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话剧《只有香如故》后有感
[SIZE=3][COLOR=red]梅魂何惧雪轻狂, 辗作尘泥依旧香
最是难平心底恨, 至今犹有半闲堂[/COLOR][/SIZE]
周末往观话剧《只有香如故》, 出演者虽为演校学生, 精彩处不下职业剧团, 击赏之余, 更对编剧满道先生钦佩之至. 故事取材于已故唐涤生先生之《再世红梅记》: 贾似道一歌姬李慧娘因一句『美哉少年』而遭杀身之祸, 后得借尸还魂而得与爱人长相厮守. 这本是老套剧情, 然编剧巧妙把宋末国祚岌岌可危之际, 权臣当道, 一般老百姓除了忍辱偷生的敢怒而不敢言以及在强敌压境, 贞忠之士纵有浩然正气, 亦难扭转乾坤之万般无奈写得淋漓尽致, 他们唯一可作的只是以生命力去拚命守护心中的一点灵光.
剧虽以男女主角团圆终, 仍不禁戚然.
宋去今已逾七百年, 时至今日, 我们仍要面对似是无处不在的半闲堂
附: 石琪的剧评
《只有香如故》 殊不简单
2009-07-21
【明报专讯】香港演艺学院制作的新派古装舞台剧《只有香如故》,不久前在「国际综艺合家欢」重演,成绩尚未成熟,但有创意,把唐涤生粤剧戏宝《再世红梅记》重构发挥,满道的剧本很花心思,殊不简单。
1959年9 月14日仙凤鸣首演《再世红梅记》之夜,唐涤生观看时脑充血不支,翌日逝世,终年43岁。今年稍后将是他逝世及该粤剧面世50周年。
满道在场刊表示,自小喜欢《再世红梅记》,并说明原著是明代周朝俊剧作《红梅记》,描述南宋才子裴禹,先与奸相贾似道姬妾李慧娘邂逅,她惨死后,裴禹再与被奸相逼婚的卢昭容结上情缘。
近代不少戏曲集中于李慧娘遇害变鬼,救裴惩奸。唐涤生的改编则让李慧娘「再世」,借卢昭容病逝之尸还魂,和裴禹成亲,加强了原著两段恋情的戏剧性。
《只有香如故》不是单纯地把唐涤生粤剧搬演为话剧,亦不是破格颠覆,因此跟邓树荣导演《帝女花》话剧及舞剧的正反两种作风都不同,而是保存《再世红梅记》的人鬼奇缘,并参考周朝俊原作及南宋末年历史,加上编剧满道的新意念,导演胡海辉的新演绎,成为很复杂的新创作。
这新作强调宋末内忧外患,把裴禹改造为投笔从戎,与爱国志士们一起反贪官奸相,反蒙古侵略,比儿女私情重要。奇在剧中满怀感触,对国家民族的「大是大非」有所质疑,一方面敬重文天祥正气不屈,但讽刺他对亡国之君「愚忠」;另一方面则认为名将吕文焕为救民众而向元军投降,虽然失节,也无可厚非。最大质疑,是朝廷昏庸腐败,应否接受外族入主呢?根本上中华早已各族混合,并非纯汉族的天下。然而,爱国怎能向外来侵略者屈膝投降?爱民又怎能任由本国恶劣统治者横行施暴?
主角们充满精神矛盾,终于借助佛禅,只求问心无愧,不必计较形迹上的是非,便可「香如故」。此剧其实有弦外之音,注入一种很无奈的香港心态。
(上)
【明报专讯】《红梅记》和《再世红梅记》的裴禹,对李慧娘一见惊艳,她一见他更惊叹「美哉少年」,但这句赞美给她带来杀身之祸,构成经典的人鬼恋曲。
《只有香如故》保持红梅情缘、借尸还魂的「永恒经典」,而大大加添国家兴亡和历史政治的争议,显然借古喻今,与香港创作者的满腹心事有关。满道在「编剧的话」便提到香港人在一国两制、爱国爱港之中的选择矛盾,亦提到陆游及毛泽东两首《卜算子.咏梅》词的强烈对比。
剧名来自宋代陆游那首《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还编成主题曲,而不认同毛泽东「反其意而用之」。
剧情复杂政治化
这样借题发挥,无疑别具深意(剧名的香字,就与香港相关),不过使剧情复杂化、政治化,涉及太多高深难题,真是一言难尽。其实裴禹和李慧娘、卢昭容的生死情缘已经错综离奇,加上国家民族大疑问,一台戏实在难以兼顾。
编导演的确倾力而为,但内容过多,还有歌有舞,有鬼魂魔法和佛门禅机,有剑斗和弓箭阵,又大念诗词和不断争辩,现在接近三小时长也不能仔细刻划。此外,台词半文半白,演员往往说得急促,我经常听得不大清楚。
活用现代舞台技法
导演方面,胡海辉活用现代舞台技法,简洁多采。台上的演艺学院学生们亦表演不错,演裴禹的蔡瀚亿英俊潇洒,确有「美少年」台型,女主角变为一文一武一综合的三位,设计巧妙。奸相、高僧、文天祥、吕文焕等的演员也各有特色。
编剧满道的意念丰富,可是要表现太多东西,整体效果并不理想,议论历史政治盖过了人鬼恋曲,需要加工剪裁。
此剧充满精神困扰,好在不太悲观,结局找到「灵机一触」地脱险的生路。不过借用宋朝亡国来表达「香港式」自怜自叹和孤芳自赏,始终牵强暧昧,当然不及唐涤生《再世红梅记》那么浪漫动人。
(下)
石琪
|