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文学主页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33110
    • 经验13924
    • 文章721
    • 注册2004-12-23
    《非马诗创造》简介+自序
    《非马诗创造》,刘強著,中国文联出版社,北京,2001.5



    內容简介


    [URL]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34806b0102w42g.html[/URL]


    自序

    [URL]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34806b0102w44f.html[/URL]
    欢迎访问<非马艺术世界>
    http://feima.yidian.org/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财富6
      • 积分183450
      • 经验84836
      • 文章3098
      • 注册2005-11-15
      非马老师好,因百度《芝加哥时报》而刚发现这部书。
      《非马诗创造》第一章 马的图腾      发表日期:2016-03-20(2016-04-01修改)
      作  者:刘强      
      http://wxs.hi2net.com/home/news_read.asp?NewsID=91092
      《非马诗创造》第一章 马的图腾
      文/刘强
      2016年03月20日,星期日
      《非马诗创造》,刘强著,中国文联出版社,北京,2001.5

      第一章 马的图腾

         一、诗国飞马

           任尘沙滚滚

           强劲的

           马蹄

           永远迈在

           前头

           一个马年

           总要扎扎实实

           踹它

           三百六十五个

           笃笃


        这是诗人非马的一首诗:《马年》。

        此诗被旅美诗论家宗鹰誉为一幅“传神写意的自画像”,并认为与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有异曲同工之妙:“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他称非马其人其诗“一洗诗国凡马空”①,确是很恰当的评价。

      非马,一匹英姿勃勃、意气风发的诗坛“飞马”,一匹中国诗马!

      他,挣脱了束缚的缰绳,是一匹在艺术上脱缰的“野马”,“任尘沙滚滚/强劲的/马蹄”,在中国诗原上“笃笃”驰骋!

        芝加哥华裔诗人李立扬评论非马的诗说:“诗对他来说是一种瑜珈,使他敏锐,有人情,活泼生动。他用他的艺术作为对抗现代高压生活的良药。而有时候像他这样的诗人,会为某种大于自我的东西而从事艺术,有如一种宗教。”②

      诗,是作用于人的灵魂的,于人的生命中注入“灵性”,以涤除“奴性”,而焕发出无限的创造力。非马的诗,不受任何形式的拘缚,出“有限”入“无限”,释放“灵性”,让人的灵魂获得最大的自由。

      其实,非马的笔名之于他的诗,也是相关联的。非马常常在他的诗中构建一种“非虚非实,亦虚亦实”的氛围和神韵,令人喟叹。

      非马,本名马为义, 1936 年10月17日(农历九月初三)生于台中市。他的父亲做药材生意,在非马出生后四个月,看到日本军国主义日渐嚣张,中日关系日趋紧张,预料到大战难免,便决定举家迁回原籍广东潮阳乡下。不久,他父亲和伯父又到南洋另谋发展去了。

          星群

          星群

          我一个名字都叫不出的星群

          从懂得数数起便数到现在都数不清的星群

          夜夜我躺在露水很重的草地上仰望你们

          希望从你们那里得一点消息

          关于另一个世界--

          一个为口径200英寸的望远镜

          所窥不到的世界

               --《星群》

      非马这首诗,发表于1957年11月1日台湾《公论报》,是他的开山之作。

      我把它引在这里,是因为这首诗很接近他儿时的憧憬,是一首浮想联翩、海阔天空的诗--应该说还不止。诗已经涉及到外宇宙,至少也是宇宙的另一边了。从小,非马就以诗的眼光探寻宇宙的神秘了。

      神秘是一种“虚”,非马的诗自发轫起就出“虚”。这,便注定了他的诗美艺术不会拘泥于“实”。

      二、山和泥土

      对于儿时,非马最深的且最有意义的记忆是:“母亲宽厚汗湿的背”!这记忆确实充满了诗意和诗趣。

      我相信,非马对于母亲(和父亲)“宽厚汗湿的背”,不仅记忆犹深,而且在记忆的基础上,更经历了往理性深邃处探寻和思索的。
      他写过一首小诗《山》:

          小时候

          爬上又滑下的

          父亲的背

          仍在那里

          仰之弥高
      这,其实更是在乡下劳动的“母亲宽厚汗湿的背”!

      《山》的题目,是诗的内涵的一部分,非马不少诗都是这样。它成为父母亲“宽厚汗湿的背”的图腾!

      “山”的象现,不是某种孤立的象征物,它既是自然的“山”,又是“父(母)亲的背”,经过诗的想象--从“仰之弥高”想象开去,“父(母)亲的背”可以演化为民族的脊梁!从这样一种象征意义上,我们可以感觉和领悟到诗人“爬上又滑下”的自信、自豪和机敏!甚至可以想见,诗人受到华夏民族“山”样的簇拥和哺育,而在他身上又凝聚了我们民族的一种灵慧的品性。山→←父(母)亲的背→←民族的脊梁……形成一个“意象链”,或一种意象迭加,给人一种亲切感和信赖,并出一种巍峨雄丽的民族信念。

      其实,父(母)亲“宽厚汗湿的背”,何尝不是华夏民族受苦受难、大苦大难的化身!
      从远处看,山也是马,飞动的马!

      从近处看,马也“仰之弥高”,成为山!

      为什么“母亲宽厚汗湿的背”,会对非马记忆那么深?在当时,非马只记得“她那时大概是背着我在菜园里工作”吧!母亲是勤劳的,母爱是伟大的!母亲的背,成为一个摇篮,一个可以任由温馨成长的摇篮!

      在非马的意识里,母亲和泥土亦具有同一种涵义,也成为他对大自然及感情最深的记忆。在后来写的一篇随笔③里,他说: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的赤脚同泥土混为一体。小时候,每天早上被从菜园里工作回来的母亲叫醒,第一个闻到的,便是这泥土气息。那时候,父亲一个人在南洋做生意,母亲带领我们兄弟姐妹在家乡生活。不识字的她,只希望我们好好念书,田里所有的工作几乎都由她一个人包办。而小时体弱的我,大忙也真帮不上。但我喜欢跟着她在绿油油的菜园里转,拔拔草捉捉虫,浇浇水。她似乎有用不完的精力,从不让自己闲着,也很少听她诉苦。
        ………

        如今母亲同父亲已双双安息地下,永久地同泥土融为一体。泥土对于我,除了孕育万物之外,又加上包容一切的新意义。我记不起没受过一天教育、不识一个大字的母亲,曾说过什么惊天动地的话,但她对泥土的真挚感情,她那如泥土般执着与淳朴的性情,对体力劳动的喜爱,脚踏实地的苦干精神,对子女无私的奉献与牺牲,都深深地影响了我一生。

      默默的母亲,默默的泥土,在我默默的思念里,都成了永恒。

      泥土的意义,是孕育万物也包容万物。对于非马来说,泥土与母亲属于一体。生育他、养育他的是母亲,也是泥土。母亲是泥土,泥土也是母亲。这,教育他后来一生脚踏实地,默默奉献。母亲“如泥土般执着与淳朴的性情”、“脚踏实地的苦干精神”、“无私的奉献与牺牲”……遗传、哺育并影响了他的一生。

      非马在答我问时说:“对自然印象及感情最深的,是泥土、阳光、绿油油的菜蔬、树以及鸟。”这些,不仅成为他儿时的记忆,也成为他日后诗的课题。泥土、阳光、绿油油的菜蔬、树以及鸟,都是孕育生命所必须,或本身即是鲜活的生命。当然,是诗所不可阙如的。它们成为诗人生命的重要部分,也成为诗人诗创作的重要部分,更成为诗的生命力的渊源和活力。

      比如,关于“树”的诗,在非马的诗创作中,就有近20首之多。树,对于非马来说,是生命力的勃发,是阳光的滚动和命运的憧憬。

      这里,录下他 1979 年春天写的一首《树》:

          日日夜夜

          我听到

          心中的

          年轮

          在通往

          蛮荒天空

          崎岖的

          路上

          辘辘转动

      “树”的向上精神!

      当然,这是后来的作品,但非马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已经萌发一种积极精神。也可以说,他毕生如此,从不气馁,从不颓丧,丝毫也不懈怠。

      树,是以“心中的/年轮”在走,崎岖地不倦地走,向着“蛮荒天空”一往无前地攀登!

      因为这种向上精神诉诸内心,这首诗进入“灵”的层次,更显一种精神状态。“日日夜夜/我听到/心中的/年轮”--“辘辘转动”,通往“蛮荒天空”。怎么能“听到”?这当然是一种“灵听”,想象的听觉,而不是肉耳听觉!树和人是心灵相通的,树和人有一致的上攀“蛮荒天空”的精神,一种宇宙精神。

      树木,花草,绿油油的菜蔬……无一不来自泥土。当然,它们又都无一不按照各自独特的方式生长。

      非马、非马的诗创造的这棵“树”,也是这样的。

      三、阴晴童年

      非马6岁入学,学校是他们的家族祠堂。

      祠堂是老旧的,但老师是外地来的一个新型知识分子,擅长画画,爱好排演话剧。  

      非马的成绩很好,经常名列前茅。老师经常让非马充当自己的助手,担任学生代表。

      非马也有很尴尬的时刻。就在读三年级的时候,一次学校举办演讲会,非马被推为代表上台演讲。他把演讲词背得滚瓜烂熟,满以为会有很好的效果。可是,站到讲台一看,我的妈呀,台下黑压压的人头攒动。他一激动,背熟了的词竟然忘得干干净净,脑子里只剩下一片空白。呆了几分钟,好像过了几个世纪,怎么也想不起一句词来,最后只好鞠躬下台。

      这件事,对他的刺激和打击很大,使他有好长好长一段时间,在公共场合怯场,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中露面。一直到念完大学,到芝加哥工作以后,需要经常发布论文,惊怖之状才渐渐消除。

        初小结束后,转到练江对岸的邻村去上高小,学校设在一个大庙里,学生来自邻近的几个村镇。有一个房间摆满了神龛,阴森恐怖。常有和尚在那里为死者念经超度,那念经的声音,和学生的读书声混杂在一起,把非马善感胆小的心灵,塞满了莫名的恐惧与焦虑,尤其是黄昏降临的时候,让联想十分丰富的非马常常感到心悸,阴云般浮现在他记忆的天空上。

      多年以后,非马写了一首《吊桥》,似乎还残留着儿时的余悸:

          在峭壁间

          一条游丝上

          挣扎


          深渊

          张着大口

          在底下

          已等候多时


      一种“冷”风景!阴气森森,寒气透骨,让人心惊胆颤!

      非马说:当他胆怯心虚的时候,常会产生一种令他手脚发软的“惧高症”。有如一个怕黑的小孩,越害怕越觉得有鬼。自己吓唬自己。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25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
      Page created in 0.3750 seconds wi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