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文学主页
在线情况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65480
    • 经验29285
    • 文章1010
    • 注册2009-09-10
    [COLOR=blue]描 写(1)
     描写,写的是景
    “景”不限风景,而是包括风景在内的种种“景象”。一山一水是景,一颦一笑也是;一春一秋是景,一生一死也是。写景的方法用“描”。
    从前的大姑娘都会“描花”,描花是绣花的预备工作。绣花先有底稿,各式各样的底稿在闺阁之中辗转复制,那时没有影印机,她们的办法是拿薄纸铺在原稿上,以极细的笔画把“花”的轮廓画出来,她画得很细心,很灵巧,对花鸟虫鱼的线条的美很敏感,这就是“描”。
    从前爱字的人看见一张好字,看见名家书法,十分喜欢,光是这样看看实在不够,爱字的人拿很薄的纸铺在原迹上,用毛笔,用很细的线条,把字的轮廓描下来,描出一个一个空心的字来。爱字的人就有了一个副本,这个副本叫“双钩”,双钩是“描”出来的。其他爱字的人看不见原迹,只看双钩,从双钩中去温习他以前所见到的原迹,想像以后可能见到的原迹。
    我们要好好地体会这个“描”字。现在轮到我们“描”出景象,供别人去温习去想像。我们“描”,并不借重线条,而是使用语文。例如:晚凉天净月华开漂漂亮亮,简简单单,干干净净,却是让你百看不厌,像双钩描出来的名家的字。院子里的灯打开了,枝枝叶叶的颜色深得发黑,那新放的昙花却白得耀眼。近前细看,花瓣薄得出奇,瓣那么大,只有一丁点儿连在蒂上,在夜晚湿凉的空气里暗暗颤抖,怪不得开了就谢,不能持久。正想着,已有一个花瓣悄然跌下来,被叶丛托住了。这一段文字很朴素很直接地描出一个轮廓来,简直就是“描花”。
    好的描写可以使我们对久已熟悉的事物有新的感受。
    好的描写使我们对陌生的事物恍如亲见亲历。
    下面一段文字的作者,想对“表”加以描写。他写得好不好呢?请你给他打个分数。……这是一个扁平的小小的盒子,里面装着精巧的机件,发出滴滴的响声。每响两下,算是一秒。它计时的功能隔着一个玻璃罩子显示出来,这一部位叫“表面”,由1到12环绕着十二个数目字,代表十二个小时。表面的中心有一根细轴,是三根细针——秒针、分针、时针——的枢纽,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步;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步。时针走两团是二十四个小时,代表地球绕日一周的时间,称为一天。
    “表”可以挂在胸前,可以装在袋里,也可以戴在手腕上。戴在腕上的表叫手表,女人的手表设计成手镯的模样,实用之外,也是漂亮的装饰。老式的手表,十二个数目字规规矩矩,清清楚楚,现在手表太普及了,每个数字用一根发亮的短棒来代表,戴表的人凭短棒的位置一望就知道几点几分。这样,表面的美术设计有了更大的自由,设计出来的样子千变万化,买表的时候会把你的眼睛看花了……这样的作文当然不坏,可是引在这里,我得说它几句坏话。它“说明”的功用大,“描写”的效果小。如前所述,描写使我们对久已熟悉的事物有新的感受。没见过手表的人恐怕很少吧,手表是大家“司空见惯”之物,这个题目不写则已,要写,用灌输常识的态度加以“说明”,未免多余。
    “说明”之难在说得简洁明确,“描写”之难在描得生动新鲜。历来作家状物写景都对“新鲜”下功夫。有人说,诗人笔下,不过是写些风、花、雪、月罢了;诚然,不过好诗里的花是完全新鲜的花,好诗里的月是完全新鲜的月。“新鲜”的意思并不是说风有紫气,或月呈三角形,而是给我们新的感受。
    我们只好再找一段文章来对照参考:代表十二个数字的十二根短棒环绕圆心整齐地辐射着。秒针急急忙忙地去拨动每一根短棒,使它们产生意义。然后分针慢吞吞地去做同样的事,使那些短棒产生另一种意义。三种针的位置和关系不断变更,在表面上切割出许多角来,夹住那不可捉摸的时间。
    表面的图形变化也许不只代表时间。秒针把一个角越变越大,同时使相邻的角越来越小,终于大的角完全并吞了小的,但是盈虚消长周而复始,秒针绕了一圈从头做起,大角又变小了。最典雅的图形是六点整,时针分针拉成直线,秒针也和时针重叠了,表面左右两个半圆,均匀调和,实在好看。这种美可以维持一秒钟,对欣赏美的人来说,一秒够了。
                     
     描 写(2)
     也还有别的美。九点十五分的时候,分针时针拉平,秒针正指着十二点,刹那间,十,十一,十二,一,二,五根短棒都特别光亮柔和了,因为一根明烛正插在平台上映出半圆。紧接着,秒针移到横线之下,在中间垂直而立,立成一根柱子,支持着一圈伞形的花球。
    秒针的针尖极细,细得粘在表面上,每走一步都要费尽力气摆脱吸力。它的贡献实在大,把一个扇面打开再合上,合上再打开,每打开一次换一幅画,令人观之不足。难怪世上有许多人戴着名贵的表,却从来不守时间,他们八成是看呆了。不管你喜欢不喜欢,这一段跟上一段不同,这是描写。它写自己心中的表,而不仅是众人眼*见的表。它写出表的一种精神,而不仅是它的物质构造。
    它的确是很尽心、很专注地在“描”,但它的底本却是一种非表之表。
    这一段写表和前面写昙花也不同,写昙花,“描”的是眼前之花。
    这样,我们找到三个可能:说明眼前的景象;
    描写眼前的景象;
    描写心中的景象。我们作文总是避免把说明当作描写使用,而在描写时,又常常使眼前景象和心中景象交织交融。就方法而论,前后两段描写“表”的文章不妨混合重组。对作文有兴趣的人何不拿它当作一个习题,看能做出什么样的结果来?
    无论是描花或双钩,都是谨细的,节制的,所需要的技巧是单纯的。两段写表的文字,正是如此谨细地、节制地、单纯地去“描”眼前的或心中的表。也许这样才使读者充分体会用语文去“描”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实际上,作家写作的时候并不如此小心翼翼,他还有很多方法可用。他们深知若欲使眼前与心中交融,非增加若干自由不可。有些地方我们得立刻向他们学习。第一,你正在写波浪滔天,忽然放下波浪,去写群山万壑,因为山峰山谷和波峰波谷有些相像。这就是使用比喻。“发明”比喻的人实在是伟大的天才,替天下后世解决了一个极其困难的问题。用语言文字直接描写事物,最容易办到,可惜多半很难出色,但是,你若用这句似乎平凡的话去比拟类似的另一事物,这句话的内部就好像有什么潜力忽然奔放出来,予人以毛虫化蝶的惊喜。“山外有山,忽起忽伏,连绵不断,”也许费尽心思只能写到这个程度,那么,丢下山峰去想海浪,海浪也“忽起忽伏,连绵不断”,用海浪去“比”群山,说群山是凝固的海浪,海浪就救了群山。也许有一天,还可以用“忽起忽伏,连绵不断”的群山去救海浪,把海浪描写成“沸腾的群山”。两个牛皮匠,一个诸葛亮。
    两件事物不能完全相像,比喻只取其近似的一点。山和海相反之处颇多,但都是“连绵起伏”,单就这一点着眼,山可喻海,海也可喻山。诗人曾经用流水比喻许多东西,“车如流水”,大概相当于广东话里的“游车河”,马路如河床,满街是车,行进的方向相同,犹如河水。“相思如流水”,大概是说全心全意投入,不能停止,也没有保留。“光阴如流水”,取其一去不返,“落花流水”,取其无动于衷,(至于“打得落花流水”则是取其破碎狼藉。)大概流水的用处不止如此,还有很多事物可以被喻,有待我们发现。
    世上的事物太多,我们只对其中一小部分比较熟悉,若有人向我们谈及一件完全陌生的东西,多半要从我们熟知的东西里举出一样来打比。“东飞伯劳西飞燕”,伯劳是什么呢?老师说,伯劳也是一种小鸟,形状和燕子相似,学生(国文课堂上的学生,不是生物课堂上的学生)就觉得问题解决了。比喻是以熟悉喻陌生,以已知喻未知。中国从前流行的比喻多半是北方人最熟悉的,如冰清玉洁,雪肤花貌;多半是农民熟悉的,如鸡虫得失,狗偷鼠窃。是不是因为中国以农立国,中国文化的发展又自北而南呢?是不是因为创用这些比喻的人熟悉冰、雪、鸡、狗呢?
    前面那一段写“心中之表”的散文,也用了一个比喻,拿打开扇面来比表面上两针之间的夹角逐渐扩大。想想看,还可以增加一些什么样的比喻?记住,要用大家熟悉的事物去比陌生的事物,就像用大家都见过的扇面,比拟大家没有注意到的表面上画面的变化。
                     
     描 写(3)
     想想看,钟表和人的生活多么密切,人人身上像是装上了自动开关,内通五脏六腑,时间一到,就站起来往外走,时间一到,就躺下去睡。
    想想看,台北火车站临街装置的电钟,高高在上,万人仰望,夜晚有光照亮钟面,怕不像一轮明月?台北人可能没好好看过台北夜空的月亮,一定仔细看过这座钟。每天有多少人神定气闲地来到钟前,抬头一望,马上小碎步跑起来了;多少人急急忙忙来到钟前,抬头一望,站住,掏出一支香烟来,点上了。
    想想看,每一个手表都不是孤立的。它们有一个庞大的家族,族长住在气象局,它们还有国际背景,跟格林威治天文台息息相通。它们有严密的指挥系统,每天中午十二时正,全族照例要向族长报到校正自己的错误。
    比喻的基本句型是“像……一样”,为免呆板,可以变化。“语言的价值像银子一样,沉默的价值像金子一样”,可以简化为“语言是银,沉默是金”,不用“像……一样,”用“是”。“山是眉黛聚,水是眼波横”,这是一个变型。你可以做一个练习,把许多“像”型的比喻改为“是”型。
    还有一个变型可以叫“想”型,“云想衣裳花想容。”“比喻”能发生功用本靠人的联想,由花想到她的容颜,是因为她的容颜像花。于是,“夜晚,我一看到火车站尖顶上的时钟,就想起中秋明月。”“我看见月亮,想起柠檬,”都可以作比喻用。但是“看见柠檬想起维他命C”就不是比喻了。试试看,找一些“像”型的句子改为“想”型。
    还有一种变型可以叫“成”型,例如“雨水加上霓虹灯的倒影,柏油路面红成晚霞。”描写一个人十分忙碌而又完全不能自主,可以说他“忙成一具陀螺”。描写一个人化妆过度,可以说他“把自己的脸涂成一副面具”。这个句型的特点是,“成”字前面一定有一个词把“喻”和“被喻”的共同关系说出来,在“像”型的句子里,这个词通常在一句之末。例如:“她唱成一只百灵。”也就是
    “她像百灵鸟一样爱唱”。
    “他把自己炼成钢铁。”也就是
    “他像钢铁一样经过锻炼”。以上几种句型不论怎样变化,“喻”和“被喻”都在句中并存。比喻最高的技巧是,被喻之物完全不见了,只有“喻”在发挥。“水深火热”说的不是水火,“金玉其外”说的也不是金玉。“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如果只是说泉水,杜甫还能算是诗圣吗?这些都另有所指,都是比喻,“被喻”的部分隐藏不见,因此称为隐喻。
    把钟表比成大家族的那段文字,说:“它们有一个庞大的家族,族长住在气象局。它们还有国际背景,跟格林威治天文台息息相通。它们有严密的指挥系统,每天中午十二时正,全族照例要向族长报到校正自己的错误。”这段文字里的家族、族长、国际背景、指挥系统、报到,都是隐喻。
    当你学习一些生字生词时,你可能同时在学比喻。学过“兔脱”了吧?把“兔脱”,解释为“迅速逃走”是不够的,它是“像兔子一样逃走了”,只有农家出身的孩子,有过“猎兔”经验的,才知道这个比喻传神。同理,“学业荒废”并不是把功课忘记了而已,还带着田里没有庄稼只有野草的形象。“井井有条”,莫忘了有条不紊的井田制度。当我们说“罢了、罢了”的时候要想到,“罢”字是兽落在捕兽的网里,它完了!
    于是可以发现,许多成语乃是变形的比喻。词语“借鉴”,好像很陈旧了,“找个镜子来照照看”就新鲜些,其实两者的意思还不一样?“穹苍”,天空像一个圆形的帐篷的篷顶。“耿介”,那人的脾气好像一身铠甲从来不换睡衣。“开张”,那人的商店像一张弓般地拉开了,(那人开了店,精神紧张得像一张拉足了的弓。)如此这般,也许能够“化腐朽为神奇”,找出许多比喻来用在我们的文章里。雄心——像公鸡一样充满了自信。
                     
     描 写(4)
     暴躁——他成了在烈日下劈啪响的干柴。
    驯至——像是你的心爱的小猫,慢慢地走过来,悄悄地挨近了。
    唱名——他像唱歌一样念出那些人的名字。
    倒霉——他好像一跤跌在一堆腐烂的垃圾上。
    母金——那笔钱像一只母鸡,过一些日子就生出一枚金蛋来。
    ……
    第二,暂时放下要写的景象,去写那景象周围事物的变化。就是烘托。烘托是“烘云托月”。画画儿的人通常是在纸上画个圆圈儿,当作月亮。他也可以不用线条画月亮的轮廓,他画一片云,在云里留一个圆形当作月亮。他没有直接去画月亮,而是用云把月亮衬托出来。作文写景也可以这么办。在画家口中,“烘托”和“白描”是两种不同的方法,但是在写文章的人嘴里,烘托仍然属于描写,他们把“描”的意义引申、扩大了。
    作文怎样“烘托”呢?通常是不直接写我们要写的事物,去写那事物引起的反应。前面写钟,忽然离开了钟,说是有人看了钟以后神色紧张,有人看了钟以后从容不迫,那几句就离“烘托”不远,倘若没有钟,人们就不会有如此的动作表情;今竟如此,读者就会对钟之存在有深刻的印象。
    有一次,一位画家为人画像,我们围在旁边看。被画的人和画家相向而坐,我们则站在画家背后,被画的人是看不见画的。十分钟左右,一张铅笔速写人像完成了,这时被画的人可以看见画了,可是他并不马上看画,他对我们说:“我知道他画得很好。刚才他作画的时候,我从你们的眼睛和神情知道他画得很精彩。”
    “看脸色”的经验人人有,有时候,我们一步跨进办公室,看见大家的神色,就知道这里刚刚发生过一件可笑的事,或是令人忧虑的事,成语有“面面相觑”、“相顾失色”,我们用熟了,用惯了,习焉不察,忘了初创者的匠心。电影常在恐怖的事件发生时去特写许多人的脸,恶人把好人吊死,导演“不忍”把好人绝命的样子照出来,就去照在场目睹的人,照他们的脸,照出愤怒、恐惧、哀痛,或是痉挛抽搐。
    烘托之法常用在不便直接描写或不易直接描写的地方。
    夏季常有大雨,将雨之时,云暗天低,空气中有一种看不见的压力,想直接描写这种压力颇不容易。诗人说:“万木无声待雨来”,他拈出“万木无声”四字使我们感觉到压力之存在,俨然是三军肃静无哗,等候将帅出场。音乐的美也不容易直接描写,所以白居易描写秋夜江上的琵琶演奏,演奏完毕时的景象是“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附近有很多船,船上都没有声音,那些人当然不是睡着了,是被音乐陶醉了。音乐的美有时很庄严,使人也“万木无声”起来。江心秋月是美的,静的,好像音乐凝固在江里,好像没有那么美的音乐就没有这么美的江月。曹子建写洛神,形容她“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她的身材恰恰好。又形容她不必搽粉,倘若搽粉就太白了,也不必搽胭脂,搽胭脂就太红了,她的肤色也恰恰好。这几句描写太像是烘云托月了,他围着美人四周写“非美人”,留下空白,而空白就是美人。
    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里充满了比喻。它有一定的句型,容易觉察。我们耳濡目染(你看,“濡”和“染”就是比喻),早有心得。日常语言里也有烘托,比较少,又往往被我们忽略了,一旦需要使用,不免生疏。其实烘托并不困难,只要养成一个习惯,那就是,如果描写不出来,或者觉得这一点儿描写还不够,你就放开你要描写的主体,围着它的四周打主意。
    这得平时费些观察的功夫。“玉在山而石润”,我们没见过,但是我们走进一个人的住所,他结婚了没有,倒是看得出来。即使主人外出,室内无人,一个有主妇管理的家,和单身汉的家,应该有许多不同。我们总能“看见”主妇,一个勤俭的主妇,或是懒惰的主妇,或是大而化之的主妇。
                     
     描 写(5)
     如果男主人和女主人都在家,他们有没有孩子呢?如果有两三个稚龄儿女,他家的客厅就很难保持原来的整洁,地板上可能有奶嘴、洋娃娃、积木,或者一只童鞋,或者白纸上用口红画了一张血盆大嘴,标题曰“妈妈”。后院有一辆婴儿车,前门则有邻家的黄狗痴痴等待。客厅里的茶几靠在墙边,沙发的扶手是包上海绵的。孩子没有出场,我们已“看见”孩子。
    “我看见春神了!”这是一句惊讶赞叹的话,抒情的成分大于叙事。春神是看不见的。我们听见鸟叫的声音忽然清亮圆润起来了,唱得很兴奋。而且爱唱的鸟一天天增加。我们看见燕子以巧妙的姿势用他的尾巴剪开空气,空气里有青草的香味,和一些可以做燕子食物的小虫。雨比细丝还细,只有在这个季节才会有这样温柔的雨,能把田里的土块湿透了,土块还不破开。不久,那连绵的山陵都着上绿色的披风,由山上一直绿下来,绿色的地毯铺到江岸,一望无际………我们只能看见这些,这些都是烘托。用比喻描写;
    用烘托描写;
    再用想像描写。古诗人描写明月用“皓魄”——洁白的精灵,如果说这是比喻,谁见过皓魄什么样子?这就违反了“以熟悉之事物喻陌生之事物”,可是描写的效用仍然很大,因为事实上虽没有皓魄,想像中却可以有。
    下面的例子可以说明想像的魔力。白居易用“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滩”描写音乐,后来出现了“珠走玉盘、水行花底”的成语,用来形容美丽的声音。事实上,“珠走玉盘”的声音谁听见过?何以知道那声音很美?如果作一实验,珍珠在玉盘中跳动的声音可能并不悦耳。然而人们“甘愿”由珠玉之美去想像珠走玉盘的声音之美。西谚有“金苹果落在银网里”的说法,这句话在事实上只有视觉之美,想像中却兼有听觉之美。
    再说“水行花底”。如果水流的声音不美,何以经过花底便美?如果水流的声音很美,何以经过花底更美?花影对流水的声音并不能增加或改变,只不过花是美的,人们“甘愿”水声也因之特别好听。这也是“想像”的作用。
    由于文学欣赏者信任想像有时甚于信任事实,想像就跨出了比喻的范围。
    李白说“黄河之水天上来”是想像,平实的说法乃是,中国的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黄河由西北高原顺着地势流下来。苏东坡月夜泛舟,听人吹箫,形容箫声可以“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严格地说,都属想像,放宽一点说,下一句如果是烘托,上一句“必定”是想像。“闲花落地听无声”是白描,形容落花有“碎声”(跌碎了的声音)是想像。“大江流日夜”,江水日日夜夜奔流不息,是实景,若是解释为江水把白天冲走了,把黑夜冲走了,把光阴冲走了,那就是想像。“夜黑成了一瓶墨汁”,是比喻,“夜黑得可以用刀切”,是想像。野火烧山,白天半边天是黑的,夜晚半边是红的,是实景;七天七夜以后,火熄了,整座山大概也熟透了吧,是想像。
    想像力是一种无中生有、推陈生新的“巫术”。有时候,整篇作品都是想像的产物,例如神话。白蛇和许仙的恋爱故事,除了地名,全属虚构,堪称“大巫”。另有一些作品,写实际生活,仅在局部细节用想像来加强描写,堪称“小巫”。本文所述的想像归于此类。本文又特别把想像与比喻、烘托分开,用以专指陌生的、“想当然耳”的、不可能发生的然而感性特强的景象,以突出想像并激发想像力。如果没有丰富的想像力,像“酒到杯干”这种句子(形容大家豪饮)怎么写得出来,怎么看得懂。“酒到杯干”还可以解释,形容绝对秘密的文件而说是“先烧后看”,那就连解释也难了。比喻、拱托和小巫的想像可以在一篇文章里混合使用。描写一棵古松,形容它高可参天——它简直可以朝见上帝,即出于想像。这棵松树身披“鳞甲”,深色的树干像用“生铁”铸成,则是比喻。它俨然“独霸”这座山头,容不得第二棵树生长,它的根伸进土壤里、石缝中,把整个山头紧紧密密地“抓”住,难解难分,比喻、烘托、直接描写至此也难解难分了。为了形容古松之古,诗人说,这树常常伸出弯曲的苍劲的手臂,擒住明月,由天上走回人间。诗人说,这树曾经亲耳听见孔子向老聃问礼。这当然又是想像了。
                     
     描 写(6)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我们应该熟读的作品,这是一首长诗,记述他怎样在江上“偶然”发现了一位音乐家。他十分认真地描写了琵琶的乐声,直接描写、比喻、烘托和想像都派上用场。
    (一)直接以字音摹拟声音:
    枫叶荻花秋“瑟瑟”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间关”莺语花底滑
    又闻此语重“唧唧”
    (二)用比喻去描写声音:
    似“诉”平生不得志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流泉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四弦一声如裂帛
    (三)烘 托
    主人忘归客不发
    东船西舫悄无言
    我闻琵琶已叹息
    如听仙乐“耳暂明”
    满座重闻皆掩泣
    江州司马青衫湿
    (四)想 像
    “如听仙乐”耳暂明
    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有志写作者不妨马上把《琵琶行》温读一遍,专看以上各种描写方法如何轮替分布以产生总体的效果。
                     
     归 纳(1)
     “议论”是发表意见、提出主张,这是跟记叙、抒情不同的另一种表达。有系统的、有说服力的(当然最好也是正确的)议论是知识分子的专长。在一般人心目中,说理的文章比抒情记事的文章身价高些,价值大些,如果抒情记事是“小道”,说理的文章就是“大道”。
    一个人所以要发表意见、提出主张,多半由于想影响别人的想法,接受文中的主张。“议论”的旨趣跟抒情记事不大一样。不妨这么说:记叙文使人“知”;
    抒情文使人“感”;
    议论文使人“想”,使人“信”。太鲁阁的山水是台湾最美的山水。横贯公路筑成以前,到过太鲁阁的人很少,住在西岸的人多半不知道这一处风景名胜。《太鲁阁六记》或《记太鲁阁山水》之类的文章可以使他们增广见“闻”。如果你写的不是“记”,你写的是,人在太鲁阁,简直是走进国画里去了,简直变成高人隐士了,现代社会的一切压力都解除了,人又回到大自然的怀抱里成为受宠爱的婴儿了。这种文章写出来的是作者的感受、感觉,读者得到的也是感受、感觉。
    议论文不同。“议论”是,人应该接近大自然,应该欣赏山水,应该旅行。那么就应该到太鲁阁一游,去陶情怡性,认识我们美丽的河山。发出“议论”的人希望大家想一想,相信他的话,照着去做。说得严格一些,纯粹的记叙文不管读者该不该去游太鲁阁,纯粹的抒情文可能连太鲁阁是个什么样的地方都没说明白。当然,文章通常都不太“纯粹”,而是记叙、抒情、议论综合使用。作者希望他的文章既能给人知识,又能给人感动,也能使人发生一种信念。
    上化学课的时候,老师说:“你们看,我可以使蓝色的试纸变红”,果然。“你们看,我可以使红色的试纸变蓝”,果然。老师说:“张大为,你来试试;王大同,你也来试试”,屡试不爽。这是由直接实验得来的信念。但天下事不都是这么简单。例如,电视上的暴力镜头,会不会使青少年产生暴力倾向呢?会不会使孩子们将来动不动用暴力解决问题呢?这得由某一个机构请专门的人才来实验,专家选出两组学童来,第一组天天看西部武打,中国功夫,黑手党内哄,第二组则否。几个月后举行测验,看第一组学童的暴力倾向有没有增高。这就不是张大为、王大同能够照着样子再做一次的了,张大为、王大同只有相信专家作成的结论。
    假如专家的结论是:“暴力镜头足以引发暴力行为。”张大为接受了这个论点,据以主张:“电视应避免暴力镜头。”发为议论的时候,就得把这个结论举出来使别人也接受。这种结论的涵盖面很大:甲电视台的暴力镜头能助长暴力行为,乙电视台亦然。这种结论的效用可以推广:以前电视台的暴力镜头能助长暴力行为,以后也能。这种涵盖面大、能推广应用的断语就是一般人所谓大道理、大帽子。
    有些事情谁也不能实验。台北市区的火车道究竟是走地下还是高架?总不能先挖隧道铺铁轨试试,不合适再拆掉铁轨填上土。这等事,得由专家勘查提出建议。这一位专家说高架好,另一位专家说地下好,这就有争辩。而议论文正是引起争辩、参加争辩的文章。好的议论文还可能是结束争辩的文章。
    写这种文章,难就难在你的主张是根据什么提出来的呢?你的意见是根据什么发挥的呢?也就是,你的“论据”是什么呢?你凭什么说电视应该减少暴力镜头呢?凭什么说中学生不该谈恋爱呢?凭什么劝联考没考取的人不要灰心绝望呢?你不能说:我觉得暴力镜头怪残忍、怪可怕的,看多了夜里会做恶梦。光是“我觉得”不行。“我觉得”是抒情。
    所以发议论、提主张要先找参考资料。但是中学里课堂上作文,很少先宣布题目,一星期后再交卷的(我倒主张写议论文不妨这么做),考试的时候更不用说了。这得靠你平时多看书报,留心问题,记住一些东西。《太鲁阁六记》只要到过太鲁阁就能写,为大自然所陶醉的感觉没到过太鲁阁也能写,提倡旅游,不但最好自己有旅游的经验,还得讲得出“大道理”来。“大道理”不会在你心里自然产生,也不会写在太鲁阁的石头上,从这个角度看,议论似乎较难。
                     
     归 纳(2)
     “道理”是从哪儿来的?它是“归纳”出来的,写论文的人都很了解归纳法。使用归纳法的人先去搜集事实,把一件一件事实叫“个案”。有个孩子生了白喉,白喉是很厉害的传染病,卫生机关追查病是怎么来的,查来查去查到这个家庭养的狗身上,发现由狗传染而来,这是一个“个案”。另一个地方,另一个孩子,得了肺结核,病菌是从哪里来的?卫生机关也要查,查来查去查到他家的狗,也是由狗传染而来。这又是一个“个案”。个案多了,从其中找它们共同之处,那就是:“狗会传染疾病”。
    这就是归纳。
    “狗会传染疾病”可以当作论据。既然狗会传染疾病,我们应该怎么办?这就产生了意见和主张。有人说根本不要养狗。有人对是否养狗没有意见,但是,如果养狗,一定要经常给狗洗澡,除寄生虫,打预防针,并且检查身体。有人说,养狗养得那么讲究,要经济高度发展的社会才办得到,我连自己都不能按期作健康检查,何况是狗?可是我家需要养狗,只好冒险。
    这么说,归纳法不是挺难吗?不,不太难。我们在生活里面几乎天天都在用这个方法。婴儿觉得周围的人对他很好,就以为所有的“人”都对他好。长大以后,他发现只有一小部分人爱他,关心他,喜欢他。这些人是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外祖母,等等。这些人都是亲人,亲人才会对他好,这就是归纳。成年以后,离开家庭,步入社会,发现社会上也有一部分人对他很好,接待他,奖励他,帮助他。这些人并不是他的亲人。不是亲人怎么会对他好呢?因为那些人的心肠好,心肠好的人待人好。这又是归纳。既然有这么多的人对我好,我是不是也该回报呢?怎样回报呢?这就有了意见主张。
    知识、经验使我们知道事物和事物之间有哪些共同的关联。小时候不知道,长大了才知道。读书少的时候不知道,读多了就知道。抗战时期我做流亡学生,到过大后方好几个省份,乡下的老太太听说我们是因为日本军阀欺负中国才逃出来的,就问日本国在哪里,有多远。她老人家听说远得很,就很纳闷:“彼此隔得那么远,干吗要来欺负咱们呢?”那时候还有很多人抽鸦片,她老人家听说鸦片是从英国来的,英国人硬要把鸦片卖给中国人,又问英国在哪里。英国吗,更远,比日本还远。既然隔得更远,为什么也要来害中国人呢?英国,日本,为什么都一样呢?老太太没读过书,不知道两者有什么共同的关联,她的孙子就知道,那时日本和英国都是帝国主义,帝国主义都是要向外扩张的,都是要找寻目标发动侵略的。
    读书,可以多多知道世上的事物,并且发现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关联,找出其中的道理来。世界上的事物太多,太复杂,人的精力时间有限,一个读书人要有高深的成就,多半要选定一个范围,希望了解这个范围以内的所有的事物,这是“从少少中知道多多”,这是“专”。也有人不愿意被一个小小的范围圈住,他要“周游列国”,一个范围挨一个范围进进出出,“从多多中知道少少”,了解得比较周全,这是“博”。博也好,专也好,都是将来的事,写那种文章的规矩十分严谨,那不是“作文”,那是著书立说。那是另一个层次。
    现在我们要说的是,归纳法可以帮助你完成一篇议论文,并且可能使你的议论文继续进步。归纳法好比是一个口袋,你把相关的事物放进去,加上标签。我们来假设一个练习。董仲舒下帷读书,三年目不窥园。老师说,冯成城,联想一下,举出一件类似的事情来。冯成城想了一会儿,照着老师的指示,走上讲台,拿起粉笔,在那一行字旁边写下:孟浩然作诗的时候,把妻子和孩子都赶到门外。“很好。”老师点头,目送冯成城回座。“现在谁有灵感?谁能再增加?”华成果、韩行之都举起手来。华成果写的是:大禹治水,九年在外,三过其门而不入。韩行之写的是:牛顿煮表。老师说:“很好!你自己解释一下。”韩行之说:“各位同学,牛顿做起研究来就忘了吃饭。有一次,他放下研究工作去煮一个蛋做午餐,人在厨房里,心还是在研究室里。煮了一阵子,蛋该熟透了,谁知他打开锅盖一看,锅里放的不是蛋,是他的手表。”
                     
     归 纳(3)
     好的,这里有个口袋,我们把董仲舒下帷读书放进去,把孟浩然作诗放进去,把大禹治水、牛顿煮表放进去。为什么把它们装在一个口袋里?因为这四件事有一点相同。哪一点?他们都非常专心。结果呢,董仲舒读书读得很好,孟浩然作诗作得很好……。我们在口袋外面写上:
    专心致志的人可以成功。平时看书多准备几个口袋,袋袋不空,作文的时候把袋里的东西倒出来。上面假设的这个口袋,如果作文题目是“如何发扬专业精神”,或是“纠正见异思迁的风气”,或是“成功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都可以用。
    孟浩然为了专心作诗,常常把妻子儿女赶出门去,换个角度看,这件事跟住宅问题也有关联,孟家的房子太少,如果子女有专用的游戏室,岂不可以相安无事?直到现在,多数人居住的空间仍然不够,专家心目中的标准住宅是,整个建坪为卧室面积的四倍,也就是说只用房子的四分之一来睡眠,事实上许多家庭住得很拥挤,好像房子是为了卧室,而卧室只是为了放一张床。现在的孟浩然也难免把孩子赶到水沟旁边去吸汽车的废气。如此,孟浩然这一条,可以写进“论兴建国民住宅之重要”,也可以写进“改善文人的生活环境”。它可以装在好几个口袋里。
    大禹治水这一条,是专心,也是公而忘私。它可能有机会加入“外举不避仇”,“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一组。换个角度替禹的妻子设想,做一个大人物的妻子真不容易,(做孟浩然的妻子又何尝容易?)讨论中国妇女的美德、痛苦的时候也许用得着。人生是立体的,你可以作“面面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是一个爱情至上的故事,也是一个父母包办儿女婚姻的悲剧,你可以从里面找古代女孩子浪漫的幻想(女扮男装到远方去受教育),也可以从里面找从前的老百姓在面对人间缺憾时怎样安慰自己。(梁祝故事的底子是一个圆满的神话。)复杂的事件,有时像神话故事里牛郎的那头牛,虽然只有一头牛,牛头有牛头的法力,牛尾有牛尾的法力,牛皮有牛皮的法力,随时可以供应牛郎的需要。
    有了董仲舒读书,有了大禹治水,有了牛顿煮表,你就像证题一样得到“专心”。下面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提出意见主张,这才是你的目的。这一类题目通常只能向肯定的一面发挥,大概没有人会说专心不好。心专而后业精,心专而后学成,能专始能巧,能专始能通。难道也得三年目不窥园?不是的,暑假别跟妈妈到日本去观光总可以吧。难道也要我们煮表?当然不是,到美国留学的人喜欢在周末包饺子吃,其事无可厚非,但是也有人从来不包饺子,留学三年没吃过一顿饺子。有人说笨人才需要专心,此言差矣,牛顿、董仲舒是笨人吗?
    今天的人读书立业,也要有董仲舒那种全心全意投入其中的精神,而不是呆板地模仿他的做法。有很多事情古人能做,今人不能做;古人行得通,今人行不通。何以见得?归纳为证。
    有一次,老师讲到“囊萤映雪”,一位同学问道:“萤光和雪光很微弱,怎么能看清书上的字?”老师说:“这个问题实在好!”他解释,从前的书是刻在木板上印刷出来的,字体很大,现在中央图书馆所藏的“善本”书,就有宋代明代刻印的,映着雪光看,或是“凿壁偷光”看,能够阅读。贫穷的读书人买不起书,可能自己抄书,手抄本当然也是大字。古人苦读可以囊萤映雪,凿壁偷光,今人不行。
    讲到古人行得通,今人行不通,老师要求同学们自己举例,又得到三个“个案”:其一,张千载与文天祥张千载,宋人,和文天祥是朋友。文天祥请他出来做官,他不肯。后来文天祥被元朝囚在一间小屋子里,张千载就租了房子住在旁边陪着,天天送饭给文天祥吃。等到文天祥被元朝杀害,千载负责办理丧事,把骨灰送到江西庐陵文天祥的老家。
    这件事情,现代人恐怕办不到。现在若有文天祥这等人物坐牢,敌人一定戒备森严,不准一般人接近,也根本用不着有人送饭。现代的张千载若在附近逗留不去,敌人可能认为他是间谍。其二,荀巨伯荀巨伯是汉朝人。他到某城去照顾一个生了重病的朋友,不幸遇上贼兵攻城。朋友劝他赶快逃难,他不肯。贼兵攻进城里,见城里的人差不多跑光了,就盘问荀巨伯为什么还留在城里。荀说:“我的朋友生病,我不忍把他丢下。”贼兵问他难道不怕死?荀说:“我愿意为我的朋友而死。”贼人听了,十分感动,认为城里既然有这样的好人,这个城实在不该受到扰乱破坏,就退到城外去了。
                     
     归 纳(4)
     为了一个义人而放弃一个城,现在不会有这样的战争。现代荀巨伯应该把病人送进医院,由医院里的医生和护士留守。攻进城来的人通常不去毁坏医院,因为他们自己也会生病。其三,西门豹西门豹治邺,破除了“河伯娶妇”的迷信。当地风俗,每年选一个少女丢进河中淹死,算是给河神做太太,祈求这一年没有水灾。西门豹在河伯娶妇的大典上把巫婆投入河中,其事遂废。
    现代的西门豹要是这么做了,不久就会被捕,紧接着是法院审判,罪嫌是杀人。他也会受到舆论的攻击,不可能传为美谈。
    老师说:张千载、荀巨伯、西门豹,加上“囊萤”的车胤,“映雪”的孙康,五人的事迹合起来,可以证明今人不能完全遵古仿古。后人所以看重车胤孙康,是因为他们艰苦向学,今人只要有那种精神就好。同理,张千载的精神,苟巨伯的精神,西门豹的精神,都可以传下来,用现代人的行为发扬它,再传下去。
    谈到“精神”,这些“个案”就有了更多的用处。“囊萤映雪”的故事可以劝学,今人读书的条件比古人好,即使家贫,门外也还有个路灯,站在路灯底下看书也比“囊萤”清楚,比“映雪”舒服。论朋友义气的时候别忘了荀巨伯。西门豹,无论如何他是爱民的,他是为民除害的,后来他也兴修了水利。荀巨伯能退贼,可见“古贼”的心眼儿比较憨直,还不敢轻易毁坏道德偶像。用它来证明“人心不古”行不行?“邺”这个地方的人年年甘愿牺牲一个女儿,哪里懂得*?怪不得西门豹能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这个故事来证明社会的进步行不行?
    有时候,“个案”之外可以引用名言助阵,或者在“个案”不够的时候用名言代替。名言大都修辞甚佳,足以使文章醒目生色。例如:与良友为伴,不觉路远。这是莎士比亚剧本里的台词,引用的人照例注明是莎士比亚说的。引用名言一定要记得是谁说的,否则就减少了可信的程度,读者大都有“因其人而信其言”的习惯。由莎翁这句话可以看出“良友”的重要。好了,你现在有莎士比亚,有荀巨伯,还可以加上什么?一个今天优于两个明天。语出富兰克林。这是教人把握现实吗?加上“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如何?这是教人爱惜光阴吗?加上“大禹惜寸阴,吾人当惜分阴”如何?孙康为什么要“映雪”呢?为什么不等到明天早晨再看书呢?不也是爱惜光阴吗?以此为基础,还可以加上什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所共知,这是孔子说的。耶稣也说过:“要人家怎样待你,先怎样待人。”有人认为孔子的话比较消极、被动,传述孔子思想的“中庸”有一句“所求于朋友,先施之,”就和耶稣的话很相近了。当你拿着两本书思索你的孩子该先读哪一本的时候,别人家的孩子早已把那两本书都读完了。这是英国文学家约翰森的话,他的意思是劝人做事当断则断,不要犹豫不决。这句话使人想起一个故事:某人有两个儿子,都被土匪绑去。土匪说:“我要一百两金子,但是我只能放回一个儿子给你。”这可把事主难住了,一百两黄金可以想办法,但是究竟把哪个儿子赎回来呢?他翻来覆去地想了很多天,不能决定,土匪等得不耐烦,就把他的两个儿子都杀掉了。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所当为。——培根
    健康生快乐,快乐生健康。——司派克提尔
    家庭和睦是人生最快乐的事。——歌德
    知足常乐——陶觉
    为善最乐——中国谚语以上五句名言都在说什么是快乐。他们说的是为所当为、健康、家庭和睦、知足、为善。五者都是正当的、积极的,既然“为善”可以使人快乐,那么人为了快乐就要去多行善事,那么追求快乐也就是一件好事。这就有了一篇文章。
    看起来,集用名句也可以建立论据。名句十分精炼,写出来像个大纲,有骨无肉,补救的办法是对名句的意思先略作解释。以上五句名言,每句扩充成一百字,就有五百字。加以归纳,指出五者都是正当的、积极的,两百字。追求快乐是人的天性,人为了快乐,去做这些正当的、积极的事,那么快乐是他应得的报酬,我们应该加以鼓励,三百字。一篇“千字文”顺利完成。
                     
     
                      [/COLOR]
    淡淡书香 清清陋室 静静庭院 浓浓原野 云云苍山 霭霭兰陵 茫茫大地 瀚瀚星河 漫漫人生 悠悠牧歌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25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
    Page created in 0.2500 seconds wi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