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文学主页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65480
    • 经验29285
    • 文章1010
    • 注册2009-09-10
    [转帖]兰 陵 诱 惑
    兰 陵 诱 惑

    ● 黄立宇

    我三去兰陵,尽管在这个拥有近三千年历史的古镇上,没有来得及找一块青黑的秦砖,也没有去寻一片破损的汉瓦,但古镇拥有的深深文化底蕴,对我有一种莫名的吸引,一次比一次更强烈的情感,在不停地震撼着我的心灵,那是一种令人无法摆脱的诱惑……

    一、初识兰陵

    第一次去兰陵是单纯的旅游,距今十五个年头,县里的人告诉我,因兰草繁茂、兰花芳香兰陵而得名。其余的知识就是大脑中不停闪现李白的那首脍炙人口的《客中行》,和开怀畅饮诗中描写的飘香美酒。

    只要踏上这个小镇,那满街的酒香,就让你不觉沉醉其中,这是一种酣畅,一种情感,一种无法说清楚的文化。

    古时文人多浪漫,饮酒赋诗或者作画似乎成了他们的职业习惯,诗因酒出,酒也因诗而闻名,举杯灵感纷来,仗酒力文人助发豪兴,从而笔底奔腾,无数名句佳篇都与滟滟美酒交相辉映。就兰陵酒来说,就不单单是引来李白,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畅饮此酒后,也挥毫赞美:“杨羡春茶瑶草碧,兰陵美酒郁金香”。

    现在酒厂部分仿古建筑和雕塑,诠释着老字号的沧桑与典雅,时刻告诉人们文人曾在这里释放出的千古豪情。酒厂的员工,应该感谢一千多年前的诗人,没有诗人醉卧兰陵挥笔写下的七言绝句,就不会有酒厂至今在各类媒体上打出的家喻户晓的广告词。

    如果你来到这里只是匆匆过客,得出的答案可能就是香醇的美酒比兰陵小镇更加有名,诱惑你的永远是那琥珀色泽、醇厚可口的美酒,这样的结论会成为储存在你大脑中永久的记忆,所以,走马观花的旅游往往得到的信息就是那样的以偏概全。

    二、又见兰陵

    为了拍摄文献纪录片《沂蒙》,十年前,我第二次到了这个小镇,沂蒙历史乃至中国历史辉煌的篇章中,在这里居然找到了可供品读的段落。

    中国历史上的“初税亩”制度是在这里拉开实施的序幕,在这一制度下,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自耕农,农户家庭单位,有了属于诸侯规定或自己登记纳税的姓氏,所以,在兰陵先民翻动那第一锨土的时候,全体华夏先民的身份也有了历史性变动,“老百姓”从此成为农民的别称,并一直延续至今。

    春秋时兰陵属鲁,战国时它的城池却属于过楚,楚国是最早实行县邑制的国家之一,而齐、鲁没有这样的行政单位,所以楚国初置的兰陵县邑,就成为现在山东省内最早设置县治的地方,之所以写这么一笔,因为现在苍山县的有识之士们,在为苍山县改兰陵县而积极奔走,在这里我只是给他们一点微不足道的舆论支持。在文化是软实力的今天,文化决定城市形象和魅力,文化提升着城市竞争力,新兴的、后起的城市可以跨越经济增长阶段,但无法跨越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塑造,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的“文化经济学”中提出的观点,已成为为政者谙熟于心的经济法则,苍山县改兰陵县实在是一件具有远见卓识的大事。

    提到两千多年前的兰陵县,那就不能不提到在此地任县令达十八年之久的荀况。

    荀况曾三为稷下学宫祭酒,祭酒和酒无关,是个教育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后来,他到了楚国不干教育,春申君命他为兰陵令,但春申君一死,他的官也就被罢了,丢官后的荀子,回归了他的老本行,因为在稷下时社会已公认他学问博大,“最为老师”(最好的老师),他在兰陵收徒讲学,著书立说。

    历史实在应该感谢荀子这次仕途中的又一次变故(荀子仕途一直不顺,就是在兰陵令上,也曾失而复得),如果他继续从政,中国和世界文化史肯定会有别样的叙述,但精彩程度将大大折扣,中国历史可以少一个县令,但不能没有荀子,现在查他任职期间的政绩,八个字就囊括了全部--内治外联,施惠于民。至于如何“内治”与“外联”,史书上可供佐证的材料少得可怜,而他的著作《荀子》,虽只留存三十二篇,但却是中国古代儒、法、道、墨等诸子学术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他凭借自己的才情,成为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也被世人尊为“后圣”,他的著作,两千年来不同时代的专家学者研读不衰,不同阶级政党从中探寻治国方略,荀子的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

    现在虽然找不到荀子聚徒讲学的学屋遗址,但我分明看到了从他课堂里走出的高足李斯和韩非为一统华夏而忙碌的身影,他们的理论之树,在当年的土壤上发育的异常茂盛。

    在古镇的东面,在丛生的杂草和肆开的野花中可以看到高高隆起的坟丘,就是一代大儒最后的人生归宿,据史籍记载,荀子墓古时与祠相连,后为墓,前为祠,不知道什么时候祠倒了,硕大的土堆坟也比原来小了许多。

    自从有了这座坟茔和作坊酿出的美酒,来兰陵的人总忘不了两件事,畅饮美酒和祭拜先贤,有诗为证——

    兰陵古道一天晴,山色青青马首迎。
    美酒临觞怀李白,雄文佩笔访荀卿。
     
    这是清康熙时沂州知州邵士所作七律的前几句,古近代,当地官员和文人墨客,很多人徜徉兰陵并留下诗作,所以,不大的古镇,留存不少诗词歌赋,这里最上品的诗作要数唐前期诗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了——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短短四句话就勾勒出一幅风雪夜归图,诗中有画,画中见情。诗中的苍山,不是指县城北那座苍山,是青山遥远迷蒙之意,题目中的芙蓉山,才是诗人眼中的山峦,它就在兰陵附近,现在还有芙蓉山寺遗迹会向您默默讲述那晚风雪之夜发生的故事。

    荀子大大增加了兰陵文化的含金量,在荀子走后的两千多年里,其他人物的出现也让含金量不断增加,看那煌煌二十四史里,让史家独立设篇章记述的,汉代三人,晋代一人,前五代二十八人,隋唐十三人。历史上还有一个南兰陵,南兰陵是晋室南渡以后在江苏武进附近所置,称为“侨置”。把北方的地名拿到南方用,表示不忘故土,可想而知,兰陵这一名称对远在他乡的游子来说,永远充满神往和诱惑,而另一个把自己的业绩同家乡地名相连的人,

    却让后世争论不休,他就是《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到何时能有定论,只好拭目以待了。

    三、 三到兰陵

    兰陵名门望族当属萧氏,中国历史上两个朝代齐和梁,居然都是这一个家族所建立的,但吸引我第三次来兰陵的不是这家“两朝天子,九萧宰相”的顶级门阀,而是另一望族--王氏家族。

    《昨天的云》介绍了这个家族,作者王鼎钧是这个家族的一员。王鼎钧出生在兰陵,现居美国,被称为世界华文文学界的泰斗,为拍摄老人的传记片,我第三次走进了兰陵。
    王氏的祖宅在《昨天的云》里只画出了一个示意图,但老王家为国家和民族做出的贡献就要笔笔记清了。

    最先要记下一笔的是王鼎钧的祖父王翔和,在书卷气浓郁的兰陵,王翔和颇为另类,当别人在粉墙黛瓦和古宅小巷里评古论今的时候,他却带着自家酿出的兰陵酒,远赴重洋,到美国旧金山参加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并一举夺得了金质奖章,这是兰陵人第一次跨出国门经受欧风美雨,时间是1915年,王翔和第一次把一座古镇的手工作坊,带进了世界市场,将李白的口头表扬,变成国际认可的奖章,他也因此成为这个古镇“第一个睁眼看西洋”的人,他没有想到,七八十年后,他的孙子王鼎钧被世界华文文坛誉为 “一代中国人的眼睛”。
    第二位让兰陵人敬重的就是被王鼎钧称为“大老师”的王荆石,他创办学校,一本《资本论》他读过三遍,他给兰陵后生带来社会主义的信仰。  

    “二老师”王思玷最初拿起笔来,与鲁迅、胡适同时期使用白话文进行创作,在鲁迅、茅盾等共同编纂的《新文学大系》里,王思玷的3篇小说《偏枯》《瘟疫》和《几封用S署名的信》被收了进去,茅盾对王思玷的小说给予极高的评价, 1925年以后,王思玷参加了袁永平的武装起义,无暇从事文学创作,不久喋血疆场, 茅盾说王思玷“像彗星似的一现就不见了”,现在镇的西面建了个公园,王思玷的雕像在那里耸立着。

    王思玷没有把文学坚持下来,一生颠沛流离的王鼎钧却坚守了文学圣地,尽管王鼎钧只有中学文化,但却能成为美国大学的教授,他尽管没有受到文学创作的训练,但世界华文文学界,对他却顶礼膜拜,尽管身在他国,但对兰陵故乡,一往情深,有杜鹃啼血般的深情讴歌,有泪痕红悒的赤子呼唤,更有乡愁别离的漫长思念。

    现在来兰陵的学者特别是海外文人,最想拜两个人,古拜荀子,今拜鼎公。

    真不知道我摄像机的取景器里拍摄到的是一方怎样的水土,她哺育了那么多人,让那么多人情牵,又让那么多人被诱惑!

    【作者:黄立宇 山东省临沂师范学院】
    淡淡书香 清清陋室 静静庭院 浓浓原野 云云苍山 霭霭兰陵 茫茫大地 瀚瀚星河 漫漫人生 悠悠牧歌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职务区版主
      • 财富3
      • 积分174740
      • 经验100920
      • 文章2962
      • 注册2008-10-06
      《兰陵诱惑》,写出的兰陵,真让人接目不暇,感慨万千。
      三进兰陵,写出了这块非凡的土地上产生的文化和伟人。随着每一次的进兰陵,兰陵的天华地杰,一层层地向我们展现。从香醇的美酒到李白米芾,再到到荀况刘长卿,再到兰陵笑笑生,从萧氏家族写到王氏家族。王氏家族中现当代的名人,当代文学大家王鼎钧先生的先祖王翔和、“大老师”王荆石、“二老师”王思玷,最后当然就是王鼎钧先生了。读到这里,让人不禁感叹,如此伟大的土地,产生了如此丰饶的文化,如此杰出的人物。
      文章对王鼎钧先生虽然着墨不多,但是点了重重的几笔。可谓掷地有声:
      “王思玷没有把文学坚持下来,一生颠沛流离的王鼎钧却坚守了文学圣地,尽管王鼎钧只有中学文化,但却能成为美国大学的教授,他尽管没有受到文学创作的训练,但世界华文文学界,对他却顶礼膜拜,尽管身在他国,但对兰陵故乡,一往情深,有杜鹃啼血般的深情讴歌,有泪痕红悒的赤子呼唤,更有乡愁别离的漫长思念。”
      一篇不长的文章,给人印象尤深,也包涵了如此丰富的内容,不由让人再三阅读。
      谢谢分享,收集了。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65480
        • 经验29285
        • 文章1010
        • 注册2009-09-10
        《兰陵诱惑》是黄立宇先生发表在沂蒙晚报专栏上的一片游记散文,十五年三进兰陵,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引我们进入三千年时空。此文不是我们常见的游记博文,看到风花雪月自然美景后,引发一番心旷神怡的感慨或对某人的离情别绪。作者看到的仅是一个平凡的鲁南小镇,没有古建筑人文景观的烘托,没有载歌载舞般的激情。

        此文就兰陵纵横捭阖,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很像黄先生电视片中的解说词。因为他从事教育宣传工作,对历史纪录片研究创作颇有成就,先后就国共孟良崮大战、沂蒙红嫂、八路军山东抗战、郯城大地震等重大历史题材拍摄制作了一批文化教育纪录片,在国家和省市电视台等媒体播出,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现在黄先生变得深沉了,又将视角投向兰陵,一个鲁苏交界的边陲古镇。三到兰陵我们同行,是去寻找世界华文大师王鼎钧回忆录《昨天的云》一书中的人们,抢救活资料。其实,黄先生还没到兰陵尚存的文化遗迹处摄录采访,他说这些东西变不了。他用学者的思维解读了兰陵,看到了兰陵沧桑。也许下次再去兰陵,在喧哗或沉寂的田野上,他也能摄录到荀子县令走遍兰陵的脚印,在荀子县衙的遗址上,或许还能听到这位山东最老的县长如何顺天命而用之的治县施政演讲,还有在书院中纵论天命人性教诲李斯韩非的情景。

        淡淡书香 清清陋室 静静庭院 浓浓原野 云云苍山 霭霭兰陵 茫茫大地 瀚瀚星河 漫漫人生 悠悠牧歌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2780
          • 经验12784
          • 文章229
          • 注册2007-06-23
          ”只要踏上這個小鎮,那滿街的酒香,就讓你不覺沉醉其中“

          筆底生花!《蘭陵誘惑》帶來深深底蘊的文化!問候!
          夢境的昇華便成了詩。。。。。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65480
            • 经验29285
            • 文章1010
            • 注册2009-09-10
            现在来兰陵的学者特别是海外文人,最想拜两个人,古拜荀子,今拜鼎公。

            还应有二老师王思玷先生:

            [IMGA]http://www.sd.xinhuanet.com/dzwq/ly/lycs/image1/ll02.jpg[/IMGA]
            淡淡书香 清清陋室 静静庭院 浓浓原野 云云苍山 霭霭兰陵 茫茫大地 瀚瀚星河 漫漫人生 悠悠牧歌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25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
            Page created in 0.2344 seconds with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