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文学主页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区版主
    • 财富6
    • 积分447770
    • 经验69108
    • 文章8085
    • 注册2009-05-28
    [随笔、杂文] 神蛇的蜕皮
                             神蛇的蜕皮

    我们乡下的孩子对一种被称为“屎壳郎”的小虫子很憎恶。在我还没有读书以前,小伙伴们一见到这虫子就会不约而同地骂道:“屎壳郎,报错信,屎壳郎,报错信⋯⋯”。这种憎恶来自一个我们那里尽人皆知的传说。据说天帝统治世上生灵,本来立意是要“人老蜕皮,蛇老死”的,可是他派信使到人间传达这个旨意的时候,不幸派了屎壳郎。屎壳郎知道自己的记性差,怕记错了,就一路念叨着“人老蜕皮蛇老死、人老蜕皮蛇老死”⋯⋯一路下凡到人间。因为路上反复念多了,偏偏就记错变成“蛇老蜕皮人老死”!结果,蛇老的时候通过蜕皮得到新生,人却永远失去了这个上天恩赐的特异功能,这屎壳郎实在应该被埋怨。

    我只是业余兴趣学写几首诗词,谈不上什么研究。前些天一时感触写过一篇《打不死的神蛇》,说的是中国传统诗词虽然经过打压,却没有死也不会死;现在想再说一说这神蛇虽然不死,却需要蜕皮,因为蜕皮是不死的条件。现在不少人说起传统诗词,以为就是律诗或绝句,甚至只是七律和七绝,就是“平平仄仄”,就是“平水韵”,不知道诗词到了现在这个样子,实在是经历了2千多年大大小小的蜕皮的结果,而且如果要像样地活下去,就还要蜕皮。

    当“神蛇”还很幼小的时候,“蛇皮”是很薄弱的,就是说没有什么规矩。那时候无所谓平仄,也没有韵书,人们兴之所致,凭着简单的节律发而成诗就是了。据说中国最早的韵书是在三国时代,而且那时的声韵跟现在的也很不同,只是草创阶段。那么可以说那时以前历代诗歌的规矩是很少的,对于押韵只是凭着感觉,有些节律,说来顺口,约定俗成就可以了。晚至唐代才有官方编写的韵书。隋唐时代由于对声韵研究的发展,所以产生了律诗,使传统诗歌有了飞跃的发展,换上了坚固的“蛇皮”(固定的格律),这条“神蛇”才强壮起来了。

    经过了唐宋两代官方对诗韵的编修,于是有了《唐韵》、《广唐韵》和《大宋重修广韵》,金代有了平水韵。而且为了科举应试的考虑,又加入了不少规矩,逐渐“理密法备”起来,搞了什么“四纽八病”,格律诗越来越精巧,写诗也变得越来越难,成为一种艰辛的学问了,只配由士大夫来摇头晃脑,吟诗作对,作为身份的象征,老百姓是难以摸得着头脑的。这样一来格律这层“蛇皮”也逐渐硬化了起来,束缚着蛇的发育和壮大。并不是谁都喜欢这种坚硬而缺乏弹性的“皮”的,于是唐代以降,都有故意写古体的尝试。他们有意识地避免律诗的格律,用仄韵,写拗句,务求反其道而行之,颠覆诗词格律,要把这层“蛇皮”挣脱下来,这也产生了不少好诗,所以不能说不符格律的就一定不是好诗了。

    词的形式是对律诗格律的一次松绑,或说是一次蜕皮。尽管有人认为词的起源和诗一样早,是来自《诗经》的,但一般认为它是诗的另一种形式,兴盛于宋代。它是由五七言诗错综组合和增减而成的,起初是为了演唱而作的,其中又根据演唱的需要,增加了散声、泛声和和声,变得比较自由和舒缓;而且大家都知道,词的押韵比诗宽多了,容易找到同韵字,写作上的束缚也比较少。而且它的篇幅也变得较长,有不少长达一百字或更多字数的,可以容纳更多的内容,抒发更细腻的感情,受到人们的欢迎是显然的。

    神蛇的这次蜕皮是成功的,至今人们对词的广泛欣赏,就是一个明证。可是在当时,也就是正蜕皮的时候,并不是谁都看好的,不少的士大夫会觉得它不登大雅之堂,所谓“诗庄词媚”,词感觉上总是矮一头,我猜想那感觉就像一个写严肃音乐的作曲家看到一帮写流行音乐的小子。就连陆游(他自己写了不少好词)到了晚年对自己年轻时写了这些个词都有些后悔,说:“倚声制词,其变愈薄,少有所为,晚而悔之”,有点儿自信心不足。现在看来,其实正是词开拓了诗歌的一片新天地,使诗歌这条古老的神蛇又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实在是一次成功的脱皮,陆先生应该自豪才是。

    神蛇的另一次蜕皮在我看起来并不是太成功,那就是元代散曲的演变。当时少数民族和中原文化逐步交融,诗歌也走下了神坛,从庙堂走向江湖。市井小民的生活百态和喜怒哀乐成了元曲表现的主题,开头写曲的也并非正宗文人,规矩不多,写作的路子很宽。捧着一本元曲读着,你会觉得非常有趣,和作者容易沟通,常常会忍不住独自笑了出来。可惜这种草根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内容坚持了不久,那种生动泼辣味不见了,又走回了士大夫“雅正典丽”的老路,明清之后,元曲式微,唉,这实在是一次不太成功的蜕皮。照我看,散曲只是在元代不到一百年间流行,是还没有充分发育的,本可以再发展些!现在,人们对散曲更是知之甚少,写作当然更少了,这是很可惜的。

    学古知今,可以说“蛇老蜕皮”是一个规律。而且环视世情,中国正在崛起,网络上传统诗词正在兴旺,中国诗歌要继续发展,“蜕皮”的时候应该是接近了。尽管我相信传统诗词讲究音律的传统应该坚守,但诗词的韵谱毕竟太老,因为古音和现代音的差别实在太大。让现代人去长期迁就古人,即使说得过去,也难以坚持下去啊。现在有些人提倡《中华新韵》就是在“试水”,记得我也曾在美华庄读过使用《中华新韵》的,实在是有益的尝试。但我觉得,先要有足以传世的作品出现,一种新的模式才可以建立起来。事物的发展,应该是实践先行,然后才总结成为理论,这要天时地利人和的配合,不是谁人为地想建立就能建立的。让我们翘首以待吧。




                                         [em92]
    邓治
    不可吃尽不可穿尽不可说尽
    又要懂得又要做得又要耐得
    ——山西乔家大院联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职务区版主
      • 财富3
      • 积分174740
      • 经验100920
      • 文章2962
      • 注册2008-10-06
      美村先生《打不死的神蛇》,让人印象深刻,胜过读百篇论文。这里《神蛇的蜕皮》,作者又一次地把对诗词的发展演变所做的深入、精辟的研究写成了一篇脍炙人口的,通俗易懂的,精炼潇洒的短文,让人爱不释手。
      诗词的演变发展,正如所形容的,如蛇老蜕皮。而这种蜕皮,是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和变化,有路可循,有章可依的。在总结了前人的实践上,文章得出了神蛇接近蜕皮的结论,但又英明地指出,如何地蜕皮还要依创作的实践而定。
      诗律也同语言一样,有约定俗成的因素。如同路,走的人多了,就成路了。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财富4
        • 积分382750
        • 经验39447
        • 文章5772
        • 注册2007-02-18
        ……………………………………………………隐藏内容…
        该用户发言已经被屏蔽[说明]
        …………………………………………………………………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职务区版主
          • 财富6
          • 积分447770
          • 经验69108
          • 文章8085
          • 注册2009-05-28
          谢谢翎翅精彩的概括,只是过誉了!我对诗词只是有些爱好,由于工作忙,没有时间伏案写大文章,而诗词短小,可以在工余点滴时间里穿插进行,甚至等巴士,走路,饭前饭后等,所以还能坚持写作,也时常出纰漏,让人见笑,哈哈。

          小红博大精深,我是非常佩服的。感谢你坦诚地和我们大家交流,分享你深刻的见解。的确,词牌中用仄韵的比比皆是,而入声因为在现代普通话里没有,则更是令以北方话为母语的诗词爱好者束手。我自己的广府话发音不正,在填词时,往往出错,属于不求甚解之徒。谢谢你常常为我施以援手。
          邓治
          不可吃尽不可穿尽不可说尽
          又要懂得又要做得又要耐得
          ——山西乔家大院联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财富2
            • 积分99018
            • 经验53429
            • 文章1298
            • 注册2007-07-24
            好文章!问好邓先生!

            从邓先生的文章里,第一次了解到“屎壳郎”的身世,了解到人的不幸和蛇的侥幸。作者又将笔触延伸到诗词上,见解很是独到。我们也期待着诗歌的另一次新生。

                                                                  南国杜鹃3-22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65480
              • 经验29285
              • 文章1010
              • 注册2009-09-10
              按照盖楼图纸般的形式写诗,能用的原料实在太少,难怪古代的学子们迂腐至极,不敢逾越雷池。古诗具有形式的美,还是要写,但成为后世经典实在太难,因为有李杜的绝唱在先。无法超越,只有蜕变,还要化妆师的涂抹,美容师的手术,变的给人更多的美感,才让人感到新鲜。形成新的共识,很难!
              淡淡书香 清清陋室 静静庭院 浓浓原野 云云苍山 霭霭兰陵 茫茫大地 瀚瀚星河 漫漫人生 悠悠牧歌
              在线情况
              7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6
                • 积分430470
                • 经验225261
                • 文章6326
                • 注册2007-04-12
                万变不离其宗,怎么脱皮,还是那条蛇,骨架大定,蛇神若此,很难变出大花样,这就是新韵诗一直不能取代旧体诗的平水韵的原因所在。无论花蛇,草蛇,还是蛇;几百年了,变来变去,总是难变千古神蛇的原型。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25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
                Page created in 0.4375 seconds wi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