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 
 
 
血泪濡濡生死场 萧萧风里诉苍凉 
腥红刺目悲失语 黩黑惊心恸国殇 
敌寇枪尖成俎肉 男权刃下作羔羊 
呼兰河畔招魂日 浴火重生起凤凰 
 
 
 
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1911年端午节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27年在哈尔滨就读东省特别区立第一女子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 
 
1930年,她逃婚出走至北平,考入女师大附中,萧红一生情路坎坷, 最先是紧追而至, 先乱后弃的未婚夫汪殿甲, 接着的是”拯救”她的萧军, 她的长篇小说《生死场》亦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 
1938年,萧红寄居在西安「西北战地服务团」时,与同居了六年的萧军分手,1939年与端木蕻良在武汉结婚。 
1940年1月,萧红与端木蕻良从重庆同抵香港,挤住在九龙尖沙咀乐道八号的小屋。在这里她写下最成功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1年香港沦陷。1942年1月22日,萧红孤独的死在战乱中的香港一个临时医院里,年仅31岁。死前又被误诊为喉瘤,喉管开刀,不能发声,痛苦万状。25日黄昏,葬于香港浅水湾,后因墓地遭破坏,部分骨灰迁葬广州银河公墓,部分却埋于香港中半山区圣士提反女子中学一棵树底。 
 
萧红的杰作是《呼兰河传》, 可是她成名之作却是以沦陷东北为背景的《生死场》. 在小说中的女性面对两墙战争: 一是日本侵略者, 二是她们的男性同胞. 前者摧残生命, 后者践踏她的心灵. 
《生死场》是以黑、红二色作封面的, 它的象征意义不言而喻. 
萧红, 一个极不平凡的平凡人. 她和她笔下的女性悲惨命运决不是什么”红颜薄命”, 而是千百年来中国女性所受到的迫压的受害者的缩影. 
就正如她的诗所说的: 
 
 
女性的天空是低的, 
  羽翼是稀薄的, 
  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 
   而且多么讨厌呵, 
   女性有着过多的自我牺牲精神。 
   不错,我要飞, 
   但同时觉得…… 
   我会掉下来。 
     ──萧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