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文学主页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财富2
    • 积分187210
    • 经验38775
    • 文章1071
    • 注册2005-05-27
    [随笔、杂文]加拿大 信报 食在多伦多 齐凤池饮食随笔专栏
    加拿大 信报 食在多伦多  齐凤池饮食随笔专栏

    曹雪芹豆皮包子

     


    文/齊鳳池

    文學大師曹雪芹在《紅樓夢》裏給我們做了許多好吃的名菜,他做的那些菜,如今都成了曆史名菜。我讀了那些菜後感覺大師做的菜,真正屬於炒菜的很少,大部分是炖菜和熬菜。那些在書裏飄香的菜究竟多好吃,我不但沒吃過,而且連嘗,甚至連聞都沒聞過。但是,大師在書裏做的曹雪芹豆皮包子和豆皮花卷我吃過,而且沒少吃。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我在曹雪芹家酒負責宣傳和接待工作時。經常接待一些來自台灣、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地客商。招待客商的酒當然是最好的曹雪芹家酒了,而飯菜的檔次最有品位,公司專門從南京和北京的大飯店裏高薪聘請名師,爲客商烹饪紅樓宴席。我對紅樓宴席的炒菜和涼拼不感興趣,它的加工和配料與現在飯店的菜基本上大同小意。隻是叫法不同罷了。而紅樓宴席的雪琴豆皮包子,那才算得上是一絕。我吃過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北京的小籠包子,以及南方的甜味、辣味包子。這些包子要和紅樓夢的曹雪芹豆皮包子相比,可以說是小巫見大巫了。
        我親自到廚房看南方的大師做豆皮包子的經過,并偷學了幾手。包子皮是用新鮮豆漿涼成皮,用小碗邊切成圓形,豆皮外加一層精粉白面皮,皮是這樣的,而裏面的餡兒最講究。我看大師拌餡的過程,發現餡裏有鮮蝦肉,精瘦肉鮮、香菇、春筍、黃花菜、木耳。小料有雞精、食鹽、蔥末、姜末、高湯、豬油和香油。
        包子出屜後,皮雪白雪白的,不貼底,吃起來,一咬就流水,味道真鮮美。外商吃到正宗的紅樓夢裏的曹雪芹豆皮包子後,不但誇包子好吃,而且很高興地簽下了訂單。
        離開曹雪芹家酒集團公司後,我嘗試做過幾了,但不是正宗的。餡基本上一樣,隻是沒有豆皮。一是沒有原材料、二是我還不具備做豆皮包子的手藝。做這種餡的包子。我給朋友們小試幾次,解過饞。每次朋友們吃到這種餡的包子,人們都用包子就是酒,酒喝足了飯也飽了。
        以後,朋友和同事見面說起喝酒的事,就向我提吃紅樓包子,我感到很慚愧,要想叫朋友和同事早日吃到紅樓夢裏的曹雪芹豆皮包子,我還得再學學手藝,回家再練練,請大夥到我家吃一頓正宗的紅樓夢裏的曹雪芹豆皮包子,也了卻我的一份心願。

    油炸饹馇圈

     

     

    文/齊鳳池

      有一位詩人說:人活着不是爲了吃飯,但吃飯是爲了活着。
    在我家鄉的一些集貿市場上,有一種現炸現賣的小吃,就是給爲了活着而吃的人準備的,而且特别受歡迎。
        有炸粘糕,炸丸子,炸馇圈。粘糕面有黃米,糯米和粘秫米三種。餡兒有豆沙的,有棗泥的;炸丸子,有大紅蘿蔔的,有蘿蔔摻粉頭的,還有肉餡的炸格紮圈。丸子被油一炸,焦黃焦黃的,外焦裏嫩,又香又脆。
        在我的家鄉,一般家裏來客人,酒席上都有這道菜,油炸饹馇圈。另外一些大飯店也有這道菜。别的菜沒吃完,這道菜就吃光了。有客人問,這叫什麽菜?我說,這叫油炸大饹馇圈。
        油炸饹馇圈必須用上等的大饹馇(必須是純綠豆面做的)肉餡必須要好,選最好的五花豬肉,絞成肉末,打上高湯,加入蔥、姜、鹽、味精、花椒面,再加入适當的澱粉,用雞蛋清将肉餡拌勻,用大饹馇卷成卷;兩頭不封口,放入油鍋裏一炸,但油不要太熱,等大饹馇炸到金黃色,用手一摸,硬了。就可以撈出來了。放涼後就可以吃了。
        我結婚的時候,廚師做了這道油炸大饹馇圈,等涼菜上桌時,怎麽數,也少一道菜。按十個涼的十個熱的算,少一個不成雙,可廚師怎麽算也不上來。最後,拿出菜單一對,才發現,油炸饹馇圈沒了。後來,大夥都笑了,原來饹馇圈被人們你捏一個,我拿一個,給零叼了。最後廚師說,沒事,我再做一個,他把肉餡打上高湯,加入蔥、姜、味精、澱粉等,用手一和,不一會,少的那道菜就補上了。
        等酒席開始後,桌上撤下的第一個盤子,就是盛饹馇圈的盤子。
        油炸饹馇圈,又香又脆,外焦裏嫩,吃起來口感特别好,就是吃飽了再饒幾個也沒事。因此,在我的家鄉,油炸饹馇圈常吃不敗。

     

    懷念一道菜

     

    文/齊鳳池

    我認爲中國菜的學問是,配菜是藝術,炒菜是技術,品菜是學問。什麽菜配什麽巧頭,菜的搭配不論是顔色、形狀、營養都得匹配。配菜的學問是很講究的,配出的菜就象藝術品一樣。炒菜那是技術,廚師主要掌握火候,油溫的程度,什麽時候放菜,就是掌握火候。炒菜用的小料也不能忽視。因爲在小料的用量上非常詭秘的。因此炒菜的技術三天兩頭就會,但放小料的比重是很講究的。
        當然,廚師的天賦是很重要的。有的廚師炒了一輩子菜,也就是個廚子,真正達到夠級别的廚師或者高級廚師,那真正是天才。
        而品菜的學問就更大了,那些品菜人的嘴,可不是什麽都往裏塞的器官。他們的嘴最刁鑽,菜裏放了什麽作料含有什麽營養成分,他們用舌頭一舔,就能品出廚師的水平和菜的檔次。
        開灤小吃城有個廚師叫翟富春,是國家特技廚師。解放前給英國人做飯。聽說他最拿手菜是西餐,但我沒有吃過。他炒吃的三鮮羊排小炒就屬於西餐的風格。因爲菜裏糖的成分很大,吃起來有很甜的味道。
        三鮮羊排小炒的主料有海參,蝦環,海螺和羊排。巧頭是鮮筍。炒出的菜,顔色深紅鮮豔明亮,口感非常好。我每次去必點的一道菜。
        後來,翟師傅退休了,再去那裏吃這道菜,不但主料變了,連味道也不一樣。海參換成了鮮鱿,海螺也變成了人工養殖的田螺,蝦環沒變,就是個小了。羊排變成了豬排。這道菜完全改變了它的本質。
        今年,我和詩人東籬、張非、小羅和十大農民詩人張凡修到小吃城喝酒,我點了幾個菜。我們正喝酒的時候,經理端着杯啤酒進來征求意見,他自稱曾經是這裏的廚師長,遞過名片後,我毫不客氣的把桌上的每道菜的毛病給他指了出來。他聽了很謙虛的說,今後改進,并舉杯和我們幹了一杯走就了。
        我認爲開飯店,客人少不是顧客不捧場,主要是自己砸了自己的牌子。就說一道三鮮羊排小炒,你都是掙的,也就是三十塊錢。再說,你還得有成本吧。你就是偷工減料以假當真,也掙不多少錢,其實就等於自己糊弄自己。
        現在,開灤小吃城,中午和晚上顧客已經很蕭條了。我記得翟師傅在的時候,中午十一點不定好桌,就沒有坐位。
        有一次,我和詩人許順和到報社去,中午報社的 許漢忠老師和副刊編輯付慶成老師邀請我們到小吃城吃飯,酒席中翟富春師傅來敬酒,我們四個人喝了四瓶習水大曲,翟師傅還把他釀的大補酒拿來給我們每人到了一杯,他在我們面前還背誦了幾首古詩。我們感到翟師傅不僅廚藝高明,而且也有文化底蘊。
        如今,我每次到小吃城喝酒,總想吃翟師傅炒的菜,就是翟師傅不在,我也愛點翟師傅的幾道拿手菜。但吃的感覺就不一樣了,吃,隻是形式或樣子,要這道菜隻是懷想。
        我想,作爲一個人,不論是名人還是普通的人,能讓人記住就很榮幸和自豪了。一個普通的廚師也是如此,當人們吃到菜的時候,能讓人記得也是榮耀。
        其實,吃上一道好菜,不如看到一個人重要。我在小吃城吃了這麽多次翟師傅做的菜,也沒見到他的人。但吃的感覺很爽。
    當我知道翟師傅退了休,廚師換了,就吃不出那種感覺和滋味了。
        懷念一道菜,其實就是懷念一個人。一道菜可以被顧客點到,但一個廚師能讓顧客記住是不容易的。翟師傅我記住了,他做的那些拿手菜我也記住了。他做的三鮮羊排小炒我永遠記住了。

     

     

     

    杜甫的名菜

     

    文/齊鳳池

    我聽一位女營養學專家說過,美國人吃東西用腦子吃。他們根據人每天需要多少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等熱量進食,他們根本不考慮食物的味道,是否好吃、是否想吃,他們按人體需要的營養成分進食。
    英國吃東西用眼睛吃。他們喜歡五顔六色的食物,隻要好看就有食欲,他們吃的是一種藝術。
        隻有中國人吃東西是用舌頭吃。中國人吃食物講的是滋味,講的是食物色香味濃。
        在吃的方法上,美國人和歐洲人用的是刀子、叉子,而中國人用的是筷子。用刀子,叉子進食似乎更有獵殺的味道,而用筷子進食似乎更接近人類本質的樸素。我說過,吃不僅是文化,同時也是牙齒和舌頭配合默契的勞動。
    唐代大詩人杜甫,不僅在中國文學史上是詩歌領域大師,在飲食上同樣也是一位大師。
        據書中記載:有一天晚上,幾位詩人到他家飲酒,家裏沒有下酒菜隻有酒。杜甫在廚房尋找半天,隻發現盆裏有一條河魚。大約三四斤重。於是,詩人面對這條魚仿佛來了靈感,他把魚去皮,将魚肉片下來,切成絲。然後在油鍋裏一炸,再切些蔥絲,姜絲,蒜絲,辣椒絲和胡蘿蔔絲,在熱火上一炒。一盤五顔六色的美味就端上桌來。詩人們問他:這叫什麽菜?他順口拈來,說這道菜叫五縷須。據書上說,這道由杜甫發明的菜,不僅色香味濃,而且具備了鮮、辣、香等特點。
        在書上看了這段文字後,我也試了幾次。結果味道特别好,深受朋友們嘴的喜歡。
        去年夏天,我在市場買來一條三斤重的黑魚,用刀去皮後,将嫩肉片成片,順肉紋理切成火柴根一樣粗的魚絲,用雞蛋清和澱粉挂糊。放在六成熱的油鍋裏過油,當魚絲漂起來,成乳白色,撈出,控出油。再将炒勺刷淨,用蔥,姜,蒜末嗆鍋,炸出香味,再将切好的青椒絲,胡蘿蔔絲,鮮姜絲,筍絲放入勺内,加入高湯,放入過好的魚絲,再放入少許的精鹽,味精,勾點澱粉,加入明油翻勺,裝盤。就這樣,一道色,味,狀,鮮,香,辣,具全的五縷須就可以下酒了。
        多年來,這道菜是來朋友時必上的一道拿手菜,深受飲者的好評。
        而剩下的魚頭和下水也不能扔,将魚頭劈成兩瓣,用油一炸,做成一道紅燒黑魚頭。魚肚、魚腸放在砂鍋裏做一道魚肚魚腸豆腐湯,灑上香菜點上香油,味道非常鮮美。

     

     

    慈禧賜菜名

     

     

    文/齊鳳池

    饹馇是唐山的一個名食,也是唐山百姓過年過節,婚喪嫁娶,桌上必備的一道地方主菜。在唐山還有“不吃饹馇宴,不算到唐山”的說法。據說,這道饹馇菜還是慈禧老佛爺賜的菜名。
        饹馇在唐山,灤縣,灤南,樂亭,遵化等地都有,據說做工最正宗的要屬灤南縣。現在唐山的菜市場上賣的饹馇,用綠豆面做的很少,大部分是用黃豆青豆面做的,在饹馇上刷上黃色的食品色,假冒綠豆面做的。但一吃就吃出不是綠豆做的。普通豆面做的饹馇,一張一塊五,綠豆的就要定做,價格得三四塊一張。
        說起唐山饹馇的由來,還有一段典故。椐說清朝年代,在遵化縣馬蘭峪建東陵以後,守陵人爲讨得皇家的歡心,就把這一特産送進了皇宮。當時,慈禧老佛爺吃飯有個習慣,端上來的菜最多隻夾兩口就撤下。有一次,禦膳房端上了醋熘饹馇,她一看沒有吃過,問了聲:“這是什麽菜呀?”太監趕忙回答:“還沒起名字呢,請老佛爺賜個名吧。”慈禧一邊聽一邊吃了兩口,太監就忙着往下撤。誰知,慈禧太後還沒有吃夠,就說了句“擱着”吧。太監以爲這是太後賜的菜名,馬上傳下去:“老佛爺賜此菜名爲‘咯紮’。”咯紮與擱着諧音,從此,饹馇的叫法便在民間流傳,饹馇的身價也就成了宴席上的一道名菜。
        其實,馇就是老百姓平常吃的普通粗糧細做的産物。人們把精選的綠豆用水發泡,漂去豆皮,然後上水磨成汁,再加水過籮去渣,經過三次去毛漿,待成潔白的澱粉後,再兌好汁,攪成漿糊狀,用尖鍋緩火攤制成圓形薄片,一張饹馇就做成了。我在農村下鄉時,生産隊每年秋後都做。這樣做的饹馇清香誘人,富有韌性,拎起來不壞,折上也不會裂紋。據營養學專家講上,綠豆饹馇具有清肝合胃,瀉火消暑,美容解毒,降低血壓,血脂的功能。現在,用饹馇做的菜肴已經成爲唐山人喜愛的獨特美味,醋溜饹馇、燴饹馇、炸饹馇、焦溜饹馇,玻璃饹馇,炒饹馇,饹馇簽子、糖醋饹馇等等,據說能做一百多道菜。
        近年來,饹馇也登上了大雅之堂,饹馇宴已成爲招待國内外賓客的拿手菜,深得食客的贊譽,據說與慈禧老佛爺賜菜名有關。
        燴饹馇,要用大白菜的葉和豬肋闆肉炒,炒熟後,放鹽雞精,開鍋後把饹馇灑在裏面,饹馇進湯入味,然後再把韭菜或者蒜黃放進去,韭菜蒜黃不要多,主要是爲了提味。出勺前灑點香油,喜歡吃辣味的,還可以放些辣椒油。熱乎乎、水靈靈、香噴噴的燴大饹馇端上一大碗,白的、黃的、綠的、搭配又好看又好吃,再盛上一碗大米飯,吃起來又好吃又開胃。
        做糖醋饹馇就比較費事了。把大饹馇切成一寸大小的菱形塊,放進六成熱的油鍋裏用小火炸,等饹馇漂起來,成黃紅色了撈出,控出油。這時,把需要的配菜切好,黃瓜片、蒜薹,是最好的配菜。
        在做焦熘糖醋饹馇之前,再将過好的饹馇過一次油,然後用蔥姜炝鍋,炸出香味後放巧頭翻炒,放白糖,加醋加水勾芡,然後把過好的大饹馇放進勺裏,翻炒加明油,出勺。
        這道菜的特點是:焦黃、明亮、黃綠顔色搭配好看,吃起來酸甜脆,口感好,香而不膩。
        周末,我在市場花兩塊五買了兩張饹馇,切成菱形塊,用油過好,把配的巧頭切好,等女兒下班,一進家,再過一次油,就焦熘,因爲這道菜,必須出鍋就吃,撩涼了饹馇就皮了,就不好吃也不脆了。所以必須現吃現做。費事就在這裏。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25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
    Page created in 0.2344 seconds wi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