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我的苦难岁月(连载)

6楼
克己慎独!

向老师学习,这种品质,这年头少见了……
7楼
真情实感朴实无华!
老一辈的品德是当今社会的奢侈品。历次运动结果如今大家共睹。
8楼
谢谢大家!
9楼
  入学初小

    湖南大学最早可沿引到宋朝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创立岳麓书院,历经宋、元、明、清,终为文化教育圣地,1903年清政府改制取名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2月更名省立湖南大学;1937年7月国民政府行政院(第1497号指令)改为国立湖南大学,成为当时第十五所国立大学;1946年国立商学院并入;1949年9月中国共产党接管,更名为湖南大学。

    1929年,地方政府在岳麓书院文庙里创建湖南民众学校,招收岳麓山脚下的适龄儿童入学。1950年,湖南民众学校由湖南大学接管,改名为“湖南大学子弟小学”。1953年8月,中央教育部作院系调整,撤消湖南大学,分建中南土木建筑学院和湖南师范学院两所高校。“湖大子弟小学”再更名为“湖南师范学院附属小学”;1974年,湖南大学在岳麓山脚、爱晚亭南桃源村处建立“湖大子弟小学”。两所高校有了各自的小学,其主要服务对象均为本校员工子弟。

    1951年8月,母亲带着我和姐姐前往“湖大子弟小学”报考应试,我们轻轻松松地通过了考试,姐姐插班三年级,我入学一年级。

    开学前数日,一到晚上,母亲就会对我重复着听过多次的“东汉孙敬头悬梁、战国苏秦锥刺股、西汉匡衡凿壁偷光、孙康囊萤映雪”等古人发奋学习的故事,讲李白铁杵磨成针的故事。不厌其烦地解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摘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说一起走的三个人中,肯定有自己的老师,向好的品行和行为学习,看到不好的行为就检查对照自己,发现缺点一定要改正。”告诫说:“不求你长大后能做什么官,只要求你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一个明白事理的人,一个品行端正的人。”

    从记事的那天起,我的大脑里只盘旋着母亲讲述的励志奋发、豁达乐观、人穷志不穷的种种故事和人物,从来没听到过悲观颓废、萎靡不振、灰心丧志一类的任何故事,这就注定了我们姐弟五人一生达观积极的性格。

    “湖大子弟小学”设在岳麓书院北边的“文庙”里,文庙依山而建,坐西朝东;自从孔孟学说成为中华文化正朔,孔子成为历代读书人的先师后,各地兴建书院,必建“文庙”,官员每年祭拜孔圣人和古人入书院读书前必祭拜先师;其仪式都在文庙中进行。岳麓书院“文庙”东面是高十数丈的风火墙,南北耸立着两座麻石垒成的雄伟高大的牌楼,是为第一道大门,大门宽约三丈,骑马、八抬大轿可以直接入内。南牌楼正额刻“道冠古今”四字,北牌楼正额刻“德配天地”四字,进入大门,庭院西台阶上设四叶门扇的二门,大门和二门之间是宽敞的庭院,供来朝拜的官员停轿栓马,现在成了子弟小学学生们的游戏场所。

    二门台阶左右各立着个一米多高精美的石狮子,前腿直立,后腿盘坐,雄赳赳气昂昂地拱卫着二门,两个石狮子咀里含着个能转动,却怎么也拿不出来的鸡蛋大小的园石球,入学后我无数次地摆弄它,始终百思不得其解。直到1963年我在丁字湾麻石场看到工匠雕刻石狮,才明白和钦佩石匠巧夺天工的技艺。

    登上二门前十几级石阶梯,二门门楼径深约五米,左右两边各有一间教室;同样下十几级台阶进入正院,正院呈长方形,约一百五十平方米大,位处二门和文庙正殿之间,原是祭拜仪式时学生集合恭立的场所,现在是全校学生集合和几个初小年级学生课间操的场地,全校学生叫它为“大操坪”;两厢南、北走廊宽二米、长约五十米,走廊里面建有间间房屋(原为庙宇管理者和莘莘学子住宿之用),南北各四间大房,大房间面积约六十平方米,正好作间教室,大房间与大房间中夹着小房,小房间共六间,是老师的办公室。

    “大操坪”西底端高处是文庙正殿,“正殿”东下端设两道斜梯,斜梯之中安放座二十几平方米大小的花岗岩浮雕,浮雕雕刻着一条活灵活现的龙,龙头昂首向东方、龙身盘旋四周,浮雕南北两侧是十几级麻石台阶,上了台阶后方能逾越正殿正门,南北走廊里也建有台阶通往正殿的檐阶。

    正殿共三层,原来一楼是供奉孔子的大堂,二楼是供奉朱熹、张栻等其他人的厅室,三楼是藏书阁。现在“湖大子弟小学”一层做了礼堂,二楼做活动室,三楼仍是图书室,只是书籍完全的不同了;正殿后面还有几间杂房,修整后也做了教室,1956年后学生增加,学校便在文庙后面的山坡上建造了数间新教室。

    “文庙”北石坊外四米处有一个小水塘,水塘中建了座茅草亭,不久成了师范学院生物系的领地,水潭放干了水,养着数只猴子,自从有了猴子,这里便成了我们最喜欢停留的景点。“文庙”外南几十米外也有个同样大小的水塘,塘中心亦建了座茅草盖顶的小亭,潭中的水来自爱晚亭山泉,四季清澈见底。

    岳麓山上的泉水长流不息,每到春季雨水多时,坐在教室里就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再听听整齐悦耳的童音读书声,真如古人联境:“书院书声,掩卷难忘南宋子;名山名寺,流泉长洗古今愁。”

    “文庙”进二门登正殿的北走廊,开着扇二米宽的门,通往岳麓书院半学斋;正殿后杂屋东侧亦有一扇小门直通爱晚亭。四周没有其他的建筑,只有参天的古树和翠绿的草丛,环境特别的幽静和清雅,真是个读书的好地方!

    每天上下学,必经岳麓书院赫曦台,赫曦台南北两边各有一片小树林,面积不足六十平方,放学后,那片树林成了我们实践元帅和将军的游戏战场。

    开学的第一堂课文、学会的第一首歌至今音犹在耳!

    我背着新书包,不时摩挲着新发的书本和新文具盒,心底充满着幻想和快乐、好奇和忐忑,跟着姐姐从魁星楼北边的小路蹦蹦跳跳地跑进学校大门。怯生生地走进教室,怯生生地坐在课桌前,怯生生地翻开课本,用几乎小得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跟着老师读课文:

    “开学了,大家来上学!”

    第一周里学会了唱《东方红》: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谁也不能低估教育的力量,这首歌左右了我四十年,那么笃信,那么虔诚,即使是身处人生的最低谷,即使是受到不公平的非人待遇和打击,我对领袖的崇拜和信仰始终没有动摇过,为之贡献生命的决心始终没有动摇过。

    进入学校,接触到了老师慈祥的脸庞、严肃的教诲,还有同学们的幽默表情、风趣话语和关切问候,都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幸福和快乐。与生俱来的热情真诚的性格很快得到充分的发挥,融入集体,结交了扬子元、金声震等等许多朋友。那儿时的琅琅读书声、同学欢笑声、老师讲课声一生都萦绕在我的耳边,令我兴奋、令我年轻。小学的生活多姿多彩,有时像欢乐的小鸟,有时像霜打的茄子,有时像昂扬的斗士,有时像得胜的将军,件件往事永远荡漾在记忆的海洋里。

    一年级课本上的字,母亲全都教过,读来就毫不费力,加上幼年在家里受到的良好教育,自然成了班上的优等生。那时学校布置的作业少,考试只有期中和期末两种,我总是抢在老师布置作业时做家庭作业,放学回家剩下的就是玩,过得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进入三年级,班上有了少年儿童队组织(1954年更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规定吸收年满九岁、品学兼优的学生,入队由个人申请,班级儿童队辅导老师主持大会,经全班同学举手表决,有半数以上同学赞成才能上报校儿童队组织,获得批准才能入队。一个班里的少先队员是少数,特别是刚跨入三年级的班级,少先队员就是凤毛麟角了,所以少年们都以带上红领巾为荣。

    那时我八岁零三个月,按规定不能入队,但我提交申请书后,很快获得了批准,与同班五位同学在大礼堂里宣誓:“时刻准备着”。面对队旗,我心中充满着自豪,一股前所未有的神圣感在胸中涌动,朦胧的理想油然而生,加入青年团、加入共产党成了我的终极目标。入队宣誓后,辅导老师指定我担任三年级乙班刚组建的儿童队小队长,我的心情激动而紧张,激动的是突如其来荣誉落到了我的头上;紧张是同学年龄都比我大,我怎么领导他们呀。老师看出我的忐忑,对我说:“没什么可担心的,只要你热爱班集体,友爱同学,事事起模范带头作用,威信是能够树立起来的。”自系上红领巾,特别是佩带了一杠臂章,至今还清楚地记得那几十双稚嫩的羡慕眼神和大家的亲热态度。

    自此,我像上了发条,抢着打扫卫生、整理教室,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课外活动。我记忆尤深的得意之作是:一、代表班级参加全校朗诵比赛,朗诵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获得优胜奖;二、在湖南大学大礼堂里,面对几所小学的师生和家长,表演班级自编自排的话剧《一个黑板刷》,旨在倡导学生爱护公物。

    三年一期,我的心底是那么的纯真,希望是那么的美好;生活在掌声和赞扬声中,正是这种状况,让我飘飘然了,以至在三年二期生出几个反复来。

    小学里最恐怖的事是看见了死人,一天课间听说爱晚亭水塘里淹死了人,同学们争先恐后从学校左边小门穿岳麓书院奔向爱晚亭,我随着人流到塘边,一男一女相拥,颈部拴着根大石头的绳子,安静地睡在水底,池塘的水不足一米深。看后,我连续做了一个多星期的恶梦。

    “文庙”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才回归岳麓书院,两边池潭早已干涸,潺潺流水声早已湮灭,学校早已迁移,稚童读书声早已消失,换来的是门房票价牌和游客的喧哗声,是面目全非的书院,还有那动人心魂的隐约铜钱叮咚响。

    上世纪末,我再次来到和岳麓书院一起被圈禁起来的“文庙”,隔着铁门朝里观看了很久,心中涌出了许多的感慨,便作了两首诗。

    题岳麓书院、

    一

    十里山溪绕石礅,千年书院今尤存。

    学斋堂厅旧颜改,庭院古樟毁无痕。

    票房楼阁辉相映,虔诚调侃两共存。

    端严肃穆育人地,处处铜钱扰朱魂。

    二

    题岳麓书院·五律

    漫步儿时路,沉吟人黯伤;新潮无岳麓,复古有残墙;

    楼阁非书院,碑文见旧章;赫曦台上静,独自忆朱张。
10楼
真实的历史大多不在历史教科书里。
问好探春先生
11楼
读《入学初小》两处感触:
1、评洗脑成功案例莫过于此几十年。
2、第一批加入少先队没我,但那次宣誓大会我记得自己在台下出奇地全神贯注以至第二批评选时老师拿出来表扬而成了第二批入队优势。其实,回想起来那天应该是自尊心受到挑逗。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2031 seconds wid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