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文学主页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9500
    • 经验2481
    • 文章140
    • 注册2005-03-25
    《散文:走近轩辕后裔》
                 走近轩辕后裔
                            


                     1

      早知道家乡的这片土地上,还有轩辕氏族的后裔,居住在一个名叫轩坡子的古老村庄里。过去,也曾想拜访那些坚守着土地的人群,但一直没有因缘和合的良机。直到这个万木勃发的初夏,我才去初探那个带着神秘色彩的族群。
      2010年5月18日,那是一个细雨靡靡的早晨,我打着一把蓝格伞,走向市政广场。我特意穿上的一件白风衣,正好契合了清明的雨水带来的丰沛气息和惬意。我将和文化界的几位政协委员一起赴沙河驿古镇,探访轩辕后裔。
      每一名炎黄子孙,都知道中国的人文始祖,是炎黄二帝。而黄帝,就是轩辕黄帝。有人说轩辕是黄帝的姓氏,亦有人说轩辕是黄帝的年号,就像清朝的雍正年间或康熙大帝。但是,轩辕,却是以姓氏延续了族脉。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了解到,至今,轩辕宗族都以黄帝宗亲后裔自许。
      人类的生命,依赖大自然诞生并得以繁衍不息。考古界已经发现,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生存痕迹,可以追溯到几十万年的元谋人。1929年5月,考古人士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的小山岗上,首先发现两枚牙齿,以后在同一地层又发现石器和炭屑,证明他们是能制造工具和使用火的原始人类。可是,人类的智慧,却不足以为自己留下一部完整的历史。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只不过几千年。但是,仅凭文字,人依然无法勾勒自身生存的本来面目。至今,人智慧的目光,还不能透视人类自身的历史。炎黄子孙,亦没有很清晰地辨认出祖宗的生存遗迹。他们把血脉留存世上,却被时间掩埋在大地和历史的深处了。
      但是,我们的心灵,又总是被家园远古的事物牵引着。有时,我抚摸祖先使用过的残缺的石斧,像抚摸远古的图腾。我也说不清,为什么愿意寻觅远古的图像,为什么经常遥望远古的大地和天空。是想找到祖根,还是想找到自己?或许,找到了人类最根本或最古老的生存秘密,就可以发现,我们自身的生命所具有的真正意义?
      记得,有一位历史学家曾经说过,从某种程度上说,对于没有文字可考的远古史,还要依赖猜测。当然,那种猜测,并不是臆想或妄想,而是合理的联想或推测吧?
      那么,如今走向的轩坡子村轩辕后裔,会带给我什么样的故事和传说呢?
      走在细雨里,我有一种向往,亦心存一种深深的忧虑。

                      2

      大约上午九点多,在郭尊德老师的带领下,我和文博专家尹晓燕、书法家张庆祥、市总工会副主席韦永红、女记者腾月等来到了沙河驿镇。那时,雨已经停了,但天空依然阴沉。
      走进镇政府大楼四楼的会议室时,已经有四个人等在屋里了,我猜,他们就是轩辕氏的后裔。椭圆形的桌上,摆着多种果盘,苹果、花生、榛子、葡萄、油桃等等。寒暄之后,镇里的彭副书记介绍,为首的是轩秀民,多年来,他一直当村干部,看上去六十来岁,花白的头发,却显出了几分睿智。最年长的那位叫轩江,已经七十多岁了,就是一个操劳一生又老实巴交的农民。还有一位年近花甲的轩祝民,亦是庄稼人。坐在最东面的轩爱山,四十二岁了,是首钢的一名工人。
      最初的话题,就是是否有物证,表明他们属于轩辕宗族。于是,轩秀民说起了一块见证岁月和轩辕家族的石碑。
      那是1972年,轩秀民在生产队赶大车。有一天,他去祖坟地里拉沙土垫猪圈,看到沙土里露出了一截石碑,便用力挖了出来,发现碑身将近一米高,顶部被毁了一角,已经残破。他清楚地记得这块青灰色的棉石碑,是文革时期被毁的。碑身重现祖坟,但底座已经不知去向。他想,要保管好这块被风沙掩埋了几十年的石碑,再不能丢失了。于是,便把石碑赒到大车上,拉到家门口。然后,拿起毛刷,用洗衣粉水刷干净,才看见了石碑上的文字。可是,由于年代久远,表面已经被风化成灰白色,字迹亦有些模糊。这是乾隆四十六年,轩辕尚德和轩辕尚义兄弟二人为他们的父亲立的石碑。由此,可以确认,至少,在清朝乾隆年间,他们家族的姓氏还是复姓轩辕。
      九十年代,有人曾想买这块石碑,给多少钱他都没卖。因为,这是祖物。他就放在家门口,晚上乘凉就坐在上面。有时,也默默看着石碑,像和先人对话。正是这块石碑,每一天都提醒他,自己是轩辕氏的后代。
      大约十年前,北京历史学家任重远先生在本地考察古迹,他认定黄帝曾经征战和生活在燕山一带,断定五千年前的安新庄遗址,就是黄帝古都。那一年的夏天,他来到轩坡子村,考察轩辕氏的后裔,找到轩秀民,执意带走了石碑,并交给迁安博物馆收藏。如今,这块石碑,就在博物馆外面的草坪里,与很多的石碑组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
      
                      3

      那么,迁安的轩辕氏,到底来自哪里呢?
      第一种说法,是轩辕氏来自陕西的洪桐县,那里有棵大槐树。据传说,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分别从大槐树出发,迁居中国各地。
      第二种说法,是唐朝时从长安迁来的。在轩坡子村一千四百口人中,轩姓家族只有二百四十多人,为什么叫轩坡子呢?这是我们想继续探究的问题。轩秀民介绍,听爷辈的轩凤雨老人讲过,在很久以前的唐朝,轩辕氏有一人在朝里当王爷,带着他的家族来到这里居住,取名轩坡子。又经历过几朝几代,李闯王在轩坡子立战场。闯王的妻子姓高,名叫高桂英。她认为自己在这里居住的时间长了,就把轩坡子改为高台子。又不知过了多少代多少年,轩坡子村西面山上的寺院办庙会,念经的和尚,远来的道士,聚众的戏耍,不分昼夜的赌徒,都来赶庙会。那一天,轩辕氏的后人在赌场,因邻县榛子镇的赌徒不付赌资,便打了人。时间不长,榛子镇的赌家便搭戏台,明面上邀请轩辕氏去看戏,实际上想报复他。但是,这位具有大丈夫豪情的轩辕氏,还是去了。只是嘱咐家人,三天后如果不回来,就带着排子去给他收尸。然后,骑着马就去了。没想到,对方见到他敢赴复仇的约会,竟然被他的胆识所感动,不仅没有加害他,反而热心款待了他。只是,在他回家时将了他一军:你们轩坡子怎么叫高台子?怎么不敢叫轩坡子?他回来后,就把高台子改为轩坡子了,并沿用至今。
      第三种说法,就是迁安的轩辕氏,就是在本地延续了族脉血缘。在那天的座谈会上,腾月提出,天下所有的轩辕氏,都是从迁安的华亭庄走出去的。她还讲了华亭庄的来历:
      “黄帝和炎帝本来就是亲属关系,因为争地盘才导致了战争。在炎帝和黄帝交战时期,战场很大,从辽宁到张家口。在一场激烈的战斗后,黄帝在一条古老的河流岸边安营扎寨,建立了指挥所。那时,条件极其简陋,人们只能找来木桩和树枝,为黄帝搭建了一个遮挡日光和风雨的亭子,黄帝把自己的一件衣服搭在亭子上,于是,华亭诞生了。那时,黄帝已经开始研究战车。但是,残酷的战争,依然使黄帝氏族造成了重大的伤亡。最后,黄帝的后代只剩下三个人。两个人去逃亡,一个去了山东,一个到了陕西或山西。留下来的那个人,到第九代,才有记载,也陆续有人搬回来。期间就断代了。败者,没有说。胜者,也没有说。后来,经过很多年以后,又陆续沿八字形迁移回老家,只是,又陆续搬回来的轩辕氏后人,并不知道远古的祖先,为什么从迁安走向了外面。包括黄帝子孙的很多姓氏,都是从外地迁移回来的。” 
      虽然历史形成了断代,但华亭庄的名字,却在历史上保留了下来。河边省的老省志上,就记载着华亭庄。
      也许,任何一个宗族,能够从远古时代传承到现在,都必须经历难以想象的辉煌和苦难,与历史同样的曲折。轩辕氏亦如此吧!
      可是,为什复姓轩辕变成了单姓轩呢?一直沉默的轩江老人说,清朝时,轩辕氏有人在朝里做大官,后来,就不得势了。他怕受奸贼或小人加害,为保护轩辕家族,就将轩辕改为轩姓了。
      或许,这亦只是传说。

                      4

      在有关轩辕的记载里,史学界至今还无法理顺出一道历史的线条。
      也许,真的有史学家理顺出这一道历史的线条来,中国文字里的断代史,就不再断代了。我认为,世界上任何民族的历史,都是完整的。不完整的,是人类的文字记录的历史。不完整的,是人类的智慧和文字能力。但是,先人依然留下传说的文字记载,留下了完整或残损的物品,供后人寻找到或发现历史的某些证明。
      据一篇资料记载,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杨向奎教授曾经在他所著的《中国古代史讲座》一书中写到:“黄帝叫轩辕氏。轩辕这两个字,大家都不会解释。研究古书以后,发现轩辕可能就是天鼋。在古代,轩辕和天鼋读音是一样的。鼋,就是水族动物”。他还就此进一步论证说:估计夏、周两个王朝与黄帝是一个系统,有血缘关系。因为夏的图腾和黄帝的图腾接近,周也自称出自天鼋,都是以龙蛇之类水族动物作图腾。这一论说,从远古社会的图腾上寻出轩辕的含义。科学地阐释了中华民族为什么是所谓的“龙的传人”。
      远古的时代,我们这片土地,曾经是渤海的一部分。经过漫长的岁月,形成了陆地。也可以说,我们是生活在古老海滩上的人。或者说,是生活在远古的大海之上的人。后来,流经这里的滦河,成为了这片土地的母亲河。如果说,面对这一条流经我们土地的母亲般的河流,我们不能居住在它的源头,亦不能独自把它留住,而是要目送它奔流到远方,这是一种大自然的安排,那么,我们凝望家园的土地,就会发现,正是岁月的升起和落下,增加了这片土地的厚度。大地的深处,保留着这片土地上所有的文化层。从一万年多年前的爪村旧石器遗址,四千年前的安新庄新石器遗址,到马哨等多处商代遗址,还有出土的大批周朝、战国、汉代、辽金元以及明清的文物,标志着我们这片土地本身,保存着一部最完整的历史。这片土地本身,就是一部厚重的史册。历史,本来就是把该留下的留下来,该抛弃的抛弃掉。
      上个世纪的1976年,这片土地上发生过一场大地震。很多房屋倒塌了,强震还摇倒了我们村西北的一座山头。正是那一年,这片土地亦出现了另一种震撼,就是发现了安新庄新石器时期的遗址。在出土的石斧、石磨、网坠等大批石器中,就有一种特殊的石器。它是多角形的,个头核桃般大小。原料,就是一种土褐色的普通石头。最初,考古人员称它为砍杂器。后来,确认它就是天鼋。有史学家说,这种天鼋,就是黄帝氏族的族徽。
      任重远先生经过十多年的考古,认定迁安就是黄帝的古都。
      安新庄新石器时期遗址,位于迁安安新庄村南,面积约两万平方米。《唐山历史写真》一书记载:“1976年1978年,文物考古部门在此发掘出了大量原始居民遗物,还发现了古人类居住的遗址。发掘出的石器分为磨制和打制两大类。陶器有红陶、灰陶、黑陶和彩陶。红陶最多。器物文饰多种多样,有蓖纹、方格纹、指甲纹、连环纹、旋涡纹等。骨器主要有骨针、古锥、骨镞等。由于安新庄位于滦河流域,正是我国北方文化和中原文化交错接触的地带,所以,辽宁的红山文化和河南的仰韶文化有许多共同之处,为探求我国北方与中原原始社会晚期文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线索。遗址的年代断限为5000至4000年前。”
      通过考证出土的石器等,这里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和渔猎相结合的生产活动,手工业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尹晓燕在一篇文章里写到,安新庄遗址早于红山文化,应该属于黄帝时期的文化遗址。
      2009年12月26日,唐山市政府曾经在北京大学召开“天下唐人从这里走来———黄帝故都、唐人祖庭、唐山文化”专家座谈会。这是省委有关部门和唐山市与北京大学联合开展的文化研究项目。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王书利曾指出,黄帝故都、唐人祖庭及唐山文化,是一种虽然发生在唐山地域及其历史背景下,但却能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广义的民族文化。它既是唐山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及人文唐山、和谐唐山、幸福唐山的一个重大项目,也是一项具有世界影响的国际文化工程。围绕探寻天下“唐人”如何从唐山走来的主旨,追溯黄帝故都的历史渊源,研讨特色浓郁的唐山文化,有利于以新的视野扩放本应属于中华民族所拥有的“唐人文化”,加深世界对其了解,使其更好地走向世界。
      今天,虽然走近了轩辕氏后裔,可是,我还没来得及问一问,他们是否知道,在他们居住地不足百里的地方,就出土了他们氏族的远古族徽?
      其实,世上的事,很少巧合,大多是一种必然。但愿,安新庄出土的天鼋,和轩辕氏后裔,有一种天然的联系。

                      5

      另外一种传说,就是大禹是黄帝的孙子。大禹铸九鼎建立了第一个封建王朝——夏朝。
      可是,炎黄子孙不仅没有记载黄帝时期的历史,亦没有用文字补写出夏朝的历史。
      北京的任重远先生在七年前一个平凡的冬日,巧遇腾月。经过交谈,认定腾月就是大禹的后代。而我,却见证了他们的那一次对话。
      那是2003年冬季的某一天,我约腾月出来玩儿,走在半路上,突然想带腾月去印刷厂,看我的一本散文集《谁会送我一双香草些》的排版情况。到印刷厂排版室,看见一位六十多岁的老者,在电脑前好像在流览着什么。我没有主动与陌生人打招呼的习惯,便在电脑前流览书稿版样,腾月从打字员海鹃手里接过我的书稿小样,无声地坐在沙发上校对。
      时间不长,那位老者与我搭话,几句问答,我就知道了他是北京考古学家任重远先生,《迁安黄帝古都》一书的作者。此前,我已经知道任先生花费十年时间研究迁安远古历史的事儿,曾经看过他第一次出版的《迁安黄帝古都》。那天,他正在校对第二版印刷的《迁安黄帝古都》书稿。
      听了我和任先生的对话,腾月好像在试探着询问,任先生是否在探访迁安的古迹。于是,他们一问一答的谈话就开始了。那时刻,我和排版的海鹃就成了他们旁边的聆听者。
      当时,我根本没有察觉到那样的谈话,有什么重大意义。只是,被他们的对话所吸引,好奇地停下来,倾听他们有些神秘的对答。可以说,我对于他们所谈之事,一无所知,他们谈话之时,亦无法插言。我静默地聆听着。我看到,任重远先生很激动,像发现了重大秘密一般,甚至眼里浮现一层泪雾。而腾月却很平静,很自然的样子,像是在被动地回答任老先生的提问。
      记得,那之后的几天时间里,任重远先生一直想多接触腾月。我感觉任先生的内心对腾月非常敬重,他曾经表示,已经将此事向地方政府有关领导做了汇报。后来,腾月曾经就那次她和任重远先生的谈话,单独和我深谈一次。我才知道,腾月和任重远先生的对话,涉及中国夏朝的断代史。
      过些日子,腾月来电话告诉我,任老爷子回北京之后,就去与多位考古学家通报并研究怎么把这个发现公诸于世。他已经联系好中央电视台等媒体,要来迁安采访腾月。但是,她还没有准备好,不知道怎么去把握这件事,便一口拒绝了。后来,中央电视台十频道《探索与发现》节目组有关人员,曾经想单独来迁安采访腾月,她又一次拒绝了。那时,她觉得时机还不成熟。另外,这么重要的事情,不是她个人能完成的,也没有接待能力。
      当真正见到《迁安黄帝古都》一书的时候,重读《任重远与迁安康臎文小姐对话》,我才知道自己见证了一次非常重要的谈话。他们的对话,谈到大禹的后代太康,就是在迁安失的国。滦河流经迁安的归口,就是大禹凿通的。历史上有名的传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的这片土地上么?
      我的内心,充满了好奇。是否,因为任重远先生的考古,探访被掩藏数千年的历史的某一页,已经拉开了一道序幕……
      走访轩坡子村的轩辕氏后裔,我又想起了这个故事。我还想到了,是否,这个故事和轩辕氏后裔之间,有着某种重要的关联呢?

                    6

      那日的午后,天空竟然放晴了。雨后的天空,格外的蓝。我们都想去拜访轩辕氏后裔所说是的香台寺遗址,于是,彭书记和轩秀民、轩爱山等四位轩辕氏后裔,陪同我们驱车奔向轩坡子村西的那一座小山。
      山下的土地里,好像刚播洒了种子,蕴满无限的生机。通向山顶的小路上两边,长满了蒲公英和各种野草。山上,原来是梯田。现在,则栽满了杏树、桃树和枣木棵子。青杏果像杏核般大小,蟠桃像指甲盖大小。土坎或坝墙上茂密的枣树棵,小小的绿叶闪动着阳光的鲜嫩。树下的土地,大约没有人种植粮食了,去年的荒草还枯黄地伏在地上。而新生的香艾和野草,已经长出一尺多高了。
      这座山本来就不高,快要到山顶的时候,尹晓燕在坝墙上发现了古老的陶片。于是,她到梯田里仔细勘察,发现这里有很多红陶和青陶的残片。她高兴地告诉我们,今天没有白来,发现了新的商代遗址。去年,全国搞第三次文物普查时,省里都来了专家,也没有发现这处遗址。
      难道,在我们接近轩辕氏后裔的日子,发现这处遗址,有什么神奇的巧合吗?我立刻j兴奋,还没有到达香台寺遗址,就发现这里是商代的遗址。我真的很幸运,又意外地参与了一个重要的事件。我急忙奔向梯田里,跟在小燕后面拣拾陶片。这些陶片,有的细腻光滑,有的粗糙不平,有的薄如瓷片,有的厚如房瓦。纹络走向虽然不同,但都是绳纹。大家都在寻找古陶,我们到达山顶的香台寺遗址时,已经捡到了几十片大小不一陶片。
      在轩辕后裔的指点下,我们辨认着香台寺遗址,那些散落在沟坡的庙上的砖瓦,已经不能告诉我们正殿或偏殿的位置。但是,香台寺四周的土坎上,到处都镶嵌着红陶和黑陶的碎片。我想,因着香台寺遗址和商代遗址合一,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永远的香台寺遗址了。
      在寺庙遗址的四周,我们又捡到了残损的陶立足,那是古人支锅用的,说明先人居住在这里时,是用陶锅做饭啊。我猜不出立足和锅是分离的,还是烧制成一体的。尹晓燕又陆续发现了汉代和辽代的瓷片。我们几个人中,只有她一人是专家,所以,我们捡到什么,总是最先举到她的眼前,让她辨认。她只是看一眼,就能告诉我们是什么。她说,这里有丰富的文化断,可以肯定,自从商代以来,这片土地上一直有人类居住。那时,我仿佛置身在一个神奇而深远的世界里。
      忽然,我在泥土里发现了一朵陶花。那是一朵红陶花,看上去那么熟悉。好像,这种花纹,在很多古代的物品上出现过。好像,这种花纹,还存在于当代的某种器物或装饰品上,像一朵原野的蔷薇般美丽地开放着。或许,这种花在古老的陶器身上诞生之后,就有了不可改变的心灵基因,就有了永恒的生命基因……
      我相信,今后,这处新发现的轩坡子香台寺商代遗址,还会告诉我们很多关于轩辕氏的故事……


                  2010年5月24日至25日
    [ 这个贴子最后由Huangtian在5/27/2010 1:02:48 AM编辑过 ]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刘荒田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14
      • 积分617361
      • 经验313194
      • 文章5294
      • 注册2004-11-26
      碧青的《走近轩辕后裔》挖到了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根系,弥足珍贵。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10
        • 积分502907
        • 经验248837
        • 文章10204
        • 注册2009-05-21
        我家的弟媳,是大禹的后代,姓---姒,居住在浙江绍兴,这地方居住着大禹的后裔人数约2500人.我有一次和弟媳说笑,你了不起啊,是大禹的后代,她说,没用啊,我还是过自己的生活啊.
        在诗词里长醉 在生活里长醒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9500
          • 经验2481
          • 文章140
          • 注册2005-03-25
          问好荒田老师!我也是偶然参加地方政协组织的活动,写了所接触到的关于轩辕后裔的故事。许多问题需要专家考证。我只能用这样的文字记录。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9500
            • 经验2481
            • 文章140
            • 注册2005-03-25
            问好冰云!大禹的后代应该分散在全国多个地方。也许,大禹的后代们大多过着平凡的百姓生活,但足可以证明祖先的真实的存在,他们并不是传说中的人物。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10
              • 积分502907
              • 经验248837
              • 文章10204
              • 注册2009-05-21
              碧青说的甚是!
              在诗词里长醉 在生活里长醒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25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
              Page created in 0.2031 seconds wi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