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文学主页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3
    • 积分317379
    • 经验30899
    • 文章5767
    • 注册2009-02-11
    [转帖]《“回来”散记》——刘荒田
                                 “回 来”散 记
                                      刘荒田
                                (美国《世界日报》副刊日前登载)
     
                                                            
                                       
                                          1
     
        在彼岸居住了大半年以后,飞到旧金山。普通人在交通发达的现代一次普通行旅,让我表述却要挠头,因为胶着在一个字眼:回来。从旧金山到出生和成长的母国,是名正言顺的“回去”,和唱“田园将芜,胡不归”的陶渊明,和“少小离家”而被儿童“笑问客从何处来”的贺知章,和“未老莫还乡”的韦庄,都没什么两样,反而和因嘴馋而回去的怀乡病晚期患者拉开距离,海龟们都知道,那里除了莼鲈这等绝妙土特产之外,还有地沟油、瘦肉精、三聚氰胺,而且鲈鱼因了江河污染,莼菜由于田野滥洒农药,倘若张季鹰再世也不能大快朵颐。那么,我这一趟算不算“回去”呢?若算,就是语义重复,犯了低级的措辞错误;若不算,那只好把自己置于旅客的位置。然而,我有钥匙,能打开旧金山日落区一栋房子的门。门旁的山茶树,是不是为“前度刘郎今又来”结下繁密的花蕾?而后院的草坪,我离开前为了压制疯长的野草而铺下的旧地毯,被几束粗壮的蓟草撑破,剑叶向我摆出迎迓的姿态。至于最教人留恋的天穹,宛如高加索美女的眸子一般蔚蓝,带着梦幻的迷离,使我更感到脚下稔熟的马路不大“实在”。
        幸亏,这点无聊的思辨,不妨碍我驾轻就熟地步行去三个街区外买《世界日报》(仍旧5毛一份),去点心铺买排骨饭(贵了5毛),至于时差,倒不成困扰,睡就是了。退休以后,痛恨多年的闹钟终于被弃置。
        问题不是没有,那就是,不大像“回来”,打开一本过去爱读的书,欣欣然对自己说,嘿,它怎么在这里——以为人依然逗留在彼岸那个因资历太浅而藏书甚少的书房。
    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虚浮,“替人家活”的空茫,连吃老妻做的饭,也像进了人家的胃。我自嘲道,是不是拒绝承认这是“回来”呢?一旦我把第一故乡重新定位为家,那么,地球上别的处所,统统成了“非家”。这有点糟糕,因之而生的乡愁,不但小家子气,而且近于改写过去的日记,刻意抹杀在这里居住了30年的事实。

                                          2

        好在,出了一趟门,不踏实的感觉,不靠谱的乡愁,霍然而愈。
        乘上71号巴士,往下城市场街办事。去时车上稀落落的,归程在4点以后,巴士太疏,站在街旁,吃够从街尽头轮渡大厦旁边灌入的海风,才挤进一辆。乘客之多,教人却步。我一路说着请让让,挪进里面。站着,一手扶横杠,一手翻开从香港寄来的杂志(6个多月前出版的月刊,我此刻恶补过时的时评),恍惚间像厕身九龙弥敦道的双层大巴底层。车过遍布廉价客栈的田德隆区,乘客下了不少,但上来的更多。老年人和残障人专座上,一位老得颇具规模的拉丁裔男子蹒跚下车。座位空着好一阵,居然没人要坐。和我面对面站的男同胞,和我一样有意占据,但这位可能比我老一年半载的斯文人看了我一眼以后,没有动作,我明白,他的心思和我近似——以为对方比自家老上不只一年半载,以礼让表示无意僭越。我只好就座,翻开杂志继续读《再思日本核事故》之前,给同胞一个微笑,表示感谢,但他没注意到(可能在构思一首精警的七律)。
        美国的巴士文化中有一定规:保持缄默。不管车内多拥挤,也很少喧哗,只有私语和激荡出来的热气。这么一来,热衷于高谈阔论的大陆新移民,在巴士上高声叫嚷,成了华人的耻辱。多年前,一位来自希腊的绅士,怒气冲冲地质问我:“你们中国人在巴士上吵架似地说话,我一概听不懂,真憋气!”他不像一般人那样,为车上的聒噪所苦,只拘泥于能不能“听明白”,近于变态的窥探欲教我又好气又好笑。不过,今天我得给车上的同胞(多数是女性,以“三个女人一个墟”算,可组成七八个神侃会)平反,我们此刻,属于沉默的大多数。
        右侧的同座忽然说起话来,我的目光从核辐射的数据移开,扭头看他,一位黑人,68岁。我写出这个确数,是因为他在大声宣告:“我过去在海军陆战队服役,退伍20多年了,今年这个岁数了,看不出来?哈哈,谢谢。”他戴黑毡帽,穿黑大衣,里面是三件头西装,从上到下都皱巴巴,而且不大干净,好在有的是派头。血色甚佳的厚嘴唇,频繁地动着。丰仪和谈锋,教我马上想起当过两任旧金山市长的布朗先生。他在大发议论,旁若无人。看他的四周,并没有一个对话者,连作出恭听之态的也没有,遂断定他是在用蓝牙对话器,凭手机和别人交谈。他偏爱语气助词,“哎哟”,“哗”,“喔”,“嗄”,“嗨”,点缀在夸张的描述中,“你说在西德基地?那一场比赛绝对刺激!对!航空兵118大队对地勤队,航空兵三个达阵,呱呱叫的四分卫,叫赛门-----”我推测他和对方曾是同袍。过一会,他又抱怨退伍军人医院,服务差劲,开的止痛药没效。愈谈下去愈放得开,声若洪钟加上出语幽默,和他隔三个座位的白人老爷爷,本来在闭目养神,听下去却连连点头,嘴角漏出一个隐秘的微笑。10分钟以后,演讲者的左肘微微动了一下,加上一阵嘟囔:“太挤了!”我晓得,他是向我提出温和的抗议。我说,不关我的事,我也是给人挤着。他顺着我的视线,看到同一张长椅,刚刚坐下一位体重超过300英镑的汉子,明白了。
        他继续演讲,高亢的英语在挤成蜂窝的车厢的缝隙游走。我想,许多年前那位义愤填膺地抗议中国人用他“听不懂”的语言高声说话的希腊佬,如果此刻在这里,该大大地满足了。这时,车内的另一边响起女士的嗓音,不必看,也知道是白种;从音质的厚度看,年纪该和黑人差不了10年。起先我以为一白一黑,都有表演欲,故意在稠人广众中用手机,细听,两人呼应得如此紧凑,尽管隔着三重以上的人墙,可见是在对话。我想了好一阵,才理出头绪来:他们早就认识,刚才用手机一路聊下来,欲罢不能,女士跨上同一辆巴士以后,依旧进行。我暗暗叽咕:他们是什么关系,该是爱火刚刚点燃的情人吧?不然怎会谈得这般劲健且持久?“喂,海军陆战队的将军有几级?”“上将,中将,少将,准将。”“那么,在俄亥俄基地管仓库的麦克,是哪一级?”“准将,还想再高么?”“马克准将叫我的名字,‘哈罗,南施,你今天看起来真漂亮’-----那甜蜜劲!噢,不知道是不是对我有意思?那时,我的官阶是二等士官。”“不用‘假如’,肯定是,你年轻时,可性感了,男人见了都恨不得------”“哈哈!”车厢内响起的大笑,尖利得像迎面疾驰而来的消防车警笛,好几个乘客皱了皱眉,那位把座位礼让给我的老同胞,可能正在推敲《赋得旧金山秋日梧桐》的颔联,被笑声扰乱了,扭过头去,朝声源恨恨地挖了一眼。我心里附和他,对年轻时迷倒过准将,如今已迟暮的女子更充满了好奇。
        巴士驶近金门公园旁边的施丹岩街,光秃秃的梧桐树枝条在车窗次第映现。许多衣着新潮,鼻子或者肚脐戴环的青年乘客在海街下车,这里,40年前是嬉皮士运动的重镇,如今它的居民一样以前卫著称。巴士一下子空下来。隔着人墙通话的男女,终于面对面。前任海军陆战队女士官,年约60,一头卷发已完成由金色向银色的蜕变,阔大的慈祥脸盆,架着眼镜。她喜气洋洋地站在旧日袍泽面前。已十分地发福,身体中段,足以抵得两位体型中等的中国女性,教我想起美国作家德莱塞形容丰臀的妙语:“海洋一般宽广”。他们含情脉脉地对视,手机对谈终于结束,轮到眉目来沟通。
        我的左侧,那位沉默的拉丁裔乘客下车去了。我凭着下意识,往左边挪过去,空下和黑人相邻的座位,正要向前女士官打一个请坐的手势,马上想到,她的屁股断断挤不进这个座位。我的延请,因之带有让她出丑的嫌疑。黑人和我先前已有小小嫌隙,难保他不趁此找茬。何况,她有选择的自由,不必我操闲心。于是,我回过神,专心阅读过时的时评。黑白演讲者的演讲已变为絮语。说得都是纯正得叫人舒服的美式英语。我明白了,坐在我右侧的黑绅士,之所以没带丝毫黑人圈子流行的伊巴尼克土话的痕迹,是因为对手是正宗高加索种白人。
     
                                          3
     
        在日落区第31街车站,悬挂在太平洋上的日头,把橘红的光芒披在下车乘客的獍皮手袋上,反射出慈蔼的光泽。我起身,走近车门。背后,两位旧日袍泽还在聊天,题目已进入个人情感的范围,下一步,该是绅士请她进公寓,喝一瓶价格在20美元上下的纳帕谷梦露红葡萄酒。
        我在日落大道旁边,轻快地跳下车。穿过诺里爱格大街,走上花旗松落下毛茸茸疏影的小路。我的心,终于由阴转晴。我的邻居,那位10年前从李维牛仔裤公司生产部经理一职位退休的香港人,把爱犬牵到树下去方便。这只苏格兰牧羊犬,通体雪白,12年前我家搬到这里时,还是豆蔻年华的少女,如今至少13岁(折合人类寿命为80岁以上),依旧能跑。我从它撒尿的可爱姿态找到“回来”的切实感觉。
    是啊,我回家了。刚才在车上,彻彻底底地浸泡在英语语境中,它把我的思维从汉语抽离,把先前种种“习惯成自然”的人文与自然元素重新置入,让我回到生活了30年的人间。一道银漆剥落的铁闸,一道雕花红木大门,在我手中三把钥匙的作用下敞开,又是“家”好闻的气息。
        我有两个家。出嫁的女子,固然有与丈夫孩子一起构建的“家”,还有一个娘家。两个家,都让我理直气壮地回去。这难道不是苍天赋予的最大福祉?
                                          
    [ 这个贴子最后由Huangtian在3/25/2012 7:55:25 PM编辑过 ]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3
      • 积分317379
      • 经验30899
      • 文章5767
      • 注册2009-02-11
      读[“回来”散记],我感同身受,文章入木三分说尽游子心理。我相信大部分海外读者也会和文章共鸣。国内读者更可以从文章里看到赤子之心,看到地球大家。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纳兰性德)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刘荒田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14
        • 积分617361
        • 经验313194
        • 文章5294
        • 注册2004-11-26
        衷心感谢萧振版主,费心了。请大家批评。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财富1
          • 积分99360
          • 经验30537
          • 文章1342
          • 注册2009-04-11
          拜读,受益。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职务区版主
            • 财富6
            • 积分447770
            • 经验69108
            • 文章8085
            • 注册2009-05-28
            荒田先生顺手拈来的题材,经过他的神来之笔,便丝丝入扣地传达出他此刻的复杂的心情。孔乙己说 “回”字有四种写法,我自己的“回”字怎样写?还是言之尚早,读了先生的“回”字写法,感触颇深。“我有两个家”,荒田先生言之理直气壮,这也许是我等海外华人的归属?
            邓治
            不可吃尽不可穿尽不可说尽
            又要懂得又要做得又要耐得
            ——山西乔家大院联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10
              • 积分502907
              • 经验248837
              • 文章10204
              • 注册2009-05-21
              这个“回”,是用心灵的语言来回答的。感动的很!问好荒田老师,做爷爷又做外祖父的您,好开心哦!
              在诗词里长醉 在生活里长醒
              在线情况
              7
              • 头像
              • 级别
                • 积分24450
                • 经验10244
                • 文章391
                • 注册2007-06-17
                回来又回去,散记亦不散。先生为文,从容淡定,虽是海外游走,文字却没有中国文人惯有的浓得化不开的乡愁。这是另一种乡愁。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8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48830
                  • 经验13766
                  • 文章810
                  • 注册2009-09-12
                  这一“回来”,收获良多:文章无数、天使一双!
                  张纯启,男,47岁,客居上海,书法的“信徒”。

                  美能赏心方播远,艺靠唬人难久长!

                  个人主页:http://qingpingle98.blog.163.com

                  在线情况
                  9
                  • 头像
                  • 级别
                    • 职务区版主
                    • 财富4
                    • 积分171593
                    • 经验102181
                    • 文章2873
                    • 注册2009-01-03
                    回来回去,回去回来.我又在安排回去了,签证要求邀请信.白发娘盼儿归,白发儿盼着能和妈妈再多见一回.谁邀请谁?

                    回来回去,回去回来;天涯游子,孤魂野鬼.自由死在自家炕头,不到医院塞红包.

                    谢谢先生好文章.
                    人生南北如梦,但卧金山高处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25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
                    Page created in 0.2031 seconds wi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