人的音乐。人们看到湘江上出现的仙桥,争先恐后挤上桥去,每年葬身蛇腹的人数以万计。后来西晋的陶侃(后封长沙郡公)来长沙做官,7月15日夜亲临白鹤观,见桥和灯,知是妖孽作怪,便一箭射灭一盏天灯,后了通告全城药店,凡一个左眼受伤的白胡老人来买治伤药,均配以溃烂之药。第二年的七月十五风平浪静了,于是,陶侃派人寻找,寻到抱黄洞内,发现一大蟒遗骸,还从洞里挑出了几箩筐的衣服纽扣。

    《兰圃》:
    新建人文景观兰圃,原在麓山寺内,1987年辟建于蟒蛇洞下方谷地稻香村,传说原叫道乡村,占地六千平方米,有温室、花房、展览曲廊、荫棚及管理会议用房等。兰圃慢坡谷地,阳光漫射;园圃中涧溪终年不涸,是培育兰草最佳基地。

    《禹王碑》:
    从云麓峰向左转过几个峰峦,就见到了“禹王碑”,禹王碑刻在苍紫色石壁上,面东而立。碑是宋代摹刻的,碑高1.7米,宽1.4米,碑刻形如蝌蚪的奇特古篆字,字分九行,每行就字,末行空四字,共七十七字。很难辨认,有可能是道家的一种符录,所以有人说是道士们伪造的。
    传说是四千多年前大禹治水时,“七年闻乐不听,三过家门不入”,到南岳,在岣嵝峰立下这块石碑。
    东汉赵哗《吴越春秋》的记载说:
    “禹登衡山,梦苍水使者,投金简玉玉字之书,得治水之要,刻石山之高处。”
    唐韩愈登岣嵝峰寻访禹碑,留下“蝌蚪拳身薤叶拨,鸾飘风伯怒蛟螭”诗句。
    1212年(宋嘉定五年),何致在岣嵝峰摹得碑文,到长沙时请人摹刻在岳麓山颠。宋以后碑被土掩,明长沙太守潘镒再找到此碑,传拓片于各地,自此禹王碑传世。今全国各地有十余处大禹碑,据说都是由麓山禹碑复刻的。
    明杨慎撰释禹王碑文:
    “承帝日咨,翼辅佐卿。洲诸与登,鸟兽之门。参身洪流,而明发尔兴。久旅忘家,宿岳麓庭。智营形折,心罔弗辰。往求平定,华岳泰衡。宗疏事裒,劳余神。郁塞昏徙。南渎愆亨。衣制食备,万国其宁,窜舞永奔。”

     
     心宽天地阔,华发亦风流。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36880
      • 经验2800
      • 文章415
      • 注册2010-04-03
         我无数次地攀登过岳麓山,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因为我大多的时间是游历在山中的茔墓间,去回味他们的叱咤风云,去缅怀他们的思想,那些民主先烈真的为这千年岳麓山增添了无尽的光芒,我也是顺路线介绍几位伟人的安息地。

      《刘道一墓》:
      从枫林亭入半山亭游道行至中途,可见刘道一与夫人曹庄合葬墓。墓占地110平方米,球弧形墓冢,花岗岩围栏。谭延闿题书墓碑,旁有刘道一哥哥刘揆一撰《烈士刘道一夫妇合墓碑记》,墓前立石柱一对,四面有文字。
      1906年12月,刘道一被杀于长沙浏阳门外,年仅二十二岁。他是中国同盟会为反满清帝制在国内捐躯的第一人,孙中山、黄兴赋诗哀悼。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发布《命黄兴优恤刘道一令》:“烈士尽瘁革命,屡蹶愈奋。联络会党,彭励民气,厥功甚伟。自应准予列入大汉忠烈祠,同享祭典,并将事宜宣付国史馆立传”。“优给刘道一恤金一千元。”
      《蒋翊武墓》
       由半山亭循石级而上,麓山寺东门下一平地建蒋翊武墓,墓占地约600平方米,花岗石墓基,四米高的方型墓塔,墓碑东向嵌“蒋公翊武之墓”字。
      蒋翊武,武昌文学社社长,辛亥武昌起义的主要领导者。拒绝陆军中将加上将衔, 1913年反袁世凯帝制,起兵任鄂豫招抚使,兵败往桂林试图游说陆荣廷;10月被陆荣廷杀害于桂林。1916年归葬岳麓山。
      1921年,孙中山在桂林督师北伐,说蒋翊武“辛亥武昌发难,以公功为冠”。令建蒋翊武纪念碑,亲题“开国元勋蒋翊武先生就义处”镌刻碑上。
      《张辉瓒墓》:
      从麓山寺东门朝走,有一座招魂亭,那是国民党蒋介石为1930年率部“围剿”红色江西的前敌总指挥张辉瓒将军国葬于此。张辉瓒兵败被杀,朱毛红军把他的头用木牌放流漳江,墓里就只一个头颅。亭西上方是墓庐,墓庐北走是墓群。1966年末,毛泽东的红卫兵用了数百斤的炸药,终将坚固无比的墓塨炸平,高约8米的实心的墓塔被折成6节,一节都重达数百公斤,石碑、石坊、石围廊全部被砸毁,就连墓旁的石级路也被撬毁。懒得运输,石柱、石块和塔尖就凌乱地堆放在墓穴上,一堆放就是四十二年。2008年5月修复。
      《陈天华•姚宏业墓》
      麓山寺的北上方,沿小路登高十余米,就到了陈天华、姚宏业合墓,墓分冢并列共茔,花岗石砌成石棺,外石砌围护。墓占地约66平方米,墓碑中嵌“陈烈士天华之墓”、“姚烈士宏业之墓”。碑刻为“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民国辛酉年(1921)又有曾继悟等人刻碑颂扬烈士。
      1912年3月6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名孙中山批准给陈天华、杨毓麟等烈士建立专祠,刻文褒扬。
      陈天华,中国同盟会最杰出的宣传家,著有《猛回头》和《警世钟》等文,1905年反对日本“取缔清韩留学生规则”和部分留日学生的麻木,以生命来抗议日本和唤醒学子,留下《绝命辞》,激励留学生“坚忍奉公,力学爱国”。在东京大森海湾投海自杀,时年三十一岁。
      姚宏业,同盟会会员,1905年从日本回国,因忧愤国事,感伤时弊于1906年清明投黄埔江而殁,年二十四岁。
      1906年5月,长沙民众几万人公葬二烈士于此。
      《禹之谟墓》:
      与陈天华、姚宏业墓毗邻,占地60平方米。花岗岩墓冢,茔地四周花岗石围护,汉白玉墓碑中刻“烈士禹之谟墓”,左刊禹之谟狱中《告在世同胞书》,右刊《墓志铭》、《墓志铭序文》。
      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黄兴请临时大总统追“赠之谟陆军左将军,恤其遗族,并予公葬岳麓山”。3月1日,孙中山先生致文追悼陆皓东,禹之漠诸死义烈士。10月将禹之谟从双峰青树坪迁葬到岳麓山东陈天华、姚宏业墓旁。
      禹之谟,同盟会湖南分会会长,1906年主持公葬陈天华、姚宏业,反对盐捐,被清当局密捕,酷吏靖州知府金蓉镜用尽酷刑,终不屈服。1907年2月被绞杀,临刑大笑说:“好!好!免得污坏我的赤血!”
      《焦达峰墓》:
       焦达峰,1911年武昌首义后光复湖南推翻满清的主要领导人,被民众举为湖南都督。十天后被立宪派杀害,时年24岁。1912年被孙中山追赠为大将军,安葬于岳麓山。位于黄兴墓北侧,陈天华、姚宏业、禹之谟墓上方。占地400平方米,地势高峻、视野开阔,南北两向有入口,各刻对联:北为“大翼垂天九万里;长松拔地五千年。”南是“无大牺牲心何能发难;有少成败见岂是论人。”
      花岗石砌成圆形墓冢,墓后左侧竖刘人熙(1912)书题的“浏水堕泪”碑。碑左右刻焦达峰生前自撰的崁名联:“达向九霄云路近;峰连五岳众山低。”
      另有“陆军上将光复湖南大都督焦公达峰之墓”的墓名。
      《黄兴墓》:
      1917年4月15日国葬于此。
      从焦达峰墓向南斜线高去,就到达云麓峰北小月亮坪,地位仅次于孙中山的辛亥革命领袖黄兴就长眠于此。墓区占地1913.6平方米,坐西朝东,俯瞰长沙、湘江,花岗石建墓,底座双层方形,矗立十一米高的四棱形整块花岗石碑,《黄公克强之墓》镌刻在墓碑紫铜板上,墓四周石柱和铁栏围护,外种苍松翠柏庄。
      1916年10月31日,黄兴因积劳成疾在上海病世,年42岁。孙中山为首组成治丧委员会,亲写讣告撰挽联:
      “常恨随陆无武,绛灌无文,纵九等论交,到古人此之不易;
      试想夷惠谁贤,彭殇谁寿,只十载同盟,有今日后死何堪。”
      章太炎先生挽联评曰:“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
      《陈作新墓》:
      墓在“印心石屋”左后方,占地145平方米,球弧形墓冢,墓碑镌刻字样为:中《恤赠左将军湘军首义都督陈公作新府君之墓》,左《民国元年十一谷旦》,右《孤子基立》。
      陈作新是湖南光复领导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被推举为湖南副都督。十天后与焦达峰同时被立宪派杀害,时年25岁。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追赠为“陆军大将军。”同年公葬于此。
      焦•陈遇难后,1911年底湖南各界追悼焦陈两都督,会场大门对联称:
      “三湘二杰,十日千秋。”
      《蔡锷墓》:
      从陈作新墓下走到白鹤泉,泉后一条宽数丈的石阶路直达蔡锷墓,墓占地1620平方米,外围麻石挡土护坡,石砌围栏,圆形花岗岩墓座,上立棱形墓塔高9.1米,墓碑正面嵌“蔡公松坡之墓”。围栏上刻时各省省长、督军铭文,民1917年4月26日建墓。
      1911年11月云南光复,蔡锷被举为都督。1916年1月拒绝袁世凯的一切高官厚禄,毅然打响反袁护国第一枪,终使袁世凯的称帝美梦破灭,出任四川督军兼省长,因积劳成疾11月病逝日本,年34岁;1917年4月国葬于此。
      《刘崐涛墓》:
      顺飞来石旁曲径下行到刘崐涛墓,墓占地约400多平方米,三级圆台墓座,剑形墓碑,正面刻“刘公崐涛之墓”,后刻“护法元勋”,四周刻各省督军铭文。
      刘崐涛,武昌起义随师援鄂,任第八师骑兵团团长;1913年参加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败走日本。1916年后任湖南护国军第一师第一旅旅长、零陵镇守使,拥护孙中山,反对北洋军阀,转战攸县、醴陵、平江、岳州等地,1918年5月在株洲齐家桥坠水,年31岁。1920年迁葬岳麓山。
      《七十三军将士公墓》:
      长沙河西二里半湖南师大校区西走赫石坡,登山石梯,直达公墓。
      中国国民党国民革命军陆军第73军,在抗日军事斗争时期,从1941年到1945年,该军参加了第三次长沙会战、南县厂窖抗敌、宁乡黄材歼敌、常德会战中坚守石门、奔袭桃源热水坑、决战新化湘乡等战役,该军第五师师长彭士量及第七十七师、一九三师、五十师、军部队的众多官兵壮烈殉国。
      1946年,七十三军军长韩俊在岳麓山修建公墓,公墓由忠义观、陵墓、墓碑、石阶、墓庐等部分组成,均以花岗石铺砌。墓碑正方形,基座二级,墓碑方柱平顶,正面向东,中刻“陆军七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另面是蒋介石题“精神不死”词,今蒋中正三字被锉去。两侧分别刊“凛冽万古”,“碧血丹心光耀天地”,“名山忠骨万古长存”。从山坡下到墓区约百余米石级台阶,墓碑后是存放阵亡将士骨灰的忠义观,三个门洞,中门题“忠义现”,两侧有联“忠昭大麓;义塞苍冥》;左门题“义履”,右门题“仁蹈”。墓后有73军官兵坟。
      我从进师大附中起,就常从赫石北村走到这里来玩,1958年时,还可见到中门的两扇铁门能开关,因此少年的恶作剧就是将自己不喜欢的同学推进忠义观,带上门,让他在里面出一身冷汗,那是还能看见水泥石层上的铁骨灰盒,几十年里从来就没有人来整理,因此,墓就一天天的败坏下去了,杂草重生,墓门遗失,烈士的遗骸也随岁月而灰飞烟灭了。直到2001年后才重新修复。
      《辛亥援鄂汉阳阵亡将士公墓》:
      从上山的左边公路,半山处的岳麓山景区管理处,它的后方山坡上有一墓区,占地约200平方米。这里安葬着1911年辛亥革命中援鄂湘军在武汉与清军奋战牺牲的烈士,1912年公葬于此,1943年仲夏重修。十八座墓葬分三排并列,矮石头围墙圈护,群墓后一碑,正中刻“汉阳阵亡将士公墓”字。
      《辛亥援鄂民五护国阵亡将士公墓》:
      五轮塔下方有一18座墓葬群,占地约200平方米,正面花岗岩围栏,其三面用石头堆垒成护墙。正后方中立一碑,中刻“辛亥援鄂民五护国阵亡将士公墓”,1945年仲夏重修。
      山上还长眠着推翻满清帝制, 创建中华民国的许多志士:
      如林修梅,墓在师大赫石坡右东高坡桔园,同盟会员,曾任孙中山广州军政府顾问、总统府代理参军长,病逝后孙中山令追赠上将军。
      杨卓林、同盟会会员,筹划一九0六年的湖南萍浏澧爆动,1907年遇难。
      彭遂良、彭昭兄弟,1911年宜章反清起义同时殉难,1912年囯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上校、中校。
      童健吾,反清斗士,1911年湖南光复后与焦陈两都督同时遇害,1913年公葬岳麓山,有联赞曰:“千古旧名门,兄成仁,弟起义,母老慈悲,一家数月,三死人;奇烈、奇情、奇祸;转成奇福征,君等占完全,如录荣哀编史册。
      万年新世界,陈溺海,徐剖心,孙黄盛业,四五首领,六君子。民主、民族、民权,遂重民生策。我来无讣唔,痛呈时事慰灵魂。”
      谭馥,早年加入哥老会,后入同盟会,1909年被捕,遭酷刑八十余次四十31岁,先葬广州黄花岗,1912年迁岳麓山。
      ……这里我就不一一赘述了!

          岳麓山虽非我儿时的岳麓山,我依然爱她!在这铜臭漫天的俗世里,我只能在这找到纯真和恬静,也许就是在于对岳麓山深深的眷念,我心才得以净化。
       心宽天地阔,华发亦风流。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职务区版主
        • 财富4
        • 积分171593
        • 经验102181
        • 文章2873
        • 注册2009-01-03
        真该去一次长沙了。

        先生的《风雨千年岳麓山〉读之让人感动,还让人有去看看那里的冲动,难得。多谢。
        人生南北如梦,但卧金山高处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刘荒田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14
          • 积分617361
          • 经验313194
          • 文章5294
          • 注册2004-11-26
          谢谢剑兰探春,《风雨千年岳麓山》作为导游文学,精彩绝伦。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蕭振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风雨千年岳麓山”,读出沧桑、眷恋,好文章!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6
                • 积分430470
                • 经验225261
                • 文章6326
                • 注册2007-04-12
                此文精彩!剑兰先生洋洋数千言,似是少年往事的回忆,无如也是一篇认真的人文学术论文,这里面既有地理,又有历史,还有许多人文、诗词,读来感知作者知识之富,着力之大,用心之苦。美华有此认真的学人真乃一大幸。建议喜欢岳麓山的朋友认真读一读,一定会觉得大增见识,不枉一读。
                此文较长,建议剑兰先生以后有类似长文,分几章上贴较能适合网上读者“食快餐”的阅读习惯。谢谢!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7
                • 头像
                • 级别
                  • 职务区版主
                  • 积分60910
                  • 经验18446
                  • 文章1002
                  • 注册2010-05-30
                  谢谢剑兰探春!作为湖南人,从先生的文字里了解岳麓山的千年风雨,幸运之至!梅瓶祝先生新年快乐!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8
                  • 头像
                  • 级别
                    • 积分32420
                    • 经验6719
                    • 文章566
                    • 注册2007-07-16
                    收藏起来,慢慢品味,谢谢先生!
                    道通天地有形外
                    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
                    男儿到此是豪雄
                    http://blog.sina.com.cn/lydst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25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
                    Page created in 0.2188 seconds wi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