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买臣,激流勇进与激流勇退
1、挑战命运盼明天
西汉“大一统”时代可谓人才济济,作为砍柴的朱买臣考上了“茂才”纯碎是政策的受益者,这是不争的事实。
大家知道,一个腹不鼓食的砍柴者,又是生活在“地广人稀”的吴国,想在封建等级森严的社会中夺取茂才,犹如“杨梅树下等杨梅吃”一样不实际。
不能从表面看人,当官的就是高贵者,砍柴的就是低贱者,这纯碎是对人的最大的误解。
你不要以为朱买臣在深山里跟动物为伍,其实他是有讲究的。他懂“科学”呢,比如在森林里砍柴空气特好,氧气能促进脑细胞活络起来。
又如比方砍柴,其妙处是既有强壮筋骨,又不多冤枉花脑筋:可以边砍柴边学习。
再比如:当他把优质的柴挑到县城挨家挨户卖出去的途中听听新闻,长长知识,不至于成为井底之蛙。
高贵者恐怕未必知道这些细微的事吧!
读者如知道这位大臣以前是樵夫,而忽视掉这些鲜为人知的细节,那对他的认识就打折扣了。
固然,朱买臣的科举成功的秘诀是对《春秋》大义、《楚辞》人品深入解读至关重要。
除此之外,他的成功也归于对妻子彼此卓有成效的处理上深见功底。
妻子崔氏是一位为家的目不识丁的“现实主义者”。
她对丈夫的所作所为早就有疑问,曾经试探的问丈夫为什么这样有味的死啃书。
“夫君,奴家问你一下,《春秋》,《楚词》说的是什么?”
朱买臣回答说:“《春秋》是儒家的经书,记载了鲁国的历史,《楚词》是屈原的作品,重视人品,这些都是国家需要的。”
崔氏说:“这些国家大事跟你个人有什么关系呀?”
买臣说:“有关系:屈原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典范,我要向他学习。”
崔氏说:“咱们自己家的温饱也解决不了,还管国家大事?”
他俩的话总是合不拢,钉头对铁头似的。
其实朱买臣管宏观,立志做一个“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理想的君子;而妻子一起砍柴维持物质,做一个“内贤助”。
他们的确是双壁和伴侣。
樵夫是被人看不起,夫妻俩正在酝酿着一场怎样在科举(辟征)应运夺魁的精心策划。
2、誓为理想而坚持
读书丰富了精神的,砍柴满足了物质,朱买臣乐在其中,只不过暂时苦了妻子和子女。
为了抓紧科举时间,他在砍柴、挑柴途中旁若无人的大声朗诵着课本。
妻子屡次阻止都没作用,这次是用激将法挑动他的神经。
她说:“夫君!这么疯子似唱着,大家不知道你是樵夫?我已经说了一百次了,你怎么不领会人家的感受!”
买臣说:“你不知道,我这‘唱’是在为中举‘投资’。”
妻子嘲笑说:“你读了十年的书了,连一文都没赚到,还说有什么‘投资’,鬼才相信你!”
买臣说:“你说我不务实,但我追求理想。”
妻子哭泣了,说:“深山里动物都养儿育女,而你一心钻在毫无用处的书上!你真狠心!我已经忍无可忍了!”
买臣却莞然一笑说:“算命人说我‘五十岁该荣华富贵’现在已经四十多了,你再等下去就有福享,何必分开!”
崔氏嘲笑道:“嘿,还说享受?告诉你,我就这样跟你不饿死在山沟才怪呢,咱们从此就摊牌!”
听到妻子摊牌,朱买臣也许被骂醒了,他知道“这个家将来的命运也渺茫,已经无法挽留了”就说:“那你愿意走就走吧。”
“当真?”
“当真!”崔氏迟疑一下,说:“这样分开你好我也好。”
从此夫妻俩分道扬镳,各奔前程。
3、有心磨棒棒成针
离婚了,对买臣来说至少读书没有人打扰,头脑清醒得多,并且有充分的时间为一心一意地攻读科举课程创造了条件。
对崔氏来说,她找到了‘靠背’,为朱买臣减轻了负担。
当然两人其中的甜酸苦辣,普通的人是体验不到的。
该年冬天京城迎来了全国征聘社会知名人士的热潮,对于朱买臣来说是决定成败的“生死时间”,非去不可。
从吴国奔赴京城征聘,路程至少要三个月。只是仅仅保住肚子不饿,把老婆都读丢了的朱买臣,哪里有这么多钱进京应聘(犹如考试)。
他想出了一个无懈可击的办法:原来地方上有上计官,每年必须有一次把该年地方的财政上报朝廷的任务。
到京城有一辆装有衣食用具的运输车,装卸车上的重物必须有装卸工。
朱买臣愿意干推车之类的累活跟着去京城。
上计吏发现这个思维缜密黝黑强壮的乡巴佬实在在比奴仆有干劲,就乐此不疲的答应让去京城了。
有志者事竟成。由于他的勤奋付出,在长安考卷终于递上去了。
在此期间上计吏一直配合着他。等着他的考卷揭榜,同时提供他吃穿。
由于科举部迟迟没回音,车上的粮食吃完了,这些伙计们仍支持他“辟征”(科举),轮流在朋友间做宣传,并借食物给他。
得到热心的吴国老乡严助中大夫向皇帝的推荐,算是圆了朱买臣“辟征”的宏愿。
朱买臣这位乡巴佬岂止是俊才?连皇上都跟他促膝而谈。
武帝从来爱人才,就他把他安置在自己身边等待重用。
由于有功,朱买臣很快被武帝任命他为中大夫。
几年后后又任命为会稽太守指挥平乱东瓯(温州区域)
谁想到昔日砍柴人竟然是超级俊才?这归功于朱买臣和崔氏完美的“默契”。
4、一脚不慎遭陷阱
汉武帝曾对他说:“富贵之后不回家乡,就好比穿着锦绣衣裳在暗处行走。爱卿现在可以去会稽风光风光了!”
朱买臣叩拜,奉命。
朱买臣向来厌恶欺贫贪富,他故意隐瞒太守的身份,穿着老百姓的麻布衣不声不响地步行回到郡邸,试探着人们的反应。
果然,有些人对他表示出懈怠,朱买臣就教训了他们。
太守巡视开始了。朱买臣坐着庄严的四匹马拉的太守专车巡视郡城,队伍浩浩荡荡,好不威风!
车队到了老家大街时,升为太守的朱买臣看见他的前妻及丈夫在清理道路。
于是他赶紧让车夫停下车,吩咐手下用专车子把崔氏夫妇接到到太守府。
现在朱买臣成为了不起的太守。
离婚后崔氏和丈夫曾招待自己饭吃的诸多好事都在脑海里涌现出来。
他对帮助崔氏这一着棋子感到自豪!崔氏一家生活也平静地过了个把月。
朱太守想:“当初崔氏那句‘如果我靠你,最终会饿死在山沟中’,这句话不太现实吧!她对照当初砍柴时的苦生活,现在应当是牙都笑掉了无疑!”
正在他得意洋洋之时,最意想不到的出现了,才过了一个月,崔氏就上吊了!
她的死对朱买臣打击好大,好不容易走到这一步。“这样不仅死不值得,甚至对我也构成了危险啊!真是好事变坏事!”
说句公道话:朱买臣和崔氏双方都曾经各自为家庭想方设法,奋力拼搏,都是有血气的人,只是价值观不同而已。
崔氏可能是乐极生悲导致自吊,掉进了陷阱。
接着朱买臣也掉进了陷阱。
后来大臣张汤掉也进了陷阱。
也许朱买臣不离婚,或者离婚了不把崔氏接到自己的府中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
官场到处有陷阱。
原来:张汤由于矛盾面扩大,使自己处于矛盾的漩涡之中不能自拔,想拉丞相青瞿作替死鬼。
作为丞相长史和另一个长史叫王朝的联手丞相怨恨酷吏张汤“害死”自己的恩师严助,现在又向自己的上司开刀,
他抓住机会告发张汤“按摩脚掌”不放,事件发酵。
张汤的隐秘事被揭发,畏罪自杀。
张汤终于掉进自己设置的陷阱中。
因为朱买臣诬告张汤,被武帝杀害,他是第三个掉进陷阱的人。
固然把大臣和公民相提并论有欠公平。
但有一点可以证明:无论百姓、大臣,其价值观固然不同,但都是为生活而活着。
笔者认为:“虽然百姓的生命只有一次,大臣的生命也只有一次。借此告诫大家一下:只有知足,更新思想,人生才远离陷阱。”
黄兴荣
?
2018年10月21日写于温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