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 屈原和郑袖

楼主
[讨论] 屈原和郑袖
                          屈 原 与 郑 袖

    屈原以爱国正直的形象,傲视世人千年,原始于司马迁《史记》
    屈原,名平,做楚怀王的左徒。他学识渊博,记忆力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辞令。很得怀王的信任。
上官大夫跟屈原一同在朝为官,想争得楚怀王的宠信,内心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派屈平制定国家的法令,上官大夫就在怀王面前讲屈平的坏话,说:“每当一项法令制度定出来,屈平就夸耀他的功劳,认为‘除了我就没有谁能制定得出来’。怀王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平。 屈平痛心怀王耳听是非不清,谗言和谄媚遮蔽了君王的眼睛,因此忧愁深思,写了《离骚》。    
    秦国想攻打齐国,就叫张仪到楚国去,并对楚王说:“如果楚国真能同齐国绝交,秦愿意奉献商于一带六百里的地方”。楚怀王心贪而听信了张仪的话,就同齐国绝交,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对楚使说:“我与楚王约定只割让六里的地方,没有听说有六百里。”怀王大怒,出动军队讨伐秦国。秦国出兵迎击楚军,在丹水和淅水一带把楚军打得大败,并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一带土地。第二年,秦国愿意割让汉中一带的地方给楚国来讲和。楚王说:“不愿意得地方,愿意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了后,对秦王说:“用一个张仪抵汉中地方,请您让我到楚国去”。到了楚国,又用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当权的大臣靳尚,让他在怀王的宠姬郑袖的面前编造谎言。怀王居然听信了郑袖的话,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候,屈平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后悔,派人追赶张仪,没追上。
    秦昭王想同楚国通婚,要和怀王会晤。怀王想去,屈平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能相信。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怀王听信了劝告,终于到了秦国,秦国把怀王扣留,强求楚国割让土地。怀王不答应。终于死在秦国,怀王的长子顷襄王继位,用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 屈平虽然被流放,仍眷恋楚国,惦记怀王,可是,怀王不知道忠臣和奸臣的区分,被郑袖所迷惑和张仪所欺骗,结果,军队遭挫败,国土被削割。
    令尹子兰听说屈原憎恨他,非常愤怒,终于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的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很恼怒,把他放逐了。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哀叹,作为一个人,又有谁愿意让自己的洁白之身受脏物污染呢?宁可跳进江水,葬身在鱼腹之中以示自己的清白,并作了《怀沙》赋。抱石于怀,跳进汨罗江自杀了。
    郑袖原是楚怀王的宠姬,魏国为了讨好楚国,送来了美女,此后郑袖就失宠。郑袖非常嫉妒魏女,对她说,楚王最不喜欢看你的鼻子,以后你见到楚王就把鼻子遮住,楚王看见奇怪的表现,问郑袖,郑袖说:“她不喜欢楚王的体臭”,楚王大怒,把魏女的鼻子割掉。
秦惠王使人告楚怀王,请以武关之外的地方交换黔中之地。楚王说:「不愿易地,愿得张仪”。张仪知道后,愿意到楚国去,并说:「秦强楚弱,大王在,楚不宜敢取臣。且臣善其嬖臣靳尚,靳尚得事幸姬郑袖,袖之言,王无不听者。到了楚国,楚王要将张仪杀之。靳尚对郑袖说:“秦王甚爱张仪,将以上庸六县及美女赎之。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贵而夫人必定失宠了”。於是郑袖日夜泣於楚王曰:“臣各为其主耳。今杀张仪,秦必大怒。妾请子母俱迁江南,毋为秦所鱼肉也!”王乃赦张仪而郑袖就把张义放走。
郑袖迷恋三闾大夫屈原,而屈原对郑袖也有所爱恋。《湘夫人》最令人关注,因为屈原对她投入了异乎寻常的眷恋与爱慕。从诗中可以推断,此女美貌惊人,而且比屈原拥有更高的地位;她因为种种限制无法与屈原公开见面,而只能和他在荒郊野外秘密约会。符合这三个条件的女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楚怀王的宠妃郑袖。其实‘湘夫人’三字已是暗示,‘湘’就是楚国;‘夫人’,即楚王的妻妾。
    屈原与郑袖的暖昧关系被怀王知道后,促使他以政治名义放逐屈原,使屈原再也无法与郑袖见面。十几年后,楚怀王驾崩,继位的是,传说屈原和郑袖的私生子顷襄王,为防止屈原以郑袖和顷襄王的关系卷土重来,楚国王室遵照楚怀王的遗命,派人对屈原进行了捕杀。追杀事件的发生地就是今天的汨罗江,兵士们最终在江边抓住了屈原,将他刺杀后装进袋子,捆紧了之后压上石块投入江心,演出了一幕残酷的历史悲剧。
端午节的名称,其实是端正错误的意思。“端”端正,“午”忤也。赛龙舟,其实是预示屈原驾小舟和追杀他的兵士追逐的场面。端午节的粽子,其实粽子是预示屈原的身体,粽叶,是包裹屈原的麻袋,粽子外边的绳子,预示屈原被绳子捆扎石头沉江。
    以上的野史,是否可信,有没有影响对屈原的评价,那就请君思考了。
1楼
請問竟生先生這版本源出何處?
2楼
查到了:

对历史典范人物不能随意丑化


冯仲平 王孟保 贺孟章/文
    2013年3月2日《老年日报》刊登了《屈原之死另解》一文。该文摘录了《不可不知的中国5000年的历史悬案》一书的部分内容。《悬案》作者推论:屈原是因为与楚怀王的爱妃郑袖偷情,被发觉而流放后又处死投入汨罗江的,依据是屈原作品《九歌》之《湘夫人》篇写了湘君和湘夫人幽会的内容。作者说湘夫人就是郑袖,依据有四:一是屈原态度谦卑,湘夫人可能是王室成员;二是湘夫人貌美;三是湘夫人是有夫之妇,只能跑到荒郊野外与屈原幽会;四是“湘”字代表楚国,“夫人”就是妻子。王宫的女人只有郑袖符合这四个特征。进而推演出“屈原与怀王宠妃的暧昧关系被怀王知道后,促使他以政治名义放逐屈原,使他再也无法与郑袖见面”的结论。怀王死后,屈原“欣喜若狂”,“因为屈原相信他的老情人‘湘夫人’会想尽办法说服顷襄王,让他重返京城,再握权柄”。但让屈原没有想到的是,顷襄王却在汨罗江上捕杀了他。流传至今的赛龙舟,乃是“用龙舟隐喻当时追杀屈原的激烈场面;用包粽子来隐喻被投入江中的悲惨事实”。连芦叶及粽丝也被说成是装屈原的袋子和捆绑屈原绳索的隐喻。
    对《悬案》作者的这些观点和做法,笔者颇有不同看法,愿与大家商讨。众所周知,《九歌》是屈原在被流放中整理的民间祭歌。如《云中君》、《大司命》、《东君》是祭天神;《山鬼》是祭山神;《湘夫人》、《河伯》是祭水神;《国殇》是祭祀为国牺牲的战士,也可以说是祭战神。祭歌用于祭祀,而祭祀在古代是一项非常严肃而隆重的法定礼仪,屈原怎么能把自己不光彩的私生活写进祭歌呢?即使屈原有这方面的情感生活,他也完全可以用另一种文艺形式去写。诚然,屈原在《湘君》、《湘夫人》篇中写了不少怀恋思慕之情,那是屈原把水神人格化、生活化、乡土化,以寄托对楚国人民追求爱情、追求幸福的浪漫情怀,从而也体现了楚国人民对世代养育自己的湘水的深切热爱,把她视为“爱之水”、“幸福之水”的真挚情感。
    屈原的态度谦卑,自有深层原因。写“湘夫人”,乃是写神,人、神本身就不平等,关键是屈原本来就无意与湘夫人敌体;和湘夫人平等相爱的另有神在,那就是“湘君”。屈原不是湘君,当然也不能把自己当湘君写。如果屈原把自己当湘君写,也就没必要谦卑了。祭歌中的湘夫人是有夫之妇,这一点不假。“湘夫人”是相对“湘君”而言的,没有湘君也就没有湘夫人。传说中的神,也是可以有夫人的。如“王母娘娘”、“灶王奶奶”、“土地夫人”等,为什么“夫人”必须与王宫里的女人去对应呢?至于湘君与湘夫人选择一个美丽的地方约会,那就更不足为怪了;人间夫妻都可以做的事情,神祇为什么不能做呢?同时,也并非所有的约会都是幽会。
    说屈原与郑袖有暧昧关系,从当时的政治气候来看,也是不可能的。从《湘夫人》、《湘君》两篇中可以看出,男、女主角之间的爱情是真挚而执著的。郑袖是怀王的幸姬,怀王对郑袖的话无不听从。如果郑袖和屈原有所谓的暧昧关系,像湘夫人爱湘君那样爱恋屈原,肯定会在怀王面前说屈原好话,而正在受怀王信任重用的屈原的政治地位会更加牢固,自然就不会因为一个上官大夫的谗言而被降黜流放。假如二人有私情,郑袖也不会不知道,屈原的远谪会不利于她们相见的。如果说,正是因为怀王发现了屈原和郑袖的暧昧关系,才降黜流放了屈原。这种说法也不能成立。臣子与王妃私通是大逆不道。怀王如发现屈原与自己的爱妃有暧昧关系,对屈原的处罚远不只是降黜和流放,连郑袖也要受到严厉处罚,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事实上,怀王不但没有处罚郑袖,反而听从郑袖的意见,礼遇并放走本想杀掉的张仪。
    从另一角度说,如果郑袖与屈原有所谓暧昧关系,不会不影响到他们的立场和观点。屈原极力主张杀掉欺骗祸害楚国的张仪,而郑袖却在怀王那里为张仪说情,使怀王放走了张仪。关系暧昧到一块的人,怎么能在一个问题上持有截然相反的立场和态度?再说,古代一般家庭的住宅是分内外的,女子不出三门四户,外人不得进入内宅,何况是戒备森严的君王之家?作为王妃的郑袖和朝廷重臣的屈原,怎么能轻易接触产生私情并到荒郊野外去幽会呢?
    好了,作这些无谓的推论毫无价值。笔者想说明的是,对历史已经定论的典范人物不能毫无根据地随意丑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出现过众多圣贤和英雄,他们对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付出了毕生精力甚至生命,才造就出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五千年文明。他们的业绩和精神受到历代人民的尊重和敬仰,人们用各种形式怀念和纪念他们。这些人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灵魂的载体,不能仅仅作为一个具体的人来看待。国家确定农历5月5日为法定假期,无疑也包含着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意图。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代,应当为灿烂的民族文化和高尚的民族精神所骄傲,应当保护和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敬重并发扬我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发展建设的软实力,而决不能丑化这些已经成为民族精神载体的历史人物。如果不顾历史记载,妄加猜测议论,就是对民族的自我否定,将严重影响民族传统精神的继承发扬。这种风气绝不可长。
    我们不反对考证研究历史人物。包括圣人、贤人,如果有充分真实的证据,也可以对他们重新做出评价;关键是不能无中生有,胡乱推演,使他们沉冤地下,背上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尊重我们的历史,敬重我们的先贤,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崇高精神,是每一个华夏子孙的历史责任。

3楼
真是好笑, 這文章又不是我寫的.
我只是追尋竟生先生的貼文來源, 供文友們參考而已. 畢竟是有關歷史人物的, 總應有正反意見 (古人是沒有自辯的權利的). 如果是文學作品, 大幅度改編或甚至憑空杜撰也沒太大問題(三國演義即如此), 但如是學術性的文章, 就應該盡力找出事實, 不能人云亦云.個見.
4楼
王安石曾说过,历史是自己写的,又不是自己写的,一经成为史书,就是别人写的历史。当然我们不反对司马迁的说法,屈原是个伟大的诗人,他的形象是经过千百年来,儒家思想的改造而形成的。提出异议,想也不会影响人们对屈原的评价,如果有影响的,那是你个人的问题,与异议者无关。
5楼
历史有正史和野史之分,尤以当世神州想出位的、哗众取宠的、肉麻当有趣的等等等
有什么没人作古仔呢?在假、大、空的环境下任何“奇迹”都会创造出来。但假的
终于还是假的,造假者会有应得的回报。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625 seconds width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