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缨在手风云录
--读阙维杭的“美国写真”系列
陈瑞琳
认识阙维杭纯粹是源于文字的奇缘。上世纪九十年代中,一份由大陆新移民创办的《美中时报》(创刊时为《美中导报》)在北美诞生,一时间让许多漂流在新大陆的“神州学人”好不兴奋。这兴奋的人中,一类是喜欢读汉字的,一类是喜欢写汉字的,阙维杭与我,都正在后者。只是那时候他常常出现在报上的笔名叫“沙蒙”,另有一类靠近“文学”的文字则署名“远航”。“沙蒙”给我的印象冷峻清醒,写出的文章更是冷眼乾坤、点击时政,正可谓“笔底波澜纸上烟云”。而署名“远航”的文字则比较雍容悠远,展露出浓郁的文人气质。他所写的这两类文章都让我倾心恋读,起先还以为是两个作者,前者颇有青壮者的凛然生气,后者则如学养深厚的长者。只是绝没有想到,它们竟都出自阙维杭一人之手。而且,我亦不知这位善长于在文字中携雷带电的人物原来就是《侨报》在西海岸的新闻主笔。
真正地走近阙维杭已是在数年的文字神交之后。这位来自西子湖畔的文化人,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人生历练之后,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冷静内敛,对外界感觉敏锐而富有判断。文字中的他,总是才情激荡,锐气逼人;生活中的他,却是如此沉郁敦厚,一身熏染的书卷气,典型的一个中国当代的儒生。
阙维杭,原中国作家协会浙江分会会员,曾任《浙江教育报》副主编、《江南游报》编辑部主任,中国旅游文学学会理事、中国山水文学研究会理事,现为美国华文文艺界协会理事。他的写作生涯可追朔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最早沉迷于诗歌,进而开始在杂文、随笔、游记等领域挥笔,与此同时,展开新闻写作及文艺评论。其文论不仅荣登《当代文学研究丛刊》,还得过浙江省作协首届文学评论奖(1983年),而且还编撰校注过《历代竹枝词》这样高难度的古典赏析专著,可谓是当代旅美作家中少见的文字修炼和积累相当全面成熟的作家。
阙维杭20世纪90年代初赴美。十多年来他两栖于新闻和文学之间,笔耕不缀,文思不竭。其文章散见于美国《世界周刊》、《世界副刊》、《侨报》、《美中时报》、《美华文学》、《星岛副刊》及新加坡《联合早报》、英国《天下华人》、香港《地平线》、《华人》、《明报月刊》等海内外文化园地。他的时论短篇,几乎篇篇点击要害,无论叙事论人,不仅逻辑缜密、辨析犀利,而且文笔流畅,开合有致,读来乾净利落耐人省思。他的生活随笔,文字锤炼更见功夫,讲究意境的营造,给人以精致明晰、蕴积深厚的美感。2000年,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新闻随笔集锦《美利坚传真》,列入“地球村随笔丛书”;2002年,中国浙江教育出版社结集出版了他的时论纪实随笔集《美国写真》;同年,中国花城出版社推出“USA美国系列”丛书,首部即为他的《美国神话:自由的代价》;美国瀛舟出版社随之出版了他的散文随笔集《世纪之吻》。这些风云激荡的文字,为我们留下了美国社会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图画,也为阙维杭的创作立下了一个个步履坚实的界碑。
读阙维杭的文字,充溢着理性与感性的双重魅力。评论家硕儒先生感叹:“归入文学?它及具新闻的敏锐快捷、准确犀利;归入新闻?它又有文学的灵动、激情与美伦美奂的色彩和韵致。”正是这独具个性的笔耕训练,使阙维杭熔铸了自己鲜明的写作风格,那就是:新闻人洞察的敏锐,思想者理性的透彻,更加上文学审美感性的飞扬。
任何人的身手不凡,都有他人格力量的内在驱动。阙维杭的过人之处是来自他对阅读的痴迷。他阅读的层面不仅深远广阔而且速度惊人,在他的目光里,几乎不会放过任何一篇有价值的铅印文字,而他在一个晚上随手就能“消化”掉好几本厚重的书。正因为此,读他的文字,总让人触摸到一种思考的沉重,你甚至能感觉到他那灼热的文字背后飞速旋转的逻辑齿轮。
告訴你一個真實的美國
作为一个海外新移民作家,阙维杭多年来关注的焦点始终是“真实的美国”。美国,这片神奇又魅人的土地,年轻的躯体内一直散发着勃然生动的热气,并混合著奇幻斑驳的色彩让人一时间眼花缭乱。
在海外,几乎所有的新移民作家其创作的起点都首先是把自己热切焦灼的目光投向了自己脚下的这片新土地。在美国,有人看到“自由”飞翔的蓝天,有人看到纯净山川的壮美,也有人看见人性拼杀的战场,更有人看见各路英灵黯然嘶哑的吟唱。但是,认识“真正的美国”,需要一个近距离正面观照的视点,这不仅需要目光如炬,更需要有容纳百川的博大胸怀。阙维杭,正是给自己构筑了这样一个客观冷静全方位“看美国”的“正面平台”,他的难能可贵在于秉持着一个“新闻人”的理性公正以及一个“文化人”的独特慧眼,来透视美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教育及各式多样的人文风景,从而告诉我们一个“真实的美国”。
《美利坚传真》是阙维杭第一部问世的关于美国扫描的“全景式报告文学”,书中仅有的13多万字,虽说“全景”,却犹如早期印象派画家的“散点画”,斑斑点点,色彩迷离,却能浑然地将美国这个世界第一强国“先锋又怪诞、超前又超常”的种种文化风貌逼真地托现在读者面前,也初步展现出作者捕捉美国现代生活的敏锐快捷以及缜密犀利的独特眼光,被评论家誉为:“其信息量之大,传递美国社会动向及至美国国民、各方移民文化心理的裂变与组接之快,都是一般文学著作所难于比拟的。”(见李硕儒先生《彼岸回眸》一书中“我看《美利坚传真》”)
该书开篇即《五颜六色美国人》,作者首先就列举了二十世纪末弥漫在美国人心里的种种怪相:恣肆于白宫中的克林顿总统的绯闻性事,反对党对总统纠缠不休的渲染弹劾,性心理变态的奇观,平均每天两千人进行着的自杀行为,无处不在的美国大都市“无家可归者”,一波未平一波起的校园凶杀案。与此同时,美国经济却仍在持续稳定地超强繁荣,加州硅谷地区每天造就65个百万富翁,两亿人口的国家就有两亿多汽车在日夜奔驰,天性喜欢舒适快捷的美国人差不多每两三年就更换一次新车,职业摔跤手杰西文图拉竟能获取明尼苏达州60%的选票一举当选该州州长,聋哑女大学生海瑟1994年以其艳压群芳的优势夺得第74届美国小姐桂冠,身患糖尿病的24岁新闻学女硕士妮可?约翰逊1998年又得中第78届美国小姐,都显示出美国社会鼓励倡导奋进人生的健康标准。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个发生在美国的离奇变奏之梦,这“梦”里有荒诞、有罪恶,同时也有奇妙与神圣。而作者的难能可贵则在于始终清醒冷峻,冷暖褒贬分明,以一个记者的心理训练和一个作家的道德使命,缕缕辨析眼前这样一个百味杂陈的美国。
在《美利坚传真》中,作者随着自己“经历美国”的深入,也开始了他对“美国文化”的深层思考。例如小约翰肯尼迪的坠机身亡,致使美国上下震惊哀痛,作者分析这是“对自己国家历史文化的短浅”怀有“种种自卑心”的美国人对好不容易塑造出来的“甘美乐王朝”走入没落的伤悼。而对于美国的“自杀”现象,作者则痛切指出:其实,“自杀行为都应该属于懦者或心理残障者的举止”,那些有自杀情结的美国人实际上是这个社会高速旋转而缺少润滑的“受害者”与“牺牲品”,“遗憾的是这部只管运转向前忽略保养的社会机器几乎已无法改变它的性质与方向。”其中的见解判断可谓深刻而独到。更例如“明星效应”、“校园暴力”、“枪械文化”、“影视污染”、“偷渡狂潮”、“百万富翁”、“餐馆甘苦”、“蓝领阶层”、“小费文化”、“跳蚤市场”等等美国社会奇异生存的各种文化现象,作者从新闻的捕捉到追朔历史的沿革,再到文化离析的精彩思辨,更借助于他明快潇洒的精粹语言,《美利坚传真》首先为我们描画出一个光怪陆离却又生机勃勃的当代“美国”,也初步展露出阙维杭时政檄文尖锐中充满包容、直面中饱含温情的胸臆襟怀。
出版于2002年的《美国写真》是阙维杭倾注于“美国系列”的第二部成果,其中收集的五彩斑斓的文字是作者横跨九十年代末到新世纪之初的笔耕创作。正如其朴实无华的书名,此书突出的特点还是一个“真”,真实到与生活本身的节奏同步相谐,但作者在这部书里对“美国世相”的扫描有着比《美利坚传真》更加恢宏广阔、也更加细致深入的切面。
翻开《美国写真》,作者似乎是信手拈来的美国众生“新天方夜谭”,诸如:妓女选美、监狱婚礼、单亲少女、宠物天堂、同性恋游行、税收困扰、圣诞祈祷、冒险游戏、保护隐私权、儿童保护、陪审团笑话、募捐狂潮、电脑智慧、色情黄业、总统情事、种族歧视等等,表面上是“美国乱相”的新闻点击,实质上已涉及到美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并触及到美国社会最敏感的内在神经。
比较《美利坚传真》,该书最精彩的部份则是对“新移民生存与发展态势的观察”,其关怀的层面及广度不禁令人惊叹,而且堪为“北美新移民生活大全指南”。从首辑“教育管窥”到“移民美国”,再从“移民之光”到“浪迹美国”,篇篇纪实之作,包括新移民在美国的谋生之道、新移民子女教育状况等等海外华人华侨的生活轨迹,作者都有第一手资料的综述与现象分析,读来亲切感人更令人回肠荡气,可说是一部当今在美华人各个阶层多元化生存的发展概观。
《美国写真》中,作者首先关注的焦点是“美国教育”,教育不仅是美国的立国之本,也是新移民实现美国梦的重要内容。作者以大师风范的朱棣文教授宣称“做你喜欢的事”为训,警示华裔父母的教育误区。更从犹他州一美国校长为了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而一诺千金从家中爬行到校园的神奇故事,进而说明美国教育中重视“身教”的意义。作者扫描新移民的子女教育,从北加州着名的私立哈克学校的趋之若骛,到买房在好学区的孟母三迁,从学中文的家长期望,到课外才艺学习的额外压力,作者探讨的是新一代华裔在新大陆如何教育好孩子的重要课题,从而鼓励华裔家长重视孩子的“兴趣”,重视孩子社会技能的培养。作者尤其对比中西文化的教育差异,点击出华裔培养后代的精神偏斜,同时也生动地表现出两代人心灵沟通的真正距离。书中特别从总统千斤切尔西选读斯坦福大学的事件说起,以阐释“名校排行较量”如何在左右着人们的心理,并从中揭示出青少年一代喜作“离巢之鸟”远离父母的心理愿望,其中的鞭辟入里颇具现实意义。
在《美国写真》中,最动人心弦的篇章要说是关于移民生存甘苦的描述。作者一面展望美国社会的全景图画,一面将自己挚热的目光投放在“新移民”的创业路上,以切肤之笔,深刻地表现出远离母国的人们在新大陆所面临的巨大冲击和严峻考验,细致地表现出其中所蕴含的种种惶惑、惊喜、欢乐与痛楚。在《旋转的世界》一文中,作者到:“相当多的新移民放下身段(并不意味放下了尊严)、告别过去(当年的辉煌与地位名誉之类并不是人生永久的通行证),开始了另一种活法--转型。”于是,人们看见:“国内来的电影明星在餐馆里当‘威雀丝’,体育明星在奔波送报,作家诗人在餐馆厨房里炒菜打杂、主任医师在老人院当护理”,这里虽然饱含着“转型”的痛苦,但“以劳动换得的人生尊严则是相等的”。在阙维杭的笔下,有“走出聚光灯的舞蹈家”,有“钢琴家的变奏曲”,有“歌唱家的美国梦”,还有“第三百六十一行的创业者”,在这旋转的世界里,人们没有时间咀嚼“失落”,首先要能“活着”,然后才能“活出个样子来”。作者深切地感叹:“卸去人生的重负轻装前行,你也许才会真正发现‘美国的月亮真是特别圆’。”只有在现实中磨砺自己的能力才有可能适应新的社会和生活。
探索中国人在海外的生存文化,《美国写真》可谓一举写尽新移民艰苦卓绝的创业之路,诸如新移民“有”艺“走遍天下”、“天涯处处需保姆”、“尝尝当老板的滋味”等等,其中浮动的人物个个鲜活,苦涩却不失乐观,给人的感觉是百鸟投林,声色齐鸣。
作为新移民的梦想,除了生存的选择、孩子的教育,就近的目标还在物质环境的切实改变。所以,作者特别着墨在“新移民购屋散记”、“新移民购车散记”、新移民的“大生产运动”等等生活领域,展现出“美国梦”中最贴近“民生”的欲望层面。此类篇章中更引人入胜的还有作者关于海外移民情感生活的逼真揭示,如洋洋万言的“异族通婚大扫描”,其中的觅偶甘苦真是五色斑斓,冷暖自知,正可谓“中西婚恋”,“人间悲喜”。“爱情”,究竟是生命开放的奇葩还是委赖生存的苦藤?这个古老永恒的人类命题足以让高深的社会学家也百思莫辩。
另外,书中还特别涉及到中国人的“乐透情结”,讲到赌场的人生百态,深入地剖析了国人痴迷赌博的文化心态,揭示出人性所面临的诱惑和考验。另外,像“遍地开花的中餐馆”、“唐人街的‘杀生风波’”这样的文字,更触及到中国人在海外固守传统的深层心理结构。
当然,《美国写真》中最耀眼的文字还是描写“移民之光”。阙维杭以自己灼灼燃烧的民族挚爱,扫描华裔在美利坚天空闪烁的耀眼星群,其中有科技界精英、实业界巨子、教育界才俊、文体界大师以及政界的翘楚。在这里,有骆家辉创造的美国政坛新篇章,有首位当选的华裔国会众议员吴振伟,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有永远的校长田长霖,有“轮椅斗士”张士柏,有世界乐坛的东方之星吕思清,有执笔苦耕移民哀乐的作家严歌苓,有步入西方歌剧殿堂的华人歌唱家田浩江,还有享誉北美的“百人会”等。在仰望这“星光灿烂”之时,他没有忘记那血泪斑斑的“天使岛”,在《倘佯在历史与未来之间》、《风帆竞发天使岛》、《悲情天使岛》等系列文字中,历史的悲情不能掩没,移民的步步血迹让人们警钟长鸣。
美国,这人类在最短的时间内构筑起的移民帝国,由捷径走向巅峰,没有蜿蜒跋涉的历史重负,没有古老文明的精神羁绊,有的只是开拓者的勇气,是征服者的自信,飞扬的是冒险者的骄傲,是尝试者的自豪。然而,这煌煌的当代帝国,犹如“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伴随着无羁也会有妄为,鼓励背叛便会有迷失,浩然前行也会伧然受挫,峰回路转中也将有泥沙俱下。这,就是阙维杭用他那一篇篇沉郁顿挫的文字告诉给我们的“真实美国”。
海外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文化苦旅
1990年的夏天,尔过不惑之年的阙维杭象所有这个年代“渴望看世界”的中国人一样,带着对新生活的深切向往,怀着对往昔岁月难以割舍的回眸,飞临美洲新大陆的东部海岸,开始了他心灵上喜悦与痛苦、震撼又迷惘的文化寻奇之旅。
应该说,他非常幸运,他初脚踏临的异乡土地,首先是一座祥和优美的美国小镇。大学城的风景如画,宗教熏染的温馨人情,为他展现了美国社会最内在的文化精髓,这美好的“第一印象”,使他在感性的体验中首先就有了一个欣然的“接纳”,也由此奠定了他能够正面观照美国的理性视点。
不过,内敛冷静的阙维杭并没有率意展开自己的文字倾诉。在《美国写真》的序文中,他这样写道:“我到美国整整三年后才重新提笔为文,对这块陌生而又生机蓬勃的新大陆最初的激动与感叹积淀之后,化作更深层更细部的观察与探索。”
在海外,多少人家国梦断,面临着碎梦之后的挣扎。而梦醒之后的海外华人,审视着自己“边缘人”的地位,或叹息,或斜视,或心灵卑屈,或抱守“龙”门。但阙维杭的可贵,正在于他努力让自己审慎的目光超越了“唐人街”的精神藩??,以其健康坦荡的凛然心态,审视着西方文化的迎面冲击,再以自己切身痛楚的心灵感受寻找着东西方文化交合的出路。为此,他将自己的所思所感形诸于一篇篇质感坚实的文字,为新一代经历“移植”的东方灵魂踩下一个个文化求索的足印。
美国,堪称百年来西方文化的集大成者。在中国人一个世纪的心理概念中,所谓“西方文化”的精髓就是包含在社会制度的“民主”以及个人权力的“自由”。然而,当我们亲临这块土地,所感受的“民主”是否真的完整健全?所体会的“自由”又是否真的健康奋上?我们在感慨人类的文明史为了寻找理想的出路不惜前仆后继、浴血上升的同时,也亲眼目睹了文明的历程所伴随的枪弹血污。“自由”,这人性张扬中最神圣的旗子,在我们深切感受到“人”的价值被充份尊重的同时,也看到了“人性”中丑恶的残忍随之膨胀。美国,你有屹立不倒的钢筋铁骨,你有五彩斑斓的血肉之躯,我们从远古的东方艰难地走近你,走近你的“神奇”,也走进了你的“迷惘”。我们站在两种文化的“边缘”上,带着超越者的冷静,遥看身旁的风云翻卷。这样的心理底蕴,正是阙维杭在他近年来的文化探寻中所突现的精神轨迹。
新书《美国神话:自由的代价》,一如书名,精辟的概括,一语道破美国文化的正反内核。此书作为花城出版社的“USA美国系列”丛书之一,问世后以其触摸现实的敏锐快捷而广受瞩目。尤其是书中关于美国遭遇“九一一”事变后各界社会的直接反应以及日常生活秩序、文化心态与人们思想的瞬间变化所作的细致描述与深入思考,更关于世纪末美式文化的步步体察,其内容洋洋大观,新意与深意兼备,均成独家之言。
理解美国文化,首先撞击的是一个“奇”,“奇”在“新”,“奇”在怪诞,“奇”在复杂,“奇”在表象背后真正的本质。对于“新闻人”阙维杭来说,他的天职爱好就是“探奇”,而揭示这些“怪象”背后的文化含义才是他的功力所在。从总统的弹劾案,他思考美国三权政体的公私弊端;从世纪末的种种“乱相”,他思考西方式“自由”的“道德”防线;从美国“畜道”的极端,他看出“人道”的衰微;从老总统雄心跳伞的讴歌到对肆无忌惮凶犯的谴责;从“同性恋”的声势浩大到单亲家庭的复杂自然;从“情人节”的玫瑰朵朵到“春色”无边的“黄业”探秘,如此等等,他的笔可谓八面出击,把当代美国文化现象的奇绝与斑驳扫描得力透纸背。
关于美国的“政体文化”,阙维杭在他《美式民主西洋镜》一文中,以新一届总统迷离难产的西洋镜揭示出对两百多年历史的总统选举人团制度的直接挑战。在《总统难为》中,他历数克林顿、布什入主白宫的种种人生遭遇,看他们早生华发,由此感叹美国的总统在媒体及国民的聚光灯下的实属难为。而那部针对布什家族的《愚蠢的白人》一书的问世畅销,更让人体味到美国社会深具意义的独立思考的民意。至于“第一家庭”的种种故事,阙维杭写下《从总统绯闻案看美国国情》、《谁在乎“第一千斤”》、《第一夫人向茱丽亚说不》等篇章,揭示的话题意远深长。再说到美国的司法制度,他特别着墨在《检察官下跪》这样的“范例”,指出美国民情与司法制度的耐人寻味,并由此突现美国司法独立与陪审团制度的尖锐矛盾。
作为一个“移民帝国”,“种族歧视”始终是美国文化中最让人锥心的伤口。为此,阙维杭写下了《留学生命案检验美国人权》、《“美国人打败了关颖珊”?》、《历史是如此惊人的相似》、《“替罪羊”得救之后》、《吴振伟遭遇挡驾》、《闻王永兴被判无罪有感》、《美国议会选举中的种族歧视》等等系列文字,历数华裔在不公正遭遇中的心灵重创,读来惊心动魄而发人深省。
关于中西文化的融合及冲突,是阙维杭文化探索的又一焦点。他在《异国他乡“年味”浓》、《“中国制造”风行美国》、《“花木兰”风靡美利坚》、《林语堂赛珍珠为何交恶?》等精彩篇章中,特别论及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渊源历史性相撞的火花迸裂,警辟而深刻。在《又见群魔乱舞时》一文中,他还生动地叙述了中西文化中关于“鬼文化”的差异,微中见大,其中的蕴含可谓新颖独到。
感受“明星文化”,是扫描美国民俗心理走向的眩目窗口。社会需要“明星”来创造精神时尚,“明星”反哺社会以滋养人心;在美国,“明星文化”不仅绚烂夺目,而且达到登峰造极。在这个奇异的文化领域,阙维杭可谓不惜笔墨,他慎重地思考《明星效应》,一路扫描《摔跤手登上州长宝座》、《“魔术师”约翰逊大彻大悟》、《话说拳王泰森》、《影坛乱弹》、《美国电影文化一瞥》、《“猫王”其人其事》、《迈可杰克逊“四十而不惑”?》、《黛咪摩儿拍脱片》、《麦当娜现象》、《歌星沙莲娜之死》、《西部硬汉也挨告》、《没有乔丹的NBAA》、《张伯伦去了》等等等等,尽可能全面揭开“明星文化”在时代运转中的“偶像”含义,也包括“影视污染”与“媒体疯狂”,从中辨析出大众文化的主流导向。
关于美国的“性文化”,阙维杭也给予了正面的回应。在《风流总统知多少》一文中,他追溯历史上“白宫主人”的一路春光乍泄,展现出人性深处无可摆脱的弱点以及民众由来已久的宽容情怀。但对于因“绯闻案”蒙羞的克林顿总统来说,作者禁不住扼腕叹息:“54岁英年就从总统宝座上功成身退的他无疑结束了一个时代,而他和全体美国人都要继续反思的,也许是领袖人物的职责与个人操守的如何契合,否则,以小节误了大局岂止是个人的悲剧?”这其中蕴含的逻辑判断中肯而深刻。此外,作者还特别关注《美国青少年性教育的误区》,并驳论那些《心理变态的“名言”》,以警示社会若“开放”到“无度”所导致的危害。
令人感佩的是,在阙维杭的文化扫描中,,其视野不仅仅投在触目惊心的时政风云,他的细致而敏感的目光,探寻得更深更远。如美国颇具争议性的枪文化暴力现象:《“枪文化”的沉思》;美国的地域文化:《东西部情结》、《硅谷风云》;美国的儿童教育的弊端:《拔苗助长的美国版》;还有美国的汽车文化、节庆文化、休闲文化、宠物文化、民俗文化、消费文化等,在海外文坛,能够如此全方位地深广探溯“美国文化”的经络命脉,阙维杭堪称当代新移民作家中的勇敢开拓者。
在最新出版的《世纪之吻》一书的“自序”中,阙维杭这样反观回首:“过去从未想到会近距离、面对面观察美国这样完全与我的祖国不同的社会,一旦接触了,所谓文化的冲击、价值观的异同和身为第一代移民每每被动地充当‘边缘人’角色的心理矛盾,使我在观察、触摸美国的同时,也不断调整、审视自己的心态、情感;或者也不妨说,在不断调适自己的心态、情感的历程中,我对美国的观察与思考也不断递进和拓宽。”当异质文化碰撞原有的文化价值体系时,他并不讳言自己曾有过的文化上和精神上的失落感,以及游离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之间而徒生出的“边缘人”的无奈。然而,他很快就认识到:“文化毕竟是一根纽带,可以冲破暂时的隔膜,可以联系差异的理解与认同,可以在拉扯碰撞中获得新的感受和憧憬。”
上海同济大学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所所长施建伟教授在评述阙维杭的著作时指出:他的写作“超越了漂泊族群所常有的社会封闭性和文化排他性的局限,逐步适应了多元文化互补的新环境的过程,是这一代海外华人‘走出唐人街’时比较典型的经历。”读阙维杭的文字,从《美利坚传真》、《美国写真》,再到《美国神话》、《世纪之吻》,正清晰地烙印着他在美国一步步徒行“文化苦旅”的艰辛足迹。“乡愁”渐远,现实遂真,有时他攀岩凌绝一览众山,有时他濯足涉水曲径探幽,将他一路醉心思考的人文风景为我们层层拨现。在他身上,既听不到“流浪者”怀唱过去的呻吟,也看不到“边缘人”自卑自负的无奈,他展露给我们的完全是一个现代东方知识分子走出了历史的阴影、在新文化的感召下轻装阔步前行的豪迈姿态。著名女作家喻丽清女士在她为《世纪之吻》一书所作的序文里饶有兴味地指称:阙维杭的文字,“与我们早期来美留学的(无根一代)所写的文章大异其趣”,这些理性深邃的文字,“刻划出一个深受华夏文化熏陶又遇到西方文化冲击的现代知识分子的心迹的留痕。”
当然,横亘在我们面前的“美国文化”本就如叠嶂的峰峦,每一座山峰的深入都足以令人疑乱神迷,有时也会逆反难解。比如“国家”与“战争”、“民族”与“忠诚”,更何况还要认同“俘虏”归来的英雄凯歌。同样是“人”的文化,中西方的“视点”在这里显然有着完全不同的解说。即便同属时尚流行的“明星文化”,只要稍加碰撞,就立刻有异样的火花闪烁。所以,当我们拥抱一种新质的文化,不仅需要执著的勇气作精神的独步跋涉,更还需要有能够超越文化桎梏的慨然智慧。对于阙维杭来说,只有踏进隐藏在文化表象背后所积淀的民族心理意识的深层,中西文化的差异和交合才能真正凸现,而我们的“文化”探求才具有了它真正的现实意义。
深情不留白--長纓在手賦美文
写作,是一种生命的痴迷,是与生俱来的一种心灵冲动。阙维杭的写作,驱动他文字的力量一则来自社会的需要,另一个催生笔墨的源泉是来自他生命体验的个性悲欢。这两个创作的层面,共同交织出社会与人生波澜壮阔又迤逦多情的时代乐章。
喻丽清女士曾意味深长地说:“不是每个记者都能写一手好散文的。”此话当真,写出好的散文需要的不仅仅是文字,而是一种生命体验的境界和情怀。记者出身的阙维杭,一手写犀利精湛的时政短论和文化随笔,然而,他那深邃冷静的目光在关注现实的严峻之外,也能极目云天,让自己抒情的笔,摇曳出一方艺术散文的审美天地。
在阙维杭的美文中,最魅人的篇章首先是游记。他的《浮光掠影也有思》,是《世纪之吻》一书中尤其让人动心的文字。作者从当年云空中俯瞰西藏高原写起,笔锋蓦然落在新大陆的海天一色。眼前无论是西海岸上空的澄蓝洁白,还是俯临东部都市的辉煌灯海,都散射出作者对新世界的内心渴望和深情关怀。文中抒写世界屋脊所领略的神奇风光,感受那粗狂中却细腻、彪悍中却见柔顺的原始美丽,并由此衍生感叹:那“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海角天涯的探险每每颇得我心”。作者文思由此一转,歌咏那在新大陆所感受的“澄静的天空下,大自然的原始美与人工智慧的结合竟可以达到出神入化美伦美焕的境界”。不过,真正让他迷恋的不是大都会的“水泥森林”,而是漫游在大自然怀抱中寻幽探胜的心灵激荡:初春的美加大瀑布清峻奔放;加州优胜美地国家公园的清纯优雅;海岸山丘上赫氏古堡的人工刀斧;太平洋蜿蜒多姿的漫长风景线,新大陆的山水风情,俘获了他苍然多感的心,如梦如幻的“自然之真”,为他的生命注入了空灵与豪迈。正如《感受生命》一文中所升华:“每一回出发,都是生命活力勃发的开端,迎接那潜入四季山水后身心双重的释放与愉悦;每一度归来,犹如生命活力张扬起风帆,蓄满日月星辰的精华雨露将人生的航程滋润;”“每一回出游,都满怀不同的期冀、憧憬与激动;每一回归来,都伴随崭新的发现、喜悦抑或些微遗憾”。刻骨铭心的山水之旅,生命因天地永恒而不老,山水籍生命相依而鲜活。古人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乐,仁者寿。”这样千百年来的圣贤境界,是我们今天放逐四海的魂依,漂泊追寻的日子,于是霞光满天。
除了寄情山水的文字,阙维杭也抒写自己生命历程中的万千体验。他的《来美后不亦快哉三十三则》,面对生命“移植”的剥离痛苦,却敞开自己的心怀,倾情感受“新雨”的喜悦,记录下人生长河中美丽的光点,展现出豁达、进取的乐观主义精神风貌。文章以“两脚踏东西文化”的林语堂先生为启,列举自己来美后“堪可回味的时刻”三十三则,将“西域”文明的点点滴滴铺陈成一幅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的图画,读来一气呵成,气韵万千。
为许多读者所称道的《东西部情结》,是阙维杭散文中的力作。他以自己亲身转战东西海岸的切肤体验为笔端之墨,以俊永深情的感性文字,宏观而细腻地梳理了所谓“东西部地域文化”所造就的自然人文景观。在作者看来,美国,一方面“装在轮子上”流动迁徙,每年大约有4000万人异地而居,频繁的动荡造成了人的飘零感、孤独感和缺乏归属感,人际关系趋于肤浅淡漠,另一方面,相当数量的美国人从未离开家乡,诸如新英格兰地区的东部乃至东北部甚而中部的许多美国人,并不艳??阳光地带的烈日炎炎抑或一席报酬优厚的工作,他们宁愿享受爽朗的秋风明月和呼啸飘洒的北风冬雪。如何理解民俗意义上“东部人”、“西部人”的文化人格?如何认识一个“移民国家”的精神本质?又如何来判断地域人文色彩的优劣?更还有“你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作者的清晰答案是:“看你是想享受乡镇宁静生活而情愿薪水少一些呢,还是喜好都市生涯难耐村野寂寞?是偏爱阳光地带刻意回避风雪寒冷呢,还是追寻和谐温煦的社会生活环境?”文章的结尾则令人欣悦振奋:“我们既已站在了美国这块瑰丽多姿的疆土上,就让我们切切实实地去亲近、拥抱它吧。一定会有一块区域愿意与你相互包容吸纳、适合你前进的脚步的。”健康豪迈的心态跃然纸上。
收录在《美国写真》一书中的《越过中国城》,是阙维杭散文中值得品味的精品。旧金山的中国城,堪为北美中国城之首,其规模,其历史,其色彩,都足以让人叹为观止。请看作者的描绘:“仿佛要移植整个故国家园与文化,却只借得南国一隅。掩不住的乡愁寄托在清一色中式楼宇的铺排陈列上,寄托在中秋、春节热闹非凡的摆街会、舞狮舞龙与声声鞭炮中。七大会馆、三百社团,又将乡邑宗族凝聚抑或割据,蔓延起中国人世世代代的恩恩怨怨。广式的茶楼酒肆夜夜笙歌不断宴席不散,每年从一月份兴起的春节新年宴会一个接一个,直到四五月间还望不到收尾的苗头,政要名流绅士望族个个喜形于色于灯红酒绿的熏人味乡梓情,接下去又延伸端午、中秋、重阳的华筵。”作者叹问:“这就是中国城吗?是比广州、香港更‘中国化’的地盘,还是金发碧眼们心目中古老中国的象征?在一切的繁华喧嚣背后,又是什么主宰这儿的灵魂?”再回首百年来中国城不断演绎的时代风波,依旧是“自我封闭的推波助澜”,“中国城”,已经给这里的“中国人”打上了深深的“人格”烙印。“中国城”的意义,究竟是为了温习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闭锁自大?还是为了给西方的观光客营造一处猎奇赏玩的“名胜”?作者慨然道:“中国城的子民,他们背负沉重的历史,却无力开拓新的历史,他们荣耀于中国城的红砖绿瓦,却耻于抹去所有悖于文明的痕迹。但他们的下一代终究要走出中国城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在这里,文章所表达的是冷峻的反思和清醒的批判,也传达出“走出唐人街”的前瞻心怀。
对传统的宗法民俗文化的反思和批判,并不意味着对中华母文化精髓的割舍。在阙维杭的文化人格深处,始终是饱含着对自己血脉文化的依恋和怀想,用他自己的话说即是:“在西方文化冲击的惊异和阵痛感觉中,搜寻远古东方文化的精灵。”他的《杭州菜?知味观》、《江南忆,最忆是杭州》等篇,浓浓的故乡情挥之不去,他眷恋着杭州城的人文沧桑,他怀想着西子湖的妩媚秀丽,吴山散淡,民居闲雅,山水空灵,那曾是他生命的扬帆之港,也是他取之不竭的文化源泉。我尤喜欢他的《叩首长安》,那汉唐烽烟里走来的长安城,虽只是西去途中苍茫朦胧的惊鸿一瞥,却如此地激荡着他血管脉动的感应:“长安呵,我心中的故国家园,你是中国文化的负载集成,古朴厚重、王者风范。数千年的沉睡、苏醒、崛起抑或暂时的没落,你还是你,大智若愚,不卑不亢,积蓄起你所有的历史辉煌。”在这里,作者所歌咏的是凛然豪迈的文化自尊,是信马由缰、浩荡恢宏的民族风骨。
西风列列,故国萦怀,站在这东西文化迎面交手的空中钢索上,阙维杭让自己触目远看,发掘着一个“边缘人”内心拥有的独特感受。他的《乡下人》、《城里人》、《可叹的外国人》等文字,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中西文化反差的场景:在美国究竟何谓“乡下人”?在美国当“城里人”的无奈悲伤,还有喜欢称别人为“老外”角色错位等等,揭示的都是生活中看似寻常实则耐人寻味的文化命题。《难忘异族情》则是阙维杭写“西方人”的异样篇章,其中的人物或施人援手的教授,或温情多礼的邻妇,代表的都是美国社会一个个鲜亮的文化符号。另外,阙维杭特别抒写的《永远的惠特曼》、《淘书琐忆》等文字,渴望表达的是对西方文学精神的深层悟解,也传达出一个东方文人痴迷文化的性格享受,也都是作者站在文化钢索上展现的亮丽风景。
除了表现北美生活大文化巡礼的散文,阙维杭也写下不少生活趣闻的短章随笔,如“美国搬家记”、“驾车记趣”、“‘看房族’自白”等篇,都是作者的亲历亲为和所见所思的有感而发。最牵动人心魄的当数他新近(2003/5)发表在《世界副刊》上的《中年寻梦》,文章从儿子放飞后的“空巢”感受写起,体味出人生旅程的心情变化,反思生命中的追求,恍然悟到:真正的“失”与“得”全在自己的把握。“生命的憧憬呵,在我中年向晚之时突然趋于明晰瑰丽”,尽管后半程的终点已不远,但也要作一回“骁勇的骑手”,跃马驰骋,逐鹿中原,让永恒的生命之光尽情铺洒在豪迈壮美的莽原上。这里的精神探索显然已走进了生命哲学的深层意蕴。
全面地审视阙维杭的创作,他的时政短论几乎篇篇精辟犀利,文字如淬火过后的湛蓝闪光。他的生活随笔,温情蕴积,饱含张力,绵密的思绪伸向悠远。两种文风相互映照,间或融合,却都是他鲜明的创作个性。
不过,以作家的艺术积淀来看,阙维杭的长处还是突现在理性的思辨。他的时政短论和文化随笔,思维的逻辑不仅峰回路转,而且总是立意奇绝,文字的配合也尤见功力。但随着时光心境的转换,行走在文字方阵中的阙维杭在知性与感性的魅惑中开始重新寻找自己,他的冷峭在西风独语的微醺中渐得温柔,眉峰聚处也豁然有水草晚露的湿润。他还需要超越一层红尘,他更需要给自己一个心境,然后他回归文学,那时,没有人能预测他又将是怎样一个沉潜成熟的作家。
2003年6月1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