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文学主页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7
    • 积分689005
    • 经验148181
    • 文章9466
    • 注册2005-07-12
    [原创]悼范用先生
    悼范用先生

    今日阅报, 见罗孚先生文得知北京三联书店前总经理范用先生仙逝, 深感可惜.
    据说北京七十年代有”三大甚么都敢”: 吴祖光什么都敢讲, 刘宾雁什么都敢写, 范用什么都敢出.
    “傅雷家书”当年是很多人都避之则吉的禁忌, 唯范先生领导下的三联敢承当, 把一个父亲给因得奖留英不愿归国而被认定为”叛国”的儿子书信成集, 功不可没. 巴金的”随想录”不删一字, 犹见风骨. 范先生主张”读书无禁区”, 这在当时言标百倍于今天的中国, 是何等识见. 时至今日, 仍难有其匹.
    范先生生前嘱咐: 不追悼, 不去八宝山, 遗体供医用. 高.风亮节, 遗爱人间, 更是可敬.
    范用原名范汉镛, 江苏镇江人, 宋名臣范仲淹之后, 先天下之忧, 后天下之乐, 范用先生不愧是范门后人.

    草一挽联:

    力主读书无禁区 未有不敢用之文章
    秉承忧国先天下 难求不畏险之斯人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刘荒田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14
      • 积分617361
      • 经验313194
      • 文章5294
      • 注册2004-11-26
      小土豆好文,一代文士的风骨跃然。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7
        • 积分689005
        • 经验148181
        • 文章9466
        • 注册2005-07-12
        今天又找到傅月庵先生所写有关范用的文章


        老书迷范用

        傅月庵

        终日盘桓在台北旧书店里,只要看到红皮精装的远景版『诺贝尔文学奖全集』,总会让我想起一位爱书的北京老人。20多年前,老先生好不容易由香港获得了这套书,邮寄回北京途中,不知怎地却掉了一箱。多年来,他始终念念不忘,希望有补齐的一天。
        去年冬天,夤缘登门拜访,书语满座尽欢。他知道我爱逛旧书店,几经思索,方才有些不好意思地交付「补书」这样一个任务,还直说「顺便找找就好,千万别太麻烦」。春天过后,找到了几种北寄,老先生除表感激,坚持立刻把没有多少钱的书款辗转送来,其爱书之心与耿介之情,果然与传闻一模一样,如今真是很少见了。
        从小书迷到「三多先生」
        老先生爱书,那是与生俱来的。小时候家住镇江西门大街柴炭巷,水路码头热闹非凡,街上全是店铺。刚启蒙念私塾的他,平常最爱去的地方就是对门的小印刷铺,全心仰着小脑袋看工人们排字、调墨、付印,听机器「喀隆隆 喀隆隆」地跑着响着。上了小学,有了老师带路,「小书迷」如鱼得水,到手的纸张,只要有字的,不分新旧 ,总要看个够。光看不过瘾,五六年级时,还自编了《大家看》、《我们的漫画》的手抄刊物,供同学传阅,独乐乐兼众乐乐,俨然一小小编辑人了。

        小书迷生不逢辰,好日子没过多久。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小学刚毕业的他离乡背井逃难到了汉口,因为爱看书,进了读书生活出版社当学徒,跑腿送信,没想到这一干就是40几年,从抗战干到解放,在「有书读,而且让你读书,允许你读各种书的地方」、「满足了我的读书欲望,胃口大开」地找书、编书、校书、出书……。60岁退休时,竟已是中国最好的出版社的总经理,还创办了华文世界里最有影响力的阅读杂志。

        老先生在北京文化界里,素有「三多先生」之称,即「书多、酒多、朋友多」。家中藏书之多,连书架隔板都被压得弯曲了。黄裳先生称他家是「宝库」,三十年代新文学书籍、杂志,别人有的,他几乎都有;别人没有的,他可能也有。临老退休时,老友黄永玉敬赠巨幅漫画,画中人宽袍大袖,挟书又煽扇,造型风趣,上有题字:「除却沽酒借书外,更无一事扰公卿」,十足描绘出「书痴」、「酒仙」的真本色。

        事实上,要说到「扰公卿」,老先生还真是本钱十足。他在16岁时便加入共产党,成为地下党员,党名叫「叶琛」。出生入死数十年,常时散播「进步思想」(或,「赤色毒素」)、设计在《中央日报》刊登预约《资本论》译本广告、替毛泽东找书送书,无所不至。最惊险的一次是1947年6月在上海,被国民党中统局特务逮个正着,送去审问。「用榔头打我,一打一跳」。幸好他够机警,直觉苗头不对时,早已把身上物品丢了个净尽。在查无证据下,经斡旋释放了。同样被抓的三位好友可就没那么幸运。饱经酷刑,惨遭枪毙。几十年之后,在北京的小公寓里,映着黄昏夕阳,回忆起这段少年往事,老先生依然不胜欷嘘,表情黯然。

        一介不取,一丝不苟

        虽然党资历深,「老战友」多,可老先生天性耿介,非其本分,一文不取,遑论干谒种种。60岁一到,他立刻退休,绝不巧立名目,再延再留。80年代初因为排除各种阻力,出版了《傅雷家书》,引起广大回响。后来又以藏书协助某出版社出版『傅雷译文集』,成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丰功伟业」之一。2003年,另一家出版社出版『傅雷全集』,「主编」竟也列成他的名字。他深感不安,大感不解,特别在报上撰文说:「实际上我丝毫未尽力,出版社让我挂个名」。这是「私领域」的不欺暗室。「公领域」里,他还是一丝不苟。如他原任职的出版社出版钱穆著作,却将里面的民国纪元,通通改成了公元纪年。他看后心情沉重,大以为不妥,特别向出版社提出书面意见,幷在报上再三恳喻:
        出版社处理书稿,尤其是前人著作,要尊重作者,尊重他人的著作。与作者政治观点不一致,出版社可以申明或者加注,切不可强加于人,擅作改动。
        值当两岸出版交流频繁,你改我,我改你,改得理所当然,不亦乐乎之日,两岸编辑、出版人,还真该虚心听听这位坚贞共产党老前辈的意见才是哩。

        豁达多情爱书人

        老先生天性耿介,待人处事却豁达多情。早年办公室面对洗手间,友人趣封「文史馆长」(文者,闻也),他丝毫不以为忤,只笑说「客人陪闻,我很抱歉!」殉难老友所编的《文萃》杂志,一本本收藏得完整如新,纸袋中更珍重夹放字条,上写:「风烛残年,请加爱护」,既幽默且深刻;结发60年的老伴过世了,欲哭无泪,最后慰藉还是在书中,圈点出了四句话自解:「今日你先死,此事坏亦好。免得我死时,把你急坏了」;他为人出过不计其数的好书,自己的第一本书,薄薄不及百页,书名叫《我爱穆源》,「穆源」是他唯一的母校校名,追述的是他最难忘的小学生活。「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这是老作家冰心在小书封面题写的话,老先生一辈子也忘不了故乡童年。
        这种豁达多情,同样表现他的阅读品味之上。老先生一生爱读书,「越是有问题的书,尽可能找来读一读,不信邪,也不怕中邪。而且要读『原装』的、『整装』的,不要拆装过的,不要零件,『摘编』之类的」,原因是他相信「书没有绝对好或绝对坏的。好书坏书,要看了以后自己判断。」大约就是基于这种观点,1979年,他跟几位朋友一起筹办《读书》杂志,创刊号开宗明义就说:「读书无禁区」,这在当时的文化界、知识界,无疑丢下一颗炸弹,爆炸威力惊人,至今余波犹存。

        退休后的老先生,「读」主「写」从,读到、想到有趣、有感的事情,就会写出来发表。他戏称这是「骗点钱,好买书」。为此还找来一本学生用的蓝色练习簿,在封面题写「卖文」两字,里面详记某年某月某日得稿费多少、购书若干的流水帐。近年的「大买卖」是接连编了两本好看的书:《文人饮食谭》跟《爱看书的广告》。不但造福自己,更造福了书迷多多。

        2003年,老先生终于出了第二本书,这次厚了些,270页,回忆往事,兼及读书、编辑、出版生涯点滴,隽永耐看,书名《泥土脚印》,是从巴金先生的赠语中撷出的:「愿化作泥土,留在先行者的温暖的脚印里」,谦卑自持,还看得到一丝光明的革命念想,而让人更加景仰了——老先生姓范名用,中国当代最重要的出版人之一。「三联书店」在他手中恢复定位,创办《新华文摘》、《读书》杂志,出版过许许多多的好书……。(040805)

        附记:2003年的旧文。9月14日,老先生病逝于北京。消息传来,心真惘惘,很想写些什么,此时偏无气力。旧文新贴且读,凭添秋凄。「爱书人,又弱了一个!」哀哉。
        Posted in 作家中国1900-1949 | Tagged


        [img]../images/fileType/jpg.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images/upload/2010/09/26/222609.jpg[/imga]

        [img]../images/fileType/jpg.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images/upload/2010/09/26/222618.jpg[/imga]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积分32420
          • 经验6719
          • 文章566
          • 注册2007-07-16
          在我的印象中,三联是最有文人风骨的。
          2000年12月25日洛阳大火以及次年审判前后,几乎所有媒体被要求“不添乱”,《三联.生活周刊》派出的记者冲破层层阻挠,采访第一手资料,写出了一篇篇有份量的报道,表达了正直的中国人的心声。
          道通天地有形外
          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
          男儿到此是豪雄
          http://blog.sina.com.cn/lydst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25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
          Page created in 0.2500 seconds with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