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文学主页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积分3070
    • 经验451
    • 文章43
    • 注册2010-04-06
    [求助]帮忙支持散文集《最乡村》
            我的《最乡村》是乡土怀旧系列的结晶,由大众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朋友们可以搜索百度可以查到《最乡村》的数据链接。在我市发行反响较好。还有部分剩余,特发出启事,诚恳渴望中日交流的广大文友予以支持与邮购,定价30元,免邮资。
        可以打到农行卡上,卡号:6228483640001843317。也可以邮寄到:甘肃古浪县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办公室,邮编73100,款到立即寄书。

        为了广大文友更好的了解与认知我的作品,贴出敬一兵先生的鉴赏文章与方晓蕾先生写的序言。

               难以释怀的忧郁眼光——于文华乡土怀旧散文鉴赏    
            (敬一兵)
       阅读于文华的乡土怀旧散文,就是与一双被嵌入在泥土、苔藓和时间深处的忧郁眼睛知遇的过程,不是随意,而是必然。这双眼睛,在俭朴素雅、像秋天的落叶那样安静的土地上,以忧郁这种怀旧的情绪,与土地的精髓相互吸纳,浸润出情愫的华丽色彩,丰富,出奇不意。没有华丽的色彩,就没有高贵的忧郁。忧郁乃是美的出色的伴侣。波德莱尔的这句话,一次次被乡土怀旧散文的文字所应证,一次次被乡土怀旧散文的情愫所守护,以至于它的人文风情和人性本真,都被忧郁这种视线的力量固定下来,成为人们继续生活下去的依据,同时,也就成为了我面对乡土怀旧系列散文,一而再、再而三地释放内心对真挚博爱向往的激情狂想的全部理由。

      说于文华的乡土怀旧系列散文是一双忧郁的眼睛,一点也不过分。尽管这双眼睛的明亮程度,还没有达到灿烂的境界,但这双眼睛,却密切地与土地交织在一起,从各个不同角度,向生活投来灼热的目光,形成种种不同的画像。是的,触景生情,是他写作的基本风格,也是散文崇尚率性的韵致所在。诸如“谁都是父母心上的一块肉。及至河水稍涨,大人担心安全,就在估摸着放学时等在河边,手中提着长筒雨靴,抓着一只扔过来,再抓住另一只,使劲扔来。我们拾起来,连鞋套着穿上,有时不用挽裤脚,不沾一滴水,轻轻松松过河”( 乡土怀旧系列之二十:记忆中家乡的季节河),“村里的婆姨有意无意把犁烂的、个头小的,故意遗落下,好趁机捡拾到自己家里,让家人的饭尽可能稠些、再稠些”( 乡土怀旧系列之十九:想起翻捡土豆的日月),“我和小姑在荒无人烟的沙滩上坐着,夜风吹拂起来。早上急急忙忙穿的单薄的一层汗褂儿此时有些冷,小姑见我冻得瑟瑟发抖,脱下她的蓝底碎红花布衣,披在我身上。而尕舅在我们的观望里,又驮回了一‘褡裢’的西瓜。他说外爷知道我来的消息,就在下瓜时有意留下了几个西瓜,要我回家时顺便捎回。舅舅还意犹未尽,趁着月黑风高,又顺水摸鱼偷了几个,我们才驮着慢慢半毛口袋的香瓜和西瓜,满载而归。打道回府时已经半夜,我没有吃外婆留的晚饭,咀嚼着满嘴的瓜香,心满意足地恬然入睡”( 乡土怀旧系列之十二:香香甜甜大沙瓜)等等描述,都是作者在昔日的生活中,通过对琐碎小事的生动细腻的刻画,以朴素的语言来映衬深情真义的表达方式。这些近乎于口语式的句子,给人一种纯净精粹的亲近感,实实在在,剔除了粉饰溢美的形容累赘,只有动词和名词,干干净净。我十分迷恋这种叙述方式,这不仅意味着于文华的散文,完全可以用“洁白”这个没有被污染的词汇来概括,更意味着他的散文,一如文章的文眼那样,没有被表面的喧哗所掩埋,而是越来越清晰。

      这个系列散文,哪里是什么乡土怀旧呀,它分明就是作者对自然,对历史,对情愫,对和谐以及对人自身的一次深刻反省。即便作者在写这个系列的时候,并没有完全领会唯其无法言明的意,才更具散文的魅力的道理,但作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企图,却是十分明晰的,这无疑是散文上乘之作的端倪所在。我一直认为,散文如果没有思想,就等同于失去了灵魂。当然,这里说的思想,是作者对自然、社会、生活、历史和灵魂等方面的本质感受,是一种贴近生命本质的识认,也是散文是否具有内涵美的基本判断尺度。于文华的散文,在立意和选材上,与我的散文观发生了知遇性的吻合,我丝毫也不怀疑,这就是知音之间才能够发出来的金石之声。正是如此,他的散文,才克服或者彻底摆脱了无病呻吟的弊病,才没有陷入“逃避知识,逃避思想,逃避意义”的所谓“零度语言”的泥潭。这点,我们可以从作者的系列文章里信笔写来,无不成趣的情形里,以及盖民间生活本来不会如文人学士期望的风雅,这就需要作者笔下长眼,分寸取舍的特点中看出来,用笔极其简练明净,从而有效地传达出作者的审美情趣。采用质朴的语言对民俗物象进行忠实记录,以存野趣,以达到去芜存精,是于文华这个系列散文的化野趣为雅趣的契机之一。不仅仅如此,于文华还将这些民俗,以文章末尾的意境提升的方式,推广到深厚的人文背景之中,进而让他的怀旧散文,体现出了我十分喜欢的笔记体散文的特色。

      
      采用古厚、雅拙甚至是尚属朴化阶段的笔触来记录关于乡土怀旧的对象,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巧妙的隐喻:时间的跳动,现实的变换,以及思想被切割的摇摆不定,很难在浮表虚妄的情调文字上呈现,反倒是更容易被散点式的质朴白描所驮运。我们在寻找历史的时候,也被历史所寻找。于文华的这个系列散文,其实就是一座敞开的居室,我们在里面,看见了我们的过去,看见了我们蔓延在历史中的命脉……


            一部难得的乡村志书
            ———于文华《最乡村》序
            □ 方晓蕾
             当代乡村散文的写作,刘亮程是一个标杆。这杆旗帜后面是千万从者,但盖莫能超越。于文华是一个例外,也是一个尚不为大众所发现的亮点。我之所以敢下如此断言,《最乡村》便是最好的佐证。我并不熟悉于文华,在拿到《最乡村》文稿前,对他的创作不甚了了,但他的散文我是熟悉的,他散文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世界我是熟悉的,《最乡村》里的人物风情我是熟悉的。当一个读者从一个陌生人的作品中读到的都是熟悉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又是如此地打动他的心,你就不能不为这个作者喝彩了。
            文华的散文,如乡里地头陇间老农歇息时的闲谈,如农闲时徘徊于田间地头的农夫自语,如雨天坐在檐下吸烟时的聊天,如妇人在豆黄的灯下做针线活时的碎语,又如夏天农家院子里就着月华谈古论今的热闹,更如乡间闾里的闲言碎语……所有的这些是何曾的熟悉,又是别样的亲切。在于文华的散文里看不到波澜壮阔的场面,但却给你无限的亲切;这里没有黄钟大吕的声音,却给你母亲般的情怀。可以这样说,《最乡村》是自成一番天地的,《最乡村》是别有一番风景的。
            
            对于《最乡村》,我要特别提醒读者的是,它不仅仅是一部散文集,它还是一部乡村历史书。《最乡村》是一部活的乡村志书。为什么这样说呢?纵观全书,凡六辑:写人,写景,写情,写物,写往事,写乡土,没有一辑不与乡村无关,没有一字不与乡村无关。我不知道作者于文华生活在或者曾经生活在哪个村子,不得知那是怎样一个村子,但是这并不妨碍我通过《最乡村》对这片土地地了解和喜爱,它的风俗,它的人情,它的一草一木,它的一沙一土,它的饮食,他的人物……通过一篇篇文字清晰地呈现在我面前。说它是乡村历史,是一部乡村志书,因为它的每一篇文字都是乡村的见证。不是偶尔,是每一篇,我随便拉一篇中的随意一段出来看看。譬如《我的挚爱双亲》这段:“队里分土豆,有时按照工分分,有时又随机按户多少,分成一堆一堆的,再抓阄。抓到几号,就可以把几号堆全盘拿走。我十分愿意抓阄,但这样的机会不多。”这难道不是历史的见证?如若不信,你看看《西北乡村面食》,你看看《乡村民俗》……随便一篇都是哪个乡村的风俗人情啊,这难道还不是乡村志书?
            要我说,《最乡村》最大贡献不是对乡村散文的继承延续,不是语言的散文诗化,也不是作者通过几十万字以此来证明自己对生育自己的这片土地的热爱。不,都不是的,而是它完整的全面地记录了西北某片土地的风物人情。
            《最乡村》是一部难得的乡村志。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3070
      • 经验451
      • 文章43
      • 注册2010-04-06
      [QUOTE][b]下面引用由[u]于文华[/u]发表的内容:[/b]

              我的《最乡村》是乡土怀旧系列的结晶,由大众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朋友们可以搜索百度可以查到《最乡村》的数据链接。在我市发行反响较好。还有部分剩余,特发出启事,诚恳渴望中日交流的广大文友予...[/QUOTE]
      [em28]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6
        • 积分430470
        • 经验225261
        • 文章6326
        • 注册2007-04-12
        于文华,热烈祝贺你出书成功!我愿意买一本支持你,具体如何操作,我们网下联系。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积分3070
          • 经验451
          • 文章43
          • 注册2010-04-06
            谢谢风中秋叶版主的赏识与厚爱,衷心感谢关注,还望其他爱好乡土文学的朋友给予支持!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积分32420
            • 经验6719
            • 文章566
            • 注册2007-07-16
            刚才看到青花梅瓶版主的文章《警惕:电话里的陷阱!》,记得你公布过自己的银行卡号码,这种方式是否安全,要引起警惕!
            拙著《心迹》出版后,通过网上销售了一部分,但都是先通过邮箱联系,这样比较安全。
            个人建议,仅供参考。祝顺利、如意。
            道通天地有形外
            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
            男儿到此是豪雄
            http://blog.sina.com.cn/lydst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级别
              • 职务区版主
              • 积分60910
              • 经验18446
              • 文章1002
              • 注册2010-05-30
              梅瓶在文章里公布的是骗子发过来的卡号等,并非梅瓶自己的,谢谢你的提醒!
              梅瓶也订购一本,如何操作,网下联系。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25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
              Page created in 0.1875 seconds wi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