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 中 之 静 的 遐 想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是王维一首十足传情的诗篇。 空山不见人,在一个疏离世俗的山林里,没有看见人的踪迹,这就说明了,这是一个宁静的世界。山林是寂静的,但不是死寂,是因为,在远处,隐约还能听到有人的声音。这远处传来的声音,它不单没有添加环境的嘈杂,反而使得环境变得更为清幽。这就是动静相依相从的道理,这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意境是十分相似。这也是反映出事物对立统一的规律。老子说“谁能使安静保持长久,只有继之以动,才能使长久安静慢慢产生”。“但闻人语响”这一句,就能产生老子所说的效果。以动衬静,反而使幽静的环境变得更为幽静。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同样也有上述的效果。一片深幽树林里的青苔,本来已经是十分的幽暗的了,再加上一缕透过密林树隙微弱的阳光衬托,晴暗,两者的反差,就更显示出山林的幽暗。 所谓“天人合一”,也就是肯定了人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而且是自然界中最优秀的部分。自然界有普遍的规律,人也服从这一普遍规律。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静,故乐山。智者动,故乐水。智者从水中的形象,看到了和自己道德品质相通的特点,而仁者也从山中看到了和自己道德品质相通的特点。所以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旋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 所谓禅宗的顿悟,就是说,在某特定条件、情况、境地下,突然感觉到在这一瞬间,超越了一切时空、因果、过去、未来、现在似乎融汇在一起,不可分辨,也不去分辨,不再知道自己身心在何处,(时空)和何处由来(因果)。在这一瞬间,超越了一切物我人己的界限,与对象世界(自然界)完全合为一体。现实中的王维,他没有禅化为僧,而在官,隐的道路上,痛苦和没有安全感的王维似乎在大自然中,找到了他自己的家园。而且将自己完全融化,栖身于大自然中。王维,他已经幻化到禅宗的第三境地,即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他在这一瞬间中得到了永恒,他在这一刹那间已成千古。所以,王维在诗中就能捕捉到静中有动,寂中有喧,虚一而静,虚而能纳,静则能照,天机清妙,与物无竞,和自然完全融化的意境。透过深林,透过密叶繁柯,透过不啻有声色息动的复照青苔上的斜阳,他已经深得“有”“无”之旨,“动”“静”之妙了。在他的诗篇中,既是现实的情景,又是幻化心灵的外露。在他的诗中,能举人事之升沉得失,但又不胶滞其中;丽而不失之浮,乐而不流于荡,蝉蜕尘埃,与天为一,挥洒自如,自由驰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