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情园思话十年

 

宗鹰   展我

 

   十年,在人类历史上只不过是至为短暂的瞬间。可是,对个人来说,人生有几个十年?我们来美已经两个十年。前十年与《美华文学》的近亲《时代报》的《金门桥》文艺副刊幸结短缘。后十年与前身《美华文化人报》和本身《美华文学》幸结长缘。

     犹记得,二十年前我们从羊城移民风城,尽管每天生活在熙熙攘攘人群之中,却时时有身在沙漠的荒凉失落之感,渴望精神的绿洲,寻求耕耘的园圃。很幸运,三四个月后,找到了这绿洲、园圃。这就是黄运基兄独资独力创办和主办的《时代报》,及其由陈中美兄主编的《金门桥》文艺副刊。正是在其中,由神交而结识了金山湾的诗群文群,特别是老南、雪丹、荒田、其贤诸兄。我们和他们一样,出于美华生活之感、中华文化之恋和文学写作之爱,团聚在义主黄运基旗下,奋发争当义士。黄运基兄从不自充义主,或视自己为普通义士,或视群士为共同义主。但是大家明白,他的双肩挑的是我们难以比拟的重担。陈中美兄则以兄长之仁之义之德,聚集群贤,齐心合力。文花艺果,艳映金门。今日回眸,应当坦承,无论园地,还是作者,以至作品,相当稚嫩。

     但是,没有当初的稚嫩,何来日后的成熟?没有当年的起步,哪有今时的迈步?而对我们来说,从此以来,无闲寂寞,无时失落,朝着目标,奋笔向前。这是人生的难忘,记忆的永远。

    可惜,幸运似昙花一现。财薄力单的《时代报》无法撑持。义主偃旗息鼓,义士散落彷徨。幸而,我们因为有了《时代报》的写作历练,很快在美国报刊找到新的园圃。但是,我们依然时时情怀心凝《金门桥》。

    适逢此时此际,多次听到人们一则似笑话近真话的传言:在美国,你恨谁,就让他办中文报刊。不言而喻,主办中文报刊等同吃苦受罪。这让我们笑得很苦涩。 心想,黄运基兄最甘心情愿主办中文报刊,难道他最恨自己?非也!自爱自重至深。

    十年前,终于看到消息,黄运基兄重出江湖,创办《美华文化人报》。他自己说是受到一群文友的鼓励和支持。 从前那些义士们则说,我们怂恿他拥戴他再战江湖。如今已经作古的老南兄,第一个写信我们:办这份报纸实在不易, 可以想见以后很多困难。我们尽力支持黄运基先生,也请你们多写些文章。我们想,当时这些怂恿黄运基兄的义士们绝非恨他、罚他,而是真心爱他,敬他。

      当《美华文化人报》变成《美华文学》时,我们不禁惊喜万分。在美国华人社区,终于有一本非营利性的高雅的纯文学期刊,有一个让人们赏心悦目的百花园圃。在黄运基社长主导下,在刘子毅主编和王性初等诸位副主编以及程宝林责任编辑等等尽心尽力下,还有黄大嫂梁坚默默耕耘、夜以继日地打字《美华文学》堪称美国华人文化的一枝奇葩。子毅兄既是多产作者,也是认真编辑。远避是非,广结文缘,大概是他成功的要诀。此次在威海,他和我们交谈文学的良心和为人的良心,颇为交融。接到每期封面精美、内容多彩的《美华文学》,我们都爱不释手,还传阅亲友。她的真,让我们感悟;她的善,让我们和鸣;她的美,让我们醉心。

   《美华文学》的十年途程,其功能和贡献不仅止于园圃。由园圃演进为文圈,为书丛,为论坛,以至纽带。

    先说文圈。五四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坛,往往是一个刊物集聚一群作者,形成或紧或松的文圈、团体。旧金山的美国华文文艺界协会没有正式成立前,一个崭新的文圈,正是在《金门桥》中萌发,围绕《美华文学》成长,水到渠成。文圈又继而自然而然形成团体。《美华文学》文圈与协会并非重圆,而是交圆,大圆交小圆,大圆套小圆。协会尽管冠以美国,但会员基本限于旧金山。《美华文学》文圈更大,既包容了美华文协以外旧金山许多的作者,也包容了旧金山以外全美各地作者。任何人为的动作也无法摇动它的基石。旧金山文艺创作、文艺交流的活跃,有许多因素,无疑《美华文学》所起的凝聚作用极为显著。我们身在金山外,向往金山湾,慕金山群。当然,无需讳言,并非一马平川,也非完美无疵。隐患早伏,隐忧时露。依我们从旁观察,新进者向前推进时,不免缺乏回顾和旁及,对开创者们的辛劳了解尊重不够。还有个别人士,缺少踏实、谨慎、周到和包容。过于自我张扬的有之,轻飘沸扬的也有之。幸好,基石在,主流显。来之不易,全赖团结,得助包容,弥足珍爱。

    再说书丛。黄运基兄策划并推进的《美国华侨文艺丛书》,尽管由于国内合作单位的变化而夭折,但是已经出版的四本书相当引人瞩目。重要的是,这个项目的开拓意义和深远影响。因为打出知名度,提高信用度,后来国内许多出版社以不同方式,委托组稿组书。其中,《光明日报》出版社的《美国新生活方式丛书》尤其显著。我们接到黄运基兄的电话、荒田兄的电邮、子毅兄的敦促,才开始选稿。我们的稿件直接电邮传到国内编辑,最后由国内编辑通知我们入选篇目。尽管运基、荒田二兄他们的责任仅是联络通知,并不参与选稿定稿,但是线路畅通功不可没。

    又说论坛。《美华文学》团聚了一大群老中青作者,不但出了丛书,而且几乎每期为一个作家编一个小辑或专辑,让美国和国内研究者、评论者对一个个作家有集中的鲜明的印象。《美国华侨文艺丛书》四本书出版后,黄运基兄亲自在北京、上海等地邀请一些一流的学者、专家、教授和作家,进行研讨评论。成果逐渐在《美华文学》发表。原文学研究所的张炯所长,尽管是宗鹰五十年代在北京的熟人,但是他并不知道宗鹰就是当年的赵鹰。1997年,我们在北京会见他们夫妇和其他专家,在泉州会见上海的叶辛等作家,2000年在重庆会见钱虹等教授,方才知道黄运基兄自己出钱出力筹备北京、上海的两次研讨会。当时,我们也曾建议,《美华文学》的评论要注意广泛性,不要过多集中几个人。另外,有些过分吹擂而缺乏实事求是评析的文章并不可取。运基兄说,评论的广泛性不是问题,主要是稿源。他与钱少君等邀请福建的学者陈登翰、华侨大学的顾圣皓教授等等访美,为暨南大学出版的《北美华文创作的历史与现状》提供了基础。这是国内高等学校第一本有关美国华文文学的作家分论集。其后,他又与山东大学黄万华教授等共同策划了一个评论美华文学的大工程。其成果就是《美国华文文学论》。这是国内高等学校第一本有关美国华文文学的系统专论,而且理出了某些脉络。这两本专著,广泛评论了许多作家,特别注重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新作家新作品,其中《美华文学》文圈的许多作者相当突现。美国一些图书馆也收藏,如芝加哥大学远东图书馆接受我们赠送的几本《美华文学》后,专门要求补购创刊以来的全套以备珍藏。可以说,《美华文学》,成为中国国内以至世界的学者、读者认识大量美华华文作家作品的重要桥梁。

    最后说说纽带。在美国,要寻找一本十年长存的文学刊物,难乎其难。《美华文学》却是一个异数,尽管有波折,有压缩,但是十年岁月多么不凡!更重要的是,围绕《美华文学》,无形中聚合一个力求泛交而不排异的文学大圈子,不但成为美华作家的纽带,也成为中美文学、文化的一条坚韧的纽带。远在美国中北部的我们,通过这纽带,与大批作家神交面聆,与喻丽清、吴玲瑶等诸位大姐等等也有机会见面。还有纽约、洛杉矶等等一些作者也加入行列。我们多次回国,见到许多国内的作家、学者,他们与不少美华作家的联系也得助于《美华文学》洞开的窗口。前几年,黄运基兄每期花费不少邮费大量给国内寄赠。近年来,经济紧张,也利用每年来往美中自带大批回国送赠。中国作协原书记处书记、文艺报原总编辑金坚范多次向我们讲:像黄运基这样热心肠的人,真是打锣也难找。辛苦赚那点钱,谁不会享福啊?他却为大家操心操劳。

    回首十年,我们感谢和期望之情交织心头。但愿,《美华文学》越办越好。  花色更艳,花香更浓,圈子更大,文群更广,佳作更多,评论更精。

                                                        20041219,写于芝郊徜徉室)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