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花如梦---北美华人万花筒 
        
        ─序吕红《红豆絮语》 
        
          
        
        张错 
        
          
        
          
        
        人多不知,吕红与我结缘甚早,
        早于相见之前。 
        
          
        
        然人之相交,
        
        贵在相知相惜。纵使识尽天下人,
        倘若行云流水,
        过眼云烟,
        
        识了也等于不识。吕红识我,
        肇自早年少女时代,
        江南夜雨敲窗,
        
        曾读过我一首《红豆》。转眼多年,岁月惊心。千禧年后,
        始于旧金山相逢,
        恍如旧识。 
        
          
        
        读吕红集稿,
        仔细推敲,
        内里愁絮万千,
        其笔下有两个不同的我,
        一个是现实的我,
        观看北美人生百态,
        旋转回复,
        瞬息百变,
        有如眼底万花筒,
        
        七彩缤纷。另一个是来自东湖水畔抒情的我,感怀身世,
        悱恻缠绵。
         
        
          
        
        前者现实显著的我,
        花果飘零,
        有如半张北美地图,
        
        从中东部的俄亥俄、匹次堡、芝加哥、纽约到西岸的旧金山。许多美国华人景物,
        繁花如梦,
        
        似幻犹真。这是一个学府世界与社会大千的分水岭,
        令人阅之心生不忍,
        
        经常掩卷喟叹。作者有时毫不掩饰自己生活适应情节上的种种笨拙(譬如开车),
        
        以及面对陌生将来的无助旁徨,但一路走来,
        她的自怨(有时更微带一种哲理自嘲)
        
        ,却恰足成为华胄子孙在异邦奋斗中,
        
        一种不屈不挠精神缩影。她素描笔下众生,
        温柔敦厚,难得可贵。 
        
          
        
        她的叙事或抒情,
        
        蕴含了当今北美华人现实世界许多辛酸往事。海外华文报章杂志,
        
        每日均有许多成功者报导,
        固是实至名归,
        
        当之无愧;他们在美国多元种族传统里,
        
        更是少数民族的殊荣。但我们可曾想到,
        有似一将功成万骨枯,
        这些成功者的背后,
        容或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一定还有其他千百个无名故事,
        
        叙说无数英雄的酸楚血泪? 
        
          
        
        不,
        他们不是英雄,
        
        他们是英雄以外的人,有血有肉的人,千千百百流放在北美无数角落知识分子的人,喜欢《牛虻》,
        
        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从《英雄儿女》的群体大合唱,
        
        看到《列宁在十月》及《列宁在1918》。依然记得“面包会有的,
        
        牛奶会有的”那些“名言”。 
        
          
        
        但是他们都到那里去了?一些幸运者,
        
        会像吕红继续在美国看着《英伦情人》或《美丽心灵》,甚至从《英雄》到《十面埋伏》。 
        
          
        
        也许,
        
        甚至会从《青春之歌》读到《往事并不如烟》。 
        
          
        
        但也有许多无名的他们,
        间或有所作为,
        而多数无甚作为,
        像一个“剩余者”(superfluous 
        man),,可有可无,缓慢地消失沉没在北美华人社会里。像花,
        飘落在水面,打几个转,
        浮沉几许,
        
        最后无影无踪。那是运命吗?还是真实? 
        
          
        
        但他们是珍贵的,
        我敬重他们,
        
        就像我敬重每一个赤手空拳,
        不耻嗟来之食,
        自食其力,
        
        自我苟全的劳动份子。他们的朴实与尊严,
        
        经常让我感动。而许多自我吹嘘的知识份子则刚刚相反,他们招摇,
        他们诳骗。 
        
          
        
        读吕红的书,
        
        让我悠然想起百年前的光绪31年(1905),上海图书集成局刊行了一部约六万余言的《苦社会》,
        无作者署名,
        书前有漱石生之序,
        内有云: 
        
          
        
        是书作于旅美华工。以旅美之人,
        述旅美之事,
        因宜情真语切,
        纸上跃然,
        
        非凭空结撰者比。故书内四十八回,
        而自二十回以后,
        几于有字皆泪,
        
        有泪皆血,令人不忍卒读,
        
        而又不可不读。良以稍有血气,
        
        皆爱同胞。今同胞为贫所累,谋食重洋,
        即使宾至如归,
        己有家室仳离之慨。
         
        
          
        
        《苦社会》描述的是百年前1880年美国华工禁约条例执行间,华工在美开金矿筑铁路时,
        
        在加州或其他各地所遭逢的不平等待遇,自不可与今日华人处境同日而语。然而时过境未迁,
        
        蛛丝马迹,华美社会依然呈现许多另一面的苦社会。如果吕红将来选择题材更趋凝聚统一,
        
        人物典型深划,自可在女性文学或华文文学争一席位,
        置不待疑,
        谨此祝福。
         
        
          
        
                                                                       2004年12月洛杉矶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