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的贫和上海人的俗(京海杂谈7)
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对中国各省市人的性格特点作了描绘,其中对北京人和上海人做了这样的描绘: 北京人自豪于生在天子脚下,皇城根边,北京天地大气,人却拘谨保守,墨守成规;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干;贫嘴薄舌,胡侃神侃;待人实诚,少虚伪,不排外。 上海人聪明加精明;爱沾便宜,斤斤计较;虚荣,俗气,好面子;胆小怕事,明哲保身;男人一副女人相,女人倒有男人相。 对北京人的描绘,别的咱说不好,这贫嘴一条绝对认同。有朋友问了,这贫嘴和侃有什么不同?有不同,侃是有具体内容的,侃完之后有回味,有念想,有嚼头。而贫嘴则纯属耍嘴皮子,穷摆唬,大忽悠,瞎掰,神吹,听完哈哈一笑了之。略举几例,并非只博一笑。 “哥!忙啊?”“忙!” “忙嘛忙?”“打官司!” “打官司?原告被告 ? ”“原告。” “原告,牛——啊!” “牛嘛牛,你嫂子被拐跑了。” 这是北京人用天津话编的一个段子。贫不? 我有一位同事,正宗北京人,是我们单位的一号贫嘴,听听他怎么贫的。 “我说头儿,瞧您这脸色,昨儿晚上肯定又加班了。您老可得悠着点儿,都这岁数了,还这么玩儿命?毛主席他老人家说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本钱乍革命,是不是?再说这革命工作哪有干得完的?就是呕心沥血,日理万机,昼夜48小时,也干不完呐。所以您老人家得省着点儿,悠着点儿。” “我说头儿,这汇报材料还得您老亲自动手,咱这点水儿哪能跟您比,咱是一万句顶不了一句,您老是一句顶一万句,顶不了一万也得顶万儿八千的。是吧! ” “哥,咱就坐一小会儿,您就别忙乎,可别泡茶,家里刚喝过,张一元的乌龙茶,味儿就是正,倍儿棒。烟不吸,呆会儿回家媳妇闻到味儿,又得挨刺儿。哎哟,瞧您这热情劲儿,得,咱豁出去了,那就您吸您的,我吸您的。” “我说林妹妹,你倒是减什么肥啊,都剩一把骨头了,狼见了你也哭。为什么?没肉啊!你看古代,以肥为美,那杨贵妃一身肥膘,可是倾国倾城,天下第一美女,三千宠爱集一身呐。人生一世不就是几十年嘛,干吗折腾自己,跟自个儿较劲,过不去。这年头图的就是舒坦,活的就是心情,要的就是感觉,潇潇洒洒走一回!该吃就吃,该喝就喝,该玩就玩,该享受就享受,赶明儿上八宝山插队落户,想想这也没吃过,那也没玩过,多冤哪!” “我说张老,您别跟我忆苦思甜、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了。您老那时跟现在怎能比,此一时彼一时,您这是生不逢时。人家露着乳沟、亮着肚脐眼儿怎么的,这叫时尚,新潮。不信您穿身中山装出去遛一圈试试,人家该说您是出土文物。所以呢,以后您老就别说了,咱知道您,理解您,可人家年轻人说您轻点儿呢是多管闲事,说重点儿呢是倚老卖老。这年头老有什么用?说了您别介,越老越不值钱。故宫里皇上用的夜壶老不?老!可那里面都是尿碱。” 上海人不会像北京人那样耍贫嘴,但会“嘎三五”(音译)。几个男人或者几个女人凑在一起,也能唱台大戏。但是如果仔细地品味,就会发现,尽是些家长里短,鸡毛蒜皮,陈谷子烂芝麻。如果说北京人的贫嘴当中蕴含着一股痞气,那么上海人的嘎三五当中则透发出一股俗气。在外地人的眼里,上海人的俗气突出地表现在穿着睡裤、趿了拖鞋、拎着小篮头逛小菜场;穿着裤衩、叼着双喜、站在弄堂口看闹猛;几个女人对过往行人的衣着打扮评头品足,“指点江山”。其实这只是外在的表象,最主要的还是表现在言谈举止中间。也举一则亲眼看到的例子。 上世纪末,浙江航空公司的朋友带我去游览千岛湖,遇到一个来自上海的休假团,一个个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午饭时分登陆蛇岛的一家饭店,哗啦啦围坐两桌。 “老板,把菜谱拿来看看。”一个头儿模样的人叫道。 老板见来了生意,赶紧送来菜谱,笑着站在一边。 “你们有什么特色菜?” “蛇岛有蛇,一蛇三用,蛇胆调酒,蛇皮凉拌,蛇肉可以椒盐蛇段,也可以做蛇羹。” 几乎所有的女宾叫了起来:蛇阿拉勿吃个,嘎恶影,吓人倒灶。 “那么吃肉菜。” “屋里箱天天吃肉,油腻来。” “那吃鱼,活鱼,清蒸红烧。” “鱼么腥气来,勿好吃个。” “那吃什么?”老板为难了。 只听一半的人异口同声地问:阳春面有哇? “小店没有阳春面。” “格末算了,还好阿拉带了方便面。老板,弄两壶开水就可以了,谢谢侬啊!” 老板愕然 ------
[em35][em35][em35][em35][em35][em35][em35][em35][em35][em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