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诗的伊甸园

—第十届(大理)国际诗人笔会纪实

◎洪三泰


聚会,在诗歌的王国



是国际诗人追寻诗,还是诗追寻国际诗人?当我突发奇想时,16个国家和地区的诗人朋友126人已齐集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大理。诗、诗人和诗一般的大理终于溶为一体。于是,关于诗的传奇,便在如梦如幻的意境中诞生了。
5月15日上午,蓝天白云下,澄澈明丽的洱海畔,龙山国际会议中心布置得十分豪华、庄重。笔会的开幕式和苍山、洱海、三塔、雪景、蓝天、碧海组成的背景相映衬,就像一首构思独特、意境深远的诗。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丹增、原总政文化部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李瑛、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吉狄马加、州委书记顾伯平、州委副书记、州长赵立雄、州委副书记赵济舟、副州长杨宴君、著名诗人、国际诗人笔会执行主席野曼以及来自国内各省市、香港、澳门、台湾、英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越南、法国、日本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华文诗人、诗论家、作家等120多人出席开幕式。
会上宣读了著名诗人贺敬之热情洋溢的贺电。
聚会,在诗歌的王国。大理自古与诗有缘。西汉时大理的歌谣已收入汉文典籍,唐代三位大理白族诗人的七件诗作选入了世界最大的诗歌总集《全唐诗》中。以后,大理孕育的诗与诗人层出不穷。丹增副书记热情洋溢地解读云南灿烂文化、“云南模式”和“云南现象”,使各国诗人耳目一新,诗人的情怀便很快溶入大理的山水;顾伯平书记的欢迎词,引用大理唐代诗人“风里浪花吹又白,水中岚影洗还清”的诗句,热烈欢迎国际诗人走进大理的“风花雪月”,并期待诗人们诗兴勃发。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吉狄马加在讲话中对诗这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充满诗性的土地云南的诗歌地位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参加大理“梦幻之旅”的国际诗人给予良好的祝愿。总政文化部原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李瑛多次参加诗人笔会,他对于精心策划这次笔会的犁青先生、副主席野曼先生以及主办单位--国际诗人笔会和中共大理州委宣传部所作的周密安排表示衷心的感谢,对于大理这块充满着神奇浪漫色彩的土地表示了由衷的感激和真诚的向往。
聚会,在诗的王国。大理的山山水水以无限的深情拥抱来自五洲的诗人。中共大理州委常委、宣传部长黄永华主持词中的诗句让人感动:
苍山张开热情的双臂
洱海唱响欢快的歌谣
巍巍三塔书写古国千年的辉煌
悠悠蝶泉演绎民族万载的风情
在这灵山秀水之间
神鹰振翅翱翔天宇
巨龙昂首驰骋芬芳大地
在这火红的五月
魅力大理,汇聚五洲诗人
在这燃烧的季节
魅力大理,谱写灿烂春光
 


诗呵,聆听诗人的关爱和呼唤
 


诗,没有国界;来自各国的诗人一起关爱诗和呼唤诗的时候,场面何等壮观、热烈。我们的诗人不远千里而来,真诚地聚集在一起,三句不离诗。为追寻诗的灵魂和命运而来,为追寻诗的伊甸园而来。飞机、列车、汽车,翱翔、奔驰、疾跑,诗人在时空中对诗有无尽的牵挂;在大理的青山、碧海、蓝天中对诗有神圣的向往和期待。
《当前诗歌的困境与出路》--诗人们庄重地思考着这个议题。不同的国度,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创作经历,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见解,这是很自然的。主持论坛的诗评家杨匡汉在开场语里认为,一代一代诗歌爱好者都经历困惑和突破的过程。考虑诗歌的命运时,应有危机、反省、开拓、前进的意识。诗人晓雪在自己的家乡首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目前新诗处于多元格局,无序竞争时期。有真诗,有假诗,非诗、假诗、伪诗人太多。与诗毫无相关的东西却以诗的面目出现。下半身写作,以崇低替代崇高,这便是当今诗的困境。他强调诗就是诗,应更新更高更妙,诗总是与真诚、崇高、善良、美好联系在一起。诗评家吕进提出必须“向伪诗学宣战”。他提出诗歌要“三重建”:一是诗歌精神重建,二是诗体重建,三是诗歌的传播方式重建。
诗,有没有困境?对于这个问题,诗人和诗评家颇有兴趣,并坦诚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台湾诗人向明以《诗的普世价值》为题传达当今台湾诗的信息。他认为先前诗界的争吵相骂已代之以“非常温馨,有风度,有趣味的表现了”。台中县东势国小鼓励国小学生读唐诗,摆下擂台选拔诗台主,学校规定学生至少背五十首唐诗。写诗、表演诗、读诗有九十九种方法等等,说明诗“一跃站了起来,飞扬起来,诗化了起来”。他认为“诗其实没有困境”,到处有诗的盛会,诗的胜景。诗评家袁忠岳不认为当今新诗陷入了困境。他主张大诗歌观视野,不但要看出新诗,而且要旧体诗词、各类歌词、民间诗歌、网络诗歌等等。这样看便可以看出“龙腾虎跃、百卉争艳”的景象。他认为新诗本身也看不出陷入困境的迹象。民间、网络、自费出诗集、《诗刊》举办的“春天,送你一首诗”等可以说明。马来西亚诗人吴岸认为非诗、伪诗也是社会经济的反映,存在是正常的,美国所谓“垮掉的一代”诗和诗人不是也存在下去?诗人本身坚持关心社会、人类,珍惜生命,追求艺术美,诗便永远不被边缘化。对于境外文学,他主张坚持继承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必须本土化和中国传统结合。新加坡诗人陈剑认为新诗没有危机,主张恢复歌体的传统;香港诗人寒山碧认为诗不是谋求功利的敲门砖,奉命文学不是诗,当今传播形式缺陷,全世界阅读能力下降。澳门诗人认为诗没有困境多元化写作沙泥俱下是必然,以容忍宽容的态度为好。武汉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萧映对“困境”提出质疑:她从诗歌本体代表人类认识事物的能力及审美特点未缩减及多方面进展,从作者队伍充足,从读者阅读要求等方面看,未见“困境”。也从这三方面看到存在不足。至于可能性的解决方式,她认为有三:建设和引导网络诗写作;全面展开层次性的诗歌教学;增强公开性诗歌活动。美国华文诗人非马创建了《非马艺术世界》,他认为从网络看新诗,便看到新景象,不必担心新诗陷入困境。所谓困境,是因为不少报刊登载试验性作品到造成那些原理现实、极度个人化、晦涩得令人不知所云的东西大大地败坏了读者的胃口。另外,社会转型期所产生的心理真空,很容易被那些轻浮的、消遣的、色情的,不花脑筋的通俗读物所填补;在销路方面,诗难以与畅销书竞争,出版社以经济作唯一指针,也使诗难以生存,这是恶性循环。
诗人、诗评家对“困境”作了认真、具体的分析,努力寻求“突围”战术。诗人、诗评家熊国华认为“困境”有四:一是在公开发行的杂志、电台、电视台及出版社,诗歌作品出版、发表难;二是诗歌读者相对20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大量减少;三是部分诗人自我封闭、自我膨胀,疏离社会,疏离读者,制造大量非诗、伪诗和语言垃圾;四是诗歌审美评价标准混乱。熊国华认为新诗面临发展的机遇,主要在于电脑网络、民间诗刊、诗报、诗社兴起以及社会对诗的宽容、诗人本身对语言、技巧的探索等。这使诗在21世纪有回温趋势。诗人于速胜认为困境有三:过于自我;缺少读者;脱离诗性;诗的出路有三:以短求路;以深求路;以真求路。台湾诗人金筑说,当前诗歌的困境有六点:1.诗作内容不可告人;2.所谓“标新”,却是故弄玄虚,光怪陆离,怪腔怪调;3.欧化之风席卷;4.学识经验不足;5.借晦涩探索“深度”;6.读者欣赏能力未达到一定水平。而诗人董培伦则认为新诗的散文化倾向阻碍了发展。他强调诗的语言艺术特点。诗评家杨四平认为当前新诗趋势是城市写作茁壮成长。此前出现的为时人诟病的“下半身写作”、“肉身写作”等与性有关的写作均是在新诗转型期显露出来的焦躁与张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谭五昌分析诗的困境认为,一种整体上的低估与轻视当代诗歌和当代诗人价值的社会文化氛围是制约新诗的致命“瓶颈”;中国当代诗人缺乏对世俗偏见对抗的精神勇气和人格力量;诗创作与阅读之间严重“脱节”,故作高深的姿态,自陷困境;新诗创作资源日益匮乏;诗歌艺术标准整体“失范”。他认为新诗出路在于:建构并维护多元共存的诗歌格局,认同与推行艺术民主的创作理念;建立相对的诗歌标准与尺度;诗人探索行为应该在艺术允可的范围内;重视塑造良好的诗人形象,加强诗人的人格修养;诗界人士必须高度重视当代诗歌的启蒙、教育及普及工作。诗人姜耕玉主张宽容、多元、和谐,平等对话--诗人诗评家平等对话;不同流派平等对话,这样,新诗便能发展。
诗人、诗评家讨论的热情十分高涨,主持人朱先树不得不限定发言时间,超时者则要多次提醒。在每个国家和地区的诗人都争着发言。美国著名诗人Paul Hoover 和Maxine Chenroff 用英语在会上发言,翻译家、诗人程宝林翻译。他们也谈了美国两股潮流:美国读者,美国困境。并从更高层次阐述诗歌创作和诗人的心态、境界,强调诗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诗人们对于诗的命运和发展前景寄予希望。诗人、《诗潮》杂志主编李秀珊看到当前诗歌的问题。问题一:低俗化,道德低线崩溃。问题二:简单化,深度与难度的回避缺失。问题三:圈子化。她主张诗讲历史使命,真善美,讲崇高、理想、道德。作为主流诗歌刊物应代表国家和民族精神成果的最高水平。澳洲诗人郑会石的论文《新诗的走向概观》较详尽地回顾中外诗人诗评家的创作和理论,展现新诗在全球的多姿风采,让人看到“困境”,也看到前景。诗评家朱先树从宏观上阐述当前的诗歌创作的收获、繁荣及走向“边缘化”险地,主张作为艺术文体的诗歌,其诗美必须有一种精神的支撑。诗歌除了诗人的“自我完成”外,更需要关注的还是社会。他呼吁诗刊物和诗评家不要放弃诗歌的精神向往和追求,坚持个性化创作和多元化格局。诗人桂兴华对中国政治抒情诗的发展作了回顾,并主张理直气壮地处理好四大关系:与审读者;与受众;与诗界;与圈内作者。这样可以使政治抒情诗走出困境。
诗评家杨匡汉在研讨会的小结中概括了当前诗歌的九个“为什么”,让人们思考:
1. 为什么诗创作当前在充分自由的空间不能回到真实的大地?
2. 为什么有些作品转换了基因,张冠李戴?
3. 为什么在诗界文化和文明两个概念发生错位?
4. 为什么诗界理论和实践脱节?
5. 为什么诗的传播方式上有些活动有成效,有些活动没有成效?
6. 为什么当前语言革新上,品质被淡化了?
7. 为什么文人仍有小圈,小宗派现象?
8. 为什么诗的感悟力(创造力、想象力)越来越被削弱?
9. 为什么在部分创作中缺乏应有的历史感命运感?
他主张坚持一个观念,注意诗歌的美的品格。要吸洋润中,吸古润今,吸乐润诗;要各美其美,要成人之美,要极美其美。不是单一的美,而是多样的包容的美。如何提高诗美的品格,是重要的主题。
 


迷入诗园的时刻
 


诗人一到大理,就为大理的诗情画意所感动。上关花,下关风,苍山雪,洱海月,这风花雪月最早扣开诗人的心扉。及至游南诏风情岛、蝴蝶泉、三塔、崇圣寺和大理古城之后,观看大型梦幻风情歌舞《蝴蝶之梦》之后,各国诗人便自觉已进入诗的园地了。许多诗人立即尽收眼前意境。苍山挤进了诗洱海涌进了诗,蝴蝶飞进了诗,古城烙进了诗,三塔铸进了诗。三道茶诗歌朗诵会上,晓雪为已故著名诗人的伴侣诗人高瑛朗诵了她刚写出的新诗《大理石》诗,诗人的纯洁心灵如大理石般洁净,而大理的美丽也尽在大理石中了。台湾诗人金筑尽情的放声歌唱,倾情于大理山水,让人们感受苍山洱海的美丽。大理的诗人以当道主的真诚和热烈,向来自五大洲的诗人表达了挚爱的心和炽热的诗情。年轻女诗人的真纯、朴素、明朗的诗句,老一辈诗人深沉、壮美的韵律,把我们带到仙境般的大理山水中。舞台上大理的文艺工作者精美的歌舞、鲜丽的背景、动听的音乐使诗人感到美的震撼力。他们走下舞台,为诗人敬上“三道茶”,苦、甜与混合回味,这三种味道里还有演员及大理的领导者们深情的爱和永久的温情。
于是,舞台上下,演员、诗人拉起手来,开始“打跳”,气氛相当热烈。这就是大理的活力,云南的活力!也是诗、歌、舞的活力!
富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大理,每一寸土地都流淌着诗韵;每一位大理姑娘,都拥有诗和歌的火焰。看姑娘们的服饰,微笑和倩影,你便提起苍山的雪,洱海的月浪。中共云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晏友琼也按捺不住诗情。当她走上台上朗诵她的诗的时候,诗人们更感受到云南这块热土,是孵化诗歌的美好摇篮。
诗园里诗的种子一代代地发芽;诗园里的诗,每一片叶,每一片花瓣都醒着。在国际诗人笔会的闭幕式上,中共大理州委副书记赵济舟的闭幕词,为诗选择了大理,以及大理选择了诗而感到欣慰。“文献名都”、“西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白、汉、彝、回等13个世居民族这些和诗息息相关的字眼,让诗人为诗的明智选择而倍觉自豪。中共云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晏友琼的讲话,对于云南民族文化与文化艺术的繁荣,本土文化、民族化的文学创作与时俱进的文学创作的关系作了精到的论述。她的“云南现象”、特殊性、民族舞蹈诗的语汇等奇妙的描述,立即让诗人们展开想象的翅膀。
 


去向更广的诗的伊甸园
 


诗人们在云南省委,省政府以及大理州领导的关怀下走向美丽的丽江--这也是诗的王国,诗的美丽的伊甸园。云之南呵,每寸土地都充满阳光,充满鲜花。遥望玉龙雪山,神圣而威严,雪水滋润的土地鲜丽的花伴着诗人的身影;四方街里流水潺潺,柳叶苍绿,五彩石形成了诗的阵营。夜里,火、舞蹈、歌潮、东巴文的神秘,纳西族的狂舞,葫芦丝动人心眩的韵律,让诗人陶醉了。高原太阳的崇拜,披星戴月的情怀,感染着每一位诗人。丽江,以独特的美丽占据诗人的心胸。和水同行的古老街道,到处挂满劳动人民的艺术,展现着无穷的智慧。他们织就的花草,和红花绿草同时尽显鲜丽;他们雕刻的鸟、虫、鱼同流水中的锦鲤,柳叶上的鸟,花朵上的蜂蝶一起舞蹈,歌唱。虎跳峡的雄伟、惊心动魄,引导诗人从温柔走向刚毅;长江第一弯和石鼓的刀光剑影,让诗人认识了历史,和历史的严峻时刻。
诗人的友谊在云南山水间悄然加深。他们三五成群逛街,购物,留影;互相交换诗歌,谈观感,讲写作计划。国际诗人笔会再一次告诉人们,诗无国界。当诗人各自飞回自己的家园的时候,不会忘记,大理,丽江,云南是自己的第二故乡,云南人民是自己的亲人。
2005年6月3日写于广州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