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文学主页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1280
    • 经验408
    • 文章90
    • 注册2006-09-26
    [游记][诗歌、诗评][散文][小说][原创]埙


                           埙

                      甘肃·陈思侠

     

    我已经难于将这裸露的红色土地,与书卷上“西戎牧羊人”的草地联系起来。3700年时光,江山易变,河流改道,一方土地就在历史的轴线上,错了轨迹,脱落了结绳之位。

    这被时间之火烧制的陶埙,凝结了人类智慧的乐器,依旧由三孔音韵舒展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在这巍峨奇绝的祁连雪峰之下,在这坦荡开阔的走廊地带,牛羊行进在地平线上,云蒸霞蔚,光色融融,它们像一群金甲银铠的武士,腾起了金黄色、苓白色、褐红色交织的云尘;又似博额冠带的书生咸集书院,诵风雅颂、读九歌,逍遥飘逸,自在其乐间。幻像顿生,那一刻里,我恍惚看到一群骨针攒发、金环佩耳、兽皮裹身的牧羊人,袒露着黧黑的肩背,牵马坠缰,涉过潺潺溪流,踏上了丰实的草甸子。

    这不是春风拂柳的日子,也不是野菊花烂漫的仲夏,而在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深秋。是落叶飘飘,青草枯黄之际。

    因为,埙的音调如泣如诉,那份悲凄与哀婉,摄魂夺魄,令人心碎神伤。这样缠绵苍凉的歌吟,也只有在“北风卷地白草折”的河西边地才有。秋风掠过,大地白霜。那是肃杀悲凉,是渗在骨子里的火,是滴在锋刃上的血。

    古有“埙,立秋之音,万物曛黄也,埏土而为之”的说法。这铸就了埙的悲秋之音。上古的《吹埙·哀郢》中,诗人屈原忧国忧民的心境,是溢于言表的,“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010年仲夏,我站在火烧沟遗址上,灼烫的泥土,依旧有着火焰未息的硬度。我的手里,正攥着一只陶埙,一只来自东方佛都敦煌的五孔陶埙。这座城市因为承载了人类消失的文明,而今越来越被瞩目。在这座城市里,仿古泥塑品、陶制品、瓷制品正在手工作坊和工厂批量生产之间争夺市场。但是,我已经吹奏不齐全原生态的埙音了。

    过去的歌谣演奏,如今成了一种技艺。

    但是陶埙的音色,是不会改变的。

    因为音乐往往比文字,更能够反映历史的原音,反映人类真实的心态,甚至是心情的律动。沈从文先生不是也说过吗,比文学准确的是音乐。的确,文学的局限性、失语性,都会因为社会政治环境、诗人作家的生存状态而改变,但是音乐一旦产生,就将赋予长生的品格。那种来自心底的,能够传达心声的旋律,悲即悲,乐即乐。无法更改,也无从更改。无论是宫廷乐舞,还是山野民调,都会有传播,有口传身授。那是一种超越了时代的选择。你说,一只陶埙,谁又能够改变它的音质和形色呢。

    一只陶埙把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吹奏的悲戚彻骨,抑或高亢轻飏,抑或阴郁沉寂,那必是非凡的。我们不妨看看河西大地演绎的风云际会——匈奴、月氏、突厥、鲜卑、回纥、党项,这些在中原帝王眼中的“羌”,都是牧羊人。他们逐水草而牧,逐水草而居。绵延千里的祁连雪山,滋养了脚下的沃土,让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也让他们之中的某个部族,在某个时期萌生了一统天下的雄心和霸道。他们征伐异己,在天鹅飞翔的家园里,飞鹰走马,箭雨矢林,抛洒着滚滚热血;他们证明着自己的强悍,也在暴露着自己的软弱。从草原文化到长城文化,河西走廊在张骞凿空西域之前,频繁的征战,从未停止过。

    陶埙,吹奏的,首先是这战歌。

    在平坦的戈壁,幽深的山谷,陶埙声传得遥远而凄厉,那或许是报警的音讯,或许是缅怀者的亡音。这如同中原的鼓角,铁甲阵前的浩歌;如同海边的螺号,奏响了出发的绝唱。它们,都为猛士而响,都为战歌合唱。它们唤醒了猎杀和搏击的豪情,唤醒了刀架上铮铮作响的斧钺;这也是带了血丝的,带了惜别和绝情的哀歌,它们割断了父母妻女的依恋,抛舍了安宁和平静的田园。

    陶埙,既为战士壮行,也融入了战士的灵魂。

    这样的记忆,是时光和史册都不能淹没的。即使后来,那些狩猎耕作、歌舞升平之时,陶埙成了普遍的吹奏乐器,但是它的杀伐之声、绝情之声,音犹未绝。火烧沟出土的陶埙,完整的五声音阶,让我们震撼的,仍然是那种不可名状的心境和情绪。

    但是我们也许会看到,青灯黄卷之下,《诗经》亦有“伯氏吹埙,仲氏吹……天之诱民,如埙如篪”的诗句。而古代《乐书》引用古人樵周的话说:“幽王之时,暴辛公善埙”,因此又有了“辛公造埙”的传说。《乐书》还说:“埙之为器,立秋之音也。平底六孔,水之数也。中虚上锐,火之形也。埙以水火相和而后成器,亦以水火相和而后成声。故大者声合黄钟大吕,小者声合太簇夹钟,要皆中声之和而已。”此自然天成,质厚至雅,乃中声之和,可雅俗共赏。后来有著名的埙曲《秦王破阵乐》、《楚歌》、《苏武牧羊》、《阳关三叠》等,传唱不衰。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当年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征讨匈奴,匈奴挫败退守焉支山。此情此意,这首民歌非是陶埙奏响!失去了我的祁连山,失去了我的焉知山,我的家畜们都没办法生长繁衍了;我那要嫁人的新妇都没办法施粉黛,漂漂亮亮出嫁了。匈奴对失去家园的愤恨和悲怆,以及眷恋家乡的深情,力透纸背。

    今天的火烧沟文化遗址上,作为甘肃六大古文化遗址之一,已经修建起了一处描绘新石器时代后期的人类生活场景图——火烧沟原始部落村。据说,当时考古发掘的甘肃省文物考古队依据火烧沟文化的出土地是一片红土山沟,土色红似火烧,称其为“火烧沟文化”。其中出土的20多只陶埙,就是远古时代的古乐器之一。这些彩绘陶埙,在今天的博物馆中尚能看到,埙体呈鱼形,以交叉的双条黑线修饰表面,笔法简洁粗旷,形体优美顺滑。张开的鱼嘴是吹孔,埙体上有3个音孔,按现在的眼光看待,这是可以贴上检验合格的乐器。

    火色水形,陶埙,真就是一曲刚性柔情的结合体。

    火烧沟遗址在距今约3700多年前,这片广阔的原野上,生活着被中原华夏部落称为西方牧羊人的羌氐部落。这些游牧部落搭建了半地上半地穴式的窝棚,在此安家乐业。在相对安定的日子里,陶埙,成了这里一个个游牧部落精神生活的载体。它开始被生活所丰富,那种传递安然、幸福、爱情的歌声,被陶埙编制的愈加美丽和生动。山谷里、坡地上、地穴中、清泉边,甚至于沟沟坎坎上,每一处都因为陶埙而靓丽起来。草原上的花草又盛开时,陶埙已经成了亲人的声音,相爱者的声音,生活安康祥和的声音。

    这时候,陶埙真正进入了民间。

    这是最好的归宿。来自泥土的乐器,有了根。

    但是,我们还存在着疑问。作为陪葬品,与生活、生产用具,以及服饰用品一样,一件乐器显得如此珍贵,这不仅仅是陶埙是一件游牧民族身上不可缺少的,传递情感生活的乐器,一件传递生产信息的工具之外,它还有哪些未被人猜想和认知的功用和意义呢?

    这时候我就想起了蒙古族的马头琴和哈萨克族的冬不拉。

    这也是两件马背民族的乐器。马头琴能拉出悠长、深情的蒙古长调;冬不拉能弹奏出节奏欢快、激情的草原心声。那么同这传承下来的两件乐器比较,陶埙是古朴的,由于没有经历更多时间的打磨,没有受到更多外在因素的制约和侵蚀,它的原生态形质,可能保存的更加真切。这音乐的活化石,历史的活化石,它保留了远古民族的文化形态和精神状态。这是任何文字所不能叙述的。

    在沉寂的时光里,冰山在消融,胡杨在枯朽,帝都也化为了灰烬。但是,陶埙,这泥土的甲壳,却完美地奏响了失去的时光。我已经把手里的陶埙,捂的很热了。

    但是它不开口。

    埋藏得太多,那就不是神秘的指纹,而是开启通道的钥匙。就像我从马头琴声里,听见了由党河峡谷里奔袭而来的铁骑,那些瀚海勇士醉卧悲情的沙场,他们空空的酒碗折射着太阳的光彩。我听到冬不拉歌吟的珠玉,不对,那是姑娘追热恋的皮鞭,抽打着一个好男人的脊背,能够担起三山五岳的胸怀。

    那些岁月里粗旷的,粗俗的民间小调,曾经从这些圆融的孔中,传向了四野,一朵花听到了为它折腰,一片海子听到了卷起涟漪。那时刻,世界清澈的就像一滴水。

    我就站在沟坎上。我也听到了!

    陶埙,我就是那颗失落于尘世的音符吧?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刘荒田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14
      • 积分617361
      • 经验313194
      • 文章5294
      • 注册2004-11-26
      陈思侠的《埙》是具有历史与艺术双重价值的优秀散文。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职务区版主
        • 财富6
        • 积分447770
        • 经验69108
        • 文章8085
        • 注册2009-05-28
        [QUOTE][b]下面引用由[u]陈思侠[/u]发表的内容:[/b]
                               埙

                          甘肃·陈思侠

        我已经难于将这裸露的红色土地,与书卷上“西戎牧羊人”的草地联系起来。...[/QUOTE]

        陈思侠先生的美文,娓娓道来,给我们展现了陶埙的历史,从而展现了西北大地的风貌,读之大有益。我在网上搜罗了一些图片,附在这里,以供读友参考。

        [img]../images/fileType/jpg.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images/upload/2010/07/04/170417.jpg[/imga]

        图1076 彩陶鱼形埙(夏代) 甘肃玉门火烧沟文化遗址出土(网上图片)



        [img]../images/fileType/jpg.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images/upload/2010/07/04/170457.jpg[/imga]

        古陶埙(网上图片)

        [img]../images/fileType/jpg.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images/upload/2010/07/04/171117.jpg[/imga]

        陶埙专家李瑞明根据出土的埙制造的各种各样的埙(网上图片)。
        邓治
        不可吃尽不可穿尽不可说尽
        又要懂得又要做得又要耐得
        ——山西乔家大院联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财富4
          • 积分382750
          • 经验39447
          • 文章5772
          • 注册2007-02-18
          ……………………………………………………隐藏内容…
          该用户发言已经被屏蔽[说明]
          …………………………………………………………………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职务区版主
            • 积分60910
            • 经验18446
            • 文章1002
            • 注册2010-05-30
            焐着一只陶埙,似乎焐热了3700年悲戚哀婉的历史。
            陶埙,吹奏的,首先是这战歌;陶埙,既为战士壮行,也融入了战士的灵魂;陶埙,真正进入民间,终于有了根。……那些岁月里粗旷的,粗俗的民间小调,曾经从这些圆融的孔中,传向了四野,一朵花听到了为它折腰,一片海子听到了卷起涟漪。那时刻,世界清澈的就像一滴水
              从陈思侠的《埙》里,梅瓶也听到了那来自西北大地失落于尘世的音符。谢谢!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级别
              • 职务区版主
              • 财富3
              • 积分174740
              • 经验100920
              • 文章2962
              • 注册2008-10-06
              把介绍埙的文章写得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和人文内容,而且饱含着诗的激情,音乐的感动,确实是不凡之笔。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7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6
                • 积分430470
                • 经验225261
                • 文章6326
                • 注册2007-04-12
                陈思侠的作品常常带有明显的西北标记,让人在其文章读到黄土风情的特色,感受大漠气色的震撼,此篇“埙”融汇历史和人文,加上诗性文字的行文,读来很有味道。可惜作者久久不来了,少了点相互交流的亲切感。不能不说有点遗憾。希望陈思侠多来交流,经常上贴,增进友谊。谢谢!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8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1280
                  • 经验408
                  • 文章90
                  • 注册2006-09-26
                  问好各位!在济南出差。等回去后再写。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蕭振
                  在线情况
                  9
                  • 头像
                  • 级别
                      秋叶兄说,【此篇“埙”融汇历史和人文,加上诗性文字的行文,读来很有味道。】我同感。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25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
                      Page created in 0.1250 seconds with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