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文学主页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财富1
    • 积分99360
    • 经验30537
    • 文章1342
    • 注册2009-04-11
    山中干日 (之一)
                                山中千日 (之一)

                                   树   立



                         没有申请而被“光荣批准”不是怪事

        20世纪60~70年代间的10年,离现在不是很遥远,但发生在那个时候的一些事情,许多
    人已渐渐淡忘了。说起那时社会上出现的许多现象,现在的年轻人听了一定会感到十分怪异和难以置信。比如说,你没有向你的领导申请过什么,可是却上了公布于众的红榜,说你被“光荣批准”到什么地方去了;接踵而来的,还有那向你和你一家人“报喜”的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的热闹队伍。

        这一回你被“光荣”地批准了什么?批准到哪里去?人家给你报的是什么“喜”?是要你上首都参加什么会议?是让你出国考察访问?还是被委以重任,升迁了职务?给你长了工钱?答曰:这统通不是。

        朋友:你知道吗?在那个畸形的年代,一切事物都是颠三倒四的。1966年以及后来的10年,可以说是中中国大陆史无前例的最混乱、最没有文化、最荒唐的年代。对平民百姓而言,在那个时候凡是被“光荣批准”、而且有人上门来“报喜”的,大多不是好事情,更不会是自巳想做之事。诸如:突如其来的,被你工作的单位“精简”了,“下放”了;正在学龄中的儿女,被剥夺了读书的权利,被分派到农村、山寨、边疆那些偏僻贫瘠的地方,去从事艰苦的体力劳动了,等等。即是当时所谓的“喜事”。至于我和我的一大批同事这一次遇到的“喜事”,则是被收缴了城市居民证和解除了工作,被遣送到寒风凛烈、人烟稀少的山沟里的五七干校去,而且这一去就是几年。

        没有申请而被光荣批准,而且气氛搞得这么热烈,表面看来,这只是一场小小的可笑闹剧。殊不知:许多人,包括他们的家庭在这样的闹剧中却受尽了折磨、羞辱和伤害,从此走上荆棘满途的坎坷道路,有的人更是陷入了不是囹圄的囹圄。
                
                         五七干校,改造知识份子的劳动场所

        在1968年的初秋,社会上已经传出中央要全国所有机关、团体的干部下放农村劳动的消息。到了10月5日,《人民日报》正式发表了要求干部下放的〖最高指示〗:“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除老弱病残者外都应该这样做。”

        就全国来说,最先热烈响应这个指示并很快行动起来的,是居住在领袖身边的中央国家机关、团体和北京的一些高等学校。据官方人士透露,他们的行动十分迅速,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在黑龙江、陕西、甘肃、、湖北、河南和江西等18个省区办起了一百多所干校,有10几万名人员、几万名家属和几千个知识青年被遣送到这里来。接着,各省市也掀起了大办干校的热潮。

        无论是中央还是各个省市,对于干校校址的选择,看来都有一个共同的标准,那就是要远离京城、运离一切城市,尽可能把干校办到穷乡僻壤、深山老林、人烟稀少、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去。

        对于伟大领袖的这一战略步署,广州当然紧跟了。其实,据知道内情的人透露,各个单位的领导同志早就得知上级的意图,建立干校的事他们早早就密锣紧鼓地在进行着,有的干校也早已“建成”,只等“学员”入学了 (他们把进干校“学习”的人不叫学生,而叫“学员”。)

        干校的全名叫“五七干部学校”,听说“五七”这两个字起源于老人家叫人离开城市,到乡下劳动的一个什么“五七指示”。

        在世界上,“五七干校”是仅见于中国大陆的一种很特殊的学校。这类学校连个小学都不像,它可以无需教师,也可以没有课室、实验室、礼堂和操场,仪器设备更是完全无用之物。因为实际上它不是学校,而是一个改造知识份子的劳动场所。几个上头信任的管理人员 (大学办的干校,当时还有派驻的军代表做领导)、几间稍能逃避风雨的旧房破屋,能够把遣送来劳动改造的对象安顿下来,加上一些贫瘠的田地,可以驱使他们在这里劳动,就是五七干校的全部装备。

        继京城之后,广东省的各个地区和市县,也都纷纷办起了干校。粤北地区是广东省当年建立五七干校最多的地方。在英德、翁源、曲江、连县、连山、始兴、乐昌这一带,干校特别多。像英德县的红桥附近,就聚集着广州市好几所大学和省级机关的干校。许多干校的所在地,原来就是一些破落的农场;有的干校还是关押人犯的监狱,只因形势需要,立即换上了五七干校的牌子,监狱原来的高墙、岗楼和只开一个小小的门洞的厚厚铁门还来不及完全折除,就交给干校来使用,收纳一批批被遣送到这里来改造的知识份子。

                                  被扫地出门的前夕

        1968年严冬里的一日,我工作所在的大学贴出了一张很大很长的红榜,我和大批同事的名字赫然出现在榜上,上面写着我们被“光荣”批准到五七干校去。随后,大家被召集起来,听一个驻校工宣队领导的训话。讲话的人扳着面孔,以学校领导的身份向大家宣布:现在你们已不是学校的人了,三天内做好一切准备,到五七干校去劳动锻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认真改造,才有出路!这个人在宣读这份决定的时候,那种阴森冷漠的神态和威严的声调,好像是一个牢头在对囚犯训话。话说完以后,每一个教师和职工随即被收缴了城市居民证和单位的工作证。

        在那个时候,领导的话就是法律,而“五七指示”更像宪法,它是那么神圣和庄严,谁都不能有丝毫的违背或触犯。

        被“光荣”批准下放到五七干校的人们并没有一丝一毫光荣的感觉,倒是个个满脸愁云,不知如何是好。历年不断的政治运动,特别是经历了史无前例的两年多文化大革命的动乱,许多人对以后“不再是学校的人”倒无牵挂,早就想离开这个被称为是“阶级斗争十分激烈”、“池浅王八多”、“与党争夺年青一代”的是非之地了,只是离校才给三天的期限未免过短。事出突然,一下子要离开这个已经生活了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地方,给叫走人,每一个人总有些事情要办理吧!别的事不说,只是排队迁移粮食关系和户口、收拾行李、安顿好家小,就要花费好些时间呀。老实讲,单身的教职工叫走就走,困难看来还是小一点,而身边有孩子的教职工,尤其是双职工的就不一样了,一旦两个人都被同时叫下放,如果家里没有老人同住,这个家庭就得立即解体,简直没有选择的余地。因为孩子没人看管,许多人无路可走,至此只有咬紧牙关,也让孩子“下放”,一起到干校去走五七道路了!
     
        身为大学里的教学人员,不论是年长的还是年轻的,说来都是读书人吧,还是干着教书这一行业的读书人,他们的家里可以没有任何值钱之物,甚至一贫如洗,无隔宿之粮,但却人人都拥有不少书藉、教学资料和报刊杂志,这些都是他们的最心爱之物。现在人已被学校清除,教师做不成了,到干校去,以后一生打交道的只是泥土和农活,旦刻之间这些东西都变成了无用和受累的东西,下干校前每个人都得忍痛把它处理掉。
     
        于是,学校附近的一间肮肮脏脏的废品收购站霎时成了闹市,连日这里人山人海,来了一批批把书藉当做废物卖掉的大学教师,他们在这里排起了一列长长的队伍,耐心地等候店主接过那些曾经伴随他 (她) 们日日夜夜的心爱物品,逐一分类、过秤、计价,最后签名收钱。许多人到现在还依稀记得:那时,16开整本的书册叫“大书”,收购价每市斤 (500克) 大概是一角八分钱;而32开的算是“小书”,一斤只能卖一角五分钱;至于各种大小、厚薄不一的资料、文件、讲义和笔记簿都只能算是“杂纸”,一斤祗值八分饯。

        有的教师偷偷地说:这些东西早就该出手了。在这史无前例的时代,它不但对知识份子无益,反而有害。红卫兵在破四旧、抄家的时候,他们翻箱倒囊,虽然连米缸和柴堆都翻开了,但更重要的是清查你家里藏的书刊杂志和一切文稿,只要是一张写有字句的纸条,他们总想在里头找到反动的罪证,多揪出几个反革命来邀功。

        粮店店前满是人群,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前来排队迁移粮食关系。在那个年代,按照国家规定,凡是中国人都得凭证吃饭。居住在城缜的人称为居民,政府对城镇的居民实施粮食定量配给制度,根据每一个居民的年龄、性别和工种的不同,会给你评定一份口粮的标准,并将这个标准记载入粮食管理部门的档案中,然后发给一个粮食购买证,每个人都得凭证按时到指定的粮店购买定量的粮食,才有饭吃。现在要下放了,按照规定人得随购粮凭证迁走,没有粮食凭证的人,就是逃到天涯海角,也是无法生存的。

                              且看这支下放干部队伍

        大清早,开赴位于粤北的五七干校下放队伍.早早就集合起来,等候出发了。
        这是一支人物结构十分复杂的队伍。被“光荣下放”的,不只有身强力壮的中、青年人,还有不少是白发苍苍、风烛残年的龙钟老者,幼稚无知的孩童,甚至还有依偎在母亲怀里的幼儿。更令人倍感意外的,是全校人人皆知的、患有严重精神病的×××和他的老婆竟也在这个队伍之中。

       听说这男姓患者原是毕业后留校的一位助教,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得了重度的精神分裂症,长期不能正常上班,医治了好几年不但自己的病情没有丝毫减轻,连老婆也患上类似的疾病了,这对可怜的夫妻今天竟携带着两个只有几岁的儿女,也奉命下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此外,××系有跛足残疾的×××也光荣地成为下放人员,人们发现这个明摆着是个残废人的身子,在出发的队伍中一起一伏,举着艰难的足步紧跟着大伙爬上汽车。
       
        下放人群中体格瘦弱的,患有肺病、肝病的,高度近视眼和其它慢性病的人也不少。
    〖最高指示〗不是说去五七干校的,是“老、弱、病、残者外”吗?,怎么这些人也都来了?是不是要这老、弱、病、残四个条件都齐全了才可免除下放?

        看看这支扶老携幼、拖儿带女,带着杯盆碗勺,水桶被窝的人群,许多年长的人不禁联想起兵荒马乱的当年,脑海里自然而然地浮现起那永远抹之不去的逃避战祸,离家出走时的情景。

        不过,话说回来,被单位没收了工作证,清除出了教师队伍,宣布不再是学校的人,看来当然是件不幸的事,但仔细想想,如果和那些至今虽然人身还在学校、但却被人当做牛鬼蛇神关在牛栏里,并且终日在挨受残酷的批斗和羞辱的同事相比,我们还是幸运者呢!



    [ 这个贴子最后由树立在9/2/2009 7:35:02 AM编辑过 ]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职务区版主
      • 财富3
      • 积分174740
      • 经验100920
      • 文章2962
      • 注册2008-10-06
      树立的《山中千日》之一,为我们揭开了那旧日的一幕。“五七”干校,当年跟几乎所有知识分子和干部的生活有过关系的地方,今天看来却像是隔世的事情。不是因为年代太久远,而是因为背后的逻辑太过荒唐。那“光荣比准”的大红榜,那煞有介事的干部群众动员大会,那拖儿带女,风尘满面的可怜人们。那荒芜贫瘠的田地。人们到那里去脱胎换骨,去战天斗地,去洗清灵魂、、、
      当回忆中景象这篇文章唤回的时候,我不禁深深地感慨:这就是不久前的历史,我们都是它的见证,人们啊,不要忘了这一切。要知道拥有自由和良知是多么重要的,永远不要让那一页历史再重演。为了这个一点,要感谢树立写出这样生动真实的回顾文章。对于历史,我们不仅要以身作证,还要以文作证。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蕭振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1966年,五月七日,“五、七”指示下达。
          1968年:“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 全国从中央到地方,纷纷成立五七干校。
          1979年,各地五七干校陆续停办。
          树立“山中千日” ,用山中喻干校,千日喻世界,说出了干校的痛苦辛酸,知识分子的无奈。但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山中千日之多,误国误民又何长?
          幸得改革开放,中国不至成了挨打的弱国。
          可以期待,树立的“山中千日” 必是精彩之作。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6
            • 积分430470
            • 经验225261
            • 文章6326
            • 注册2007-04-12
            重温历史的一页,可以减少“背叛”的可能,因为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读树立文章,常可以温故知新。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财富4
              • 积分382750
              • 经验39447
              • 文章5772
              • 注册2007-02-18
              ……………………………………………………隐藏内容…
              该用户发言已经被屏蔽[说明]
              …………………………………………………………………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级别
                • 积分75010
                • 经验10281
                • 文章104
                • 注册2005-02-14
                现场感很强的文字,让我们对那个年代有了更多的了解。但愿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25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
                Page created in 0.1875 seconds wi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