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文学主页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财富7
    • 积分1103227
    • 经验140362
    • 文章4784
    • 注册2004-11-26
    [转帖]对现实和人心的解析——以散文写作为例 (谢有顺)
    对现实和人心的解析——以散文写作为例
     
    谢有顺
    来源:《文艺争鸣》2007年6期

     



     

        现在的好书并不少,但我的阅读却日益变得狭窄。我越发地重视,一本书读完之后,能否唤醒我内心里那些沉睡的事物,或者给我带来智慧上的愉悦。一种简单的知识累积,已经无法使我满足,相比之下,我更愿意借着阅读来洞悉人心、观察世界。
      我准备读一本书的时候,首先会问,这本书的背后,我能看见作者这个人吗?如果一本书的后面,不站着一个人,我就会怀疑这样的阅读是否有价值——任何一部忠诚于自己内心的著作,必定会有他这个人藏在背后。郁达夫说,“五四运动的最大的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从前的人是为君而存在,为道而存在,为父母而存在的,现在的人才晓得为自我而存在了。”[1]写作也是有一个自我的,这个自我,需要作家、学者去发现。只有这个“自我”、这个“个人”被发现了,写作才能说自己的话,才能谈自己的人生感受。我认为这是任何写作都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背后是不是站着一个真实、自由、健旺、有赤子之心的人?一种写作,背后如果没有人,或者背后的人不成熟,文辞再优美,那都是俗的,失败的。
      木心曾说:“五四以来,许多文学作品之所以不成熟,原因是作者的‘人’没有成熟。”[2]这话是很有见地的。作者如果没有精神成人,要想写出成熟、有力的作品,这几乎没有可能。因此,文学的问题,从根本上说,和人心的深度有关。没有成熟的精神,一定也产生不了成熟的文学。人成熟了,才能写出“灵魂的深”(鲁迅语),才能写出人心的真。在精神里造假,是文学中一种最大的俗。为何一些看起来貌似高雅、有学识的文字,在骨子里依然是俗的?原因就在于,这样的话,换一个人说,也能说得出来。这令我想起钱穆先生对陆游的名句“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的评价:
      
      放翁这两句诗,对得很工整。其实则只是字面上的堆砌,而背后没有人。若说它完全没有人,也不尽然,到底该有个人在里面。这个人,在书房里烧了一炉香,帘子不挂起来,香就不出去了。他在那里写字,或作诗。有很好的砚台,磨了墨,还没用。则是此诗背后原是有一人,但这人却教什么人来当都可,因此人并不见有特殊的意境,与特殊的情趣。无意境,无情趣,也只是一俗人。[3]
      
      钱穆的判断未必精准,但他的意思,我是认同的。他谈的是诗,其他类型的写作又何尝不是如此?“背后没有人”,寥寥五字,道出的是文学的贫乏所在。真实、高迈的人一旦缺席,如何能够写出有个性和生命的文字?假若写作只是字面上的堆砌,却不呈现作者这个人的心,从中看不到作者对人性的细致体察,也读不到作者自己的胸襟和旨趣,那么,这样的文字,就是死文字或死知识了。它表面上看,是文字背后没有站着一个人,往深处看,匮乏的恰恰是智慧和创造力。
      除了作品背后要有人,我还特别看重一个作家对人心万象是否具有解析能力——也就是说,要看作家是否能够将自己心中所想、所体验的,用形象、丰富的语言将它表现出来。中国作家一直有一个很大的缺乏,就是缺乏强的解析人心的能力。他们或许是有体验的,也能调查、研究一些人的生存状况,可就是找不到富有个性、形象的语言来塑造和描述自己心中所想的,写作变得千人一面——在一些人的笔下,张三的痛苦和李四的痛苦是一样的,都是掉眼泪罢了;草原和大海也是一样的,都是壮观罢了。这种似是而非的书写,混淆了我们内心对世界的丰富感受,这样的写作,就成了概念写作:
      
      很多的作家,都在进行一种抽象的写作,这种写作几乎不和当下的具体生活发生联系。他们所书写的民工,除了在流水线上做苦工、或者在脚手架上准备跳楼以威胁厂方发放工资之外,并没有自己的欢乐或理想;他们笔下的农民,除了愚蠢和恶俗之外,似乎也没享受过温暖的爱情、亲情;他们小说中的都市男女,除了喝咖啡和做爱之外,似乎不要上班或回家的。一种远离地面、远离生活现场的抽象写作,正在成为新的潜规则,很多作家都像有默契似的,不约而同地把世界简单化、概念化。[4]
      
      这种危机的背后,表明文学正在沦为无心的写作,作家呢,也正在丧失解析人心的能力。这种解析能力,用梁实秋论散文的话说,就是一种把自己的心声翻译成文字的能力:“一切的散文都是一种翻译。把我们的脑子里的思想情绪想像译成语言文字。古人说,言为心声,其实文也是心声。头脑笨的人,说出话来是蠢,写成散文也是拙劣;富于感情的人,说话固然沉挚,写成散文必定情致缠绵,思路清晰的人,说话自然有条不紊,写成散文更能澄清澈底。由此可以类推。散文是没有一定的格式的,是最自由的,同时也是最不容易处置,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提起笔来便把作者的整个的性格纤毫毕现的表示出来。”[5]解析人心、事象,翻译心声、独语,这其实一种最基本的写作才能——如今,这种基本才能已被过剩的写作技法或消费话语所遮蔽。因此,现在的文学,问题很多,但归结起来,可能就是两点:一是作家身上没有了精神重担,面对这个世界,他没有真正属于他自己的问题和疑难;二是作品中缺乏真切、感人的体验。没有问题意识,就没有困惑,也就不会有省思和发问;没有感人的情感和体验,就无法让读者在你的作品中摸到那颗热忱的心。作家麻木地写,读者麻木地读,贫乏时代的文学消费,大抵如此吧。
      人心万象,常常是隐藏在一些细节和词语中的,作家的禀赋,很大程度就在于如何找到一种有解析能力的语言,把人心的细微变化翻译出来。比如,辛格有一个短篇,很有名的,叫《傻瓜金佩尔》,他写金佩尔知道自己老婆生下的是别人的孩子时,就说,“如果我妈知道了这件事,她会再死一次。”一个淳朴的傻瓜的心灵,通过这句话一下就解析出来了,不乏辛酸。同样是写低智力的人,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的开头说:“透过栅栏,穿过攀绕的花枝的空档,我看见他们在打球。他们朝插着小旗的地方走过来,我顺着栅栏朝前走。勒斯特在那棵开花的树旁草地里找东西。他们把小旗拔出来,打球了。接着他们又把小旗插回去,来到高地上,这人打了一下,另外那人也打了一下。”——显然,这也是一颗简单的心灵,他不知道他们在打什么球(只知道“这人打了一下,另外那人也打了一下”),也不知道那棵树开的是什么花(只说“那棵开花的树”),作者未有一字交代叙述者的身份,但通过这样一个开头,读者便能察觉到,这个人并不具有聪明、健全的大脑。这就是一个作家的语言才华。还有,川端康成在写男人的手掌放到女人的乳房上时,感觉“手都大起来了”,这是对一种独特的男人心理的解析;贾平凹在一篇文章中说,“听灵堂上的哭声就可辨清谁是媳妇谁是女儿”,这是对人世、人情的解析;《红楼梦》到最后,宝玉觉得一切情欲都扫荡干净了,心中坦然了,就说:“如今再不生病了,我已经有了心了,要那玉何用?”一句话,就解析出只有宝玉是重人不重玉的,其他的人,“原来重玉不重人啊!”
      ——世界虽大,人心虽小,但人里面那颗波澜万丈的心,一旦被真正、全面地解析出来,这个世界再大,怕也是装不下的。因此,我喜欢读那些背后站着一个人、同时又具有解析人心能力的作品——这样的作品,能真正丰富我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这样的阅读,能使我单调的人生在想象中经历无穷的可能性。

     



      
      新近读到了两本书,或许可以成为这种阅读的一个例证。一本是王兆胜的随笔集《天地人心》,另一本是韩少功的田园散文《山南水北》。
      王兆胜是我敬重的有真知、见性情的理论家,他的《林语堂的文化情怀》、《真诚与自由——20世纪中国散文精神》、《文学的命脉》等著作,文辞锐利,创见独特,论述温润而富有激情,同时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在今天这个学术日益体制化、空洞化的时代,哪怕是年轻的学人,显露出来的也是苍老的面影,学术似乎成了冷漠的材料堆砌或概念演绎,已不再关涉学者的生命与情怀——当所谓的学术向生命独立,完全遁入一个封闭的空间,这种学术实际上也就死了。
        那些拥有死学问的人,在观察世界、认识人心上,视野必定是残缺、僵化的。这种人,即便学富五车,也不值得佩服。学术并不等于知识,它理应关乎生命的自我觉悟。“‘学’的本义为觉悟,引申为仿效、认识、学问、学习、学科;‘术’原义为古代城邑的道路,从所取道路引申为权术、手段、技术。”[6]照此解释,“学”实为“觉悟”,“术”即“方法”也。学术,就是生命觉悟的方法;学者,就是生命觉醒中的人。梁启超在1911年写过《学与术》一文,也说:“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者也;术也者,取其发明之真理而致诸用者也。”[7]可见,任何的学术,都要关乎一个自由的心灵,都要把人引向觉悟、明白真理,这才是学术的正大一途。遗憾的是,随着学术权力的泛滥和学术体制的强化,学术与人心的亲密关系已经被当下的许多学人所漠视。
        王兆胜显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他的理论文字,并不愿被当下的学术潮流所制约,而是一直在突破现有的表达空间,以期将自己的笔深入到所论对象的内部。他研究林语堂的“文化情怀”,追索中国散文的“精神”,关心“文学的命脉”,便是这种理论追求的生动注释。很显然,王兆胜的文字后面,站着他这个人。他是热情的,因为他对世界还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你从他的研究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生命表情,这样的学术文字,在当代并不多见。王兆胜何以能够把自己从那些僵死的学问中解放出来?最近读了他的随笔集《天地人心》,一切似乎都有了答案。
      《天地人心》主要是一些思想短章,却能帮助我们洞察世道人心。作者表达的是关于天、地、人的感悟,归结点却是在“心”上。王兆胜在“自序”中说:“每个人都有一颗心,问题的关键在于:他的‘心灯’能否清澈明亮,能否有古道热肠,有没有大的光辉。如果不能,他的人生恐怕就是冰冷和黑暗一片;反之,他就有‘一孤灯而照千年暗’的温馨与辉煌。”[8]王兆胜所探求的,其实就是心的现状和出路。是啊,心乱了,一切皆乱;心若清明,万事通达。人世的温暖,无不来自对人心的呵护;人世的丑陋,也无不都从心的暗处发出。
      文学、学术,说到底,都是对人心的钻探。王阳明说:“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 王兆胜在《天地人心》一书中,正是以心为维度,为人在天地之间,找寻安身、谐顺的生存之道。《赤子之心》、《敬畏之心》、《一颗善心》等篇,直接解释心的高贵与光辉,“有了这颗心灵,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就会成为真人。”[9]《诗化人生》、《逍遥的境界》等篇,表达一种向往,以及他的慧心对当代现实的觉悟。“当有了诗心,人们才能够体悟大自然的规律与心情。天地一年四季:春天繁华;夏天挥霍;当树叶变黄、干脆,并纷纷向大地飘落,生命就进入了晚秋;而严寒到来,万物将激情收敛珍藏,这就是冬天了。其实,这种更迭与人生何异?实际上,生命在自然和人生这一点上具有一样的节奏。自然生命和人生就如同一首诗,一首有着成长与死亡韵律的和谐的诗。通过‘诗心’,在发现天地、人生蕴含的诗意后,我们就会进入一种新境界:人生就是一个进程,天地尚且还有其生死、离别与悲欢,而渺小的人还有什么困惑和滞碍?”[10]《母亲的光辉》、《三哥的铅色人生》等篇,却蕴藏着诚挚的情怀,展示出了心的重量:
      
      我家的纸窗户总是补了碎,碎了补,补了又碎。补者当然是母亲,捅碎者当然是我。对此,母亲从不大发雷霆之威,而是在一个秋夜对我说了这样一句话:“针大的窟窿瓮大的风。一个好人和一个坏人也都不是因为一件事,而是一点点变成的。”母亲还说:“穷人家的孩子最怕过冬,没的吃,没的穿,没的住,冷啊!”当时,秋雨打在院子里的梧桐叶上,点点滴滴,有点凄凉落寞,而母亲的话却刻在我心坎上。从此,我再也没将窗纸捅破。[11]
      
        这样的言辞,朴素可感,发自内心。真切,清澈,若有所思,正是散文写作中需要坚持的品质。我想,王兆胜所要守护的,不过是人类文明中的“常道”而已——那些根本的、不变的价值和信念。对心的体悟,对人生的沉思,对感情的伤怀,这本是中国文人生存中不可或缺的念想,但随着一次次狂飙突进的社会革命,这份自我省思的情怀,在今天几乎踪迹难寻。因此,比起那些充满知识资料和史论气魄的文化大散文,我更愿意读王兆胜写的一些短章,它亲切,同时又郑重地向我们重申了一些精神的“常道”,使我们得以了悟自己当下的处境和内心。《天地人心》里有一篇文章,叫《重视常识》,所呼吁的,其实就是要人类重新学习与天地之道如何和谐相处的常识——王兆胜的文字,处处可见他的赤子情怀。他怀着感恩和敬畏书写,决不在世俗面前低下他那颗高洁而骄傲的头颅,这是他人格的象征,也是他的文字充满生命省悟的原因所在。
      这的确是一些有情怀的文字,它充分展现了一个学者的胸襟和旨趣。我一直认为,笔墨是从一个人的胸襟里来的。胸襟小,笔墨里的气象就小;旨趣俗,文字里的味道也俗。散文随笔的写作尤其如此,所以梁实秋说,“有一个人便有一种散文”[12]今天的散文,境界一直上不去,问题就出在人心的容量太小。人的胸襟窄小、旨趣庸俗,再加上虚假的伪装,散文的精神命脉就断了。要改变这种状况,散文写作者就要扩展自己的胸襟,提升自己的旨趣,并学习在真实和信念里,让心有所行动。真的背面是假,心的背面是僵死的知识,而散文所有的努力,其实不过是要让灵魂在这个世界上发出独立、有力的声音。这或许正是散文的话语容量:广大,无限,喧嚣,但有着坚定的心灵指向和精神坐标;并非它没有欢乐和游戏的权利,而是出发的前提,必须服从于那颗淳朴的心。[13] 就此而言,《天地人心》充分追问了一颗淳朴而广大、敏锐而深刻的心在今天的处境和出路,值得珍重。

     



     

      韩少功的《山南水北》则是另一种写作面貌。读他的散文,也可看见他这个人如何在乡村劳动和思索,但这个人比较淡定,像一个隐者,同时又兼具思想者与怀疑论者的面容——韩少功长于思索,但他这部散文最大的特点是,他找到了很好的感性经验和生活细节来解析自己的所思所想。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韩少功是一个智者,他有自己的世界观,也有属于自己的写作方式。在中国当代,像他这样一直坚持思想探索、质询现有话语秩序的作家,太少了。多数的作家,都在惯性里写作,而韩少功的怀疑精神,使他在文学写作上越走越远。如果存在一种跨文体写作的话,他的文字,是一个最好的范本。《山南水北》很难说是散文还是小说,但里面包含了韩少功很多新的想法。确实,文体的边界是后人划分、有意制造的。最初的文学,往往都是跨文体的,像《论语》、《圣经》,既有小说的叙事,也有散文的抒情、论文的思辩,文体上是混杂的,这其实正是对我们日常说话的最好的模仿。《山南水北》并不是写一个封闭的乡村,作者是写乡土在全球化进程中被打开之后所面临的困惑、冲击。里面的篇章,看起来是一些闲笔,但体现了韩少功对当代社会的诸多追问。
      中国正在进入一个苍白、虚假、远离本心的写作时代,韩少功的写作和生存方式,有效地反抗了这种虚假和麻木。所以,他新近获得第五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二○○六年度杰出作家”这一奖项时,我曾经这样评价他:
      
      韩少功的写作和返乡,既是当代中国的文化事件,也是文人理想的个体实践。他的乡居生活,不失生命的自得与素朴,而他的文字,却常常显露出警觉的表情。他把一个知识分子的生存焦虑,释放在广大的山野之间,并用一种简单的劳动美学,与重大的精神难题较量,为自我求证新的意义。他的文字,也因接通了活跃的感官而变得生机勃勃。出版于二○○六年度的《山南水北》,作为他退隐生活的实录,充满声音、色彩、味道和世相的生动描述,并洋溢着土地和汗水的新鲜气息。这种经由五官、四肢、头脑和心灵共同完成的写作,不仅是个人生活史的见证,更是身体朝向大地的一次扎根。在这个精神日益挂空的时代,韩少功的努力,为人生、思想的落实探索了新的路径。[14]

     

      确实,我尤为喜欢《山南水北》中一个人面对大地时那些活生生的经验和感受。今天的作家,普遍耽于幻想,热衷虚构,惟独不会看,不会听,不会闻,也就是说,他们已经习惯了用头脑写作,而从来没有想过,作家有时也是要用耳朵写作、用鼻子写作、用眼睛写作的。他们只记得自己有头脑,没想到自己有心肠,也没想到自己还有眼睛、鼻子、耳朵、舌头。作家的感官一旦向外面的世界关闭,转而成为脱离生活实践的观念写作,他们笔下的世界,就一定是静默的,也是单调的。感官的解放,可能是把文学从苍白境地里拯救出来的唯一途径。比如,像莫言的小说,之所以能有那么烂漫的感觉和通透的想象力,其实就在于他在小说中创造了一个感官的王国。他写作的时候,眼睛是睁着的,鼻子是灵敏的,耳朵是竖起来的,所以他的文字里充满了色彩、声音和气味——支配他写作的,是一颗活跃的心。
      《山南水北》也描述了一个活泼的感官世界。这个世界,正是韩少功对乡居生活的一种解析。他不是简单地逃离城市文明,也非单纯地回归乡土,而是在一种新的生活中,沉思乡土伦理之于现代社会的价值、意义及困难之所在。他在《准制服》一文中所写到的西装,就颇具这样的象征意味:
      
      西装成衣眼下太便宜了,已经普及到绝大多数青壮年男人,成了一种乡村准制服。不过,穿准制服挑粪或者打柴,撒网或者喂猪,衣型与体型总是别扭,裁线与动作总是冲突。肩垫和袖扣的无用自不用说,以挺刮取代轻便也毫无道理。如果频频用袖口来擦汗,用衣角来擦拭烟筒,再在西装下加一束腰的围兜,或者在西装上加一遮阳的斗笠,事情就更加有点无厘头了。好在这是一个怎样都行的年头。既然城里人可以把京剧唱成摇滚,可以把死婴和马桶搬进画展,山里人为什么不能让西装兼容围兜和斗笠?难道只准小资放火,不准农夫点灯?[15]
      
      中国乡村的现实和尴尬,由此可见一斑。韩少功正是通过这样一些思想的碎片,以及一些不经意的生活细节,重新向我们解析了一个真实的乡村社会。他笔下的乡村,有美好的单纯,也有暗中的狡诈,有虫鸟的静谧,也有扰人的喧嚣,有炊烟的诗意,也有基肥的味道,混杂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个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图景。作者是有了一个安妥自己灵魂的地方,才有心情去观察一只虫子的变化,一株菜苗的成长的,也才有兴趣去描摹那些乡村人的群像(像贺麻子、塌鼻子、卫星佬、有根、绪非爹等)。这些细碎的片断,来自于韩少功的感官对世界的捕捉,也来自于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今日乡土中国的认识。韩少功以自己在一个地方的真实实践,塑造出的是一个有质感、有活力,且声音丰富、色彩斑斓的世界。这个世界,距离现代人似乎已经很遥远了。正因为如此,韩少功的退隐生活实录才具有反思和实践的双重价值:
      
      你会突然想起以前在都市菜市场里买来的那些瓜菜,干净、整齐、呆板而且陌生,就像兑换它们的钞票一样陌生。它们也是瓜菜,但它们对于享用者来说是一些没有过程的结果,就像没有爱情的婚姻,没有学习的毕业,于是能塞饱你的肚子却不能进入你的大脑,无法填注你心中的空空荡荡。
      难怪都市里的很多孩子都不识瓜菜了,鸡蛋似乎是冰箱生出来的,白菜似乎是超级市场里长出来的。看见松树他们就说是“圣诞树”。看见鸭子他们就说是“唐老鸭”。在一个工业化和商品化的时代,人们正越来越远离土地。这真是让人遗憾。[16]
      
      切断思想和现实的基本联系,是这个时代新的野蛮和无知诞生的根源——这种野蛮和无知,正在当代生活中蔓延。作家也面临着知识增加、感觉退化的困境。在当下的文学语境里,作家越来越关注的是生活观念的玩赏,或者审美趣味的自我塑造,而道德的关切和思想的实践,正在退出他们的主流视野。所以,像韩少功在《山南水北》中所描述的生活,作为一个作家的思想实践,虽然只是重申了一些关于劳动和土地的常识,但在道德关切和思想实践严重缺席的文学界,依然具有标志性的意义。“总有一天,在工业化和商品化的大潮激荡之处,人们终究会猛醒过来,终究会明白绿遍天涯的大地仍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比任何东西都重要得多。”[17]韩少功这样的感叹,并非一种空谈,他是建立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的发言。他的实践,为自己的思想省思提供了强有力的生活实证——这些实证,正是作家解析人心和世事的细小通道。
      作家要重返生活的现场,要重新认识思想的实践意义,首要的就是要让心灵扎根,让灵魂接通那些感官的血脉,让那些边缘的人群和生活,让乡野和书斋,一同纳入到今日中国人的精神版图中。这不仅是思想对生活的重新介入,也是写作重获生命活力的重要途径。今天,作家们并不缺乏抽象的知识或思想,缺乏的是知识如何转化成行动、思想如何进入现实的能力。我强调写作的个人情怀,就是要召唤一颗广大、敏锐的心——惟有心觉醒了,作家才能了悟到写作的根本意义,才不会在消费主义的喧嚣中丧失必要的道德关切。而心和感官的结盟,才能使作家所描绘的实感世界具有坚硬的质地、丰富的肌理,并使它对这个世界的解析具有更强的精神说服力。
      这个时代,需要更多感官活跃、情怀广大的写作,也需要更多有生活实证和解析能力的写作。散文写作如此,小说和诗歌的写作也概莫能外。
               
     
     
    http://blog.wenxuecity.com/myindex.php?blogID=14348
    http://blog.sina.com.cn/u/1278777884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月光女
    • 级别
      • 财富2
      • 积分134670
      • 经验27916
      • 文章2047
      • 注册2007-05-01
      哇, 又一篇新文,存下来阅读,谢谢曾宁!!!
      月光梦游女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财富7
        • 积分1103227
        • 经验140362
        • 文章4784
        • 注册2004-11-26
        luna还在网络上挂着呢?
        http://blog.wenxuecity.com/myindex.php?blogID=14348
        http://blog.sina.com.cn/u/1278777884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月光女
        • 级别
          • 财富2
          • 积分134670
          • 经验27916
          • 文章2047
          • 注册2007-05-01
          也是个网虫啦~~
          困了,要去休息了,晚安! 周末快乐~~
          月光梦游女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财富7
            • 积分1103227
            • 经验140362
            • 文章4784
            • 注册2004-11-26
            唉!这个周末过的
            听说大雪那里是个穷乡僻壤,网络都难连接
            http://blog.wenxuecity.com/myindex.php?blogID=14348
            http://blog.sina.com.cn/u/1278777884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6
              • 积分430470
              • 经验225261
              • 文章6326
              • 注册2007-04-12
              打印了慢慢品读,谢谢曾头!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25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
              Page created in 0.2188 seconds wi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