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文学主页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区版主
    • 积分151829
    • 经验23640
    • 文章705
    • 注册2005-11-12
    [诗歌、诗评]转梁大舍对我诗的评论文章:做诗不可无我——浅说资中华的诗
    做诗不可无我

    ——浅说资中华的诗

     

    文/梁大舍

     

    我与资中华先生有交谊,很欣赏他的诗,他的情性。近年,他的诗,感荡心灵,新鲜出色,平浅味深,又音节清脆。他的诗艺越发成熟起来,作为朋友,为他喝彩。

    “为人不可有我,做诗不可无我”。这话放在资诗人的身上也是恰如其分,人品出诗品,诗品见人品。我多次路过肇庆,呼朋引友,几番痛饮,屡屡款洽。他的诗兴张口便来,尤其是酒阑,精彩之时,赢得在座男女翘首,击掌,惊叹。闲话少说,还是谈谈他的诗。

    他在博客上的诗大大小小有几十首。题材多是写季节,植物,别离,历史等。夏雨秋菊冬荷都有,有酒,有茶,有故乡,有母亲。我在他的题材上游移很久。他的诗路很宽广,一个眼睛,一扎花,一片云,一把风都能打点他内心的词语。视觉最能激活他的想像,然后,情感起伏,他以独特的方式抓住那些诗意的启示。他是爆发性与随意性的诗人。不同一些诗人,刻意精雕细刻,匠气较重,而他坦率直抒,他的诗来得比别人更真,更浓,更有厚度。“诗情来了,你捂也捂不住”。也许,他更好地激发他的天赋,他会站得更高,他应该成长为诗歌之子。

    他写诗喜欢用“我”,叙述角度常从“我”这个人称出发。或者诗人自身也没有觉察到,这个“我”不知不觉间写成了一系例——“我”的谱系。从“我”切入,再虚拟对话,展开想象。诗人想通过诗歌寻找“我”,“我”与世界的认识,“我”与情感的交流,“我”与历史的洽淡,“我”与自然的相遇,一切的我,我的一切。他的思想,情感,哲学,美学等等都能在诗中得到展开体验。体验型的诗人,体验成诗。诗人的“我”一直在路上。例如:就算我成为落叶/成为飘落的音符/我也会披上/对你的深深眷恋;岁月是一条河/我是船儿在河上飘(漂);我是九月的鲜花/开在你必经的路旁/为你的季节讴歌/把你的秋色装点;我从远古的时候就开始流淌/一直流淌到了历史的今天/我承载着一页页风云的变幻/在时空的河道里一弯又一弯;等等。

    诗人主客一体,超越感官,无分彼此,心灵综合,直接抒情。可以这么说,“我”的在场,使主体变成客体的细节,获得了诗意的内涵,更能使诗人心灵“自我表现,自我表演,自我表达,自我表语”。我们有理由相信:尽情的忘我,诗人不断地寻找“自我”,也就找到了生活的本质,也就找到了自己诗艺的独创的东西。也正应了那句话“为人不可有我,做诗不可无我”,诗人很得精髓。

    视觉成全了诗人的无限想象。因为诗人的相当大部分诗都是根据图片来作,也就有了视觉诞生了声音,有了情感与思想。这种习惯,或者是嗜好,我不知好不好。反正都是有感而发。我想说的是,假如读者脱离了图片,还能不能点燃读者的理解。暂且在这里称“图片诗”。
    图片诗中也有不俗的诗句。我们可以鉴赏:《壶口瀑布》历史/走到了关口/终于纵身一跃/时间/遇到了断层/决不会因此滞留/生命的长河/总有奔腾激越的时候。为什么说这几句诗好呢?好在那?从诗的技艺来说,这是诗的感觉量变异,凝聚与扩张。因为诗的意象符号并不等于全部感觉的总和,而是知觉整体向中心感觉凝聚。在《壶口瀑布》中,瀑布这个意象扩张化了,得到量的变异。诗人对瀑布这个知觉,扩展式放大到“历史、时间,生命的长河”,于是中心感觉得到澎涨,构成哲理的思考。再谈谈感觉量凝聚的问题。如《火车》:我常坐火车/火车也常常载我/生活,就是不断地/下车,上车/……命运被人设定了轨道/红绿灯把我引向归宿/;诗人对火车的感觉全部凝聚局部的在一个动作,一个灯光与轨道里,所以繁杂的知觉得到凝聚,简化,上车,下车,红绿灯。在孙绍振的审美中说到“历史打着绑腿进入北京”,打着绑腿就是人民解放军的完整知觉被剖解,这是知觉量的凝聚在局部的一个好例子。关于诗的鉴赏,在这里一一说不完。

    我在这里想再说说资诗人的两种诗:一是爱情诗,一是历史诗。从他的一首爱情诗说起《爱情不是结婚的唯一理由》:此诗写得像民歌一样直白,很平实,浅朴。诗人表白一样在独言,粗犷的一摇一摆,曲曲折折,欲进则退,欲退而不甘。爱一个人,千回百转地折腾内心,对方却丝毫不知,错位得历害。好有味道,此诗。《红酒》一诗,将爱情VS红酒,里面的颜色,味道,热烈而苦涩,醉人,诗人吟唱得相当漂亮。爱情诗,诗人有若干首,每首切入的角度不一样,正写,侧写,反写,诗人都有不同的尝试。

    《圆明园的无名小花》和《我们要讨回公道》都是诗人唯独的两首历史诗,很引起我的共鸣。前者是低回的谴责,后者却是发出了诗人的刚烈的吼叫。两首诗相比,风格却是迥然不同。一刚一柔。诗人从“我们要讨回公道”的呼声到“谁能告诉我它们的名字”,历经一年,诗人的诗风更加成熟,情感更加含蓄,从怒吼到追问,我不知道诗人是如何调整自己的声音,或者说是创作心态。诗人越变得理性,诗人的声音从尖锐到怒钝,但更能碰撞人的冲击力。用无名花取代鲜血,诗人轻易就把握到了消亡,耻辱、灵魂、忘记等等这些伤疤的表达。

    我们要讨回公道

     

    过去了六十多年了

    重庆大轰炸的伤口还在隐隐作痛

    我们冤死的亲人和同胞

    其生前的音容笑貌

    其死难的惨烈情景

    还在大街小巷里萦绕

    过去了六十多年了

    我听见重庆有一个声音

    像是地底下发出的怒吼

    像是天空中炸响的雷电

    总在时空中回荡着

    总在大地上回荡着

    总在我们几代人的心中回荡着

    那就是——

     

    我们要讨回公道!

    我们要讨回公道!

    是谁,闯进了我们的家园

    在我们的天空投下死亡的阴影

    是谁,制定下罪恶的计划

    向我们善良的民族举起了屠刀

    是谁,破坏了我们的和平

    让我们的生者含恨死者含冤

    是谁,竟敢如此践踏人类

    夺去我们亲人的生命、和生的权利

     

    ……(略)

     
    圆明园的无名小花——题忘了图《谁能告诉我它们的名字》/资中华

     

    (题记:历史的圆明园里,开着一种无名的小花……)

     

    走进圆明园

    像是走进了一个记忆

    记忆中有你笑魇如花

    一朵一朵地在身边浮现

     

    有点心痛,关于你

    记忆中竟有了断垣残壁

    一个世纪前的那场凌辱

    损毁了我的许多珍贵

     

    忘了你的名字

    那是因为还有创伤没有抚平

    走在这历史的遗梦中

    我在努力地,去把你想起


    从“抒情”到“冷抒情”的转变,诗人的诗风隐隐约约地转变。从圆明园此诗来看,“有点心痛,关于你/……忘了你的名字/……我在努力地,去把你想起/,诗人越说得不在乎,越说轻巧,越说得无所谓,形成了与诗人内心真实的思想情绪沉重上的反差,由于冷峻,由于反差大,所以形成了张力,读者跳进张力的中间,在两极里得到启示。诗人审美到达了另一境地,诗人渐渐成熟了,真是为他高兴。(12.1晚佛山)
    [URL=http://blog.sina.com.cn/u/1036496565]小资博客[/URL]
    [URL=http://corp.dnc.cn/com/chinazzh/main.php]天之中华网[/URL]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25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
    Page created in 0.0938 seconds wi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