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文学主页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6000
    • 经验4782
    • 文章688
    • 注册2009-10-04
    随笔 取物生悟
                             取物只为生悟意,勿将留物误终身

        已经是悬车白首的老朽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情,不是我所能及的事情了,为了把剩余的时间过得充实,只好把微力付之于文,是因为它不会麻烦别人。在读书写字的过程,写了下面的一首咸诗,以供大家过目。

                            孔方难论云霞美,物化凝神水石馨。

                            取物只为生悟意,勿将留物误终身。

        大凡写诗作文,都是将现实的东西,经过主观的琢磨提炼而成的。文章和诗词,不是现实中自然的简单的复写,而是人创造性劳动的结晶。世界上的事物和事情,都是天然的,但是,自然和社会的东西,应该是没有好丑,对错之分。人之所以感觉到事物的美丑,这完全是通过人大脑的分辨而形成的概念。文章,并不是现实事情的重复,而是经过提炼,形成一个使人有所感触的东西。正如六祖在回答两个僧人的辩论“是风动还是幡动”时所说的,僧人看到了寺庙上旗幡在飘动,一说是风动,一说是旗动,六祖说,既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动,是心动。其意思就是说,任何客观的事物和事情,都会给人一个刺激,经过大脑的综合分析,就得出了具体的形象。
        美不是一个直接满足人的某种实际需要的对象,而是一个认识和欣赏的对象。这里就涉及到一个认识论的问题。要写好一篇文章,必须是作者对事物的高度概括和提炼,这就是“取物为用”还是“取物生悟”的区分。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为主的环境中,人们常常都是“取物为用”的思维占主导地位。人们每看到一件事情,首先考虑对我有什么的好处,以这样的认识论去写文章,肯定是写不出好的文章,这就是“孔方难论云霞美”的道理。“物化凝神水石馨”就是说,我们应该“取物生悟”,当人们每遇到一件事物的时候,应该从事物的表状,从中得到一些什么的启迪,这就是文章的所谓“寓意”和言外之意的问题了。
        怎么才能做到取物生悟的呢?这就是说,人们应该如何去认识世界。还是老调重弹,世界上任何的事物都是有两个对立的东西组成,矛盾的双方,没有对错,好丑之分,万物都在不停地运动,事物只有动态平衡。物极必反,矛盾激化,就会向对方转化,形成新的事物。我们如能用这样的原则去看事物,就能把事物的本质看清,就能从中得到悟性。作为一个有德行的君子,应该用自己所喜爱的美物,来提炼自己情思,寻求精神的乐趣,而不是过分地沉溺,以致占有美物的居心,如果有占有的居心,就很容易走到丧心病狂的地步了。应该不以自私的欲念去占有事物,摆脱利害关系的偏见,使自己的全副心灵和事物交融。人们应该对所描写的对象怀以真挚,亲切之情,甚至把它当作有生命,有感情的知心朋友。只有这样才能真实,充分地发现和感受事物的美感。康德曾说:“人们必须对于对象的存在持冷漠的态度,才能在审美趣味中做裁判”。叔本华也说:“美之为物,不与吾人之利害相关系,而吾人观美时,亦不知道有一己之利的事情。”这就要求,人们在对自然的欣赏和艺术创造中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借景言志抒怀。
        马克思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的景色都是无动于衷,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石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这里就要求人们,只有修炼高尚的品性,才能发现事物美的真髓。在哲学角度来看,儒家的修炼,多带功利成分,是因为儒家的最终目的是“克己复礼”,把人们的行为归化于周礼的范畴上,而认识自然物的内部规律的,应该是道家研究得比较透彻和深入,当然无意褒贬哪家的学说,意思是要求人们应该提高到理性的高度去认识事物。按老庄的观点,“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景”,人们必须保持清净的心情,放下自己的主观意识,才能真正地深入事物的内部,了解事物的根本。人们观物时,切忌先入为主,忌带主观意旨,这样是不能真正全面地认识事物。目前流行阿里士多德的思维方法,即以既定目标,通过分析,收集对目标有利的证据,把它归纳,提高成为理论化的结论。这也是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的。
        一首好诗,只有按照自然物的本来面目和她的变化规律去描写,才能真实地反映出生动的自然美感。人们要强调凝神忘我,心与物化。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如果把它改为“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的话,那就完全改变了凝神忘我,心与物化的意境,你看陶是悠闲地陶醉于采菊,物我交融,在不经不觉之中,见到了南山。如果悠然望南山的话,不要太高的要求说他不能物我交融,最少也都是一心两用的了,你不是一边在采菊,一边在看山的吗。另一诗句“蝉噪林逾静静”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后者是人为的造景,即使不是人造,自然界存在的景,在如此的荒芜死寂的环境中,哪能给人一种美的感受?就连写诗句的柳宗元,他自己也感到害怕,他在《至小丘西小潭记》写道:“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傖幽邃,以其景过清,不可久居”。而“蝉噪林逾静”则完全可以给人一种美的感受,试想,在寂静的山林里,听到一阵的蝉鸣,在有动景的衬托下,就会使人更觉得山林的清幽。这也和辩证法中的动态平衡的论述相符合的。所以,人们能正确的领略事物的真髓,就能写出感人的诗篇。《菜根谭》说过:“文章写道登峰造极的境界时,并没有什么奇妙的。只是把内心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恰到好处而已”。让我们好好地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吧。
    黄竟生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6000
      • 经验4782
      • 文章688
      • 注册2009-10-04
      谢谢支持,希望常看到呢帖子
      黄竟生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6000
        • 经验4782
        • 文章688
        • 注册2009-10-04
        呢字 纯属笔误,应该是您
        黄竟生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25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
        Page created in 0.1250 seconds wi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