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与艺术

 

李兆阳

(一)

 

N年前,自己还在学校的时候,曾经好事,参加过一个邻校的诗社,该诗社出现过一个诗人,发过些诗歌,在那个学校的诗坛还有些影响,但此人性格有些“神”,大概在那个学校圈子里的人也都知道。有一次,诗社搞活动,请了一个高年级的什么人来介绍什么,说到诗歌,此兄称“搞诗歌的人可能有些不一样,比如某某。所以,大家想在诗歌上有成就,不妨学学他的样,也许神一点,就有诗歌呢。”

 

这位老兄显然把诗人的先天特质与人的后天的获得性特质混为一谈了。诗人可能有与他人不一样的性格特征,有时让旁人看来怪异:怪异者,无非与所谓的常人不一致而已,与常人不一致的行为和诗歌,未尝不是好事,不然,行人所行,说人所说,写诗歌有什么意思?还要诗人干什么?诗人,包括艺术家,可能会有些与人不一样的行为 ? 比如,打个比方,走路会单脚跳 ? 但学了单脚跳,未必就能成为艺术家或者诗人。这些都是浅显的道理,搬到这里说,无非是要说明艺术家的艺术创造活动,有基于每个生命本身的内在原因,而这些原因不能由外在因素替代。

 

那么,这个内在原因又是什么呢?

 

在古希?,柏拉图认为艺术只是对绝对的“²眷理式美”ª牧的零星模仿,所以诗歌与他认为的最高的、绝对的美有两层差异,诗人也因此被柏拉图逐出理想国之外。虽然如此,柏拉图对艺术才能来源的研究着力颇深,提出艺术才能来源于“灵感”的灵感说:灵感是神灵的感动,或者是不朽的灵魂从前生带来的回忆。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艺术来源于人的模仿的本能和节奏带来的快感,也就是说,艺术来源于模仿的本能和快乐的本能。古希?之后,又有人提出艺术创造活动是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的结果,艺术活动,包括艺术创造必须以物质的满足为基础。近代以来许多美学家,包括大美学家克罗齐,都认为艺术创造活动是社会竞争的产物:艺术家通过艺术创造活动来表现自己的超越性。至于佛罗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性本能升华导致艺术创造的结论,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

 

把艺术创造归结于神与不死的灵魂,相信已经不再有说服力,把艺术创造归结于某种本能,比起没被回答的问题本身,实际上什么也没多说,只是把一个问题转变为另一个问题罢了,且不问这两个问题之间的转换有无正当性。至于艺术创造源于性冲动压抑的理论,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让大家接受,但精神分析学的升华理论无论如何不能解释这个现象:艺术创造力旺盛的人往往也是异性环绕的人,诗人如此,艺术家也如此,毕加索,高更,郁达夫等等,例子数不胜数,与性能量压抑而导致艺术创造的理论似乎冲突:艺术创造力与其说是性本能的升华,倒不如说与性冲动同步。而把艺术创造活动与物质生活的丰富与满足连在一起,似乎又无视这样一个事实:无论中国还是外国都曾在考古中发现原始人类留在洞穴壁上的人物动物刻画,说明纵使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原始时期,艺术创造活动也从来没有终止过,这说明物质的丰足与艺术创造活动没有必然的联系,虽然物质的丰足可以促进艺术创造。把艺术创造归结于社会竞争的需要(这明显有达尔文物竞天择学术的痕迹),无视于社会竞争可以是多形态这种事实 ? 竞争在职场、商界、官场、军队、学界等各个社会层面普遍存在,因而超越他人的愿望与冲动可以在这许多方面得到表现,除非有人可以证明艺术创造是体现对他人超越性(竟争的本质)的最恰当的途径。实际上,艺术领域的创造活动呈现的竞争性与超越性并不比人在职场、商界、官场、军队、学界所体现的竞争性与超越性更为强烈,所以,竟争导致艺术创造这一说法似乎也不能自圆其说。

 

因此,在外在于人的诸条件中,物质条件的丰足不是艺术创造的必要条件,艺术创造的根源也不在于神灵,超越他人的渴求也不是艺术创造的本源,所以艺术创造的本源只能在于人本身,而且,在人的内在诸条件中,艺术创造的原始本源应该排除模仿本能、快乐本能与性本能,对艺术创造本源的更好的解释。

 

(二)

 

艺术创造的原始本源是生命的自恋情结。

 

在古希?神话中,有一位英俊少年纳喀索斯,有一天在水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之后,便爱上了自己,最后每天茶饭不思,憔悴而死,变成了一朵花。这便是众所周知的自恋情结。实际上,心理学界早已界定照镜子与写日记是自恋的表现:女人照镜子没什么奇怪,男人照镜子据说超过女人,可见自恋是一种普遍的心理行为或心理形态。

 

除此之外,自恋实际上是生命保存自身的必要途径。正如基督教圣经所言,每一个人都是神造的,但天下没有相同的两个人 - 每一个人就是一个独立和孤单的宇宙,人与人之间,除了语言作为不太合格的交流手段之外,相互之间的沟通没有其他什么渠道,所以人与人之间,完全沟通的状态不可得。因为这个原因,古今都有知己难寻的感叹。古时候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说的是俞伯牙得遇钟子期,遇到了除自己之外能解自己琴意的第一个人,自己的琴意终于能为第外所知,其欣欣然的快乐,想文人诗人们,都经历过,但子期死,俞伯牙便毅然将自己的琴摔了。俞伯牙摔琴,除了有对相知的感戴外,还多了一层知音难再的绝望:自己的琴音只有钟子期能解,钟子期死了,以后不会有人理解自己的琴音,这把寻求知音的琴已不再有用场,俞伯牙不再向人弹琴,因为子期死后,知琴音的只有自己,于是俞伯牙走入孤独,但孤独中的俞伯牙生命还在,因而琴音还在,因为琴音是俞伯牙生命的一部分 - 无人可弹的琴音,因此只能转向俞伯牙自己,俞伯牙只能向自己弹琴,弹无声的琴音,成为自恋。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是俞伯牙从孤独走向知音再回归孤独而后走向自恋的故事。俞伯牙向自己弹琴音,既是艺术创造行为,也是艺术欣赏行为。

 

自恋因而是艺术创造的根源或者说是艺术活动的本源。至于文学艺术作品中广泛的显性与隐性的性描写或者性暗示,与其说是文艺作品的原动力,不如说是这些艺术创造者们、或者自恋者们一种自恋情结的隐性显示而已:性的生物原动力是生产、是复制自身,用洛夫的话说,是《血的再版》,有什么行为比复制自身的本能更能显出生命的自恋情结呢?因此,对艺术作品中的性描写与性暗示一个更好的解释是,生命的自恋情结借性描写与性暗示得以更明晰地表达 -- 因为性描写与性暗示让艺术作品的创造者与欣赏者都获得快感,生命体中普遍存在的享乐本能或者快乐本能把人的自恋情结化了装,转换为性描写与性暗示这种让人产生快感的表达方式。

 

因此,我敢断言,性压抑不是文学艺术作品最初动力,文学艺术作品的最初动力是普遍存在的自恋情结。

 

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艺术作品,都是源自创造者生命自身的一种真实的审美表达或者审美再现,无不带有创造者自身的生命印记。也就是说,艺术作品是作者自身一种经过审美化的自我审美再现或表现。大凡艺术创造力强而旺盛的人,必定是极度自恋的人。比如凡高,在他有生之年,作品受自己兄弟控制,卖画卖得连自己生活费都挣不回来,向自己兄弟要自己卖画款都好象要等自己弟弟施舍似的,且不说凡高无家无业。就这样一个在那个时代人眼中不算成功的画家,一个饱受忧郁症折磨的画家,凡高自恋的程度,远高于一般人 -- 我每一次翻开凡高画册,都为凡高许多幅自画像着迷:一个农民形状的荷兰人,两只深而忧郁的眼睛,从各个角度观察自己,欣赏自己,仿佛要把自己骨子里的那怕藏到角落里的好处都要看个透、回味个够似的,可爱得让我舍不得放手技忧郁的凡高,就是这样个极度自恋的凡高。至于大家熟悉的蒙纳丽沙,有考证说那幅画其实是达芬奇的自画象,只不过被画家加了女人的外形而已了,如果这个考证属实,达芬奇,这个古今最有名的画家之一,就是个最自恋的人。

 

至于诗人,自恋的例子数不胜数,郁达夫才气十足,出身一般,相貌更是一般 -- 容貌与林肯有些相似,于是每写几篇文章,郁达夫就要拿自己的出身和自己的相貌说一说。但在读达夫文字的时候,我读来读去总读出这样一个神态来:瞧我郁达夫,一身才气,我的出身,我的相貌怎么能配上我呢?里尔克念念不忘自己的贵族出身,有机会总要声明自己有贵族血统,而但丁七八百年前就说自己是有史以来第六大诗人,屈原“世人皆醉我独醒”,更是自恋。

 

下面看看我的一首诗歌:《围绕一棵树的一年四季》

 

有一天

我见到一株柏树顶上浮着一层

枯叶,便走到树下

仰面沉思。你在黄昏

走近我,指着枯叶顶说

其实上面还有一层绿叶 --

我点点头

你也点点头。于是

 

在同样一个黄昏

我被置放在树顶

你被置放在柏树下

你和我以模仿鸟音起落的方式

对答

 

冬天来了

冬天又走了

你数着自己身上的叶子

在春天成长,变成

夏天。你祈祷阳光永远停留在

八月的树顶。于是

 

有一天

一个影子象一条红色的蛇

从树顶流下来,穿透

你留在草地上的

另一个影子 ?

 

然后树叶落下

然后你沉睡了一整年

 

在笔者这首诗歌里有两个人物:“你”和“我”,围绕一棵树的一年四季,就是诗歌中的“你”和“我”围着树互动的一年四季,你和我在树下对答,之后“我”被安置在树顶,而“你”被置放在树下,你和我之间则以鸟音起落的方式沟通;最后,“我”化成一个红色的影子,从树顶流下,穿透“你”留在草地上的另一个影子,融入“你”沉睡的生命之中。诗歌里的“你”和“我”,是诗人自己,“你”和“我”围绕着树,也就是诗人在自己的世界中围绕自己的生命旋转,一年四季,象阳光与水一样流转,永不停歇:这是孤独的境界,也是自恋自足的生命境界。

 

自恋是艺术创造的原动力。而自恋,是孤独的孪生兄弟,因为与人相关的关系,无非是他人与自己(社会关系)以及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因为每一个人都独一无二,因为正如俞伯牙钟子期的故事所表明的:相知不可获得,因而他人与自己的关系必然有某种程度的疏远、也必然有某种程度的不契合,而处在这种不契合的关系中,人必然产生某种焦虑感或者不安。所以,为了求取心灵的安宁,人只有走向自己,寻求自己与自己契合的关系,达成某种平安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孤独 -- 孤独因而是必然的。当孤独的时候,因为生命体自我保存本能,人必须自爱,而这种自爱,被外在的力量(社会)定义为自恋。

 

以自恋作为艺术创造与艺术欣赏的原坐标可以很好地解释艺术创造与艺术欣赏的各个特点。容我在后续文字中一一阐明。

 

                                                  2005.1.20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